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1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19/08/16 21:42:18 網誌分類: 教育
16 Aug

master曾

31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5071)普通話說:詈詞(lì cí)

解說:

詈詞(詈:粵音利),意思是指罵人的詞語。

詈:罵,責罵。

詈語(罵人的話);詈言(罵人的言辭);詈侮(責罵侮辱);詈詛(辱罵詛咒)

出處1《說文》:「詈,罵也。。按,言之觸罪網也。」

出處2《禮記·曲禮》:「怒不至詈。」

出處3《戰國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齊王。」

出處4清·張廷玉《明史》:「豈受此人詬詈耶。」

又如:

詈詞:就是罵人的詞。在漢語的書面語裡,也有專門的“詈詞”,但因為經過了文人的篩選修飾,大都比較文明。

比如古人罵人,最狠的莫過於「汝母婢也」,意思是說「你媽是小老婆」。

古代最常用的罵人話是「豎子」,「豎子」原義是「兒童、僮僕」,引申為「愚弱無能的人」。這都算不了什麼。

中國最豐富的「罵人寶典」潛藏在方言裡。很多方言都有成套的罵人話,據說有些方言罵起人來,可以三個小時不重樣。浙江某地的方言罵人,還有帶象聲詞的。

罵人:用有瀆神明或下流話咒駡。

粗口有分兩種,一種叫「詈語」,喺一個人好激氣、好嬲嗰陣,就會講啲嘢出嚟鬧人,呢種就叫「詈語」。

唔同民族文化背景,鬧人講嘅嘢都會唔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頂你個肺

(說話處於粗口嘅邊界,意思同某一個粗口詞差唔多,不過語氣較輕、斯文好多。)

(5072)普通話說:豈有此理(qǐ yǒu cǐ lǐ)

解說:

豈有此理是成語,意思是哪有這個道理。

比喻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

出處1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兒道:'雖然相擾,在寒舍豈有此理?」

出處2清李漁《比目魚·偕亡》:「難道我和他這段姻緣就是這等罷了不成,豈有此理。」

出處3巴金《家》十六:「人家好心問你,你倒說這種話!真正豈有此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Call Lao Ye(戈鬧爺)可恨也

(5073)普通話說:獐頭鼠目(zhāng tóu shǔ mù)

解說:

獐頭鼠目是成語,形容獐頭小而尖,鼠目小而圓,本來形容人的寒賤相,後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瑣、心術不正。比喻人相貌醜陋,神情狡猾。

出處1陸游《夢入禪林有老宿方升座》詩:「塵埃車馬何憧憧,獐頭鼠目厭妄庸;樂哉夢見德人容,巍巍堂堂人中龍。

出處2茅盾《清明前後》第一幕:「他確是一表堂堂,並非獐頭鼠目。」

出處3郭澄清《大刀記》開篇二:「此人獐頭鼠目,禿頂黃胡,名叫馬鐵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粉腸

(這是廣東話的粗口「撚樣」的諧音之一,用作形容人面目可憎或奸狡。)

(5074)普通話說:事與願違(shì yǔ yuàn wéi)

解說:

事與願違是成語,意思是事情的發展與願望相反,指事情沒能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

出處三國·嵇康《幽憤》:「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阿崩是「花名」—外號,不是真名,是這人掉了顆門牙,說話漏風,含糊不清,他本來是想叫狗過來的,狗卻以為是趕它走,有點事與願違的意思。

(5075)普通話說:硬著頭皮(yìng zhe tóu pí)

解說:

硬著頭皮是成語,意思是勉強去做難度較大的事情。

出處1曾樸《孽海花》第27回:「以後更難相處,只好硬著頭皮,老著臉子,追蹤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舊的殷勤伺候。」

出處2:林海音《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超著褲谷住來

(這個阿超可能是長高了或長胖了,以前的褲子穿不進,又沒新褲子,沒法子,費盡牛牛二虎之力也要穿上,意思就是勉強,硬著頭皮,不得不的意思。)

(5076)普通話說:疲疲沓沓(pí pí ta ta)

解說:

疲疲沓沓是成語,比喻表面上百依百順,實際上不負責任、受到指責又推脫抵賴的人;

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世事的人。

出處1《現代漢語字典》(第五版):疲塌鬆懈。拖沓:工作疲沓;

