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抗暴,要換人或者換腦袋

2019/11/16 04:13:24 網誌分類: 生活
16 Nov
          今次所謂的「大三罷」引發的中大佔領事件,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市民不明所以,問周二警方為甚麼嘗試「攻入」中大校園,釀成特大衝突?

          其實整件事很簡單,中大旁有條橫跨吐露港公路的二號天橋,周二黑衣人在二號天橋上向吐露港公路拋下大量雜物,要阻斷交通,警方要進入該天橋清場制止阻路,便與中大學生及黑衣人發生激烈衝突。當晚中大校長段崇智與警方的談判,講來講去都是講警方是否要撤離天橋。問題的本質並不是警方想攻入中大,而是政府要保持到吐露港公路暢通。不過,政府的輿論戰打得極差(或者根本沒有打),只得警察孤軍作戰去解說。結果當天晚上,警方撤離,二號天橋被不知道是否中大學生的黑衣人再次佔據。吐露港公路被堵塞超過六十小時才逐步重開,但其後又再封閉。連中大學生會也要和佔領二號天橋的黑衣人割席,承認從未知悉黑衣人的訴求。

          把鏡頭拉遠一點看,黑衣人這個星期的整個行動極有部署,中大學生佔據橫跨吐露港公路的天橋,理大學生就去佔領橫跨紅隧入口的天橋,而港大和浸大也有學生在大學附近的公路堵路。吐露港公路和紅隧是香港的兩大交通要道,一旦截斷了這兩條要道,主要地區交通半癱瘓。在連串的行動背後,顯然有高手策劃,進可以截斷交通,退可以在大學製造大流血。一方是有深謀的策略部署,對上了政府的見步行步。有人問我,在抗暴方面,政府可以做甚麼?應該是軟或是硬?我反問:「還有軟的空間嗎?」在這場運動的事發之初,政府放軟手腳,或許有人想倒迫中央接受五大訴求向示威者讓步。

          但事到如今,示威者由叫「香港加油」,變成叫「香港復仇」,軟的大門已經完全關上。要抗暴,只能硬。

          有人又問,政府即使想硬,第一,這不是本屆特首的風格;第二,想硬也不夠警力硬起來;第三,不想見到開槍流血。我認為這種提問方式已經錯了,已跌入對方的思維模式。

          在一場戰爭中,落入了對方的思維模式,便永遠不會可以走得出來。要換一個角度,政府如果不改弦更張,全力止暴,無論是警方、示威者以至無辜的市民,傷亡數字將會大量增加。所以,並不是開不開槍的問題,而是有何方式可以盡快止暴,停止大流血。沒有足夠警力當然是一個問題,在其他國家的大城市,一旦發生暴亂,可以調動國內其他城市的警力協助,香港便不可以了。

          然而,現在政府最大問題是「未的起心肝」,全力抗暴,夠不夠警力尚屬其次。若所有參與暴亂者被捕就不准保釋,拘捕了最激的一千人後,警力就會變得足夠。

          我又再舉香港一九六七年的暴動為例,當年整個港督府,變成一個心戰室,由港督坐鎮,由朝到晚應對暴動。當時的抗暴工作主要有兩個,一個輿論戰,另一個是地面戰。政府所有部門所有工作,要以抗暴為首要目的,港督、高官也停止外訪,不夠強硬的關鍵官員要換掉(六七年換了軟弱的警務處處長),香港目前也要這樣做。

          有人再問,政府高層一直沒有這樣做,這種情況又如何可以改變呢?我認為所有事情都應該由結果決定,過去的五個月,政府未能夠把暴亂平息,就要知道所做的事情是錯的,所以需要一朝變臉,做過去不做的事情。一般人會想到要換人,當然,可以換人,但也可以換腦袋。

          美國巨企英特爾的前行政總裁格羅夫,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有一次英特爾遇到很大的經營問題,遇上「範式轉移」的衝擊,有滅頂之災。格羅夫說:「我會走出這個董事會會議室,當我再進來的時候,將變成一個新聘請回來的行政總裁,重新思考怎樣營運這間公司。」格羅夫就靠換腦袋,把英特爾帶出危機。特區政府由特首以至主要官員,也應該用這種思維,改換自己的腦袋。他們可以假設自己是新上場平亂的特首、高官,問一九六七年港府抗暴,或者英國二○一一年打擊倫敦暴亂,有甚麼經驗可以借鑑。

          現時的抗暴關鍵,不是政府應該具體做甚麼事情,而是要徹底改變過去思維,把打擊暴亂,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從所有方面,用最大的力度去抗暴,這樣還是有機會成功的。若領軍的沒戰意,以認輸為起點,此戰必敗,整個特區政府,將會被歷史巨輪淘汰。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2)
我要發表
Pity
Pity 2019/11/18 09:14:03 回覆

性格決定命運,林鄭肯定沒此大帥風,丟掉幻想。

暮跖
暮跖 2019/11/16 13:45:17 回覆
反修例運動漸失國際支持

由修訂《逃犯條例》觸發的示威浪潮,至今已經變成由仇恨及「造謠」推動的非理性運動,暴力程度亦已超越人性極限。這樣的所謂「運動」,即使本來被視為幕後「推手」的西方國家,亦愈來愈與之「割席」。最近,德國官方電視台DW德國之聲的訪談節目《Conflict Zone》,主持人Tim Sebastian訪問了香港大專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邵嵐,對於示威者的暴力行徑就提出甚不客氣的質疑,更直言若香港示威人士以為他們可以得到國際間「無條件的支持」,他們可要再想一想。

最近,美國一個以答問方式進行討論的網站Quora,就提出問題「香港示威者是否會以失敗告終?」結果大部分答案都是肯定的。Quora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討論平台,與其他討論網站不同,這網站參與討論的成員都要求實名制,藉此確保言論是有水平及負責任的理性討論,因此,參與的成員多是知識階層,亦不乏政經界名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加拿大總統杜魯多等。

美討論網料示威者終失敗

今次其中一名參與討論的人士,就以美國共和黨智庫Cato報告為例,指出香港人相信他們為自由而戰,但根據Cato的報告,香港在二○一八年自由指數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紐西蘭和瑞士,遠高於美國和英國。這位人士認為,香港年輕人的不滿,源於高樓價、停滯不前的工資、高生活水平和欠缺機會,這些不滿,被幕後反對中國及有利益的外國勢力「綁架」,目標是要令中國不穩,或促使香港分離。他指這情況與印尼五、六十年代的情況相近,但認為以中國目前的國力,此一目標難以成功。

另一位在一家數碼公司工作的外籍人士警告,若暴力情況持續,而警方無法維持秩序,沉默大多數中的某些人很快會採取行動保護他們自己,並毫不猶豫地去傷害示威者和他們的支持者。一位研究人文學科的學生認為,今次事件,顯示香港原來是如此容易被攪亂,日後任何國家若與中國有紛爭,他們只需要點一根火柴扔向香港就可以;他又相信今次暴動肯定不是最後一次。他認為北京對此只有兩個選擇,第一是任由香港繼續燒下去,直至香港居民改變心意;又或是實施強逼國民教育。

這些評論,或多或少可反映在香港或海外一些具理性的外籍人士的觀感。反修例運動的其中一個策略本來是「挾洋自重」,但隨着運動不斷「爛」下去,估計離這個目標將會愈來愈遠。 

唯一的收獲是多了外國媒體及人仕知道這是場無恥暴動,並不「和平」及不是「手無寸鐵」,是 無差別殺人破壞恐怖活動。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