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香港獨特論」站不住腳

2019/08/21 04:12:48 網誌分類: 生活
21 Aug
          中央高規格宣示深圳要搞改革的「先行示範區」,我為此感到神傷,恐怕這是香港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有朋友叫我不要多愁善感,杞人憂天,他們認為香港還會很好,深圳不能取代香港。

          他們抱一種「香港獨特論」,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深具特色,蘊積豐厚,只要外人,包括阿爺不要搞香港,讓香港自行發展,香港便會很好。我近日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香港是真的這樣獨特嗎?

          香港能夠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今天的頂級國際大都會,歷史的緣起是英國人看中香港的港口水深港闊,希望利用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的獨特地理位置,打開與中國通商的大門,就借鴉片戰爭,硬要中國割讓香港。

          要拆解香港的成功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制度:香港是自由港,實行英普通法制度,發生商業糾紛,都按國際規格處理。外地人來香港做生意,見到此地有其慣用的國際法律標準,的確會吸引他們來香港。但如今連番暴力示威,特別是堵塞機場,已令外地人心寒。香港人自己不尊重法制,正在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恐怕將來外國公司研究是否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也會考慮這些因素。

          第二是人:一個地方要發展成功,必定要匯聚各種的人力資源。香港在一九四九年中國解放的時候,先吸收了大批來自上海的工業家帶來的技術和資金。到七十年代,戰後的第一代年輕人開始長大,他們很多人在小時候生活貧困,一家八、九口住徙置區,捱夠了全屋人圍着一張小桌吃一碟菜送白飯的苦日子,能夠在工廠做個打工仔,賺那兩百元一個月的工資,已經覺得人生充滿希望。這就是香港的「搵食主義」迸發的年代。到了八十、九十年代,香港新生代大學生開始大量投入職場,更高端的服務業也開始發展起來。

          當年抱著「搵食主義」的年輕人,只專注於賺錢,是香港發展的生力軍。但現代年輕人,聽到「搵食」兩個字,都覺得相當「老套」,他們要追求政治理想。但現實點看,追求政治理想的意識形態,並不太切合一個拼搏向上型的經濟體。香港現時也抗拒外地人才流入,特別反抗內地的人才。

          第三是資金:中國自一九四九年建國至二○○一年「入世」之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中國即使在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仍然不願意收回香港,主要是因為毛澤東對香港抱有長期利用的打算。說白了,就是明知中國封閉,要留香港作為一個窗口,讓資金和物資流入。到二○○一年中國「入世」之後,內地充滿活力的城市群大量崛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至沿海城市都發展得異常蓬勃。當時的內地人都想多與香港合作,從而學習香港的處事方式和吸納香港的資金,現時已經變得不再想與香港合作,怕香港分薄了他們的商業機會。

          廣東省是其中的典型,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廣東省還想與香港合作搞港珠澳大橋,當時香港還很「高竇」,不想搞。但到了二○○三年香港爆發「沙士」,香港重拾這個建議,廣東省政府已不想再建這條大橋,最後要靠中央硬迫,才能成事。

          二○○三年內地開放自由行,中國人當時剛富起來,都想往外走吸些自由空氣, 富人在境外的大城市買樓居住,成為一時風尚;旅遊購物,買名牌也是每年幾次的指定活動。香港既深受其惠,也受其苦,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要承擔一年幾千萬的旅客,難免逼爆。再加上香港處理不當,港人在反抗內地遊客情緒當中,孕育了濃厚的反中思想。

          經過這次的反《逃犯條例》風波,尤其是經歷了暴民在機場圍毆內地旅客和記者之後,內地人與香港人已經出現了一道鴻溝,內地人覺得香港人仇視他們,已不把香港當成自己人。內地源源不絕對香港挹注資金的狀況,勢將改變。所有的幸福,都不是必然的。

          在現今世界,水深港闊的地理環境,已不再重要。香港的搵食一代已成過去,追求政治理想的一代冒起,再加上內地人與香港人的鴻溝漸現,內地流入香港的人才和資金都會減少,香港的優勢正大幅衰退。香港這樣龐大的經濟體,要每年維持百分之二以上的增長,需要有大量新增資源投入和大量新的商業機會湧現,才能達標。單是生意不增,香港已經很痛,如果生意還要減少,而且是持續地減少的話,我看不到香港所謂的獨特性,會有多真實。

          在這場風暴當中,參與的群眾固然風起雲湧,而精英階層袖手旁觀,也是一個致命因素。而袖手旁觀的背後,就是覺得香港很獨特的心態所造成。再加上精英都十分富有,忍痛能力很高,香港的覺醒期,會非常漫長,要等到港人發覺香港並沒有那麼獨特,可能要到一、二十年之後,不過到覺醒的時候,應該已經太遲了。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3)
我要發表
fook
fook 2019/08/21 15:19:13 回覆

