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4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3/03 22:52:51 網誌分類: 教育
03 Mar

master曾

 

34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5681)普通話說:諸如此類(zhū rú cǐ lèi)

解說:

「諸如此類」是成語,形容:像這類、那樣的各種事物;

或許多像這種類型的、同類的、不同類的。

諸:一些;許多;眾多;

如:像;

此:這,這樣。

出處1晉·葛洪《抱樸子》:「諸如此類;不可具舉。」

出處2《晉書·劉頌傳》:「諸如此類 ,亦不得已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又乜又物/乜乜物物

(意思是又是這樣又是那樣、瑣瑣碎碎的事或物。)

 

5682)普通話說:買臣覆水(mǎi chén fù shuǐ)

解說:

「買臣覆水」是成語,相傳漢代朱買臣貧賤時,其妻出走,顯達後,其妻

又回來,朱買臣潑水於地,令妻收回。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覆:潑。

【成語故事】

話說朱買臣貧賤時為樵夫,其妻因不堪貧窮而求去,及後買臣富貴時又

求復合,買臣潑水以喻,其妻羞愧而自殺。後朱買臣顯貴,其妻受其饋贈,

李白藉此典故曾寫過「會稽愚婦輕買臣」的詩句。

後人將其故事加以敷演,寫成多種劇目,如《朱買臣休妻》、《馬前潑水》等,成為成語「覆水難收」的起源。

出處《歧路燈.第七○回》:「今日無意忽逢,雖不能有相如解渴之情,

卻悵然有買臣覆水之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得摱(maan1

(意思是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5683)普通話說:無巧不成書(wú qiǎo bù chéng shū)

解說:

「無巧不成書」是諺語,形容事情發生得非常湊巧。

出處1《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從來說得好,叫做『無巧不成書』,偏偏

康太尊辦得凶,偏偏就有人投在他羅網之中。」

出處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說也奇怪,就同那作小說

的話一般,叫做『無巧不成書』。這個人不是別人,卻是我的一位姻伯。」

【成語故事】

相傳,施耐庵在寫景陽崗武松打虎這回書時,橫也寫不好,豎也寫不好,

總覺得膚淺,沒有神氣,真是傷透了腦筋。

正當施耐庵十分苦悶的時候,書房外傳來一陣吵鬧聲。

施耐庵不由地放下筆,站起身來,信步到門口,往外一看,只見鄰居阿巧

正和一條狗在惡鬥。

阿巧喝醉了酒,袒著胸,露著背,向那條狗拳打腳踢;

狗也不示弱,一會兒撲,一會兒掀,一會兒剪,衝著阿巧亂叫亂咬。

忽然,狗朝阿巧一撲,阿巧閃身一讓,順勢騎在狗背上一陣狠打,那條狗

頓時動彈不得。施耐庵不禁看呆了,眼前似乎都是武松與虎搏鬥的身影,

剎那間,文如泉湧,施耐庵趕緊回到書房,一口氣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妻子,妻子笑著說:「真是無巧不成書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咁啱得咁嘺(

(形容一件機率唔大嘅事發生了;表示咁啱、偶然或者巧合。)

 

5684)普通話說:滔滔不絕(tāo tāo bù jué)

解說:

滔滔不絕是成語,形容話說得很多,像流水一般不間斷。

出處1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

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出處2《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韓道國﹞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

懸河,滔滔不絕。」

出處3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六八回:「陳宮保倒著實和秋穀談了

一回,見秋穀口如懸河的滔滔不絕,不由得心中暗暗稱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輪嘴

 

5685)普通話說:鎩羽而歸(shā yǔ ér guī)

解說:

「鎩羽而歸」是成語,比喻失失敗或不得志或受挫折而回。

鎩羽:鳥傷了翅膀,羽毛脫落

出處1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複見翻躍。」

出處2秦牧《手莫伸》:「這一批被斬了魔爪,鎩羽而歸,另一批又

破門出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輸到七個一皮

「輸到七個一皮」的「一皮」在粵語中是一元的別稱,而一元則有

十個一毫,「七個一皮」即是輸到一元中只剩下七個毫子。 

舉例說某人賭錢敗北,他說自己「輸到七個一皮」,意思是說

他輸到身上只剩七個毫子,其中便隱含輸了一元中的其中(三個毫子)

己輸掉了,即是說他連「衫」都輸掉。

蓋「三」在粵語中是與「衫」是同音之故。 

換句話說,「輸到七個一皮」是說自己輸到周身一元也沒有(只得七毫),

連嗰「衫」都輸埋(不見了三毫)。 

廣東話論賭錢賭到連衣服都賠上,被人「剝光豬」收場,雖然有點誇張,

然而其刻劃賭仔冀望贏回老本的死纏爛打「磨穿蓆」心態,亦相當傳神

抵死至極。

 

