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46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3/25 21:46:52 網誌分類: 教育
25 Mar

master曾

346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5801)普通話說:惡叉白賴(è chā bái lài)

解說:

「惡叉白賴」是成語,意思是耍無賴、愛抬槓,無理取鬧。

出處1元· 馬致遠《青衫淚》:「更待要秦樓夜金釵客,索甚麼惡叉白賴,

鬧了洛陽街。」

出處2《賴國傳奇》第36回:「探子被捕,叔穎說:我本將你宰了,

又道你是楚王府的家僕,楚王知定會惡叉白賴向我要人,我先放了你,

你好生感激吧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瓦風嶺包頂頸

意思是用「瓦片造衫領」,就「包保頂住條頸」,多數係用嚟形容一啲人

乜都拗,成日頂咀。當然,呢啲只係諗出嚟嘅情況,應該無人真係

用「瓦」當「衣領」。

這句廣東話來源於歌神許冠傑唱嘅《追求三部曲》,歌詞就有兩句係咁:

「佢尊翁綽號包頂頸(三寸釘) ,屋企住茶果嶺(瓦封領)」。

 

5802)普通話說:直截了當(zhí jié liǎo dàng)

解說:

「直截了當」是成語,形容(言語、行動等)簡單明瞭。

也形容人很直爽,說話做事乾脆爽快,不繞彎子。

直截:徑直。

了當:了結妥當。

出處1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雖利害,

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出處2文康.兒女英雄傳八回:「害我性命的話,直截了當的告訴了我,

豈不省了你一番大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句到尾

(意思是不要多說廢話、不要轉彎抹角,直接最後一句攤開來說。)

舉個例子:

例如你生意或經濟困難需要向朋友借錢,但對方一直拐彎說自己其實也

沒什麼本事,條件也不是很好,手頭緊之類的話時,你不想聽這些說話,

你就可以這樣說:「一句到尾,你到底借不借錢給我?」

 

5803)普通話說:人贓俱獲(rén zāng jù huò)

解說:

「人贓俱獲」是諺語,形容一個人犯法,嫌疑犯與不正當取得的財物

同時被捕獲。

比喻人證,物證都已找到了。

贓:非法所得的財物。

出處1《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牛公取筆請張生一一寫出,按名捕捉,人贓俱獲,沒一個逃得脫的。」

出處2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有勞牌頭這許多時,今日幸得成功,人贓俱獲。我們一面解到州里發落去。」

牌頭解:舊時對差役或軍士的敬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斷到正

(意思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想被別人知道,但是又突然被

別人發現了。)

在香港,這個詞語常被報章雜誌用來報導在某某場所某某藝人被人發現偷情, 幽會,或是某些人被人發現做了見不得光的犯罪行為等等的情況下就會使用。

所以這個詞彙可以解釋為: 被抓包,人贓俱獲。

例如:

1蔡xx幽會「斷到正」,所以驚慌失措 。

2香港青年偷運「可卡因」來台灣出售「斷到正」。

「斷」字有折斷,斷裂的「斷」;

也有判斷,斷定的「斷」(粵音:段)。

分別有兩個不同的讀音;而「斷正」的「斷」的讀音是折斷,斷裂的「斷」。

「正」字在這詞的含義是「正是」正中下懷的「正」。

所以這個詞意思就是某物件的特定位置正是發生或發現斷裂斷開的情況。

例如: 個茶壺斷正喺把手嗰度,而家淨得個壺身。

由此可見,某人在某天某個時間某地點,正好被人發現他平常不會在

人前做的事情;就好像是某物件在特定時間及位置正好發現發生斷裂開

的情形一樣。

 

5804)普通話說:烏龜王八蛋(wū guīwáng bā dàn)

解說:

「烏龜王八蛋」是歷史典故,形容那些忘記了禮、義、廉、恥、孝、悌

、忠、信這八種品德的人,

出處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中:「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

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

(王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主,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

宰牛、販賣私鹽等勾當。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里

的人都叫他「賊王八」。)

由始演化出罵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雜種語言的髒話。

【烏龜王八蛋】闡述:

明朝、清朝時期,小市民們把妻子跟他人通姦的男子稱為「王八」,

稱他的孩子為「王八蛋」。

當罵他人為「王八蛋」,等於是罵他是母親與人通姦生下的孩子,而不是他

父親的孩子,也就是「野種」。

顯然這是非常歹毒的罵人話。

另外,明、清時期的人,也把妓院老闆娘(老鴇)的丈夫稱為「王八」。

鴇:粵音: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正一契弟

話說根據舊日廣州西關的「光雅里」有五、六間棺材鋪,每間都養了幾個哭郎,全都唇紅齒白、皮膚光滑,因為哭郎入息微薄,所以兼任男妓,顧客男女不拘,導致「契弟」被污名化。

