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4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1/25 18:09:25 網誌分類: 教育
25 Nov

master曾

384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6541)普通話說:身無長物(shēn wú cháng wù)

解說:

「身無長物」是成語,意思是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

長物:多餘的物品。

出處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出處2茅盾《歸途雜拾·韓江船》:「這些逃難人雖則身無長物,因爲一到惠陽就逢到數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窮到燶

廣東人謂人窮得一文不名,曰:「窮到燶」。

「燶」是方言字,在《康熙》字典找不到。

「燶」的意思是乾枯、枯焦。

廣東人謂花朵凋謝,曰:「花燶咗。」,

然則廣東俗語「窮到燶」這句話是怎樣來的?

【窮到燶】闡述:

筆者認為「窮到燶」是由秋天的菊花而來的。

要解說「窮到燶」的由來,必須先從「菊」字說起。

翻查《康熙字典》解釋:「鞠」與「菊」相通通。

根據《釋文》:「鞠」,本作「菊」;可知「鞠花」即是「菊花」。

根據《禮.月令》敘述:『季秋之月,日在房……鞠有黃華』。

『菊有黃花(華)』是指秋天九月是黃花迸發,菊花遍野的時節。 

菊花的特點:菊花的花期是秋冬之間;菊花的主色是黃金色;

菊花盛開時,其他的花都己凋謝。

【鞠有黃華】闡述:

根據《書.盤庚》爾惟:自鞠自苦。《傳》:鞠,窮也。

所以「鞠」字除了有「菊」的意思之外;更有「窮盡」的意思。

結合上述「鞠」字的兩重意義,可知俗語「窮到燶」即是「菊到燶」。

菊花過後,象徵一年之「花事」將由此而結束。

俗語「窮到燶」隱喻菊花過後,已到了「花盡」之時。

「花盡」一語雙關,正正道出了俗語「窮到燶」的景況─「黃金花盡」。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42)普通話說:削衣貶石(xuē yī biǎn shí)

解說:

「削衣貶石」是成語,意思是削減衣服,降低飲食水準。

比喻省吃儉用,節衣縮食。

削:削減;

貶:降低。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誌銘》:「時公私有餘,削衣貶食,不立資遺,以班親舊朋友為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眉精眼企

「精」是指聰明,

至於「企」就是指清楚、明白。

「眉精眼企」就是指人非常的聰明,

「眉精眼企」和「挑通眼眉」意思差不多;

前者是寫在「表面」,

後者則是「內斂」;

例句1

你果啲屎橋呃鬼到小紅咩,人哋眉精眼企架,快啲度過條靚橋啦!

例句2

你嘅事阿叔知道哂啦,阿叔挑通眼眉架嘛。

例句3

佢出門買嘢之前就有哂計劃使幾多錢,真係眉精眼企!

(他上街買東西之前就計劃好花多少錢了,真是精明!)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43)普通話說:直来直去(zhí lái zhí qù)

解說:

「直来直去」是諺語,意思是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

做事不繞彎子。

出處1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咱們也是多年的哥們兒了,就是不當哥們兒了也可以直來直去地談一些事。」

出處2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我說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叫人看了那麼直來直去,一覽無餘。」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冷巷擔竹竿—直出直入

比喻說話或做事直接;

用例:乜你講話好似冷巷擔竹竿咁

(你怎麼說話那麼直接?)

【冷巷】闡述:

「小巷」在廣府人口語中又叫「巷仔」,

「巷」的盡頭有建築物的叫「掘頭巷」。

習慣上,坊間把聚居點內道路之大或直者叫「街」,

走道曲而小者叫「巷」。

北方建築物中的夾道或穿堂,廣府人也叫「冷巷」,這個「冷」也是用本字,

形容冷清,

例如「橫街窄巷」;也指建築物內的走廊。

「巷」也是用本字。

【冷巷】闡述:

打自清末起,廣州出現被稱為「眼鏡樓」的西式民居,居者多為小康之家。

眼鏡樓的格局是一進門是客廳,往裡是兩間用板障

(豪華的則雕花鏤空或帶滿洲窗)分隔的房間,

有窗向天井通風和採光,最裡頭是連著廚房和廁所的小廳,

作飯廳或堆放雜物。兩個廳之間有過道相通,這條過道也叫「冷巷」。

蓋冷巷有「穿堂風」經過,所以叫做「冷巷」。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44)普通話說:老物可憎(lǎo wù kě zēng)

