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

2019/10/21 04:13:43 網誌分類: 經濟
21 Oct
          一八四一年,殖民地政府開放私人土地競投,吸引華商投資在當時價格便宜的上環「下市場」土地,試圖將華人商住區集中,便於管理。雖然城市規劃沒有劃分華洋社區,但隨著兩者按生活需要營造的社區特色,分歧便愈見明顯。現在我們認識的「上環海味街」,就是當時華人社區的遺跡。

          十九世紀香港轉口貿易繁盛,吸引愈來愈多華人聚居上環一帶。殖民地政府並未主動處理華人聚居地的衛生問題。直至一八九四年本港爆發鼠疫,突破規劃造成的社區間距,使洋人同樣染上疫症。鼠疫平息後,殖民地政府重新審視城市規劃,以水利和空間運用為要旨。

          政府化驗師在一八九六年調查報告指出,在九龍半島三口市民常用的水井中,發現大量鼠疫病菌,中上環和油尖旺四十口水井水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極高,受人畜排泄物污染。殖民地政府重新鋪設去水渠,將雨水和污水分隔,又於中上環加設五所公廁,以水廁代替旱廁,改變公共衛生環境,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當時來港調查的世界知名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認為,疫症後必須將污穢的房屋拆毀。而曾經有疫症的地方,其泥土也有可能存藏鼠疫病菌,必須掘走泥土,將來重建的居住密度也不宜太高。故此,定例局在一八九四年通過《重建太平山法例》,清拆和焚燒太平山街、街市街和四方街一帶建築物,改劃地段面積以增加居住空間,降低居住密度。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將清拆所得的土地建成卜公花園(Blake Garden),改善居住環境,成為日後發展華人社區的範例。

        知臨集團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禤駿遠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