5686)普通話說:取長補短(qǔ cháng bǔ duǎn)

解說:

「取長補短」是成語,意思是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出處1《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

為善國。」

【語譯】:

滕國的土地如果截長補短,也差不多接近縱橫各五十里了,還可以治理成

一個好國家。

出處2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來幹部和本地幹部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必須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十隻手指有長短

(粵語說:十隻手指有長短;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和短處,只要

揚長避短,發揮優點,克服短處,就能出人頭地。)

 

5687)普通話說:一問三不知(yī wèn sān bù zhī)

解說:

「一問三不知」是諺語,意思是怎麼問都不知道,很糊塗或很無知、

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

比喻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有些人是裝糊塗、有些人是明哲保身。

三不知:指對事情的「開端」、「過程」和「結果」都不知道。

出處1《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

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出處2馬南邨《燕山夜話 ·變三不知為三知》:「遇到別人問起許多

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他常常一問三不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十問九唔應

(意思是屢問,屢不答。)

 

5688)普通話說:七七八八(qī qī bā bā)

解說:

「七七八八」是成語,意思是差不多;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1解 猶言差不多:

出處1《全元散曲·歸來樂》套曲:「眼底事拋卻了萬萬千千,杯中物

直飲到七七八八,歡百歲誰似咱。」

出處2《醒世姻緣傳》第八七回:「説那寄姐的不賢良處,也就跟的素姐

七七八八的了。」

出處3《何典》第八回:「那消一年半載,便將鬼谷先生周身本事,都學得

七七八八。」

2解 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出處1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天剛亮,張金龍用兩隻民船,

載著十幾個俘虜,一輛自行車和七七八八的勝利品興頭頭的回來。」

出處2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六章:「他平時參加外面公開的社團活動,

免不了還有些七七八八的事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是是但但/隨隨便便/求求其其

這些都是疊詞,有加強作用,所以先解釋其單詞——是但。

看清楚,是「但」,不是「旦」,這兩字普通話讀音一樣,但粵語

聲調不同。

粵語的詞語有很多是古漢語,很難找到起源,現代只能勉強解釋。

「是但」可拆開來解,「是」解肯定,「但」是轉折,這是一對矛盾,

合在一起就有「不管哪邊隨便都可以」的含義。

但我覺得用古漢語來解釋更恰當,「是」解如此、這樣,

「但」解只是、只要,合在一起就是「只是這樣」,有「不用那麼複雜,

這樣就已經行了」的含義。

綜合來看,理解為「隨便」是可以的,但粵語博大精深,它的內涵

不只是「隨便」那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詞語也有「隨便」的意思就是:「求其」,或「求祈」。

「求」是動詞,解「渴求」,「其」是不定代詞,那麼,合在一起

就有「要點什麼都可以,隨便」的含義。

不過:「是但」和「求其」的區別就是:

「是但」不重過程重結果,

「求其」過程結果都隨便。

這樣,便可得出一句很有哲理的話:

為人處世,可以「是但」,卻不能「求其」!

願共勉!

 

5689)普通話說:螞蟻啃骨頭(mǎ yǐ kěn gǔ tóu)

解說:

「螞蟻啃骨頭」是諺語,形容把小的力量集中起來,依靠一點一點的

苦幹來完成艱鉅的任務;

也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創造奇蹟;

有時也比喻一點一點地苦幹以完成一項很大的任務。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2章:「當你看見他們像螞蟻啃骨頭

似的,把一座座大山啃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刀仔鋸大樹

(意思係以小博大。一般人鋸大樹通常用電鋸,最簡陋都要把金屬鋸或者斧頭,但係如果用把成本較低嘅刀仔可以鋸到大樹,咁就真係本小利大喇!)

 

5690)普通話說:二桿子(èr gān zi)

解說:

「二桿子」是北方方言,通常指為人不靠譜、愛打架、惹是生非的人

1解 指人的脾氣莽撞、火爆;愛打架、惹是生非的人

出處莫言《蛙》第二部第8章:「王仁美有點二桿子,把她逼急了,

我真怕她出事。」

2解 陝西方言中,二桿子的「桿」讀四聲,意思是指做事完全不考慮後果,

極度我行我素的人。

3解 四川方言中指不務正業,浪蕩的無業流氓,黑社會份子。

出處2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章:「這些各村集中起來的二桿子

後生,在公社武裝專幹的帶領下,在集市上沒收農民的豬肉、糧食和一切

當時禁賣的東西。」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十三點

十三點原本的意思係「敲亂鐘」;

舊時的鐘,每個鐘頭報時一次,下晝四點,就敲響四吓,五點敲五吓,

至多係十二點敲十二吓;如果敲響十三吓,便是出了問題,亦即係俗語

所講嘅

「癲癲哋」、「腎腎地」;

