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文檔--人類起源真相大揭秘》 第2節

2019/10/31 19:57:05 網誌分類: 絕密文檔--人類起源真相大揭秘
31 Oct

“自發產生智力說”“和智力神授說”兩者必然一真一假。這種人類起源問題一樣除了“特創”就是“ 演化”。由於進化論本身就沒有任何證據,也解釋不通人類的智力為何突然爆發到一個至今都無法逾越的高度。所以本篇的視角是站在“神創論”角度去還願人類歷史真相。

  第二章:沉默的遺跡“蘇美爾文明的發掘史”(上)


蘇美爾Sumer文明作為人類第一文明,是當今天史學界的共識,但遺憾的是在古代西方任何史籍中都沒有記載,古希臘“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不知道有這個文明的存在,巴比倫祭司貝羅蘇斯Berossus,他的著作《巴比倫尼亞志》中也是隻字不提蘇美爾,唯獨在《創世紀Genesis》中提到過,最初在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中創建了“示那國Land of Schina”。而創建這個國度的民族,稱之為示那人。實際上示那人就是蘇美爾人,也就是中國人的祖先。顯然西方人在歷史上選擇性地遺忘了這個民族,是有很深的歷史背景(這裡先不討論,後面的章節詳細闡述)。蘇美爾文明重新被世人所了解,完全歸功於近代西方考古學的成就。因此在開篇講述這部宏大的歷史前,先花一章簡單地回顧蘇美爾文明的發掘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15世紀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古典學的興趣。而到了17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愛鑽研的風氣刺激著當時學者去了解西方文明史的起源,特別是對《聖經The Bible》中提到了很多國度是否真實存在。從而引發了新興的學科考古學的誕生。西方的治史是建立在嚴謹的實證主義基礎上的,僅有文獻記截的歷史不作為信史,這也是當今學界基本信念。無論是希伯來《舊約The Old Testament》等文獻還是古希臘學者。他們都把人類國度誕生地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這就是古老而神秘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在古希臘語中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兩河之間的意思。古希臘人從來都不掩飾自己的文明來兩河流域的饋贈。因此西方學者尋找《聖經》中的古老國度,必然把目光投向兩河流域。

  17世紀以來,歐洲旅行家開始對美索不達米亞產生濃厚的興趣。意大利人彼特羅·代拉·瓦勒Pietro della Valle在1625年發表了他親臨兩河流域的遊記。他不但認出了希拉鎮60公里的巴比倫Babylon遺址,而且把他在巴比倫和吾耳丘上發現的楔形文字銘文磚帶回了歐洲。當時世上無人能識這種神秘的古文字。 1700年英國人湯姆斯·黑德Thomas Head將其定名為“楔形文字”。

  1761年,丹麥王派出一支考察隊前往近東收集和發掘古代文物。隊長卡斯騰·尼布爾Karsten Niebuhr在古波斯首都遺址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摹繪了一些楔形文字石刻銘文。尼布爾首先發現這些波斯波里斯銘文用三種語言寫成,但都採用了楔形文字。由於銘議太短當時,當時學者們沒有破譯。真正對破譯這些泥板文獻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是德國中學教師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格羅特芬德George Friedrich Grotefend,他在1802年發表了《波斯波利斯楔形文字之考據》非常戲劇化地破解了銘文上的楔形文字。由於格羅特芬德非常熟悉古希臘歷史文本,和古波斯語。他對當時君主碑誌中的套語瞭如指掌如“萬王之王X大帝,乃Y大帝之子”。他仔細檢查波斯波利斯銘文,以尋找與此稱謂相似,重複的符號。結果不僅達到了目的,而且偶然發現了一條線索。 “萬王之王X大帝,乃Y大帝之子,Y乃Z之子”。對格羅特芬德而言,Z是誰不重要,但他肯定不是君主。否則相同的套語必然用在Z身上。這樣一來,他要查出兩位波斯國王,他們對應的是一位平民之子和孫子。帶著這個假設,他在希羅多德的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表中尋找對應的人選。因為古波斯正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他很快就找出了這塊銘文的3人的名字。這個Z正是居魯土Cyrus大帝手下一位總督。 Y正是君主大流士Darius,X是君主薛西斯Xerxes。這次意外收穫,使格羅特芬德貫之為“破譯楔形文字的先驅者”稱號。隨後,許多歐洲人都陸續來到兩河流域,波斯波利斯,巴比倫等廢墟,收集文物,以及摹繪銘文。其中著名的有法國修道院長約瑟夫·德包尚(de Beauchamp 1785-1790年到兩河流域)、英國駐巴格達總領事和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克勞狄·傑姆斯·瑞齊(Rich,1807- 1821年)、傑姆斯·白金漢爵士(1816年)、羅伯特·米格南(Mignan 1827年)、拜里葉·弗臘舍(Fraser,1834的)以及楔形銘文的釋讀者之一的亨瑞·克來斯維克·羅林森(Rawlinson)。 1835年羅林森在貝希斯頓Behistun小鎮附近的峭壁上發現了頌揚國王大流士的的事蹟的楔形文字文本。在1843年羅林森最終鑑定出這些楔形文字為巴比倫語,他是阿卡德晚期的語言。 1846年羅林森在《皇家亞洲學會雜誌》上發表他的破解楔形文字的論文。

