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教同源的修行理念

2020/01/14 15:43:32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4 Jan

萬教同源的修行理念

※宇宙初始之時僅有一團「陰陽混沌之炁」並無其他萬靈、萬象與萬物,因此目前宇宙間之萬靈、萬象與萬物,均為此「混沌之炁」中之陰炁與陽炁所生化而成,所以目前部份宗教的人士排斥他教之經典或教義,純係不瞭解所有萬教均是源自於「同根」與「同源」之哲理。

※各宗教法門最初創建之目的均係以某種角度來解釋「真常之道」,並以其各別的經典與教義來教化萬靈蒼生使他們「肉體能了業」或「靈體能解脫」,而其源頭皆為「混元一炁」,並無「正道」或「邪道」之分。

※儒道旨在修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忠孝節義、三達德、廿字真言…等人人都需要之德性,如果能修至「獨善其身」之境界者可稱為賢人,如能以所悟之儒道去「兼善天下」並達到止於「至善」之境界者即可藉凡間之表彰機制而「封聖」。

※封「聖」者僅是儒道圓滿,但靈體尚未完全解脫,因此還不能稱為究竟圓滿,因此需再修持「釋道」,如「儒道」與「釋道」皆圓滿方可悟透宇宙間之真理,而得到皆大歡喜四字真諦的紫金「大道」。

※釋道旨在袪除萬靈蒼生對宇宙間萬靈、萬象與萬物之執著心、分別心、比較心與貪嗔癡心,因此能悟透釋道而達到「自我解脫」之自覺境界的修行人,其靈體已達到「菩薩」之果位,如能以自己所悟透之解脫法再去渡化「萬靈歸真」並達到覺行圓滿境界者,其靈體已經達到「佛」之果位,因此可以「成佛」。

※菩薩與佛均是指悟透釋道不同境界之修行者靈體而言,但祂們仍未達到究竟圓滿之境界,因為該修行者之肉體均未了業,因此肉身需再修「儒道」,如果能修至「儒道」與「釋道」皆圓滿則可悟透宇宙間之真理,而得皆大歡喜的彌勒紫金「無上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因此只要是透過凡人所說的話,不管這個人的頭銜稱為法師、大師、上師、金剛上師、喇嘛、活佛、教宗、主教、神父、牧師、長老、導師、禪師…等等或他所傳的是聖經、聖道、佛法、大道、福音、真理、偈語、降詩、降乩…等等,都不是「真理」,更不是真正的「道」,因為道只能「悟」不能「說」、道本身即已存在於宇宙之間,因此也不需要再「佈道」、能說的都不是真道,故道也不能「傳」、更不能「辯」,能「說」、能「傳」、能「佈」或能「辯」的都只是「普通的理」而非「真理」,也只是儒道或釋道之其中一種而非真正的「無上大道」。

※真悟者不會受「出家」或「不出家」,「吃素」或「不吃素」等問題所困擾,因為只要堅持「出家」或「不出家」或是堅持「吃素」或「不吃素」的人都是稱為「執著」,都會影響其真正的修行。

※一個不悟透真理或是未參透真相者,不論他是迷信鬼神或者是迷信科學,也不論他是不相信鬼或是不相信科學,其實他都是一個「迷信的人」。

※放生本有「善」與「惡」之分,未悟透大道真理而亂放生者不但不能「積德」而且還會「造業」,因此在不該放生時而亂放生,雖有「慈悲心」但那只是一種只看到「後果」而不知「前因」的私心,而知道何時該放生而放生,何時不該放生而不亂放生的智者,則才是具有公心的「大慈大悲心」,因此有慈悲心而無大慈大悲心的人是「凡人」,而只有大慈大悲心而無慈悲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仙佛」或「聖人」。

※信仰宗教、出家、吃素、穿道袍、穿袈裟、穿禮衣、唸經、跑靈山、拜神佛、唱聖歌、讚美主、朝山、浴佛、晒佛、點戒疤、拜師入門、皈依某法師、打坐、禪坐、托缽、苦行…等等之行為都是一種修行的「表相」或是修行之「助緣」,但不等於這個人已經在修行了,因為修行的起點在於「自心」與「自性」的修持。

※真經不在紙經上,真道不在道場中,對神有求非真修,心性不空非真悟。

※修行人要跟「明師」學,而不是跟「名師」到處亂跑,能否知道所跟隨之老師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明師」或僅是一個普通「名師」,則端視自己是否有此「智慧」與「福份」而定。

※光修儒道的修行人無法「究竟解脫」,光修釋道的修行人也無法「究竟了業」,因此同時「身修入世道」與「心修離世道」的修行人才有機會能悟出「真道」。

※宇宙間何處非道場?凡間中又哪裡沒有真道?因此只要說一定要信哪一種宗教才能得道或是說一定要到哪裡修才能悟道或是說只有他自己修的道才是正道,而別人修的都是邪道,這些人其實都是大道的門外漢,更是一個標準的「癡迷之人」。