解說:

「老物可憎」是成語,意思是指令人憎惡的人。

老物:罵人的話;令人憎惡的人。

憎:十分可惡。

老物有三種解釋:

一是指田夫與萬物;

二是詈詞;

詈:粵音:利:

詈詞:責罵

三是老人表示謙虛或感慨時的自稱。

出處1《晉書·宣穆張皇后傳》:「帝嘗臥疾,後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

何煩出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非洲和尚

在粵語中,「非洲和尚」是民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俚語,比喻令人討厭。

和尚者,僧人也,「非洲和尚」即「黑人僧」。

粵語音「黑人」與「乞人」同音;

「僧」與「憎」同音。

「乞人憎」的意思是「討人嫌」、「令人討厭」。

引伸為「黑頭黑面」,意思是「沒有好臉色」給人看。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45)普通話說:泥牛入海(ní niú rù hǎi)

解說:

「泥牛入海」是成語,意思是泥塑的牛掉到海裡。

比喻一去不再回來;杳無音訊,石沉大海。

出處1·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出處2·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那兩個錢莊幹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個泥牛入海,永無消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魚佬沖涼—冇晒聲氣

廣東地區地處沿海,所以有不少與水產、水上人家有關的俚語。

例如「賣魚佬沖涼—冇晒聲氣」。

【冇晒聲氣】闡述1

大家知道啦,離開了江河湖海被放在市場上賣的魚,有一股很大的腥味,

賣魚的人整天跟這些魚打交道,自然也免不了一身的腥臭味。

不過只要好好洗個澡,這股腥味還是能夠洗掉的。

粵語裡面「腥」和「聲」同音;

既然賣魚佬沖完涼,身上的「腥氣」就沒有了,

於是就被大家引申成「冇晒聲氣」了。

【冇晒聲氣】闡述2

在粵語裡面,「冇聲氣」指的不僅僅是沒有聲音,還有毫無回音、

毫無反應的意思。

例如你去求職,投了簡歷之後毫無回音,就可以說「這個簡歷投完之後,簡直是賣魚佬沖涼,冇晒聲氣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46)普通話說:騎鶴揚州(qí hè yáng zhōu)

解說:

「騎鶴揚州」是成語,形容幾個人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志向,有的想做揚州刺史,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升天成仙。

其中一人卻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想集三者於一身。

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

出處南朝梁·殷芸《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得大頭沖菜多

粵語的意思是嘲笑別人的希望只是空想;

【大頭沖菜】闡述1

「大頭菜」又叫「大頭沖菜」,人們吃的是菜莖。

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盛產大頭沖菜,稱之為「荷塘沖菜」。

荷塘沖菜頭大葉窄長,纖維少,經過醃製後呈金黃色,脆嫩甘香,咸中帶甜,即可佐菜,又可以是餐前開胃小菜。

【大頭沖菜】闡述2

據說大頭菜吃多了容易做夢,所以粵語裏有這樣一句話:「你食多D大頭菜啦」,意指對方痴心妄想,要多做夢才能實現願望。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

 

6547)普通話說:老實巴交(lǎo shí bā jiāo)

解說:

「老實巴交」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人規規矩矩,謹慎膽小的樣子。

形容人憨厚。

出處1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這時他躺在炕上,光顧抽大煙,把一個老實巴交的老田頭晾在一邊。」

出處2徐光耀《平原烈火》:「一個一個心慈面善,全是老實巴交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水炮仗—點會響

「炮仗」即「鞭炮」,用紙張包紮着火藥然後點火即燃放。

當「炮仗」被水淋濕或者浸水了,就燃放不起來,也就不會響了。

這一歇後語「濕水炮仗點會響」意思就是形容「無晒火藥氣」,火氣都沒有了,再也生不起「氣」來。

【濕水炮仗—點會響】闡述:

許冠傑的一曲《半斤八兩》簡直唱出了打工仔的心聲。

歌詞節錄:

「半斤八兩,做到只積噉嘅樣,半斤八兩,濕水炮仗點會響,半斤八兩,夠姜揸槍走去搶,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兩,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吹脹)」。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48)普通話說:七停八當(qī tíng bā dàng)