這個詞其次係用於形容人,廣東人亦會用十三點這個俗語來形容一個人

性格或言行瘋瘋癲癲、舉止輕浮、做事大癲大肺、唔經大腦、通常這個詞

用於形容女人。

 

5691)普通話說:拿粗挾細(ná cū xié xì)

解說:

「拿粗挾細」是成語,比喻尋事生非;挑剔冒犯。

拿:刁難;

挾:挾制;

粗細:指大小粗細之事。

挾:粵音:協

出處1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俺兩個全仗俺父親的虎威,

拿粗挾細,揣歪捏怪,那一個不知我的名兒。」

出處2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一折:「若有那拿粗挾細踏狗尾的但風聞,

這東西一半兒停將一半兒分。」

踏狗尾解:跟在他人後面沾上便宜。

但風聞解:經傳說得知的消息。

一半兒解:二分之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奄尖腥悶

奄尖常見於粵語中,「尖者」,尖酸刻薄,簡稱「尖刻」;

「奄者」,工序繁瑣、挑剔,口味特別;

「奄尖」後面通常加上「腥悶」。

「奄尖腥悶」又可簡稱為「奄悶」,表示諸多挑剔,要求多多,意見多多;

經常糾纏於末節。

「奄尖」本來是個貶義詞,形容那些難於滿足專挑毛病的人。

不過,用法有向褒義發展的趨勢;

「奄尖」可以指要求高,追求完美;特別在食方面,很多美食推介常以

「為食奄尖」為賣點,表示可以應付最挑剔的舌頭。

 

5692)普通話說:嘴尖舌快(zuǐ jiān shé kuài)

解說:

「嘴尖舌快」是諺語,意思是說話多而輕率。

比喻好管閒事,愛打聽,多嘴多舌。

出處1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單管嘴尖舌快的,不管你事,

也來插一腳。」

出處2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5回:「成茂妻子,一則不知就裡,

二則嘴尖舌快,竟把都大叔進學迎過,不到我家的話,一一說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諸事八卦

(意思是諸事問卦,借代為每事必問,「諸事」即各樣事情。)

 

5693)普通話說:差強人意(chā qiáng rén yì)

解說:

「差強人意」是成語,意思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差:稍微、大致;

「差」字用作副詞,表示程度,或有稍傲、勉強等詞義。

強:振奮。解「為甚」、「頗」等詞義。

「強」字引申有「合乎」、「符合」等詞義;

即「強盛」之「強」,而不能讀作「勉強」之「強」。

【差強人意】闡述:

我們經常聽到體育新聞或者財經消息形容某隊伍或某股票表現

「強差人意」,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強差人意」,它是香港人自創的

錯誤成語,應作「差強人意」,而它的原意也不是指表現失準差勁,

而是能振奮人心—很令人驚訝吧?

其實,

「差強人意」語出《後漢書.卷十八.吳漢傳》:「諸將見戰陳不利,

或多惶恐,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

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

隱若一敵國矣!』」

這裏的「差強人意」,本義是指能夠振奮人心,但到後來,這四個字則

漸漸演變成「尚能令人滿意」,即今人所謂「OK」的意思,但卻跟

本義相去甚遠了。

ü   差強人意

X   強差人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摱摱緊

(形容勉勉強強,差不多,剛好夠得著,差一點就不夠的意思。)

 

5694)普通話說:惹火燒身(rě huǒ shāo shēn)

解說:

「惹火燒身」是成語,意思是引火燒自己。

比喻自找麻煩或自找苦吃。

惹:引;

身:本身。

出處1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

不知一件什麼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余琳並馮氏,都送將出來。」

出處2張賢華《慾海沉浮》:「見到老劉手下缺個得力幫手,才把剛認識的

謝長根介紹給他,誰懂得那傢伙的底細,結果惹火燒身,讓公安局找上門來,夠倒霉的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Q

惹上了大麻煩或事態嚴重,廣東話會說:「大鑊」、「你大鑊喇」、「點解次次

你都要整出咁大鑊出嚟?仲要我同你孭?」

為什麼闖大禍、惹了大麻煩,叫「大鑊」呢?