後來,表示同性戀含義的「契弟」也傳到北方,並且出現在四大名著

1)《紅樓夢》第九回一段話中:

薛蟠從老家來到大觀園住下後,打聽到賈府有一所家學,學校裏有許多

年輕人,就動了龍陽之興,假裝去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已。

學校裏有些學生圖薛蟠的錢財就和他纏在一起。秦鍾與賈寶玉來上學,

薛蟠立刻就打他們的主意。

【龍陽之興】解:

戰國時龍陽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寵。龍陽君生活在大約前243年前後的

年間,是魏安釐王的男寵,像美女一樣婉轉媚人,得寵於魏王,後宮美女

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

龍陽之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2)在白先勇的小說《玉卿嫂》中,女主角和她的「乾弟弟」慶生也

有性關係。

時至今日,「契弟」引申出其他意思,常用來罵人、或指做事情差勁的人,

即大概意思是bastard(雜種)、孫子(son of a bitch)、混蛋、王八、

臭小子;你老婆跟我有一手的「王八蛋」、「賤人」或「笨蛋」之意,

如指某人「正一契弟」就相當於「無恥的傢伙」。

 

5805)普通話說:殺雞焉用牛刀(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解說:

「殺雞焉用牛刀」是成語,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也就是不要小題大做。

殺:處置,執行,做;

雞: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小事物;

牛刀:有強大功能,能力大的人或物。

出處1《論語·陽貨》,

又見於2《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殺雞焉用牛刀及「割雞焉用牛刀。」

【殺雞焉用牛刀】成語典故:

春秋末期,孔子的學生子遊在魯國武城縣做縣官。

有一次,孔丘來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了一下,

對子遊說:「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根本用不著禮樂。比如殺雞,

何必用宰牛的大刀!」

子遊引用孔丘以前講過的話來反駁他:「以前我聽老師講過,

君子學了禮樂就能相親相愛,小人學了禮樂就易於驅使。我照你的話去做,

為什麼又取笑我?」孔丘聽了子遊的辯駁,連忙改口說:「子遊這話講得對,我剛才說的那句話,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後來,人們引用「殺雞焉用牛刀」或「割雞焉用牛刀」這句成語,

來比喻辦小事情,何必花費大力氣,也就是不要小題大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高射炮射蚊子

(形容把大的材料用於小的用處,比喻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處理,

也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盡其才。)

 

5806)普通話說:荒腔走板(huāng qiāng zǒu bǎn)

解說:

「荒腔走板」是一個源自戲曲的成語,原意是指演員唱曲音調不准、

不和板眼;

直義為:演員唱曲音調不准、不和板眼。

引申義:比喻言行不符合規矩、偏離公認的準則。

【荒腔走板】闡述:

演員唱曲音調不准,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

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准等;有時也由於練聲

不得法所致。

現多用來比喻說話離題或舉動超出適當尺度。

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

」:板眼。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

其餘的拍子叫「眼」。

走板」:也稱丟板;戲曲行話。 演員行腔時,節奏不穩,或快或慢,

與樂隊奏出的「板眼」脫節。

出處1明.沈德符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若單喉獨唱,

非音律長短而不諧,則腔調矜持而走板。」

出處2《天雨花》第二一回:「曲中走板他能聽,步下差池他會睜。」

出處3老舍《趙子曰》第十四:「老武!腔調有走板的沒有?趙子曰聽了

這段美術論,心中高興極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離晒大譜

廣東話「離譜」是指過份、不可靠的意思。

「離譜」,字面的含意是指「遠離曲譜旋律」,借代成偏離「規舉」的意思,形成不協調;不妥當的局面。

很多時候,廣東話為加強語氣,會說成「離曬大譜」,即是「離了十分大的譜」、「十分離譜」的意思。

 

5807)普通話說:彈空說嘴(tán kōng shuō zuǐ)

解說:

「彈空說嘴」是成語,意思是指高調說空話。

形容只是說不做事,或只是說而沒有實際行動證明。

出處《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莫要彈空說嘴。假如不幸我

莊周死後,你這般如花似玉的年紀,難道捱得過三年五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三斤豬頭得把口

(一個豬頭才三斤重,除了嘴巴就沒什麼了;比喻光靠嘴巴講空話的人。)

 

5808)普通話說:掉頭不顧(diào tóu bù gù

解說:

「掉頭不顧」是成語;形容擺動著手臂,頭也不回。

比喻轉頭離去,不再回頭。毫無眷顧,態度堅決。

掉頭,本意為搖頭,引申為轉頭。

顧:回頭看,瞻望。

出處1宋· 劉過《沁園春·寄辛丞旨》:「二公者,皆掉頭不顧,

只管銜杯。」

出處2茅盾《從牯嶺到東京》:「他們會喜歡看你,不會像現在那樣

掉頭不顧了。」

出處3明小史第八回:「劉伯驥道:『我是落難罷了,那有心思去玩呢?