解說:

「七停八當」是成語,意思是形容各個方面都照顧得很周到,料理得很妥當。

出處1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次日清早,又是那婆娘先起身來,燒熱了湯,將昨夜剩下米煮了早飯,拂拭淨了椅桌。力力碌碌,做了一朝,七了八當。」

出處2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活鬼隨同眾鬼,將許多家甚物,忙忙的搬回家去,幸虧人多手雜,一霎時都已七停八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射住

「射住」在廣東話的意思是「照顧」,俗話是「睇住」。

原本粵語中一直有「照著你」的說法,而「照」又有「照射」和「照看」的詞組,所以「照著你」也發展到「射著你」,也可說「睇著你」。

與「射住你」和「照著你」的意思相近,是照應你、照顧你、照料你的意思。

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睇住呀! 」

 

6549)普通話說:債台高築(zhài tái gāo zhù)

解說:

「債台高築」意思是債主為避債而匿於高台之中,使債仔尋之不易;

後形容負債過多。

出處:《漢書·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虖厄嶇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之台,被竊鐵之言」。 顏師古註:「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責,就是現在的債。

【債台高築】典故:

「債台高築」是很有名的一則成語典故,形容負債很多,無法償還。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朝最後一王周赧王。

公話說元前256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很快奪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均在今登封市一帶),斬首四萬,已經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今王城公園一帶)

周赧王(赧:粵音:難)和各位大臣一片慌亂,不知該如何對付強大的秦國。

就在這時,楚國派遣的使者向周赧王獻計說:

秦國強大,單獨一個國家難以對抗,只有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聯合攻秦才有可能自救。

周赧王與大臣們覺得也只能這樣了,於是便起草詔令,分發六國,約定時間集中兵力攻秦。

此時周天子只剩下很小一塊領土了,雖然反覆動員,才集合了六千人馬。

為籌集這批人馬的軍費,只好向國內的富商大賈借債,並答應滅秦後還清本錢和利息。

到約定日期,周赧王把六千人馬帶到集合之地—伊闕(即龍門)

等了好些日子,除了楚、燕二國外,其餘各國毫無音信。

只靠這點力量,顯然不是強秦的對手。此時,軍費也所剩不多了,抗秦攻秦的計劃只好作罷,已集中的人馬也各自散去。

秦國得知周天子要聯合關東六國抗秦伐秦,便命令大軍攻打周天子。

秦軍打到王城,周赧王降秦,被秦趕到伊闕南邊的新城。

眾債主一齊趕到新城向赧王討債,赧王無法招架,就躲進一處建在高台上的驛館內,這處高台就被稱為「逃債台」、「避債台」。

未提供相片說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耳窿

「大耳窿」其實是一個中西合璧的詞彙。

「大耳」是一個不常見的中文詞彙,所以被人以訛傳訛而已。

「窿」則是一個音譯詞彙,蓋廣東是華洋雜處之地,語言中夾雜外語絕不為奇。類似的例子如汽車保險,曰「汽車燕梳」;

數量單位十二枚(One Dozen)曰「一打」等等。

【大耳】闡述1

「大耳」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耳」的「耳」其實是「孳」字的語訛。

「孳」字的解釋見於《通俗篇.清.子本》:『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沒為奴婢。

「子」音「孶」。孶:粵音:茲

「孳」,息也。』

「子」,本是「孳」字,利息的意思;

「本」自然是指「本金」。

文意是說,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向人借錢只須用「自己」作抵押便成,

本利相加,約定期限清還可也。

若向人借錢的一方屆時無力清還,自己便被人「沒收」為奴婢作償。

【大耳】闡述2

「大耳窿」的「耳」亦「孳」字的訛變。

「大耳」即「大孳」也。

「大孳」引申而言之,有高利息的意思。

至於「窿」字,則是由英文的「Loan」字音譯而來。

【大耳】闡述3

總結上面各觀點,所謂「大耳窿」,其實只不過是「大孳Loan」語音訛變的結果罷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50)普通話說:掛一漏萬(guà yī lòu wàn)

解說:

「掛一漏萬」是成語,意思是形容列舉不周,選了一個,但遺漏很多,

一般用來自謙。

出處1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

出處2宋·文天祥《與遊提刑汶》:「相望二千里外,明月此心,懇懇側厘,掛一漏萬。」

出處3清·李漁《閒情偶記·居室·聯匾》:「觀子聯匾之製,佳則佳矣,其如掛一漏萬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眼大睇過龍 

