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為什麼要止於「至善」呢?

2019/11/12 18:02:07 網誌分類: 政治
12 Nov

大學之道為什麼要止於「至善」呢?

   《大學》經一章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有人解釋這一段話為「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到最後就是要止於至善。何謂大學之道呢?他說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而止於至善則是指真善美,也就是指所為之善沒有一點點的人心造作與執著之意。

何謂「大學之道」?又何謂「至善」呢?有的人將大學之道的「大學」兩字解釋成小學、中學與大學等教育學程中的大學,有的人則解釋為「廣大的學問」或是「大人所要學習的學問」,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但是事實上並未真正契合「大學之道」等四個字所要表達之真趣。

「大學」的「大」字跟小人、大人的「大」字或是小學、中學與大學的「大」字完全無關,它是一個隱喻字,猶如指大慈大悲、大忠大孝或大仁大愛的「大」字或是「至善」的「至」字與「極樂」的「極」字一般,這種字的形容詞皆在隱喻超越凡人的學問、凡人的慈悲心或是凡人的愛之先天無上「大道」也。

老子曰:「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因為道能容納一切萬物,故能成其大,但是由於一般的修行人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得」字,因此人如果執著有所得,那必然會有所失,因此修行到最後的結果就是無得亦無失才契合道,所以說「功成而不名有」即是此意。

「大學」兩字是隱喻字,因為凡間的一般知識與學問都是一種假相,這些凡間學問之內容都只見到有形與有相之物質界,但是卻見不到無形與無相之非物質界,因此所實驗出來的理論、原則、定律、公式、原理與規範都是為了「應世」之用,根本不是事實之真相,所以悟出宇宙真相的哲理才能稱為「大學之道」,其目的在與凡間的知見有所區別也。

而「至善」這兩個字亦是在隱喻超越凡塵「善」與「惡」觀念的「真善」,

善有「真善」與「假善」之分,凡夫俗子都有「善」與「惡」的世俗觀念,這種由凡人善念所做出來的所有善事皆稱為「假善」,而在未動善念之前,那一種無所求之心所做出來的善事才能稱為「真善」。

    善雖然有「真善」與「假善」之分,但是假善到底能不能做或有沒有必要去做呢?假善是一種具有「勸惡為善」或「斷惡轉善」之教化功能與意義,所以當然可以做,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世人的惡念大部份都多於善念,如果大家都不行善,那麼這一個世界必然是惡念與惡行到處橫行霸道,如此的話到最後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本身,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動惡念造惡業表面上受害的是「他人」,但實際上受惡果報的卻是「自己」,反之他人若動了惡念並造了惡業表面上受害的是我們「自己」,但實際上受惡果報的卻是「他人」啊!但是別人口中所說的「他人」,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啊!

所以每一個人如果都能轉念,動善念去造善業,那麼不論受益人是「自己」或是「他人」,最後的結果都是一種好事啊!因為這是一種「利己」又「利人」的善事,只會產生好的結果而沒有壞的結果出來,那又有什麼不好呢?而做善事之人今世如果能受到善報,那麼他就有可能會獲得「大善人」、「好人」或「仁人」….等等之虛名,但如果在今世之中其所做之善事沒有被他人發覺並表揚出來,則此善事來世還是會轉化為「福德」,由他自己的靈體轉世投胎去享受這一個福報,雖然這一個福報尚不能消除自己累世所造的業障,但卻已經「止惡」了,不是嗎?

雖然止惡是指「不繼續再做壞事」或「從現在起開始做善事」,但是這種結果真的很好嗎?那可不一定,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質疑呢?不為什麼,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若缺乏了「真智慧」,那麼就會錯將「假善事」當成了「真善事」,而將「真惡事」也當成了「善事」來做,那麼屆時我們的罪孽就深重了,不是嗎?

什麼是「假善事」?什麼又是「真善事」呢?所謂「假善事」就是指為了自己的求虛名、求福德、求福報、求來世更好、求功德迴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求功德能幫父母或自己消除業障、求功德給父母或自己添壽、求健康、求財富或求功名….等等私心造作而刻意去做的善事皆屬假善事之範疇。

為什麼那些善事是一種假的善事呢?因為他所做所為的那些善事不是真心為了「行善」,而是貪婪型態之另一種障眼法,其行善最終受益的對象還是自己,因此做這些善事的人在基本上已經缺乏了「真正的善念」,有的只是個人「私慾」與「貪念」罷了,此種人就是標準的假善人,因此假善人的福報在享盡之後那麼他便會開始接受惡的果報。

另一種的「善事」其實並非是「真善事」,而是「真惡事」,但是行「善」之人因智慧不足,因此無法分辨其所做的善事是「真善事」或「真惡事」,這類型的善事大多與因果報應有關,我們看任何事情如果只看某一部份,或聽任何事情如果只聽某一段落,那麼在處置上便很容易發生嚴重的錯誤,更會將惡當成善。

就如同看報紙、看電視新聞報導、看商品與藥品廣告或聽候選人宣傳車廣播一樣,那都是很容易被欺騙因而產生了迷惑,並導致我們做了錯誤的處置,平面媒體的記者報導新聞的目的不是為了告訴讀者事實之真相,而是為了刺激民眾購買報紙或增加事件的複雜性,以創造出更多的新聞出來以利他們來炒作新聞,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又如何告訴讀者真相呢?