1842年註定哄動整個歐洲史學界的發掘開始了,由法國駐摩蘇爾領事保羅·埃米勒·鮑塔(Botta)挖掘霍爾薩巴德(Khorsabad亞述都城之一):一個亞述Assyria人的城市(薩爾貢二世堡)、宏偉王宮、數對巨形人面獅身石獸、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銘文和其它古物。緊隨其後,1845年,英國的亨瑞·萊亞德Henry Layard在尼姆魯德(Nimrud,亞述的卡勒胡城)。最後在廢丘庫雲吉克發現了亞述Assyria最大的都城尼尼微Nineveh遺址。用他自己話說他發現了不下71座宮殿,發現了一塊長達2英里的淺浮雕,刻有記錄戰爭,慶祝勝利以及亞述國王的豐功偉績。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在公元前7世紀,亞述最學識淵博的君主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的藏書,一共出土約2.4萬塊楔形文字泥板。對霍爾薩巴德,尼姆魯德,尼尼微三城的發掘,改變了西方人對自身歷史看法,出現一門新學科“亞述學”。

  在隨後的時間里葉克里來戰爭影響了考古熱潮,西方學者轉而開始大量著手翻譯這些波斯,亞述,巴比倫,阿卡德的泥板楔形文字。一開始西方學者認定楔形文字是閃族人發明的一種書寫體系。但是很快對楔形文字了解越多,越學得它古怪,這些語言學者陷入了困惑。因為無論是波斯人,亞術人,巴比倫人,還是阿卡德人。他們的閃系語言並不和楔形文字相“兼容”。很快得出一個楔形文字是單音節的表意文字,而非字母文字結論。在1850年愛德華·辛克斯Edward Hincks首先提出了並非是這些閃族人發明了楔形文字系統。因為在閃族語言中,輔音是穩定的元素,而元音的變化很大,這看起來很不自然。閃族人發明的正音法章節系統裡,元音也同樣保持穩定。如果是閃族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那麼就能很順利地對楔形文字章節進行評估。可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首先設想了一個非閃族的民族發明了這種文字系統。閃族人只是藉用了這個民族的文字表達自己的語言。辛克斯這個設想是正確的,只可惜當時沒有得到重視。在1869年法國學者奧博特Oppert第一次用了“蘇美爾人”這個稱號,指出是蘇美爾人創造了文字書寫系統。可以說當時的奧博特的設想,並沒有得行大多數學者的支持。多數人認為根本不存在“蘇美爾”這樣一個民族。堅持認為尼尼微發現的音節表只是阿卡德語的早期形態。在之後的10個年頭里,關於“蘇美爾”是否存在的爭論,經常出現。直到一個叫德·薩爾澤克De Sarzec的法國人。為這場昨日持久的爭論畫上了休止符。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