日常生活中,於尋找瑣碎物件的時候,總會遇到如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裏辛棄疾的經驗: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

物件明明在眼前,自己偏偏看不見,等到事過情遷後,要找的東西,赫然就在眼前。

廣東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以一句俗語來形容─「眼大睇過龍」。

【眼大睇過龍】闡述:

廣東俗語「眼大睇過龍」淺白易明,是一個十分口語化的俗語,

但並非廣東人獨有。

閩南也有一個俗語「大眼新娘不見灶」,二者互有關連,亦二而一,一而二而已。

所謂「大眼」,當然並非眼睛奇大,而是指視覺的現象而言。

至於廣東人所謂「睇過龍」的「龍」是什麼東西?

意思是「粗略」地看。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51)普通話說:迷而不返(mí ér bù fǎn)

解說:

「迷而不返」是成語,形容迷路後不知回來。

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出處1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出處2漢.王粲〈為劉荊州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況我同盟,復能戮力為君之役哉?」

出處3《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若迷而不返,則是韓盧、東郭自困於前,而遺田父之獲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鴨霸叫救他叫他走

【鴨霸叫救他叫他走】闡述:

廣東俗語「阿崩叫狗,越叫越走」,其實是閩南語「鴨霸叫救,他叫他走」

轉化過來的。

「鴨霸叫救,他叫他走」的意思是,惡貫滿盈的惡人叫救命,是沒有人救的。

他越叫得急,他人就越走得快。

「阿崩叫救」是閩南語「鴨霸叫救」或「壓霸叫救」(ah-pà kiò kiù)的語音訛變。

閩南語「他叫他走」(i kiù i tsáu),「他」音「伊」。

「伊叫伊走」的諧音便是我們廣東話的「越叫越走」。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闡述1

廣府俗語裏說的「阿崩」是誰?

關於阿崩的傳聞很多,有說「阿崩」不是具體的一個人,是「傻瓜」的代名詞,像「阿卯」、「阿壽」;

有說「阿崩」就是「阿賓」,

民諺裡有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就是那「狗」不知「阿賓()」的好心,

以為要抓它,所以越叫它越跑得快。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闡述2

阿崩叫狗,越叫越跑的意思就是:形容「崩嘴的人」即唇部畸形或有缺失或者是門牙崩掉的人,說話漏風,音發不准,叫「狗」叫成「走」了。

阿崩想把狗叫到跟前,但由於把「狗」叫成「走」,狗聽從了,就向遠處走。

阿崩急了,更連聲叫「狗,狗,狗」,而叫出的仍是「走,走,走」,於是聽話的狗就真的越叫越走得遠了。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闡述3

總結阿崩的錯誤,有兩點:

一是叫得不符實際,把「狗」叫成「走」;

二是明知話說得不正確而又堅持說下去,

效果便越來越糟。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52)普通話說:貪小失大(tān xiǎo shī dà)

解說:

「貪小失大」是成語,意思是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

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1《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誰知到為這婆子,白白裡送了兩個後生媳婦?這叫做『貪小失大』。」

出處2《蕩寇志.第一三回》:「只圖贏狄雷,卻棄了沂州府,豈不是貪小失大,正中吳用的計。」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條襪帶累身家

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意思。

例如看見人貪便宜,花數百元買來一駕殘車,事後發覺須要不斷費錢去維修才能使用。我們便可以對他說:「你真係執條襪帶累身家囉!」

【執條襪帶累身家】闡述1

這是屬於古諺體俗語,例如「風吹鴨蛋殼…」、「阿茂整餅…」、「跪地餵豬乸…」、「烏蠅嬲馬尾…」等一樣。 

古諺體俗語的結構都有個共通處,就是文意似通不通,前言與後語似欠缺完善的連貫性。 

例如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竟謂因執到一條「襪帶」,而弄致破產。 

有人不禁會問,不值錢的日常用品多得很,

何解偏偏要說「執襪帶累人身家」呢? 