而商品與藥品的廣告亦是如此,廣告之目的不是為了要讓民眾瞭解這些商品與藥品的真相,而是要欺騙民眾去購買它,所以商人請漂亮的模特兒代言之目的就是要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而掩蓋那些商品與藥品缺失的真相,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每一樣商品與藥品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好的部份稱為功用,不好的部份稱為副作用,兩種加起來才是此商品與藥品的真相,但廣告會告訴民眾商品不好的那一部份嗎?如果告訴民眾那些商品或藥品不好的部份,那麼民眾還會去購買嗎?當然不會,所以廣告詞令說的都是假相。

選舉時候選人宣傳車的廣播詞或文宣品的內容亦是如此,候選人的宣傳車在廣播的時候或是其文宣品的內容,只會說自己好的這一方面與對手不好的那一方面,而真正該讓選民去瞭解他自己不好的另一方面與其對手較好的這一方面他有可能會說嗎?當然不會,所以一般民眾常常會感覺到候選人只會做負面的文宣,如果這些民眾到現在才知道民主政治的謬誤之處其實都已經是後知後覺的人了。

做假善事的人亦是如此,他們難道不知道淪入畜牲道的眾生都是前世或累世造孽作惡之人嗎?這些動物會受到流浪、受虐、殺害、挨餓…等等的待遇其實正是他們前世或累世造孽作惡的一種果報,修行人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且自心需如如不動才不會受影響,因為做善事的人會得到善報與做惡事的人會得到惡報,這本是天理循環必然之報應,做善惡之事的人本來就應該要「自負因果」。

如果我們世人對這些受到流浪、受虐、殺害、挨餓…等等果報的動物產生了慈悲心,並對牠們採取了餵食、收留、照顧或當成寵物之善行那也無妨,只是來世自己的靈體需投胎輪迴凡塵去享受牠們這些受益動物靈體回應給他的善報罷了,修行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靈體脫離輪迴,而不是要使自己的靈體再度的投胎輪迴凡塵去享受那些善報,因此具有慈悲心等「人性」的人長期行善的最終結果,只有讓自己的靈體累世去享受那些善報,但是卻很難脫離生死輪迴而成「佛」的。

老子在《太上感應篇》有云:「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段話不是在「勸人為善」,更不是在「勸人為惡」,而是在點醒世人說會導致自己的靈體輪迴凡塵去接受善的果報或惡的果報,因而使自己的靈體永遠無法脫離輪迴的這種後果,其實都是自己因為做善事或惡事所召來的啊!

「善念」與「惡念」的觀念是一種「人性」而非「佛性」,這兩種觀念稱為「輪迴種」,又稱為「兩端」,為什麼會稱它們為「輪迴種」或「兩端」呢?因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此做善事的人一定會得到善報,而做惡事的人也一定會得到惡報,如果做善事或做惡事的人之靈體不輪迴凡塵,那麼請問他們又如何能受到善報或惡報呢?所以才稱「善念」與「惡念」是「輪迴種」即是此理。

那麼為什麼「善念」與「惡念」又稱為「兩端」呢?道理很簡單,無善無惡的觀念稱為「正端」,而善念偏向於「善的一端」,惡念偏向於「惡的一端」,故「善念」與「惡念」才會被稱為「兩端」即是此理,因為具有「善念」與「惡念」的人其觀念皆各偏於一端,所以才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稱對方為「異端」。

那麼哪些現象是各偏一端的典型例子呢?「主張死刑」與「主張廢除死刑」、「本土化」與「國際化」、「民主制度」與「專制制度」….等等的陰陽對立狀態皆是典型的例子,人心的「善」與「惡」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猶如「愛」與「恨」是一體的兩面一樣,對一個人若沒有愛就不會產生恨,若愛越多但是在沒有得到相同的回報之時,則心中所產生的恨也會那麼多,男女的感情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所以仙佛才會以「大慈大悲」、「大愛」與「至善」之德性來啟發世人的靈性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常常提到「至善」這兩個字,何謂「至善」呢?至善就是指對於宇宙間的萬事與萬物沒有「善」或「不善」的執著、分別或罣礙之心就稱為「至善」,老子在《道德經》第八若水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本身沒有任何「善」或「不善」的執著、分別或罣礙心,因此它對於萬靈蒼生之對待不分國籍、種族、男女、膚色、宗教、貧富、信仰皆是一視同仁,所以水才能被稱為「上善」,「上善」者就是「至善」也。

但是我們世人的善心卻是有區別對象的,對自己的寵物特別好,但是對別人的動物就不好,有的人對被害人特別好,所以成立了「受害者保護協會」,有的人對加害人特別好所以成立了「廢除死刑聯盟」,其實這些都是個人的私心在作祟,沒有站在公正無私的立場來看事情,因此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好人」,但事實上卻不一定。

萬事有「因」才會有「果」,因此知因又知果的人才會產生「大慈大悲心」,這種心就是「道心」,這種性則稱為「佛性」,但是如果只看到「果」而對「因」完全不瞭解的人,那麼他們看到流浪狗受虐或被判死刑的人之可憐狀便會產生慈悲心,慈悲心表面上看起來是「善的」,但其實是「惡的」,而大慈大悲心表面上看起來是「惡的」,但其實是「善的」,因此要分別「真善」與「真惡」靠的是智慧而不是靠善心。

「至善」就是道,我們的靈體若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那就是沒有悟「道」,沒有悟道的靈體一定會落入陰陽之兩端,如此便會墮入生死輪迴的漩渦之中,因此世人在行善時要一定確記,行善是要用「道心」去行善,而不是要用「善心」去行善,道心所行的善因為是「心無所求」,故能轉為功德並消除我們累世所造的業障,而「心有所求」的行善則不一樣,其行善的結果只有福德,因此需來世再輪迴凡塵去享受那些善報,這兩種善的結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修行人如果不能悟透此理,那麼行善之結果不但不是一種「真善」,反而是在造新的業障而不自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