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誠
林國誠
林國誠

悲智雙運

2019/10/15 04:13:16 網誌分類: 生活
15 Oct
          無論在任何的年代,兩大心態元素尤為重要—慈悲與智慧,亦是藏傳佛教常提及的「悲智兩運」。大乘佛法最着重慈悲心,明白眾生在受不同苦難,希望眾生能離開苦難得到覺醒。慈悲心是要發心使眾生離開痛苦和得到安樂,而這種發心是清淨的要無分別心,無論是富人窮人恩人仇人等等。

          藏傳佛教有一個灌想方法,是灌想眾生曾經都是我們多生多世的父母,當知道原來曾是我們父母便容易生起慈悲心,每人都是想自己父母會好的。我們生存在這世界,是世上一部份,當然希望全世界能脫離苦痛,所以我們希望在六道所有眾生安樂自在和得到解脫,才會脫離苦得樂。

          慈悲心是愛心憐憫心同情心,是佛教說的菩提心。當我們明白眾生都是整個身體的小部份,自然希望眾生變好。人有了這種觀念便不會變得疏離。慈悲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成長過程被業力所蒙蔽,慈悲心亦需要鍛煉出來的,因有不同層次,最高的能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

          當明白眾生曾是我們過往世父母,我們對待態度會不一樣,當明白我們全是一個身體其中一個小細胞,便希望其他細胞一同健康成長。為別人是真正為自己,所以我們所累積的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我們一步步的慢慢學習和鍛煉,以觀世音菩薩為榜樣。最簡單由頌唸觀音的名號或六字大明咒做起,衪是萬咒之王,當你唸六字大明咒時便是和過去所有大德和眾生,曾經累積唸過的功德連結,可知衪威力有多大,當頌唸時要同時灌想四臂觀音的法相和讚歎觀音菩薩,便能連接觀音菩薩的悲心。悲心便能一步一步的累積在世界。

          慈悲是需要智慧來配合,社會是不停在變,資訊愈來愈豐富,是需要智慧來幫助我們發揮菩提心,光明的智慧是破愚癡除無明最有效的方法。佛教通過六波羅蜜的修持,產生了一種高級的覺知能力,帶領我們選擇正確修行的道路,便能有正知正見。

        林國誠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