其實用「古諺體」的「格式」去解答,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 

【古諺體俗語的特點】:

就是用「諧音」來達到「話中有話」的目的。 

「襪帶」是本俗語的「起興」,即以某事或某物以引起所欲言之事;

俗語尾的「累身家」是「言事」所在,一定與「諧音」有關。 

其實俗語中的「襪帶」只是「語訛」而已。

「襪帶」應是「孭帶」。

(「孭帶」是舊時婦女常用來將小孩綁在背部的四方形大布帶,使自己騰出一雙手,一面工作,一面照顧小孩。) 

若將「執條襪帶累身家」改為「執條孭帶累身家」,古諺體俗語話中話的特點,即時就突顯出來了。 

【執條襪帶累身家】闡述2

再回頭看俗語「執條孭帶累身家」的「累身家」。

「累身家」的諧音就是「累身枷」。

「枷」是古代用來束縛犯人的「枷鎖」,所謂「披枷帶鎖」是也。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字面意義是「一方面為了生計,一方面為了湊仔」,故被迫要用「孭帶」孭仔。

綁條「孭帶」在身上,就好像自己替自己套上了枷鎖一樣。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原意即在此。 

再說明白一點,俗語一方面說「綁條孭帶在身上是累身枷」;

另一方面則借「累身枷」的諧音來點出所欲言的意思─「累身家」。 

俗語中的「襪帶」與「累身家」扯上關係,至此明矣。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53)普通話說:長舌之婦(cháng shé zhī fù)

解說:

「長舌之婦」是成語,常用來指多嘴多舌、喜歡說長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出處1《詩經·大雅·瞻卬》:「婦有長舌,唯厲之階。」

出處2·李復言《續玄怪錄·杜子春》:「苟為妻而賢,何用言矣。亦足以戒長舌之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八婆

「八婆」,香港俗語,意思泛指用來形容好管閒事的年邁妻子;

相反則為八公或八叔。

八婆是較高度貶義且粗俗的詞語,並有加強語氣版。

因此其定於香港算是否粗口亦具小許爭議,在其他華人社會上,這些人一般稱為「長舌婦」或「三八」。

廣東人對數字十分敏感,尤其是八字,一三八、一六八、八八八,幾乎逢八必愛。然而八字也不盡然是好東西,用來辱罵女性的俗語「八婆」則屬例外。

「八婆」是一個不能從字面推敲,意義模糊的俗語,被罵者往往心裡雖然極不高興,亦無法具體地說出一個所以然來。

【八婆】闡述1

何以女性被罵是「八婆」而不是九婆,或是其他的數目字婆呢? 

其實「八婆」是由「女魃」衍生出來的,

借「女魃」比喻被罵者潑辣兇悍。

魃:粵音:不

或問「女魃」係系乜嘢女神?

「女魃」其實是遠古神話裡的一位女神。 

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她身穿青衣,有收乾雨水的神力,故被稱為旱災之神。 

當年黃帝和炎帝大戰時,炎帝命蚩尤攻打黃帝,蚩尤召「風伯雨師」縱起大風雨助陣。

黃帝則派「應龍」應戰,但「應龍」不能取勝,

因只有「蓄水」之功,而無「止雨」之力。

黃帝於是從天上請「女魃」下凡來助戰,終於把風神雨師打敗,並將蚩尤殺掉,可是女魃亦從此留落人間。

因「女魃」仍擁有「止雨」的神力,故所到之處均釀成極嚴重的「乾旱」,

黃帝為了避免她再為禍人間,最後只好把她安頓在赤水之北方。 

雖然如此,「女魃」偶爾也會偷偷出外遊蕩,故各地不時仍有乾旱的情況發生。 

【八婆】闡述2

先查字典「魃」字:

根據《唐韻》讀:薄撥切;音「跋」(粵音:不) 

再查「旱」字:

根據《集韻》讀:下罕切,音悍。

其實「旱」古通「悍」。 

由此可知「八婆」是借「女魃」的旱暴,隱喻婦人的兇悍之貌。

【八婆】闡述3

廣東人罵女性「八婆」,其實是罵對方是惡通街嘅悍婦(肆虐地方之旱神)。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554)普通話說:毛手毛腳(máo shǒu máo jiǎo)

解說:

