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訛傳

2019/11/15 04:14:19 網誌分類: 生活
15 Nov
          中文有不少成語,出自訛傳,長期習非成是,造成世俗觀念的錯亂,譬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就是很奇怪的一句話。

          按照上文下理,「君子」和「丈夫」之稱,都是稱讚人的品格,不應該有如此品格的差異;再按照中文對仗的用法,「量」和「毒」完全不是一類,怎麼會擺在一起?證明其中有錯,因為正確的版本是「無度不丈夫」。

          君子不斤斤計較,是有器量的表現;度是個長度單位,用來形容「丈夫」,氣度豪邁,稱為丈夫,和君子的方正又有所不同,上下兩句涵義一致,修辭手法也很嚴謹。但是以訛傳訛,「無度」變成「無毒」,乃至於心狠手辣,不擇手段,被視為有男子氣概的行為表現,獲得吹捧,譬如奸雄曹操,在成功學大盛的時期,成為一種成功人物的代表,「無毒不丈夫」也變成一種成功上位的手段,獲得肯定。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質疑這句話的邏輯錯誤,而令心腸歹毒在世俗觀念中生根發芽,廣泛獲得認同。

          又譬如「無商不奸」,正確的版本是「無商不尖」,所謂的「尖」,是出自米商所使用的升斗:商家量米入斗之後,通常用一把戒尺將斗內隆起的部分削平,保證份量準確足夠,銀貨兩訖之後,再額外加一丁點份量,形成一撮尖頭,給客人少少甜頭,以使對方滿意。

          明明是讓利之舉,訛傳之下,久而久之,而令使詐使壞,存心欺騙,毫無誠信,成為普遍的商業行為。現代商業的發達,建基於信用和信心,但是一句「無商不奸」,釜底抽薪,將商業和商人的名聲刻意貶低,這句成語所流露的,依然是儒家王權文化對商業的偏見的敵意。

          如此對照歷史來看,中國歷史上宋朝或明朝的甚麼「資本主義」、「商業文明」苗頭,終歸只是曇花一現,就不奇怪了。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