觀察所得,香港特區及澳門特區,除咗經濟貢獻之外,其中一個主要目的 就係作為中國政府推行民主改革,兩個不同政制實驗場:香港開放式民主 ;澳門有限制式民主,究竟邊個優勝, 響中央政府眼中一目了然。事實上中國政府摸著石頭過河,好多鄉村及鎮政府都已經採取咗開放式民主選舉,地方小容易控制,一且錯咗就改。一個13億人口嘅大國,唔係啲白痴傻仔所講話改就改㗎, 穩定性壓倒一切。
中央己有任香港自生自滅之態度,若果冇了遊客,經濟方面十年寒冬,己經是最低估算。中國有一股民意是不用保障香港經濟前景,只要確保一國完整即可,中央放任這股民意壯大,意有所指。但是香港人仲未清醒,仲抱著大香港心態。我個人認為中央會任由香港經濟衰敗,只有痛怕了!才會知道中央對香港一直以來都輸送利益,很多國內的省市,一直都不滿意這一點!所收中央今次會順應國內意見!

fook
fook 2019/08/21 15:18:26 回覆

用「食飽無憂米」來形容香港新生代就最正確!等到香港經濟大哀落,回到去上一代為「食」而工作的日子!佢地或者先至會清醒!

暮跖
暮跖 2019/08/21 12:40:27 回覆
*南下北上遊雙跌 關口的士龍長現

深圳的哥嘆十年最淡:人等車變車等人

持續的暴亂重創香港旅遊消費市場,赴港遊大幅下跌,港人北上消費更幾乎停止。香港文匯報記者連日走訪多個口岸,原本客流絡繹不絕的口岸區域如今人流稀少,商戶門前冷落。 「我開了十多年的士,口岸的客流今年最淡,以前人排長龍等車,現在是車排長隊等人」,周二上午,深圳的哥丁師傅在深圳灣口岸空排了將近20分鐘,才接上一位客人。「進口岸,就當休息了」。

丁師傅十多年前來到深圳,開始的哥生涯,最初最喜歡跑的就是口岸。「當時深圳的的士主要都是香港人在坐,這些客人不是在深圳設立工廠的香港老闆,就是周末到深圳休閒玩樂的普通香港市民。」丁師傅回憶,當時港幣貴過人民幣,香港人出手大方,經常給整數的港幣,不用找零,換算成人民幣能多5成車資,是以的哥們都爭相往口岸接客。

一天拉不到一個港客

十年來,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港幣人民幣貶值升值,市民往來變化,的哥感受最為明顯。2008年香港金融危機以後,丁師傅在口岸接到北上的香港客人逐漸減少,內地赴港旅遊的客人則越來越多。雖然大方不找零的港客少了,但他對香港人的印象仍特別好,「在車上聊天時很有禮貌,也很隨和,遇到塞車改路線,或者提前一點下車,他們都很爽快就答應了。」

丁師傅去過一次香港,對香港的城市環境和道路設計都稱讚不已,「雖然香港的路不如內地寬敞,但卻不怎麼塞車,道路很乾淨,大家都很有秩序,開車也很有素質。」

近幾年,兩地交流頻繁,北上的香港年輕人多了,南下的內地客也不少,暑假兩個月可以說是深圳的哥的例牌旺季。「平均一天跑30來單的話,有時都有10個香港客」,然而今年暑期,香港持續發生暴亂,口岸的客流不僅沒旺起來,反而較平時更為冷清。丁師傅跑了幾個口岸驚訝地發現,排長龍的客人沒有,反而是的士排起了長龍在等客人。至於香港客人,更是少得可憐,有時一天都拉不到一個。

暴亂累深圳失「過路客」

經常跑皇崗口岸和羅湖口岸的羅師傅也感慨,以往暑期是口岸的繁忙時段,人車兩旺,送客進口岸有時要排成半個鐘的隊才進得去,的士候客區則人滿為患,入夜之後,客人甚至擠滿了天橋。而最近跑皇崗口岸,不僅交通特別順暢,有時送客去了返程還空跑,接不到客。羅師傅說,有時一聽到口岸有車排隊,都不願意進去,去了未必有客。「羅湖口岸的背包客(水客)好像也都看不到了。」

他指,往年暑期到香港旅遊的內地客人很多,不僅口岸熱鬧,這些客人在香港遊完後,也會順路在深圳觀光,今年聽說赴港遊的人少了很多,連帶在深圳旅遊的內地客人都少了。上周五的下班高峰期,羅師傅從羅湖口岸拉客到羅湖黃貝嶺,車流都沒有想像中那麼擁擠,他感慨,「沒想到香港發生暴亂,竟與我們生活這麼息息相關,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8/21/CH1908210001.htm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