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華手記 -- 再踢爆私人銀行黑箱作業

2008/05/04 04:37:58 網誌分類: 時事
04 May

自從我華哥帶同一班受害者向監管當局,申訴私人銀行不合理不公平對待阿Q合約持有人之後,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一些私人銀行的代言人企圖以「輸打贏要」,來掩飾銀行在事件的錯失和不合理之處。事實擺在眼前,輸打贏要的是私人銀行,阿Q合約種種不合理不合法的地方甚多,只可惜大部分「專業投資者」不懂,今期讓我華哥一再踢爆他們的荒謬行徑。

計輸唔計贏的追收孖展手法,就是引發這次事件的導火線,所有私人銀行都沒有向客戶披露有「假設性損失」這一點,而且必須一夜之間填補,這假設性損失其實只是銀行憑空想像出來的。他們也不肯定這損失會否真的出現,他們虛擬出來的股票可能永遠都不能兌現。合約中清楚寫明股票每月交收一次,未交收的客戶根本就不是股票的合法股東,為甚麼要補差價?這好比你買了樓花,但你仍不是該物業的業主,這物業有甚麼冬瓜豆腐,何須負上責任?

其實,私人銀行也明白箇中道理,所以當客戶贏錢時,他們就不會(也許不懂得)計算「假設性盈利」,總之他們以雙重標準計算贏虧,把輸打贏要的無賴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阿Q受害者逃生無門

在投資市場裏,投資者要對沖風險,又或是止蝕離場,方法十分簡單,總之買賣容易。可是阿Q卻是逃生無門,去年十二月,當港股開始下跌時,如果你想把整份合約對沖風險,當時投資銀行(可能有意)並沒有They kill you later (Decumulator)的金融產品,雖然這產品也不能夠完全對沖風險,但至少可以令客戶減低損失。倘若你想沽出認購期權對沖,他們又會說你每個月收取股票,在未儲足夠股票前不能對沖。當你想解除合約(unwind)時,他們竟然要收取客戶百多二百萬元的取消合約費用,這是銀行替客戶做阿Q之前全沒有告知的。於是阿Q就好像癌症般死纏着客戶,無法擺脫也無法解脫。

為甚麼合約平倉費這樣高昂?相信內裏包含了期權金以及手續費,可是私人銀行從沒有向客戶透露究竟一張阿Q合約要付多少佣金?許多人都以為做這些合約,是不需要任何手續費的,這就大錯特錯矣!其實所有費用都隱藏在期權金內,只是私人銀行,或我們該說發行這些產品的投資銀行不說出來而已!你追問他們怎樣計算出來,他們也不肯解答。結果因為「分手費」太貴,客戶不肯平倉,於是情況愈來愈惡劣!

此外,這種阿Q到底屬於哪一類期權?歐式抑或美式期權?私人銀行也沒有向客戶披露。這一點極之重要,因為美式期權可以提早交收,客戶可以提前取到股票,在市場下跌前及早沽售或對沖,這就可以令客戶減少損失,可惜私人銀又是故意隱瞞,而一般客戶也不懂提問這些問題。

跌市初期,私人銀行似乎有意阻止客戶逃生減少損失,所以無論你提出任何止蝕方法,他們都只會說NO,總之只希望客戶不斷補孖展,不斷在自己的戶口注入新的資金,迫客戶沽售按倉的股票,甚至倉底的股票也要沽出來。到了跌市末期,私人銀行忽然轉死性,為客戶提供了很多的對沖方法,包括極力游說客戶做「抵Q」,又願意給客戶沽出認購期權。如果較早前做了這些「抵Q」,阿Q的受害者就會輸完一鑊又一鑊了。

私人銀行是寶藥黨?

如果私人銀行那些服務專業投資者的「副總裁」、「董事」和「投資顧問」等人眼光如此水皮,建議客戶在市場最高峰時做阿Q,又再最低水平時做抵Q,私人銀行應該全部把他們炒掉!如果私人銀行仍然重用他們,他們仍可在銀行生存,可能年底還分到十數月花紅,你說是不是私人銀行存心害死客戶?這是陰謀論抑或是陽謀論?

有些人說風涼話,認為投資者尤其是專業投資者,應付上所有責任,但若有人刻意隱瞞阿Q這種新興產品部分內容不說,你以為投資者是先知、抑或是塔羅牌大師,可以不講都知。事件中私人銀行好比寶藥黨,他們賣藥的目的大家都知,有無知師奶貪小便宜中了招,你說警方要拉要捉的,是貪便宜的師奶?或是寶藥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