「毛手毛腳」是諺語,形容對人輕薄、騷擾的小動作。

毛:舉動輕率。

出處1明·無名氏《齊天大聖》第三折:「可不知怎麼又生下我這樣尖嘴縮眼,毛手毛腳,這等磣東西來。」

出處2石玉琨.《三俠五義》七六回:「但凡有點毛手毛腳的人,小人決不用他。」

出處3劉鶚.老殘遊記一回:「不意今日遇見這大風浪,所以都毛手毛腳。」

例句1

看他一臉機靈相,做起事來卻毛手毛腳,慌慌張張,太不協調了。

例句2

他心術不正,老愛對女孩子毛手毛腳,遲早有一天會被教訓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鹹濕

廣東人有一個非常獨特又奇怪的俗語─「鹹濕」。

說它獨特,因為只有廣東人才明白它的意思;說它奇怪,因為沒有人清楚知道它的來歷。

謂人好色,輒云:「佢好鹹濕!」;

「鹹濕」一詞多用於形容男性好色,其實形容女性亦無不可。 

【鹹濕】闡述:

有人認為,「鹹濕」一詞是英語「hamshop」之音譯。

大抵這是以「鹹」字作著眼點去查考所致。

「hamshop」是指妓寨,即上海人所謂「鹹肉莊」是也。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555)普通話說: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kǔ hèn nián nián yā jīn xiàn wéi tā rén zuò jià yī shang)

解說:

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出自於秦韜玉的《贫女》

朝代:唐代

作者:秦韜玉

原文: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譯文

貧家的女兒不識綺羅的芳香,想託個良媒說親更感到悲傷。

誰能愛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調?卻都喜歡時下正流行的儉妝。

敢誇十指靈巧針線做得精美,決不天天描眉與人爭短比長。

深恨年年手裏拿着金線刺繡,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註釋

⑴蓬門:用蓬茅編扎的門,指窮人家。綺羅: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製品。這裏指富貴婦女的華麗衣裳。

⑵擬:打算。託良媒:拜託好的媒人。益:更加。

⑶風流高格調:指格調高雅的妝扮。風流:指意態嫺雅。高格調:...

賞析

這首詩,以語意雙關、含蘊豐富而爲人傳誦。全篇都是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傾訴她抑鬱惆悵的心情,而字裏行間卻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主人公的獨白從姑娘們的家常─衣着談起,說自己生在蓬門陋戶,自幼粗衣布裳,從未有綾羅綢緞沾身。開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這是一位純潔樸實的女子。因爲貧窮,雖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卻總不見媒人前來問津。拋開女兒家的羞怯矜持請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頭,便不由加倍地傷感。這又是爲什麼呢?

從客觀上看:“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意思是說:如今,人們競相追求時髦的奇裝異服,有誰來...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寫出了貧女的無奈,也是我的寫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花姑娘插竹葉

(廣州俗語)爲幫人哋準備整而令自己冇辦法享受。

(廣州俗語)形容貧富差距

賣花姑娘插竹葉─賣花女為了生計,花要留來賣,捨不得自己戴,只能插竹葉來裝飾。

意為替他人準備,而自己不能享受。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

 

6556)普通話說:花花太歲(huā huā tài suì)

解說:

「花花太歲」是成語,意思是指穿著華麗,不務正業,

只專心於吃喝玩樂的官宦和土豪。

太歲:原指傳說中的神名,借指作威作福的土豪和官宦。

出處1元·關漢卿《魯齋郎》楔子:「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再沒雙。」

出處2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花花太歲我為最,浪子喪門世無對。」

出處3《水滸傳.第七回》:「京師人懼怕他權勢,誰敢與他爭口,叫他做花花太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十個光頭九個富,一人不富就會孤

粵語有一句俗語老話就是說「十個光頭九個富,一人不富就會孤」,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說十個光頭的人,就有九個非常的富有。

當然這裡所說的十個和九個並不是固定的數字,而是說大部分的光頭都非常的機智,他們往往能把握機會,增加自己的財富。

【十個光頭九個富,一人不富就會孤】闡述1

這句俗語起源是清末民初《相人歌》中的一句,

原歌詞以木魚南音唱出:

「有話十個光頭九個富,噉我個癩痢和尚豈非座座都係銀房?」

原文是反諷「光頭」與「貧富」拉不上關係,不料一到俗人手上,

反而斷章取義成了有關係的「肯定」性俗語。

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光頭的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頭腦聰明,

