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可以學

2019/09/19 04:12:57 網誌分類: 生活
19 Sep
          印度的教育部關注學生的情緒,在首都德里的中學開始推行「快樂課程」。

          這是很獨家的創舉,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認為人生皆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所以需要修行。印度宗教繁多,反應出印度人關心人生本質的問題,有的教育制度是在鼓吹「贏在起跑線」,但印度人卻「快樂課程」,因為快樂是人生最難得,最寶貴的體會之一。

          現代高科技可以上天下海、征服火星,但是依然沒有辦法令人變得快樂。

          快樂是人類有史以來面對的根本問題之一,到了二十一世紀,並沒有因為技術進步和財富累積而有本質改變,人類或許可以消滅貧窮,但消除不了悲觀、絕望等精神痛苦。

          今年聯合國發佈的「快樂報告」名單,印度在一百五十六個國家裏只排名一百四十,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印度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情緒焦慮、憂鬱和沮喪。缺乏快樂的童年和少年,容易造成日後人格的扭曲,所謂「快樂課程」,可以說是一種人格的預防針。

          「快樂課程」的內容包括冥想、講故事、遊戲活動、自我表達,既沒有教科書,也沒有功課和考試。因為快樂的學生更健康、學得更快,更有創意,也能夠承受失敗,抵抗逆境。學生是不是快樂,和學校裏有沒有足夠的電腦、上課是否用Powerpoint、課室是否鋪地氈、禮堂是否有舞台,並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學生的內心感受,有沒有人關心,有沒有人交流。

          冥想的是為了和自己溝通。因為人的每一刻都在變,頭腦雜念叢生:健康、金錢、感情煩惱、人際關係,工作壓力,幾無一刻安寧。其他宗教也提倡靜修,本質上接近冥想,靜修就是為了學習自我反思,尋找自己的靈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主張,哲學就是認識自己,經過理性反思,實現人生價值。因此蘇格拉底認為,未經反思的人生,沒有價值。

          講故事則是為了和別人溝通。在穴居時代,原始人就圍着篝火講故事,將打獵或者逃生的經歷刻畫在山洞的岩牆上,即最早的講故事的方式。講故事就是自我表達,故事講得好的人,擁有話語權,其他人都對你的故事有興趣,就能帶來內心的滿足。說到底,快樂的根本是靈魂的認識和溝通:獲得其他人的理解和接納,個人的聲音,有人聽,有人認同,還有人呼應。高層次的交流,以內心的感受和價值觀認同為基礎,超越表面的物質與利益,帶來高層次的快樂,錢買不到,科技也模仿不來。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