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絕密檔案----『山海經』全解密》 第2節

19 Feb

我們看到的《山海經》是對原圖畫書編譯後的結果。編譯者當時的四極不是圖畫書當時的四極,四極有極移,所以,《山海經》譯成經文時需要對原圖方位訂正。校訂者保留了前人極移前的記錄,又將極移後的方位訂正並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並加上了里程。這樣的例證在《五藏山經》中所在皆是,具體證據在後面解釋經文時再予列出。後人理解不到這一點,一味以當今的方位解讀《山海經》,如此,是不可能複原《山海圖》的。

  《山海圖》最初的記錄是通過圖畫的形式刻在玉版上的。在中國古籍中,黃帝、堯帝、大禹都有發現史前玉版的記載。據《初學記》、《御覽》、《帝王世紀》等書記載:“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色,魚流,始得圖書。”這是黃帝時發現史前圖書的記載。
又《博物誌》載:“帝堯在位,聖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又獲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記天地造化之始。 ”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形圖。天之形是什麼?天有形狀嗎? “天之形”就是天象圖,也就是星相圖。 “金璧之瑞,文字炳列”,這分明是上古文字圖書(注意,《博物誌》說帝堯發現的是文字書,不是圖書----上古之圖書就是以“圖”畫成的書,它和後代的“圖書”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帝堯之前就有文字了)。這些玉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經》的資料來源。黃帝之後的堯帝、帝禹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將當時的歷史地理及其它知識刻上玉版,藏之名山,沉於河洛,形式上是封禪或祭河,然而實際上卻有意無意中保留下了上古文化。這就是中國古史相傳的“河圖玉版”。祖先們留下玉版,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輔助記憶。後人收集到河圖玉版,就加以整理、修訂,如此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這就是《山海經》能夠記錄下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的歷史地理的真正原因。祖先們收集整理這些河圖、玉版,據以成圖(地圖和圖畫書)。這些河圖玉版就是《山海圖》的前身。後來帝堯整理,大禹時又有補充,並銘於九鼎,伯益據以成書,這就是後世的《山海圖》和《山海經》。

  《山海經》中的奇人怪獸神木靈石等等光怪陸離的東西是什麼?上古真有三個頭的人,九條尾巴的狐、六隻足的獸和人面馬身、人面牛身、人面鳥身等等怪物嗎?是上古出現了生化危機還是基因變異?

  當然沒有。
  那它們是怎麼一回事?
  這要從文字的產生歷史來看待這個問題。
  文字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文字產生之前,先祖們傳達信息最初靠的是語音,由於音和義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語義是靠語音來實現的。後來人類發現語音雖然可以近距離傳遞信息,但是不能遠距離傳遞和保存信息,由於這種需要,就有了圖畫,這就是圖書的由來。
  圖畫的最初功能是用來表示語音的。也就是說,象形圖案(注意,最初不叫文字)代表的是語音。圖案是怎麼代表語音的?例如,先民們要表示shu這個語音,但沒有文字,先民們就以一棵樹形象化地代替之。從表面看來它是像形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以樹之形表示shu這個音的;反過來說,凡是發音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樹表示它。例如“術”,這是個抽象的詞,如果用象形的事物表示,那是沒有辦法的。但這難不倒先民們,他們就以同音的事物代表它,這就是“同音假借”。古籍中假借字為什麼多,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裡的“樹”之圖案又代表了“術”之音,由音而生義。 “智慧樹”實際上就是智慧書或智慧術,《山海經》中的“不死樹”就是不死術,也就是後來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術。

  日期:2013-04-25 21:19:12
  這就好比一個不識字的人要寫信,譬如一個不識字的青年給戀人寫情書:“米蘭,我愛你。”他因為不識字,又要表達信的內容,他會怎麼寫?他可能會畫一粒米,畫一朵蘭花,又畫一隻鵝,一片艾葉,一塊泥土。不明就裡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從音上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信的內容是“米蘭我愛你”。當然,他也可能畫一把戈代表“我”。為什麼甲骨文的“我”是戈之形,就是因為粵語和閩南語中“戈”、“我”同音。 “戈”是“我”的圖畫表音而已。這樣的信寫多了,青年可能會覺得畫畫太麻煩,就將畫不斷簡化成圖案,時間久了,圖案就慢慢固定下來,這樣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記錄的其實是語音,語義是通過語音實現的。

任何地方,包括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在內,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像形圖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圖案,哪怕是南極洲,如果發現了遠古文字的話,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圖案。這是人類文字發展的規律。
由於圖案符號最初都是表音的,後來圖案不斷簡化,如果一直按此模式發展下去,就會線性化形成拼音文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如此,西方文字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徹底,最終創造出一種擺脫了線條,擺脫了形和音的語言,這就是計算機語言,所以計算機首先出現於西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中國文字就不同,它在最初擬音圖畫的基礎上,最後走上了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的道路,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字。東、西文字從此分道揚鑣。但縱然如此,無論西方的拼音文字也好、中國的文字也好,最終還是要通過音表現出來。離開了音的人類文字(不是計算機符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文字記錄的其實是語音,只有通過語音,我們才能得到語義。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看到。譬如一個不識字的人看家書,他橫看豎看都是看不懂的,但是如果有人讀給他聽,他馬上就明白了信的內容。再如抗戰電影中,有的首長不識字,首長說一句“念”,下面的人就念給他聽,首長馬上明白了文件的內容,並據此發號施令。由此可見,文字記錄的並不是義,而是音,義是通過音來實現的。

  只有到了電子時代,語言才可以脫離形和音。但這是機器的語言,是機器的符號,不是人類的文字符號。人類的信息,最終是要通過音來表達的。除非人類發展到了思維傳感,人類才可以徹底不依賴語音。
  日期:2013-04-25 21:38:11

  人類的語言,無論拼音文字還是像形文字,一定得通過音,才能得到義。音和義的關係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義,音是義的載體。義(意)是通過音來實現的!圖畫書(圖書)出現以後(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圖畫),圖畫實際充當了錄音機的功能,圖畫表現的是音,由音而生義,所以理解上古圖畫書一定要從音上理解。
  一個淺顯的例子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形成,近幾百年以來,歐洲學者一直在設法破譯埃及紀念碑銘文上的象形文字,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1822年,一個叫吉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青年就是從埃及象形文字的圖案所代表的發音開始破譯古埃及帝王名字,最終取得突破,成為古埃及語言學之父。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