作風疲疲塌塌,也作疲沓。

出處2《大詞典》:只收「疲沓」。

出處3《辭海》:「疲沓」條,註明亦作「疲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攔坦/死蘭彈

(本意是「毫無責任感的軟皮蛇」。但此詞語經過「發哥」周潤發演繹後,就變成了指罵那些行事粗魯欠禮貌、沒教養及沒有文化的人。)

追溯「攔坦」一詞,在華北地區等地方是解釋為用石頭堆高的石圍牆或者石籠,用以阻擋外來干擾或者猛獸侵襲,主要用於飼養家畜。

在香港,自從周潤發將這個詞語用作罵人後,變得街知巷聞,加上劇中的「發哥」表現得沒有文化修養,因此這個詞語在香港便變成用作批評一些「行事魯莽、沒有禮貌、沒有教養及沒有文化」的人

(5077)普通話說:說風涼話(shuō fēng liáng huà)

解說:

說風涼話是一句俗語,意思是站在事件之外說諷刺性的話。

常常用於對不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講話的人的反駁,是打消別人積極性的嘲諷話。

出處1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世上有些人喜歡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說風涼話,很難在別人犯了錯誤時多想想人家的長處。」

出處2《孽海花》第18回:「況且沒有把柄的事兒,給一個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噴人,自己倒站著聽風涼話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唱口

(意思是指說風涼話。)

(5078)普通話說:灌米湯(guàn mǐ tāng)

解說:

灌米湯是漢語詞彙,意思是用甜言蜜語去奉承別人。

比喻用甜言蜜語奉承迷惑人,以達到某種目的。

出處1《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胡統領 還説了許多灌米湯的話。」

出處2茅盾《多角關系》一:「喔唷唷!不要灌米湯了。」

出處3楊朔《模范班》:「你不要給我灌米湯啦,咱不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拋生藕

(又說「賣生藕」,意指女人故意讚美男人怎麼樣怎麼樣的好,使男人喜歡,藉以籠絡。)

(5079)普通話說:瞞天過海(mán tiān guò hǎi)

解說:

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第一計

瞞天過海的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

事實上,「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

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扯貓尾

(意思是彼此串通了去矇騙別人。)

(5080)普通話說:拍肩(pāi jiān)

解說: 

拍肩意思是輕拍別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愛護。

出處1清蔣士銓《香祖樓·蘭因》:「形相愛,影相憐,肯向洪厓又拍肩。」

出處2清唐孫華《雙鳳村居詩以志之》:「拍肩同輩多零落,隴畔何人許耦耕?」

出處3清唐孫華《題眼醫何藏之小照》詩:「拍肩羣瞽世何限,補救造化天無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拍膊頭

(普通話說拍肩膀兒,意指向人表示討好,或鼓勵別人。)

(5081)普通話說:適逢其會(shì féng qí huì)

解說:

適逢其會是一句漢語詞彙,表示恰巧碰上那個機會或時機。

適:正,恰好;會:時機。

出處1隋·王通《文中子·周公》:「子謂仲長子光曰:山林可居乎?曰:會逢其適也,焉知其可?」

出處2唐·薛用弱《集異記·李子牟》:「子牟客遊荊門,適逢其會。」

出處3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戾死樹木,也是適逢其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飛機撞紙鷂

(意思是有咁啱得咁橋)

(5082)普通話說:命根子(mìng gēn zi)

解說:

命根子是漢語詞組,意思是被認為是生命或精力來源的東西;

也比喻最受人寵愛的晚輩,最喜愛、心愛的東西;也比喻最重要或最受重視的事物。

出處1《紅樓夢》第三回:「嚇得地下眾人一擁爭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人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出處2曹禺《原野》第一幕:「你是你丈夫的命根子。」

出處3巴金《懷念蕭珊》:「最後我跟她的遺體告別,女兒望著遺容哀哭,兒子在隔離病房,還不知道把他當作命根子的媽媽已經死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骨大頭菜

大頭菜,又名榨菜,是芥菜的變種;如果種植得不好,又硬又實的大頭菜,農民們稱為「生骨」,意思是本來應該柔軟的菜莖變硬了,就像是裡面長了骨頭一樣。

而造成這種「生骨大頭菜」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種植的時候沒有種好—種「壞」了。