像你和尚才樂呢!』說罷,提了包裹,掉頭不顧而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屈尾十

屈尾十比喻掉頭。

「十」原本是兩條直線相叠,如果將「十」字的尾部屈曲,

則直線去到尾轉彎,改變了方向,就是所謂的「屈尾十」。

「屈」有彎曲和折服的意思。

意思是指突然改變主意, 所以「屈尾十」即是形容一個人突然間改變初衷,令人有措手不及的 感覺。

此詞語含有貶意,有出爾反爾的意思。

 

5809)普通話說:事到臨頭(shì dào lín tóu)

解說:

「事到臨頭」諺語,形容事情已經落到頭上,形容事情緊迫。

出處1·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六回:「今呂郤等尚且背叛,

事到臨頭,召我等何用。」

出處2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七回:「事到臨頭,也不得不如此了。

只好明日前往南清宮便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臨急先開坑

臨:到。

坑:指茅坑。

到了大小便急的時候才挖茅坑。

比喻事到臨頭才想到辦應辦的事,手足無措。

 

5810)普通話說:望風撲影(wàng fēng pū yǐng)

解說:

「望風撲影」是諺語,比喻做事沒有把握,沒有目標。

也比喻毫無根據地盲目尋求。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一回:「蔣平道:知道五弟

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風撲影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跑馬射蚊鬚

何謂跑馬射蚊鬚?

形容一邊騎着馬兒快步跑呀跑,一邊又要用箭瞄準那飛來飛去的蚊子來射,

由於目標是極微極細的「蚊鬚」,所以射中的機會接近零。

比喻事情成功機會十分渺茫,沒有目標,沒有把握,非常困難,很難成功的事。

 

5811)普通話說:眾口難調(zhòng kǒu nán tiáo  )

解說:

「眾口難調」是成語,原意是形容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難做出一種飯菜

使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吃。

亦比喻人多意見多,眾人的言語、意見很難取得一致,很難協調統一;

比喻做事很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出處1元.鄧玉賓〈粉蝶兒.丫髻環絛套.普天樂〉曲:「羊羹雖美,

眾口難調。」

出處2《封神演義.第三三回》:「臣非縱子不忠,奈眾口難調。」

眾人口味不同,很難調和得使大家都滿意。

出處3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補仲山之袞,雖曲盡於巧心;

和傅說之羹,實難調於眾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耳仔軟

「耳仔軟」的字面意思指太容易聽信於別人,形容「無主見」易聽人唆擺,

作事拿不定主義,意志力不夠堅強的人。

這裡有一則「耳仔軟」的故事,來自《伊索寓言》:

話說磨坊主人和他的兒子一起趕著他們的驢子,到鄰近的市場上去賣。

他們沒走多遠,遇見了一些婦女聚集在井邊,談笑風生。

其中有一個說:「瞧,你們看見過這種人嗎,放著驢子不騎,卻要走路。」

老人聽到此話,立刻叫兒子騎上驢去。

又走了一會,他們遇到了一些正在爭吵的老頭,其中一個說:

「看看,這正是證明了我剛說的那些話。現在這種社會時尚,

根本談不上甚麼敬老尊賢。你們看看那懶惰的孩子騎在驢上,

而他年邁的父親卻在下面行走。

他們說:「下來!你這小東西!還不讓你年老的父親歇歇他疲乏的腿。」

老人便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了上去。

他們沒走多遠,又遇到一群婦女和孩子。有幾個人立刻大喊道:

「你這無用的老頭,你怎麼可以騎在驢子上,而讓那可憐的孩子跑得

一點力氣都沒啦?」

老實的磨坊主人,立刻又叫他兒子來坐在他後面。

快到市場時,一個市民看見了他們便問:

「朋友,請問,這驢子是你們自己的嗎?」

老人說:「是的。」

那人說:「人們還真想不到,依你們一起騎驢的情形看來,

你們兩個人抬驢子,也許比騎驢子好得多。」

老人說:「不妨照你的意見試一下。」

於是,他和兒子一起跳下驢子,將驢子的腿捆在一起,用一根木棍將

驢子抬上肩向前走。

經過市場口的橋時,很多人圍過來看這種有趣的事,大家都取笑他們

父子倆。吵鬧聲和這種奇怪的擺弄使驢子很不高興,它(驢子)用力掙斷

了繩索和棍子,掉到河裡去了。

這時,老人又氣憤又羞愧,趕忙從小路逃回家去。

 

5812)普通話說:弦外之音(xián wài zhī yīn)

解說:

「弦外之音」是成語,原指樂曲的餘音。

比喻說話有言外之意,即在話語裡間接透露,而不是明確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1·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

味外之味。」

出處2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自以為這一句是一唱三嘆,那一句

是弦外之音。」

出處3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

不知所從而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說話聽聲,敲鑼聽音

根據陳定興《香港之濱》第四章四十八章所說:「察言觀色是一種本領,

能在別人的言詞裡探微闡幽,聽出弦外之音,辦起事來定然順風順水,

無往而不利。

事實上,在某些場合,確實要懂得說話的藝術,說話者未必直陳其事,

而往往是用拐彎抹角、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出真正的意思,組詞,這就要

靠有心人來領會了。」

 

5813)普通話說:敲竹槓(qiāo zhū gàng)

解說:

「敲竹槓」指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找藉口來索取財物或抬高價格,

利用別人的短處或不利地位,從中漁利。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槓,也算會敲的了,

難道這裡頭還有竹槓不成?」

【敲竹槓】來歷:

〔故事一〕

過去的運輸工人用的都是「竹槓」,他們把血汗錢換來的銀元、銅元

放在片刻也不離手的竹槓中,「把頭」、惡霸來了,只要敲一下竹槓,

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要上繳多少「保護費」這是現已通行全世界的

「敲竹槓」諺語的由來。

把頭解:舊時把持某一地方或某一行業(如搬運等)從中剝削的人。

〔故事二〕

清朝末年,鴉片走私十分嚴重,走私販子為躲避關卡檢查,挖空心思藏匿

鴉片。水上走私的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製的船篙(用竹竿或杉木等製成

的撐船工具)裡,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

有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了船艙

的每個角落也沒發現鴉片。

這時,一個緝私隊師爺吸著長煙筒,漫不經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撐船的

竹篙上敲煙灰,敲得竹篙“嘟嘟”直響,別人沒有反應,船主卻嚇得

面色大變,認為師爺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這位師爺請到後艙,

掏出大把的銀子悄悄塞給他,請他關照,不要再敲竹篙了。

師爺得到銀子便沒說什麼,隨緝私人員下船去了。

此後,「敲竹槓」便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並一直沿用下來。

〔故事三〕

清朝末年,市場上小額的買賣,以銅錢作為單位,店家接錢後便丟在用

竹槓做的錢筒裡,晚上結賬時再倒出來,謂之「盤錢」,又稱之為「盤點」。

當時上海城裡有家店鋪,老闆很不老實,陌生顧客進門,往往隨意提價。

每當伙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就敲竹槓一下,示意「提價」。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斬到一頸血

粵語說「被人斬到一頸血」,普通話則譯成「被人狠狠宰(zǎi)了一筆」。

意思是指顧客被經營者大大敲了一筆「竹杠」,義近普通話的「宰」。  

常用例句:

唔識行情嘅話,容乜易畀人斬到一頸血。

[不懂行情的話,很容易被那些奸商狠宰一筆 ]

 

5814)普通話說:無謊不成媒(wú huǎng bù chéng méi)

解說:

「無謊不成媒」是諺語,形容媒人說親,沒有不說謊的。

謊:謊言。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七卷:「顏俊道:常言無謊不成媒。

你與我包謊,只說十二分人才,或者該是我的姻緣,一說便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仔媒人

雞仔媒人,是一句粵語,就是形容那種不是專業做媒人,但又很喜歡做

「紅娘」的那種人。

而且這一稱謂並不是一個褒義,略帶一些貶義,大概是因為自古以來,

媒人算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所以,廣東也有一種說法:

唔做忠,唔做保,唔做媒人三代好(唔=不)。

民國期間,「雞仔媒人」更是指替技女扯皮條那個「龜公」的謔稱。」

 

5815)普通話說:閉口無言(bì kǒu wú yán)

解說:

「閉口無言」是成語,意思是閉住嘴巴不言語。

形容對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得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

手腳無措。」

出處2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得

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得別去。」

出處3老舍《駱駝祥子》十五:「劉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著,已無話可講;

祥子是閉口無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留返拜山先講

(意思是若有人不停嘴的說些你不感興趣的內容,你想叫他閉嘴,

便會叫對方有話留返拜山先講。)

