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賽尼人--耶穌以前的基督教

2019/08/18 13:57:13 網誌分類: 耶穌在印度
18 Aug

艾賽尼人--耶穌以前的基督教

1947年夏天,一位年輕的貝督因人在尋找他的羊群中一隻迷途的山羊時,在死海之濱一處懸崖峭壁上發現了一個山洞的入口。這位年輕的牧羊人出於好奇,在一堆瓦罐碎片中發現了幾隻密封的瓦罐。他懷著發現珍寶的希望,打開這些密封的瓦罐,但是使他大失所望,裡面只有幾張散發臭味的羊皮紙。然而很快就證實,這是本世紀最為轟動的考古發現。 1948年,著名的考古學家威廉·F·阿爾布里希特見到了這些羊皮紙後,便稱它們是當代最重要的手跡發現。他對羊皮紙進行鑑定後,確認它們是基督降世前的一個世紀中的 文物,並且不懷疑其真實性。

在以後的年代裡,研究人員在希爾貝特·庫姆蘭地區又發現了10處洞穴,裡面保存著大量的經卷。迄今,研究人員尚未將這些經捲全部翻譯和整理出來。但是,他們很快就認 識到艾賽尼人的教義與耶穌的教義極其相似。的確,這些經卷表明艾賽尼教派的歷史甚至比之原始基督教更為久遠。這兩種宗教運動之所以驚人地相似,因為它們有相同的神學命題和相同的宗教機構,它們似乎同屬耶龢之前的一個基督教。

今天,在第一號洞穴中發現的7張羊皮紙經卷保存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中的所謂“經卷寺”中。包羅萬象的手跡是“聖馬可的以賽亞經卷" (縮寫是: 1 QIs) 。手述系希伯來文,一共54直行,包括整本《以賽亞書》 。這部以賽亞經卷是最早的考古發現(大約出自公元前150年),與早期發現的聖經手稿驚人地吻合。此外, 人們已發現了第二部以賽亞經卷的殘片(1Qlls)和一篇評“哈巴谷書”(iQp,Hab)的評論。

但是,最重要的發現是一張大約2米長的羊皮紙,上面書寫著一個宗教社團的教規。人們按照上面開頭所寫的幾個字“serek hajjahad" (“社團章程,或“指導守則”) ……“ 守則 ”……( 1 QS)。 “守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將社團成員與上帝聯繫在一起的“永恆之愛同盟” ,第二部分描述人的兩種精神形態,即光明的精神和真諦,以及與其相反的謬誤的精神和罪孽(佛教稱之為靈性和愚惑〉;“守則”接著規定了社團章程,其中詳細規定了入教條件和触犯社團章程的懲罰。結尾部分是一首長的讚美詩。除了出家成員社團守則外,人們還發現了第二部文獻。它與第一部經卷包在一起,也許是縫在一起。這一篇題為《全社團守則》(1QSa),其對像是社團中的世俗成員,即已婚成員。

這些社團與早期的佛教社團相似。早期佛教也外為出家和尚和優婆塞。

凡屬本派的“世俗”成員,都要從11周歲起學習 “指示書”和同盟的全部規定。(耶穌大約在這個年齡受派遣從埃及前往耶路撒冷。當他年過30歲時,人們才在那裡再度見到他。 )最初,男子要滿20歲才能結婚,滿25歲才能得到社團中的議席和發言權,滿30歲才可升任各級領導職位,但是要聽命於牧師和社團中的長者。一個人享受榮譽的多多寡,完全根據其職位的重要性而定。如果擔任某ー職務的人年事已高,就要引退。經卷的結尾描述了末世論盛宴的座次排列。後來,為了座次排列,耶穌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時,發生了爭吵(參見《路加福音》 22, 24) 。在另一部部損壞嚴重的經卷中,除了寫有聖經讚美詩外,還寫著其它獨有的讚美詩,這些讚美詩(約有40首)的開頭寫著:"我讚美你,主! ”因此,這部經卷被稱為“讚美歌" (1QH) 。

人們在字跡上所找到的,顯然只是過去世紀裡的發掘者所忽略的殘存部分,因為奧利金曾經提到,人們在耶利哥城附近發現了一個瓦罐,裡面保存有讚美詩的譯文和其它手稿。巴格達---塞琉西阿的聶斯脫利教派的教長(提摩西阿斯一世,公元823年去世)在一封信中談到在耶利哥城附近的一個洞穴裡發現的希伯來文經卷。

這些經卷有一部分是用密碼書寫的,而且文中一再提及《新約定》 (馬丁·路得後來將它譯成《新約全書》),和一位神秘的“正義的導師”。

大普林尼在他的著作《自然史》中提到,他在死海西岸的恩基迪北面見到一座寺院。他說,這是艾賽尼人的寺院。

大普林尼對這個地方的居民作了如下描寫: “ ……是一個孤獨的,對全世界的其它民族來說,是一個奇怪的民族,他們回避所有的女人,厭惡愛情,身無外文,棲息在棕櫚樹下。(第5章第17節)

