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主並不是等於愛國

2006/12/12 20:57:15 網誌分類: 政治
12 Dec
支持民主就是等於愛國?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說法,容易誤導市民。過往,曾有市民在標榜「民主」的遊行中接受電子傳媒訪問時,率直地表示,只要有民主,現時香港出現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或許,民主力量可推翻一個不稱職的政府,但卻不能簡單地視之為便可建立一個有效管治、改善人民生活的領導層。在現今不少國家或地區,領導者亦標榜民主選舉,是眾望所歸,但管治經年後,人民生活卻沒有絲亳寸進,怨聲載道。

 

早前,經濟日報石鏡泉老師在其專欄內提出,好的零售股必須能做到平衡顧客、員工及僱主的利益,在注重顧客口味高低之餘,企業的銷售策略也須考慮老闆的盈利,而非拿老闆的錢去貼顧客,也不能刻薄員工去攬顧客,而是要做到三贏的局面。

 

借用石老師的這套理論,好的領導者,亦應平衡民主、愛國和管治三方面,而非有主客、先後或輕重之分。事實上,某些人士以「民主」打倒其他一切意見,並冠以「分化」、「保皇」及「左派」等貶詞,而沒有考慮國家的要求(老闆的盈利)及香港整體的利益(員工的福利),最終難免重蹈瑞士航空公司的覆轍,雖贏取顧客(民主)至上的服務名聲,公司卻以結業告終。有謂「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香港市民所希望的,追求的,莫非只是「民主」的理想,而置民生於不顧嗎?

 

一個人是否愛國,正如廖子明先生所言,是毋須劃分底線的。我們若能清楚國家的歷史,尊重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愛國之心便會悠然而生。金庸筆下小說人物的喬峰,縱有天賦才能,卻纏擾於個人成長所認識的文化及契丹人血裔的衝突中而鬱鬱不歡,不就是現今香港人所面對的境況嗎?香港人多年來接受的殖民統治文化,見證了經濟起飛,免除戰禍爭亂;接受了施捨式的自由(一九八四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才開始推行民選議會政制),免除因政治鬥爭的迫害。但是,百多年來,在我們體內流着的,仍是中國人的血,這是無可否定,也無可置疑的。

 

或許,部分人以持有外國護照而高興,但沒有根源之所在,沒有富強國家的支持,在外國人眼中,我們只是二等人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而已。喬峰雖為不是宋人而感到遺憾,但終其一生都沒有背棄契丹 自己的國家,


寫於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