典故:舊時每年清明節拜山,祭拜先人會齊聚一堂,家族之間敘舊問話,

趁人齊的時候講很多話。

如今比喻說話說「重點」,不要「口水多過茶,便會叫對方有話留返拜山先講」。

 

5816)普通話說: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

解說:

「百不失一」是成語,意思是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會失誤;

形容一百次射箭或打槍中,沒有一次失誤。

表示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失:過失,錯誤。

出處1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出處2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他把運算元一動,便曉得這人姓名,窮通壽夭,百不失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實食冇黐牙

(完全有把握;十拿九穩。為慣用語)

 

5817)普通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說: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是成語,本來是形容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變化,

而人的禀賦性格卻根深蒂固。

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1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

秉性難移。」

出處2魯迅《淮風月談·後記》:「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我知道自己終於不能安分守己。」

出處3《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兄,你豈不聞:『江山好改,

秉性難移。』你切不可打量她從此就這等好說話兒。」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臭罌出臭草

「臭罌出臭草」就是罵人沒家教、本性難移的詞語。

「臭罌出臭草」也有人說成「臭坑出臭草」,意思是說臭的盆、罐裡

種出的只能是臭草,育不出天香國色的鮮花,引申為:

怎麼樣的環境氛圍就會產生出怎樣的人群。

也可以形容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臭味相投的人自然會走到一起的。

 

5818)普通話說:相去無幾(xiāng qù wú jǐ)

解說:

「相去無幾」是成語,意思是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去:距離;

無幾:沒有差多少。

出處1宋·蘇洵《嘉祐集· 衡論下·田制》:「是今之稅與週之稅,輕重之相去無幾也。」

出處2宋·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二者皆非良法,相去無幾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都係甘上下

(形容彼此都差不多,沒啥差別。)

 

5819)普通話說:心照不宣(xīn zhào bù xuān)

解說:

「心照不宣」是成語,形容彼此心裡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

照:知道;

宣:公開說出。

出處1茅盾《子夜》十一:「哦,哦,那算是我多說了,你是老門檻,

我們心照不宣,是不是!」

出處2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隱士》:「明白這一點,對於所謂隱士

也就毫不詫異了,心照不宣,彼此都省事。」

出處3《玉嬌梨》第十九回:「」千里片言,統祈心照不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紙糊窗户一捅即破

在古代,有很多俗語在民間流傳,這些話雖然沒有詩詞那麼正式,但都有

著大道理。

例如:「紙糊窗户一捅即破」這句話;只從表面看,它的意思是

用來糊窗戶的紙太脆弱了,稍微碰上一下就爛了

但是,其實人們說這話的時候,一般是想表達某件事情,大家心裡

其實都很清楚,只要稍稍提一下事情就挑明了(明白曬)。

人們的心裡都有計較,很多時候有什麼話就是不說出來,以為掩飾得很好,

但是其實誰都知道了真相。

那為什麼是用「窗戶紙」來說呢?

因為以前沒有玻璃這種東西,人們都用粗糙的「紙」糊窗戶。

但是紙不結實,碰上一下就爛了;或者遇到下雨的時候,雨一淋就爛了。

漢朝的時候,就發明「紙」了,不過,那時候人們還沒用它做「窗戶紙」,

我們是在唐朝以後才有了這種「窗戶紙」用途的。

為了讓「紙」能耐用一些,人們想了不少辦法;

有一種辦法很管用,就是把紙放在油裡浸幾遍,這樣紙就不容易破了,

屋子裡還能更明亮一些。

後來人們還做出了「油紙傘」,在下雨天的時候使,使用起來特別方便。

到了清朝後期,才有了「玻璃」,但是,這是有錢人家才用得起的。

 

5820)普通話說:卜數只偶(bǔ shù zhī ǒu)

解說:

「卜數只偶」是成語,意思是占卜有時靈驗,只是偶然巧合;

比喻僥倖得到滿意的結果,只是剛好碰巧而已。

卜:占卜;

數:氣數;

只:僅;

偶:偶然。

出處《後漢書·桓譚傳》:「譬猶卜數只偶之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咁啱得咁蹺飛機撞紙鳶

「蹺」是「巧」的音變,意為碰巧、湊巧,而這句俗語則是形容巧合得不得了。其中,「紙鳶」 指風箏;

「咁啱」和「咁蹺」在粵語中都是「很巧」的意思。

在以前,香港九龍城很多飛機有時候會低飛,很碰巧的也有很多人放風箏,

所以真的會「飛機撞紙鷂」。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