離發現第一批經卷的洞穴不到1000米的地方,有幾處自古以來就以“希爾貝特·庫姆蘭” (庫姆蘭廢墟)之名著稱的廢墟,人們認為這是一處羅馬要塞的遺址。 1951年,約旦文物管理局的蘭加斯德·哈丁和耶路撒冷的多米尼克派神學院院長羅蘭·德浮克斯長老開始在廢墟的範圍內進行發掘。

他們的發現超出了他們最大膽的期望,他們發現了庫姆蘭寺院。那些已發現的經卷是在這座寺院裡寫成的。研究人員經過5年的發掘,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形似要塞,由城牆圍起來的居民點.一座正方形的主體建築,幾座附屬建築,一間大食堂,舉行洗禮的浴池, 13個蓄水池和一個複雜的供水管道系統。他們發掘了一座公基,裡面有一萬多座墓葬,下葬的均為男子。此外,他們還發現了一間寫字間,裡面有木製寫字桌和墨水瓶。在毗鄰的洞穴裡所發現的絕大部分手稿可能是在這個寫字間裡寫成的。

人們今天已經知道,公元前八至七世紀就有人在這座寺院居住,但是自從他們被放逐到巴比倫以來,它就被廢棄了。公元前二世紀(大約公元前175年)重新啟用。

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在論及祭司的生活方式時寫道:“他們蔑視財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實行財產公有,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佔有不均。他們明文規定,凡欲加入教派者,必須將他的財產交公,因此,人們發覺艾賽尼人既沒有過於貧窮的現象,也沒有過於富有的現象,他們象兄弟一樣支配由教團的每個成員的個人財物匯集起來的公有財產,他們認為,油是骯髒的。凡是違心地在身上塗抹香脂的人,則要擦洗全身,因為他們認為具有粗糙的皮膚就跟經常穿著白色長衫一樣,無上光榮。 ” (見約琴夫斯·弗拉維烏斯: 《猶太戰爭》,第1卷第8章第3節)

這段關於艾賽尼人的描述清楚地表明,他們的教規與佛教的清規戒律有聯繫,也與耶穌的習慣有聯繫。就像佛教僧侶那樣,他門除了衣服和數量很少的小件必需品外,沒有其它財產。耶穌也過著一種一無所有的雲遊僧生活,並要求他的門徒“出家” ,加入社團,辦法是離開象征世俗生活方式的家庭和住房,加入無棲身之所的雲遊僧行列,超脫凡塵,靜心修行,漸漸從世俗中解脫出來,因為“富翁進天國,恐怕比駱駝穿過針眼更困難! ”(《馬太福音》 19,24)

另外,耶穌在回答三位門徒時,也談到超脫凡塵: “正在那個時候,一位教師走來對耶穌說,先生,無論你往哪裡去,我都跟隨你。耶穌對他說:狐狸有洞藏身,鳥有巢棲宿,而人類之子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另一個門徒又對他說主啊,讓我安葬了父親,再跟從你,好嗎?但耶穌說;來,跟從我。讓得不著永生的人去料理這等事情。 ” ( 《馬太福音》 8, 19-22) 《路加福音》作了下列補充: “另一個人說: ‘主啊,我願意跟從你,但請讓我先回去辭別家人。'耶穌說, ‘接受了我派給他的工作,卻不全心全意地去做的人,不配進神國。," ( 《路加福音》 9, 61-62)。

有趣的是耶穌禁止他的門徒往他身上塗香脂,菩薩也禁止他的門徒這樣做,為的是不過於引起別人注意,並以此達到自我。

而拿撒勒教派的確不奉行這一嚴格的規定。約琴夫斯·弗拉維烏斯提到白長衫,看來也重要。十八世紀時,考古人員認為,釘在十字架和復活不過是艾賽尼祭司的巧妙安排,因此,那位身穿白長衫,站在空墳墓旁向婦女宣告耶穌復活的門徒也是身穿長衫的艾賽尼教派的成員之一。因此,早在100多年以前,就有人說,耶穌是艾賽尼人的兒子。馬利亞在狂喜之中嫁給了這個艾賽尼人,然後,這個孩子被交給了教團,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認為,這種習俗甚至在艾賽尼人那里普遍流行(見阿爾貝特·施魏策爾;《耶穌生活的研究史》)。1831年,斯圖加特的代牧主教和蒂賓根神學院教師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格夫雷勒爾認 為; “基督教教會產生於艾賽尼社團,並發展了這個社團的思想,沒有該社團的教規,就無法解釋基督教教會的組織。”

