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家庭教育之「道」

2020/01/14 17:48:41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4 Jan

探討家庭教育之「道」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之基礎,也是學校教育成果之檢驗,因此家庭教育其實是整個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由此可見孟母在三遷之中已隱含了大道在其中矣,每一個人剛投胎至凡塵時,其心靈都是潔白無瑕、純真無邪的,也未經任何社會不良習性所污染,包括秦始皇、希特勒、孔夫子、耶穌或目前危害國際、社會安定的每一個地痞流氓或恐怖份子皆是如此,但是為什麼年紀越大、受教育時間越長其差異性卻越來越大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階段的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呢?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負責教育的人「沒有悟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師」包含該員的父母、長輩或是在社會與學校中所有曾經教育過他的人皆是,一個教育他人的「師」沒有悟道,怎麼可能會教育好這個受教育的人呢?而一個沒有受好教育的人又如何能再教育好其他的人呢?因此在這個大部份的人都沒有接受良好而且正確的教育環境之中,想要成為有為有守又有德的標準公民那是很不容易的,目前社會上大部份的人一生之中許多所做所為的事,大部份都是由於自己錯誤的決定在主導,因此在如此不良因素的環境之下,整個家庭、社會、國家或國際社會焉能不亂呢?

      為師者「傳道」到底傳的道是否正確?「解惑」解的惑到底正不正確,都會影響整個家庭、社會與國家之安定與興衰,道可道,非常道,道又是一種只能心領神會又無法解釋清楚的哲理,萬一為師者傳錯道或是受教者悟錯道,都無法讓事情處理的非常圓滿,可見「道」對每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是多麼的鉅大,首先我們先探討「家庭教育的道」,在家庭教育之中是以父、母與子女等三方面為主體,而父母是擔任「師」的角色,子女則站在「受教者」的角色,父與母雖然是同樣擔任為師者的角色,但是他們兩人的觀念卻可能完全不同,因為父親為男性屬「陽」但因受靈體投胎之影響,因此可能形成「陽中之陽」或是「陽中之陰」兩種不同的身份,也就是說每一個父親的肉體雖然都是具有男性的特徵,但卻有「剛性」與「柔性」兩種不同個性之區分,正確的說就是這一個父親的肉體,到底是由「陽性的靈」來投胎,或是由「陰性的靈」來投胎,如果是「陽性的靈」來投胎,則這個人是一位「剛性的父親」,若是由「陰性的靈」來投胎,則這個父親便是一位「柔性的父親」。

      「剛性的父親」與「柔性的父親」在教育上有什麼差別呢?剛性與柔性兩個不同的為師者在教育子女,不但教育方式差異性非常大,教育之結果對子女之影響程度差別更大,就如同一位奉命前往戰場獨立作戰的將軍一樣,如果他是一個「剛性的將軍」,那麼他會採用積極的作為,他的作戰方式也會以「攻擊」為主,而「柔性的將軍」則會採取消極之作為,他的作戰方式也會以「防禦」為主,為什麼會有採取「攻擊」與「防禦」兩種不同之作戰方式呢?這是他本身的「個性」使然也,因此兩軍交戰時在蒐集敵人的軍事情報中會有針對敵人指揮官個人資料蒐集的「人物誌」這一項,目的就是在分析敵人指揮官之個性,以瞭解其戰法,並尋求剋敵致勝之道。

      而母親為女性屬「陰」但因受靈體投胎之影響,因此也有「陰中之陽」與「陰中之陰」兩種不同的身份,也就是說每一個母親的肉體雖然都是具有女性的特徵,但她們卻分別具有「剛性」與「柔性」兩種不同個性之區分,正確的說就是這一個母親的肉體,到底是由「陽性的靈」來投胎,或是由「陰性的靈」來投胎,如果是「陽性的靈」來投胎,則這一位母親則是一位「剛性的母親」,若是由「陰性的靈」來投胎,則這個母親便是一位「柔性的母親」。而父母兩人之靈體到底是由「陽性」或「陰性」的靈來投胎對子女的教育影響非常大,「剛性」的父親或母親會以「鐵的紀律」為主,而「柔性」的父親或母親則會以「愛的教育」為主,因此父母兩人之個性若不能由一陰一陽(一柔一剛)來搭配教育的話,則教育子女之方式便會產生「偏剛」或「偏柔」之錯誤訊息,如此的教育方式便會對子女產生重大的影響。   

其次不論是「剛性靈體」或「柔性靈體」之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要「因材施教」與適時因應子女成長之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思維與教育方式,所謂「因材施教」就是瞭解子女是一塊什麼「材」才能決定要雕塑成什麼形狀,例如雕神像之木材與當燃料之木材其材質絕對是不同的,當然也不能拿當燃料之木材去雕神像,更不宜拿適合雕神像之木材拿去當廢材燒掉,這就是「因材」而施教的材,另外子女從小到大之學習態度、智力或悟性不是都一層成不變,因此當父母的不能用古時候的教育方式去教育現代的子女,那一定是不能符合子女學習實際之需要,例如子女在十歲調皮搗蛋時可以採「鐵的紀律」之教育方式,一天到晚打罵,但是當子女到了十五歲已經較懂事不再調皮搗蛋時,此時父母就要改變教育方式以符合子女學習之需要,不能還是用打罵方式去教育子女,因此在教育子女方面務必先瞭解子女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受教材質」,然後再瞭解為人父或母者,到底是屬於「剛性」或「柔性」之個性,如何採一剛一柔之教育方式以提供子女們參考,為什麼父母對子女之任何教育僅能供子女參考而不能強迫子女照做呢,因為父母不論是「剛性」或「柔性」之個性,對子女而言其教育內容都非完整之教育,不是「偏剛」就是「偏柔」,唯有子女融合了父母「剛性」或「柔性」不同的教育方式,然後再由自己去分析判斷並悟出什麼時候做?或該如何做?那才是最符合自己與父母的需要,如果按此種教育方式去教才能使子女在學習中產生真智慧,而不是由父母依他們自己的觀念或需要來導誤子女。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