想法多,導致脫髮。

我覺得這種說法不怎麼靠譜,如果說光頭的人面帶富貴相,紅光滿臉,帶有那種氣質,這樣的說法還可以接受。

【十個光頭九個富,一人不富就會孤】闡述2

過去中國的農村,普通農民起早貪黑,在田裡耕作,穿著破舊而土的衣服,

即便是有件新衣服,也只是到了過年時穿一穿。

頭髮是很少梳洗的,給人的印像是蓬頭垢面。

而只有少數的富人才有時間,每天穿新的衣服,遊蕩於街市上,頭髮梳的鋥亮。

【十個光頭九個富,一人不富就會孤】闡述3

「十個光頭九個富,一個不富就會孤」。

這句話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說「光頭」,就以為指的是真正的光頭,

這是浮淺的看法。

其是這裡的「光頭」,原意並不指沒了頭髮的光頭,而是指男人「油頭粉面」。

過去凡是穿著綾羅綢緞且油頭粉面的人,大都是富人;

窮人忙於耕田,忙於生計,糊口都成問題,是無錢將自己搞的油頭粉面的。

那為什麼會說「一個不富就會孤」呢?

這裡的「一個不富」指的是個別的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二流子,

也就是痞子,這些二流子,也愛假冒富人,穿衣打扮上假扮成富人,

到處遊蕩,找個娘們,背後幹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

那為什麼會說這些人「孤」呢?

因為在崇尚勤勞的農耕社會裡,人們從內心是厭惡這些遊手好閒的二流子的,

富人不願與此為伍,窮人也是不願與這些人打交道的,

故這些人會受到「孤立」的。

其實這句話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舊時的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人們崇尚勤勞,對於不勞而獲和遊手好閒者,是鄙視的和憎恨的。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嬰兒

 

6557)普通話說:豬頭三(zhū tóu sān)

解說:

「豬頭三」是諺語,形容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的人。

也指沒頭腦的人,或指做了不「靈光」事體的人。

通常用於調侃。

豬頭三:全稱是「豬頭三牲」:

是一個豬頭;

一隻雞;

一條魚。

過去人們祭祀要用它,拜把兄弟等等供神都用「豬頭三牲」。

把「豬頭三牲」的最後一個字隱掉,說「豬頭三」就等於說「生」,

「生人」的意思。

這是過去上海流氓的黑話,就是說該人是個「鄉下佬」,可以對他下手偷東西。

後來成了上海的方言,意思是不通人事的傻瓜。

出處《西遊記》第三二回:「銀角用手指道:這騎白馬的是唐僧,這毛臉的是孫行者。八戒聽見道:城隍,沒我便也罷了,豬頭三牲,清醮二十四分,口裡嘮叨,只管許願。」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豬頭丙

廣東人罵別人呆笨時,會稱人家做「豬頭丙」!

哪為何會是豬頭「丙」,而不是豬頭「甲」或「乙」?

原來,這「豬頭丙」一詞,是改自上海俗語「豬頭三」的;

那麼,為何又叫豬頭「三」,而不是豬頭「二」或「四」呢?

【縮腳韻】闡述:

中文難學之處,就是多文字遊戲,除了正統的呤詩作句外,

還有猜燈謎、歇後語、及一種叫做「縮腳韻」的猜字戲玩,

即是說話只講上半截,而聽者會明白(或猜到)下一截沒有講出來的意思,

例如廣東有一種著名飲料、茅根竹蔗水。

而廣東人又俗稱「錢」為「水」,於是,

當有人說「茅根竹」時,大家便意會這是「藉水」

(借錢也,因「蔗」與「借」同音)。

【豬頭三】闡述:

話說回來,上海俗語那「豬頭三」,也是一句縮腳語,全句是「豬頭三牲」;

「豬頭三」者,即指被罵的人,是「牲」也。

「牲」,是「畜生」之意。

俗語經過時間和地區的隔閡,會有新變化和新解釋,所以,上海的「豬頭三」,由罵人是「畜牲」,到香港後,變為蠢鈍的人。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58)普通話說:抱頭縮項(bào tóu suō xiàng)

解說:

「抱頭縮項」是成語,形容抱著頭,縮著脖子。

形容退敗畏縮,不敢向前。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若是我老把勢,展旗旛,立馬停驂,著那俊才郎倒戈甲,抱頭縮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縮沙

