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袈裟的俗人,帶著滿腦子生意經去出家 

2020/03/04 19:28:48 網誌分類: 宗教
04 Mar

穿著袈裟的俗人,帶著滿腦子生意經去出家 
把純潔的宗教扭曲成表裡不一又可怕的變形怪物....
宗教醜聞歷年來層出不窮,當然不會是最後一次,在我看來,每間大型寺廟道場幾乎都有這種情況,只是有沒有爆開來而已。
在我學佛的過程中,直到現在出道當了法師,二十幾年來東闖西混的觀察,算下來,我前後接觸了將近一百位以上的出家人,包括知名的寺廟住持、大牌小牌法師、喇嘛、仁波切、法王、還有剛出家不久的菜鳥和尚、未剃度帶發住寺的準尼姑....等等。
所謂的「接觸」,並非點頭微笑、寒暄..之類的表面動作,而是實際的相互深入探討過許多宗教話題,有數十位出家人與我還有很多年的交情。
因為我是在家居士,平時穿著簡便,俗世裝扮,很方便讓我進入寺廟與出家人聊天時能怡然自得,因而清楚了解到寺廟運作與僧侶生活的真實情況。
我必須很慎重的告訴各位,我所接觸過這百來位出家人,我的感受是,幾乎沒有一個是心理正常的。
這麼說,難免對我初入佛門時皈依過的出家師父不恭敬,但我的觀察是事實,且就事論事,不涉及任何人身攻擊。
更何況,我皈依過的這位可憐的老師父,一生清貧修行,幾十年累積的廟產竟被寺裡的年輕尼姑掏空,去炒匯、炒房產,最後落得血本無歸,也算是佛教界未爆的醜聞之一。
話說回來,何謂心理不正常?心理正常不正常不能憑個人好惡所判定,而是專業心理學上的定義,在這裡我不需引用艱澀的理論來敘述,就以社會上一般的普世價值來探討。
古人看破紅塵去出家,由於物質條件匱乏,加上傳統社會既有的道德約束,絕大部分的出家人是真真實實暮鼓晨鐘的苦行苦修。
以前的佛寺幾乎都是避世的,也就是說,佛寺都蓋在郊區山林或高地中,鮮少蓋在市集上的,而且出家人是決不會在大街上招募信眾做宣傳,更不會像基督教的傳教者去敲您家的門傳播福音。
這種對出家人離世修行的良好印象,千百年來深刻烙印在人們心中,目前一般社會大眾對出家人大抵也是這種看法居多。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富裕造就宗教市場山頭林立,互相在台灣這個小小有限的獵場上掠食競爭,寺廟也因此面臨強大的生存壓力。
既然要生存,更要求發展,宗教就必然商業化,一但商業化,就決無「清修」的可能,這是基本邏輯,更遑論「開悟證道」、「修行成佛」這種不可能的任務。
這些口號,變成大牌法師唬弄信徒的美麗詞彙及大餅,讓善良又想修行的信徒聽得到、看得到,卻永遠摸不到。
為了維持寺廟道場的利益,住持就必須要規劃很多與修行無關的宗教活動,藉以維繫信徒對寺廟的向心力。
住持師父指示年度大剛計劃,底下的大小法師則分配任務分工執行,負責公關的去和媒體交涉,負責採購的、負責總務的......就各自負責完成自己的工作。
基本上這種架構跟一般公司企業沒什麼兩樣,所有商業行為都有回扣,出家人當然也不例外的照收。
照我這麼說,不就沒幾個出家人真正在修行嗎?當然是有的,越是菜鳥的出家人越是精進修行,因為心懷理想,恨不得日夜苦修早登佛地。
然而小白兔一但進入叢林,就必然身不由己,寺廟裡繁重瑣碎的工作及勞動,早就把有心想修行的年輕佛子做功課的時間與心力消磨殆盡,加上複雜的人事內鬥,出家久了最後都必須與環境妥協,成為利益共構的一份子。
出家人與生意人差別在哪裡 ?
商場上互相合作互相爾虞我詐,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生意人彼此來往,不會表面慈悲、滿嘴仁義道德,只要彼此有利,雖然明知對方姦巧,亦可合作愉快,商場上就是講利益如何的分配,股東們可以赤裸裸的就金錢數字問題共同探討或爭吵,無須遮遮掩掩假仁假義,這點當然不同於宗教界的虛偽。
出家人在這方面就大大不同了,尤其是穿著袈裟的俗人,帶著滿腦子生意經去出家,那就把純潔的宗教扭曲成表裡不一又可怕的變形怪物。
這些穿著袈裟的生意人,他用摸不著邊際的佛法把你洗腦,美其名淨化心靈,他用「無量功德」的概念,誘發你潛意識的貪念,他用雄偉壯觀的寺廟場面,讓你心想參與、甘心掏錢,他用「前世因果」的說法溫柔的恐嚇你,讓你卸下心防求庇佑。
不知不覺你投入了時間、精神與金錢,到頭來卻一無所獲,可憐的信徒們從皈依入門( 種種法會要捐獻)、到生重病(祈求師父加持要先供養)、到往生(買靈骨塔),都會被這些商業道場刮到最後一層皮。
這些穿著袈裟的生意人,表面上宣揚佛法,內心卻反复盤算金錢利益,他們說出的話都是違心之論,長期心口不一,導致人格嚴重扭曲,終至於心理不正常,所以我從來沒見到過一個心理正常的出家人,佛門是非較諸於現代社會,只會更多,絕不會更少。
釋迦牟尼佛開示的「菩薩修行、獨處閑靜」這句諍言法語,佛弟子有幾人願意遵循 ?
古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在閻王老爺子殿前,出家僧人確實比俗世凡人多太多。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