在粵語裡面,「種」和縱容的「縱」,是同音字。

所以,粵語裡面對於那些不懂事、被嬌縱得厲害、慣壞了品行不佳的小孩,就稱之為「生骨大頭菜」,背後的意思,就是「縱壞了」。

(5083)普通話說:甚囂塵上(shèn xiāo chén shàng)

解說:

甚囂塵上是一句漢語成語,原意是形容軍中忙於備戰的狀態。

後比喻消息到處流傳,議論紛紛。

今多用來形容某種傳聞或謬論十分囂張。

甚:很;囂:喧鬧;塵上:地上塵土飛揚起來。

出處1梁啟超《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數年以前,我國學生雖復甚囂塵上,而捧一腔熱誠為政治上之活動者,尚大有人。風尚所蒸,舉國猶含朝氣,今則何其憊也!」

出處2羅正緯《灤州革命紀實初稿》:「斯時南北議和,甚囂塵上,高蠡各縣均謀而未發。」

出處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一:「近來的妥協空氣,反共聲浪,忽又甚囂塵上,又把全國人民打入悶葫蘆裡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老倌上台係威係勢

(5084)普通話說:掉包兒(diào bāo ér)

解說:

掉包是一句漢語成語,意思是暗中用假的換真的或用壞的換好的。

出處1清李玉《意中人·誘娶》:「為不敢求親相府,且掉包嫁我嬌娥。」

出處2《紅樓夢》第九六回:「依我想,這件事,只有一個掉包兒的法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頂包

(意思就是詭詐地用假的,次貨的去替代冒充真的。)

(5085)普通話說:雞蛋裡挑骨頭(jī dàn lǐ tiāo gǔ tóu)

解說:

雞蛋裡挑骨頭比喻故意挑剔找茬。

出處1曹禺《日出》跋:「他們也許當時正在過《日出》裡某種禽獸的生活,忘記了被狗的主子收買了,必須在雞蛋裡挑骨頭的工作。」

出處2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17回:「不致讓奸佞之人雞蛋裡挑骨頭,找出什麼岔子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撩事逗非

(意思是沒事找事,到處找茬)

(5086)普通話說:搖頭晃腦(yáo tóu huàng nǎo)

解說:

搖頭晃腦是一句成語,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

出處1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怎奈他不來理論這話,倒瞪著兩隻眼睛,搖頭晃腦,指手畫腳。」

出處2魯迅《二心集·善於翻譯的通信》:「搖頭晃腦的讀起來,真是音調鏗鏘,使人不自覺其頭暈。」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擰頭擰髻

(5087)普通話說:東張西望(dōng zhāng xī wàng)

解說:

東張西望是成語,形容尋找東西或心神不安;

比喻注意力不集中。這裡那裡地到處看。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此時經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眈天望地

(5088)普通話說:昏昏欲睡(hūn hūn yù shuì)

解說:

昏昏欲睡是成語,意思是昏昏沉沉,沒有精神,很想睡覺。

形容極其疲勞和精神不振的樣子。

欲:將要。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賈奉雉》:「是秋入闈復落,悒悒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烏眉瞌睡

(在粵語中,“烏眉瞌睡”意為昏昏欲睡、打瞌睡。此外,粵語中的“瞌眼瞓”也是打瞌睡的意思。)

(5089)普通話說:喋喋不休(dié dié bù xiū)

解說:

喋喋不休是一句漢語成語,指說話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喋喋:形容說話多;休:停止。

出處1《漢書·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出處2《史記 ·匈奴傳》:「嗟士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

出處3沙汀《呼嚎》:「廖二嫂還滿腹悶氣,喋喋不休。」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啄唔斷

(形容人一直在說話或聊天。在粵語中,雞啄唔斷形容人一直在說話或聊天,有滔滔不絕的意思。)

(5090)普通話說:迫不得已(pò bù dé yǐ)

解說:

迫不得已是成語,意思是被逼得不得不這樣做。

迫:逼迫。已,停止。

不得已,不得不如此,無可奈何。

出處1《漢書 · 王莽傳上》:「為皇帝定立妃後,有司上名,公女為首,公深辭讓,迫不得已然後受詔。」

出處2清·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結論》:「吾之言愛國也,得毋為名乎,得毋為利乎,是毋為事勢迫不得已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硬食

(意思是無法防禦的攻擊,迫不得已全部承受。可延伸指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拒絕而不得已全部接受。)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