臨陣退縮或脫逃,都可以用「縮沙」形容 。

「縮沙」,一般是指怕冒風險,有些自我保護的意識。

【縮沙】闡述:

在沙灘上,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小蟹之類的軟體動物出來找吃的,

當周圍有什麼動靜,他們就會很快地幾下功夫就藏回沙底下,無影無踪,

廣東人看慣了這種情景,就提煉出一個詞,就是「縮沙」,

即縮回沙裡面去保護自己。

對於螃蟹遇到敵人縮回沙子裡面的這種現象,

充滿語言智慧的廣東人提煉出「縮沙」一詞。

例句1

我哋本來計畫好暑假一齊去西藏自由行嘅,但係出發前兩日阿強突然縮沙。

(我們本來計畫好暑假一起去西藏自由行的,但出發前兩天阿強突然不去了。)

例句2

2.大頭文,你又話同老細講數嘅?做乜縮沙?

(大頭文,你不是說要跟老闆談判嗎?為什麼臨陣退縮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59)普通話說:污七八糟(wū qī bā zāo])

解說:

「污七八糟」是成語,形容環境髒亂不堪,烏煙瘴氣,一片狼藉。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個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們,都閉著眼瞎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毛鴨血

比喻情勢亂七八糟或處境難堪;

用例:

1單嘢搞到雞毛鴨血

(事情辦得一塌糊塗),

2某人俾佢搞到雞毛鴨血

(被他搞得十分狼狽)。

【雞毛鴨血】闡述1

這個俚語的掌故源自當年廣東父老目睹屠宰雞鴨的現場,遍地雞毛鴨血一片狼藉的感覺。

舊時雞、鴨市場,只出售「鮮活」的家禽,例如活雞叫「毛雞」,

沒有現在的「光雞」(宰好出售的雞)或經過冷凍處理的「凍雞」。

就以「雞」為例,

當年市民購雞鴨後,會把雞、鴨「送」到專門代客人屠宰「雞;鴨」的人家去,由宰雞、鴨者代為屠宰,包括去毛、開膛,然後取迴「光雞」和「內臟」;

「雞毛」和「雞血」則作為報酬。

代客屠宰雞鴨的人家,一般在門口空地上營生,工具只需快刀一張,

碗若干個,用來盛雞、鴨血,盛水的木盤用來清洗;

燒熱的松香水則用來脫鴨毛,因此現場遍地雞毛和鴨血,環境一片狼藉。

這個俚語所以將「雞毛」和「鴨血」並列,乃因為「鴨血」口感較粗糙且味道欠佳,收集時較隨意,往往把鴨血隨意灑在地上,不去收集。

而雞血則用碗盛少許鹽水(有助於雞血凝結)收集,用於入饌。

【雞毛鴨血】闡述2

市民一般不會把「鵝」送到這些屠宰點去,而是送到加工燒鵝的工場去,

這些工場代客人屠宰鵝只收「鵝毛」作報酬。

舊時雞毛大多用於製作雞毛撣子,廣府人叫「雞毛掃」,

用途有二:1、用於除塵;2、用於代替藤條打小孩。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60)普通話說:四體不勤(sì tǐ bù qín)

解說:

「四體不勤」是成語,形容四肢不勞動,極懶的人。

比喻懶得無可救藥的人。

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

出處1先秦·孔子《論語·微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出處2劉紹棠《瓜棚柳巷》:「你也該學一學人家眉妹子,不應四體不勤,好逸惡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死蛇懶鱔

死的蛇、懶的鱔,都是不能動的;

在廣東話裡,「死蛇懶鱔」比喻的就是一個人懶得很,一動都不想動。

形容一個人懶得很,甚麼也不願做。

廣州人以「蛇」為「懶惰」,不願動彈的動物,而死後就更不動了;

又因「鱔」似「蛇」,也指為「懶」物。

例句1

佢日日攤喺張梳髮度煲劇,打都唔願起身。

(他每天懶懶散散地躺在沙發上看劇集,怎麼也不願意起來。)

例句2

你今朝唔係龍精虎猛嘅咩?做咩依家死蛇懶鱔咁啊?

(你今天早上不是龍精虎猛的嗎?怎麼現在一動不動的?)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客廳和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