※大師不見得「悟道」,活佛也不見得「知道」,因為大師與活佛都是一種世俗之稱呼,也都是俗人叫出來的。

※修行人若經常表示往生後要乘願而來或是經常在發願,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所謂的「執著」,因為「願」是一種自己想做卻達不到之理想,一個理想太多而自己又無法完成但卻執著要去做,那不是大執著又是什麼。

※所謂的「神」其實是指被供奉的神像他因為在世時某一種超越凡人所能做的德行與精神很值得世人學習、讚譽與歌誦,因此這一股精神就是俗稱的「神」,而非指神像的金身,因此神像並非是神,若將神像當成神則是誤解了祂原來被封「神」之本意。

※「佛」是指自覺、覺他而且覺行圓滿的修行人那種沒有濁氣、沒有罣礙、沒有執著心、比較心、分別心與貪嗔癡心的「靈體境界」,而不是指佛像、佛金身、佛雕塑,因此佛像不是「真佛」,而是為了引導信眾找到真佛的「假佛」,故藉由「假佛」而找到自性「真佛」之修行過程即是「藉假修真」。

※為啟發修行者之「悟性」,上蒼諸仙佛所傳世之每一本經書之文字內容中均藏有「隱道」與「顯道」在其中,若僅按經文表面字義去解釋經文的意思者,皆是錯解了經義,而且其本身亦是一個「未悟」之人。

※仙佛降旨創建寺廟道院之目的係為了傳「儒道」與「釋道」給世人,以協助世人之「肉體了業」與「靈體解脫」,如果脫離此目的,而將重點置於慶祝神佛壽誕、繞境、進香、法會、傳教、辦托兒所、擲麵龜、借錢給世人、搶頭香、點光明燈、點太歲燈或藉擲筊得汽車名義謀取信徒錢財以擴建寺廟等俗事方面,必是完全誤解了仙佛降世傳道之本意,也是以「人」的角度去思考或扭曲仙佛度世、勸世、警世、救世與濟世的聖事。

※宗教、法門、道場、寺廟都是「中性的」,它以「正向」或「反向」兩種不同的角度在啟發修行人之智慧,因此若自認為自己所修行之道場寺廟是「正道」,而他人所修行之道場寺廟是「邪道」之修行人,皆是「未悟之人」。

※「上帝是唯一真神」、「安拉是唯一真主」、「天上、地下唯佛獨尊」、「唯道獨尊」 等幾句話意思均是隱喻修行人靈體一定要修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炁」的境界,才是返回「天堂」、「天園」、「無極理天」、「瑤池」與「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路,如果將這幾句話解釋為「上帝」、「安拉」與「佛」等仙佛是宇宙間唯一真正的神或佛,皆是以凡人的角度在解釋經書,以凡眼在看經書。

※排斥、批評、誣衊、醜化其他宗教之經典、教義或教徒者,均是分別心、比較心與執著心等濁氣或罣礙較重之人,宜先培養接納不同信仰者之雅量,畢竟一個修行人能否悟道之重點在於「自己」,而非宗教、經典或教義,因為在同樣的宗教、道場中修行或是看同一部經典與教義,仍然會產生有的人能悟道,有的人卻無法悟道的問題,因此修行的目的是改變「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使之與天道契合,與其他外在因素並無必然或直接的關係。

※上蒼將各種不同的哲理分別傳給各宗教法門,並隱藏在他們的經典教義中,因此不論信仰什麼宗教或在什麼法門修行均有「機會」悟道,但能廣泛的接觸其他宗教的經典教義者,則比較有機會相互去印證,也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悟道。

※宗教法門會越分越多之原因,乃是因為傳教者對仙佛降示之經典與教義內容有不同之領悟和解釋,而對仙佛降示之經典與教義內容領悟的結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別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誤解了「道」,因為道並沒有固定的「範圍」與「定義」,但它卻能適應各種不同人的實際需要,因此每一個人的體悟都不一定會一樣,這種內心所參悟出來的哲理才是「真正的道」。

※目前各宗教法門廣收信眾,並以「傳教」為主忽略了引導信徒「悟道」之天命,實有違仙佛當初倒駕慈航降世創教之本意,「傳教」與「傳道」意義完全不同,「傳道」之本意係藉某一宗教法門之修行角度來漸漸闡述「道」之實相,使門中信徒能由該教這一條路徑來悟出宇宙間之無上大道,而不是拼命宣傳各宗教本身之「教義」,因為各宗教之教義僅是一種應世的普通之「理」而非「真理」,而「真理」卻是要由各宗教之修行人自行去參悟出來的,因此也無法藉傳教者之口來說清楚,這也是太上道祖在道德經觀玅章第一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真諦,因此所有在宣傳宗教教義的傳教者,均不宜自稱該宗教所說的「福音」、「佛法」或「聖道」是「真理」,否則即誤導信徒永遠難以悟道,各宗教之傳教者不可不謹慎也。

※任何宗教或法門之修行人均要以下列「大公至正」之心胸來自我惕勵:

☆「以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無私之心渡萬靈」。

☆「以公平公正公理公心無偏之心待萬物」。

☆「以至中至正至道至德無情之心看萬象」。

☆「以正心正念正信正行無我之心傳萬道」。

※「佛法」係隱喻所傳之哲理皆是渡化世人成佛之方法,而「聖道」則隱喻所傳之哲理皆是一條幫助眾生成聖之道路,如果修行人能悟透「佛」與「聖」這兩個字真正之含意,當知那些經典與教義確有此項之功能。

※「無極理天」中所有仙佛之名稱與聖號,其實都是隱喻宇宙陰陽兩炁運化時之某特定方向之炁電能量體與不同程度變化之炁電能量體,因此目前社會上所流傳泥塑木雕之金身、形象皆係為了便於度化萬靈蒼生之歸真而顯象,其實祂們都是一種「無形」與「無相」之炁電能量體,修行人千萬不可以「凡眼」或是「凡心」去看經書。

※「皇極象天」所有神佛之名稱與聖號,皆是凡人因為他已「得道」、「悟道」或是「德行圓滿」而經國家元首、宗教領導人或黎民百姓所「敕封」、「冊封」與「奉祀」,其目的旨在表彰超凡德性、激勵民眾學習其榜樣或是做為黎民百姓平日做人處事之典型與模範。

※「釋道」則需要修行人自己參悟解脫法有關之哲理始能有所收獲,因此頓悟才能「成佛」,而「儒道」則需要修行人自己改變並超越其他一般凡人的觀念與行為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說「超凡」才能「入聖」。

※各宗教法門對「無極理天界」某些仙佛之名稱、聖號雖然稱呼不同,但其實指的卻是同一種大自然界之炁電能量體,但在「皇極象天界」之神祇則因各國地緣之關係,其典範、楷模有所不同,所以神祇之形相與聖號就會因各國之國情、民俗與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

※凡塵俗世中在修行方面有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這些數字皆是隱喻也,其實均係由先天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炁」所幻化之儒、釋、道、耶、回等五教所衍生變化而成,而五教所傳之哲理綜整之後就是入世的「儒道」與出世的「釋道」兩種,而入世的「儒道」指的就是下凝之「陰炁」,而出世的「釋道」指的就是上昇之「陽炁」,此兩種炁體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兩儀」,而兩儀之源頭則是由「混元一炁」因宇宙第一次大霹靂爆炸時所演化而來,因此萬教的教義其實都是同根同源的。

※萬教同根同源之源頭指的就是「一」,也就是由無形無相之「混元一炁」所變化而來,這也就是太上道祖道德經冲和第四十二所說的:「道生一」之生化過程,道家所說的「歸一」、「歸宗」與佛家所說的「皈依」等字均是在隱喻這個「一」,而非泛指凡人之法師、大師握上師等師父,修行人當審慎參悟之。

※「正道」與「邪道」這兩種名詞皆為某些宗教未悟道人士「無明」與「無知」之觀點,「道」只有一種,並沒有「正道」與「邪道」之分,更無「是」與「非」或「善」與「惡」之別,而是以「正向」或「反向」兩種不同角度在渡化眾生罷了,不論是接受哪一種角度的「考局」,只要能悟道皆可達到上蒼渡化世人之目標,如不能悟道則就算自己所修的真的是「正道」又有什麼意義呢?

※「佛」與「魔」本來就是一體之兩面,對眾生而言就是我們心中的「佛心」與「魔心」或是「善念」與「惡念」,我們的本性原是「佛性」,有可能因為受貪嗔癡三毒誘惑之影響而變成「魔性」,更有可能因為悟道而在度恢復「佛性」,一念悟眾生即是佛,一念迷佛即是眾生也是魔。

※因果業障之討報其實就是幫助修行人靈體自我提昇的一種「原動力」,更是考驗修行人是否真修行的一種「好機會」,這時候之考驗才能試煉我們修行的決心,也才能磨練我們的心志,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利用此時機悟道,那麼肉身何時才能「了業」呢?靈體又何時才能獲得「解脫」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有八九,這些都是因果在討報,如果我們前世不斷的積德與培福,今世哪有可能遭致這些困境呢?如果我們今世不停止修身養性,我們目前又如何還會有這些罣礙呢?

※我們在世的每一個凡夫俗子投胎凡塵後隨時都有兩種的冤親債主在向我們索討累世所積欠他們(祂們)之因果業障,一種就是「有形的冤親債主」,另外一種就是「無形的冤親債主」,所謂「有形的冤親債主」指的就是生活在吾人周遭的父母、配偶、兄弟、子女、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寵物…等等,只有他們才有可能向我們討因果業障,而「無形的冤親債主」就是指阻礙我們事業、感情、婚姻、學業的那些「無形能量」,因為祂們這些靈體並未投胎為人,所以只能以靈體來討報我們所欠他的因果業障,無可奈何之事就是「因果業障」,修行人一定要逆來順受,才能儘早了業與解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