艾賽尼這個名字可能是由敘利亞語"hasen"衍化形成的,意即“虔誠者" 。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從阿拉密阿語"assaya"術化形成的,其含義是醫生或者治病的人。有些出於宗教狂熱的祭司進行苦行僧式的懺悔和祈禱活動,就像印度的瑜伽僧和托缽僧那樣具備了超脫自然去觀察和採取行動的驚人能力。

雖然艾賽尼人在數量上與撒都該教派和法利賽人(約塞夫斯·弗拉維烏斯估計有4000人)相等,可是《新約全書》隻字未提到他們。可以肯定,這完全出於某種意圖。

從純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耶穌不可能忽視庫姆蘭寺院。他接受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為他舉行洗禮,並從而被接納為較溫和的拿撒勒人社團成員的地方位於寺院附近,兩地相距僅7公里。一旦人們親眼見到位於荒山野嶺中的兩處緊緊相鄰的地方,一定會聯想到洗禮地點和庫姆蘭之間有著符合邏輯的聯繫。按照傳統說法,這座山是耶穌接受洗禮後在孤獨 中經受魔鬼試探的地方(參見《路加福音》 4, 1-13) 。

這個地方離庫姆蘭不遠(相距約15公里)。約翰就生活在山下的曠野裡------也許是庫姆蘭的洞穴裡------,洗禮剛過,耶穌献回到那裡,因為他要在曠野裡堅持40天。這幾位庫姆蘭的隱士在他們的文章中肯定稱他們居住的地區為“曠野” 。在這個時候, “ ……他和野獸在一起,但有天使服侍他”(參見《馬可福音》 1, 12, 13)。使者和天使的含義相同,艾賽尼人有一種很獨特的、嚴格保密的“天使學說 ”。如果耶穌在庫姆蘭附近於一個洞穴裡度過了一種形式的修行期,那麼,天使就是寺院的聯絡人!

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在他的著作《猶太戰爭》中有關艾賽尼人的一章中寫道: “凡願加入教派者在被批准入教派之前,要領取一把小斧、一塊腰布和一件白長衫,在教團外經受一年的教團成員生活的考驗。如果他在這段時間內經受住了節制生活的考驗,那他就更接近社團一步,他參加沽身洗禮,但是還不允許參加集體用餐。 "(約琴夬斯·弗拉維烏:《猶太戰爭》第1卷第8章第7節)

我們在西藏發現了相同的入教手續。一名扎巴想升為喇嘛(也就是“更高一級的僧人” ),就必須經受一系列訓練與考驗。寺院也要將候選人隔離一段時間,讓他在一個完全不受干擾的地方,獨自一人修身養性。象所有規模較大的喇嘛廟一樣,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為了這個目的,在一座較高的山頂蓋了一座相當矮小、相當簡陋的建築物,離主體建築物約5公里。這些專心修身養性的隱居者住在單獨的房間裡。白天,有專人給他們送兩頓飯。 公元前31年,一場地震摧毀了庫姆蘭的整個居民區。今天仍可見到裂縫的痕跡。有的地方,地面高低相差約半米。在地震後的近30年之內,庫姆蘭無人居住。只有在耶穌降世時,庫姆蘭寺院才在一種新精神的鼓舞下,再度充滿生機。

在寺院區域的墳墓旁邊,考古人員發掘出了動物殘骸,其中有綿羊、山羊、奶牛、牛犢和羊羔的骨骸,它們被仔細地保存在瓦罐內。因此,可以設想,艾賽尼人大概曾使用動物製品,但是他們不殺生,因為他們可能是------象佛教徒那樣一一視殺生為褻瀆神靈。但是,祭司從事耕作。出土的大量棗核證明,當地曾經有過一座椰棗園。大普林尼寫道, 艾賽尼人在園中的陰涼處“度過他們的時光” 。費隆寫道, 社團很喜歡養蜂。在此,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受洗者的食物。 今天,可以根據出土的400枚硬幣精確地推算出居住的年代,一組硬幣出自阿希瑙於公元前4年接替他的父親希律王統治猶太國的時期。按照時間順序將硬幣排列,便發現其 中缺少一段時期的硬幣,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寺院在阿希瑙 統治時期,可能再度被佔領。社團成員之所以如此長時間地離開社團的中心,顯然是因為希律王坐鎮在相距僅12公里遠的耶利哥城內的華麗冬宮裡,迫害和驅趕所有艾賽尼教派。希律王死後,他們又返回家園,並開始重建寺院。後 來,庫姆蘭直到公元68年爆發猶太---羅馬戰爭為止,一直有人居住,整個寺院地區留下一場浩劫的痕跡。從一層灰燼可 以得出結論: 寺院毀於一場大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