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藥物性食道潰瘍

2019/10/27 17:34:25 網誌分類: 健康
27 Oct

「醫師,我最近吃東西都會覺得胸口好痛,連喝水都會痛,我是不是得食道癌了?」這些情節時不時就會在門診上演。

這些求診的病患多為20至40歲的年輕人,且大多沒有食道癌的風險因子。經過詢問,大多在症狀發生的前幾天都有服用藥物,經過詳細胃鏡檢查後,確診為藥物導致的食道潰瘍。然而,究竟這些食道潰瘍是怎麼形成的?

食道本身為一管狀構造,但它並不是管徑一致的。生理上,有三個相對狹窄的地方。分別是上段食道和咽交接處、中段食道支氣管及主動脈壓迫處、及下段食道穿過橫隔膜裂孔處。這些部位也容易被異物或藥物卡住。

乾吞、吃完秒睡 藥到不了胃

病患平常吃藥時,如果沒有喝足夠的水、甚至乾吞、吃完藥後立刻就寢或本身有食道狹窄病史的人,這些情況很容易造成藥物無法進入胃裡而在食道溶解,進而侵蝕食道,造成潰瘍。

臨床上,尤其容易發現在食道中段狹窄處的潰瘍。病患常會有胸口悶痛、吃東西喝水經過胸口某一段時特別的疼痛、甚至會覺得食物卡在某一處。由於這些症狀多為急性發生,比較容易和食道癌以漸進式吞嚥困難作區別。

膠囊類 比錠劑容易黏在食道

造成食道潰瘍的藥物方面,常為四環黴素類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鐵劑等,其中膠囊類藥物比起錠劑,更容易黏在食道,傷害組織。

診斷上,除了病史的詢問外,常常需要接受胃鏡檢查,甚至切片,來排除掉惡性疾病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一旦造成潰瘍後,治療上除了停止使用該類藥物,應考慮胃藥治療。

但一般的胃藥像是制酸劑、甚至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效果其實有限。此時使用胃乳,來附蓋傷口阻絕刺激,對於症狀的減緩特別有效。

理想的服藥習慣,應該服用藥物時,喝下至少250至300ml的水,並且保持坐姿或直立至少10分鐘後再就寢,才可有效防止藥物在食道崩解。惟有保持良好的服藥習慣,才可遠離食道潰瘍的風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