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如何在巨量雜訊中 看到恐襲臨近訊息

2019/12/12 04:12:59 網誌分類: 生活
12 Dec
        香港的暴力示威持續了半年,群眾熱情略為降溫,但有跡象顯示,運動正朝向恐怖主義的方向發展,可惜事態得不到香港社會的足夠重視。

          在華仁書院附近發現的土製炸彈有巨大殺傷力。警方收到情報,在香港華仁書院斜坡的一個隱蔽處,檢獲兩個放滿鐵釘的土製炸彈裝置,警方檢查之後發現炸彈組裝完備,可以引爆。兩枚土製炸彈與挪威二〇一一年的恐怖襲擊中所使用的炸彈類似,同樣存有硝胺成份,加上鐵釘的殺傷力,挪威恐襲事件造成八死三十人傷。

          能夠製造類似二〇一一年挪威恐襲的炸彈,恐怕不是一般香港的激進學生可以達到的水平。香港社會對示威向着恐襲的方向發展,關注度嚴重不足。我和不同人談起此事,支持暴力示威的市民,會很簡單地把警方檢獲的炸彈,說成是警察自導自演的好戲,用以嫁禍示威者。這種每逢見到重大負面新聞便指控警察栽贓的邏輯,成為繼續支持暴力示威的最佳思維方式。

          我也與一些溫和的建制精英談過,他們則採取一個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潛意識想避開這些恐暴事件,因為害怕過於突出這些事件,等同支持要對示威者強力鎮壓,甚至等如支持「派解放軍入香港」。他們屬議和派,經常想着與反對派或示威者和解。示威朝着恐怖主義方向發展,在他們思維框架中,沒有合理位置,只能忽略。

          在二〇〇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前,沒有人能想像在光天化日之下,美國紐約鬧市中的一座大廈,會在恐襲中倒塌。即使世貿雙子塔第一座遇襲倒下之後,仍然沒有相信另一座大廈會受攻擊。

          奈特.席佛(Nate Silver)在《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The Signal and the Noise)一書中,談到這個問題,根據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第一架飛機撞向雙子塔前,美國高樓被恐怖攻擊的可能性根據歷史紀錄是兩萬分之一,或者說百分之零點零零五,因為過去未發生過,所以接近零。但第一架飛機事故發生後,美國國內被恐怖攻擊的機率當下被改寫,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這時,再預估第二架飛機撞上高樓發生的機率時,運用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之後,整體機率陡增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即是機率超高。然而,一般人「憑感覺」的預測卻是:在艷陽高照的紐約,發生一次襲擊已經夠不可能了,第二次幾乎是真的完全不可能!但使用貝氏定理,卻能輕鬆預測第二起事故的發生。結論是我們不能憑「感覺」行事。

          現今世界有太多雜訊,掩蓋真相。我們又有太多預存立場,進一步阻礙我們去發掘真相。

          奈特.席佛是「美國預測鬼才」。他在美國政情不穩的二〇一二年,正確預測了五十州,三十五席參議員的當選人,命中率達百分之百,從此聲名鵲起。

          《精準預測》一書的核心要旨,是過去不能預測現在,美國本土過去未發生過大規模恐襲,不代表現在不會發生。唯有「現在」發生的事情,能夠量測現在。然而,「現在」總是充滿雜訊的,這些未經時間沉澱、篩選的雜訊,再加上我們偏見,成為Nowcasting的主要障礙。

          奈特.席佛在書中不斷提醒預測者:

          ˙預設立場或過度自信,對預測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

          ˙預測不是在追求是與非,而是估算事情發展的「機率」。有精準的機率,才能做出有利的決策。

          ˙當大家不免被雜訊迷惑時,不要跟着群眾走。

          ˙有新的重大資訊進來時,能保持客觀,隨時更新的預測,才有可能是精準的預測。

          當我們看到警方追查到兩枚與挪威二〇一一年的恐怖襲擊類似的炸彈時,就應該知道香港受到炸彈襲擊的機率大大提升了。不要因為過去五十二年沒有發生過炸彈恐襲,就以為不會發生。至於對眼前看到的事情完全不信,只信「這是黑警栽贓」,就近乎宗教了,已超越了討論理性預測的範疇。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1)
我要發表
pity
pity 2019/12/12 09:05:33 回覆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升斗市民可如何?煮到嚟先算。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