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上政治決定帽子以掩飾政治化

2006/12/17 16:48:00 網誌分類: 政治
17 Dec

反對清拆舊天星碼頭的人士在天星鐘樓被移離時,對傳媒大聲疾呼,表示這是政府的政治決定。於今早(十二月十七日)的一個公開論壇上,有專業團體人士亦以政治決定來譴責政府清拆天星碼頭的行動。但是,經驗告訴我們,政治是最黑暗的圈子,政黨或政客,均不會做任何對一黨一己毫無利益之事;反之,政府的行政決定卻是以公眾利益為首選,而小部分的利益,在可關顧時關顧,但未能關顧時,便必須以行動來確保公眾利益得以延伸。因此,在今次把行政決定視為政治決定,我們相信,只是在政客的字典中,把損人利己視為首選,損人不利己為次選。因專業人士及政客看到有利可沾,因此扮作衞道之士爭取曝光機會,漠視政府一直以來均不會做損人害己的行政決定,卻沒有任何人提到。

 

在天星碼頭五年前納入中環發展規劃議程的諮詢中,不論是市民或政客,討論的重點均集中在填海面積、新增土地用途等事項上,對於保留天星碼頭,可謂不值一提。直至政府按市民及政客的意願作出回應後,甚至乎經法庭就填海面積作出裁決後,有關議題而被淡化,而市民亦對能新建具特色的海濱長廊而感到高興,表態支持新的中環發展計劃。

 

及至天星碼頭決定開出最後一班船,以及訂定搬遷碼頭日期後,有關清拆天星碼頭的爭議才展現出來。惟當其時,反對的意見只集中在小部分環保及保留古迹人士身上,一般市民的反應雖仍希望能保留天星碼頭,但亦希望海濱長廊的發展不受阻撓,尤其是中環繞道的建設,對紓緩中區交通的擠塞問題將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對大眾市民來說,清拆天星碼頭既感唏噓,但亦懷抱新的希望,兩者能共存雖好,亦魚與熊掌兩擇其一,大部分市民均會選擇與時並進發展中區,創造就業機會,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因此,對政府來說,行政決定與政治決定並不相同,首要目標是做到不損人而利己。但清拆天星小輪無疑會對某小部分市民產生心理損害,但在衡量得失的情況下,唯有做到損小部分人而利全港市民的政策,即清拆天星碼頭,將中環繞道及海濱長廊等計劃不受影響,符合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心聲。這種以公眾利益為重的行政決定,一直以來都深受市民支持和愛戴,亦是政黨政客過往一直倡議的做法。

 

遺憾的是,在清拆碼頭示威抗議人士,以及發表反對言論的專業人士,以至教育界人士,將有利公眾市民的行政決定,視為他們抱持的看法,即為政治決定。凡對他們無利者,不論有何建樹,均被扣以「政治」的帽子。這種文革式的主觀爭鬥,不也是他們過往所唾棄的嗎?

 

有很多人會說,政治是污穢的,因為政客會用盡一切手段,爭取任何每一個機會,目的只是損害對手。正如該專業人士早前在傳媒提出更改天星碼頭下的道路及渠道設計,以作為保留天星碼頭的理據,其後被示威人士引用為反對理由。但政府規劃天星碼頭地下的發展前後共歷數載才得以完成,而專業人士只須數天便發表更改規劃的可行性。這種單從表面解決問題的做法,只為損大部分人而利自己的做法而已。今天,該等人士聯同示威者以政治決定來套用於行政決定上,只是把民生事件政治化,從而達到個人的政治利益而已。

 

寫於十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