根據《廣東俗語考》:「鑊」音獲;解煮飯器。「刀鋸鼎鑊」古人作為刑具。

今則為日用飯具矣。」

「鑊」古時指無足(腳)的「鼎」。

現時南方稱「鍋」叫「鑊」,粵語讀音「wok6」,粵語中「鑊」同「禍」音近,

同時鑊底因黑,通常被人用於形容為禍害,所以「大鑊」意即闖大禍了,

「孭鑊」則是承擔闖禍的責任。

 

5695)普通話說:三頭對案(sān tóu duì àn)

解說:

「三頭對案」是成語,意思是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

講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1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17回:「今天人們都在此處,咱們三頭

對案的說一說。」

出處2郭寶昌《大宅門》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三頭對案,現場監督,

明唱明記核查帳簿,那情景很是莊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三口六面

首先要明白,一個人只有一個口和兩塊面(即左與右)

當兩個人有衝突,通常兩個人好難講清講楚時,因為各執一詞,所以要

找一個公正人或和事佬(公正人不作聲以表中立)在場;這就是三口六面

的緣由。

有時也有人說「二口六面」,其意思其實也一樣。

 

5696)普通話說:語無倫次(yǔ wú lún cì)

解說:

「語無倫次」是成語,意思是指說話沒有順序邏輯,話講得很亂,

沒有條理。

也形容說話羅嗦重複,毫無新意。

出處1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他平時見了稍些闊點的人,

已經坐立不安,語無倫次,何況學台大人,欽差體制,何等威嚴,

未曾見面,已經嚇昏的了。」

出處2茨威格《偉大的悲劇》:「從他語無倫次的話裡,他們終於明白,

這個苦命的人由於摔了一跤或者由於巨大的痛苦已經瘋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講來講去三幅被,量來量去二丈四

「三幅被」指的是陳腔濫調,連篇廢話,有人戲言為「三篤屁」。

「二丈四」解:舊時蜀官織綿闊封,封度為二丈四,是民間織綿的三倍。

 

5697)普通話說:強不知以為知(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

解說:

「強不知以為知」是成語,形容勉強不知道的為知道的,比喻明明不知道

還要逞強裝懂。

出處《鏡花緣.第十八回》:「並且強不知以為知,一味大言欺人,未免

把人看的過於不知文了。」

【成語故事北人食菱】:

話說北方有個自從出生就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

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這個人竟然連菱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

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

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只顧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連殼一起吃進去

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

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

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其實,菱角是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

勉強地把不知道的當作知道的。

這則成語不僅在情節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於北人強不知以為

知的做法與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強不知以為知」就是表示不懂卻裝懂的意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也文也武(不懂裝懂)

「也文也武」其實是文言文,用文言文的字面理解:也是文,也是武。

即:文也,武也。

不過,也文、也武都是錯誤用法;

舉例:佢慣咗斯勢喺屋企也文也武,出到社會都改唔到。

本來「能文能武」是件「威水事」,但是「也文也武」就絕對不是一句

稱讚的話。

「也」字在這裡的讀音要變調,應該讀成「廿」音,所以有時會寫作

「廿文廿武」於是就被誤會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也” 字在這裡,其實表示話題從「文」講到「武」,說得好像「樣樣都掂」,趾高氣揚,其實是錯誤理解「也文也武」的含義。

這就不難明白這個意思了,就是:不懂裝懂

 

5698)普通話說:畸輕畸重(jī qīng jī zhòng)

解說:

「畸輕畸重」是成語,意思是有時偏輕,有時偏重;

形容事物發展不均衡,或對待事物的態度不公正。

出處1宋·黃六鴻《福惠全書》:「丁與糧無畸輕畸重之弊。」

出處2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四回:「行政立法兩方權力,

畸輕畸重,未劑於平,致滋口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細超

「大細超」:是不公平的意思。超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是瞧得起,

「細」是瞧不起。

「超」本字是「瞧」,作名詞用則指眼睛,「大細超」就是「大細眼」,

即對不同人用不同眼光看待。

 

5699)普通話說:貧嘴薄舌(pín zuǐ bó shé)

解說:

「貧嘴薄舌」是諺語,指話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厭惡。

出處1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什麼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

討人厭罷了!」

出處2魯迅《花邊文學·奇怪》:「恐怕大抵要以為這是作者貧嘴薄舌,

隨意捏造,以挖苦他所不滿的人們的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口花花

(口花花,形容人說話多,油腔滑調,愛說不中用的話或不合適的話。)

 

5700)普通話說:信口開河(xìn kǒu kāi hé)

解說:

「信口開河」是成語,比喻隨口亂說一氣,說話沒有根據,不可靠。

形容隨口亂吹;或是隨便議論;或是漫無邊際地亂扯。

信口:隨口;

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出處1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裡休聒,不當一個

信口開合知。」

休聒解:形容說話嘮叨不休。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開河,情哥哥

偏尋根究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隻講口爽爽

粵語中的「大隻講」常被寫成「大隻廣」。

由於粵語中「講」與「廣」讀音相近,很多人將「大隻講」寫成「大隻廣」。粵語說:「大隻廣,口爽爽」,其中「口爽爽」意為信口開河,只講

不做的意思。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