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博文
龐博文
龐博文

數據毒物學(二):天演,自然的選擇(中)

2020/04/09 04:13:08 網誌分類: 經濟
09 Apr
          圖靈機的出現,令計算機可以編程,同時也為一些「科學怪人」設計電腦病毒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不過作為新型的運算機器,被國家及軍方重視,而且開發成本高,故計算機一直未有普及,也沒有個人電腦的出現,這些機器只出現於軍方和一些重點的科學研究實驗室之中,也令電腦病毒長期被困在「抑制」階段。

          到了一九六六年,當時美國國家安全局首席科學家及密碼學家老羅伯特‧莫利斯(Robert Morris, Sr)和他的兩個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因為打賭誰的編程技巧更強,而開發了一款名叫「達爾文」(Darwin)的程式。最早的達爾文程式是運行在古老的UNIX系統PDP-1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當程式在機器上運行時,會用最快的速度自我增殖,直至耗盡電腦資源為止。

          後來這個程式流傳出來,演變成為後來風行黑客世界的《磁芯大戰》遊戲,也就是「網絡迴蟲」的雛形,其所使用是 「內存陣列再編碼模擬器」技術,遊戲雙方在同一部電腦中各輸入一套程序,在電腦的存儲系統內互相攻擊,直至某一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的程序完全「吃掉」,才算取得勝利。

          在一九七○年代,隨着磁芯大戰遊戲的出現,任教於劍橋大學的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John Horton Conway)建基於馮‧諾伊曼的概念,利用艾倫‧圖靈所創造的可編程計算機,並參考老羅伯特·莫利斯的達爾文程式,創造了一個非常有趣,可以運行在個人電腦上的程式,名叫「細胞自動機」,又被人稱為《生命遊戲》。

          《生命遊戲》是一款零玩家遊戲,玩家只要設定好參數,然後就可以觀看電腦「表演」,在五十年前已是非常有趣的事。遊戲空間是一個類似圍棋的棋盤,由大量方格子組成一個2D的矩形世界。方格中填色的代表一粒「活着的細胞」,而沒填色就是「死了的細胞」。而一個細胞在下一個時刻的生死,則由它相鄰八格有多少細胞而決定:細胞太多則因搶奪資源而死,但太少的話則感到太孤單而死。遊戲一般的設定參數為2-3左右。

          所以,玩家玩遊戲期間,就會看到不同的色塊在棋盤游走,就像生命不斷繁衍,然後死亡,又再傳承的過程。這與病毒的自我複製、繁殖期、傳播及感染的模式,是不是有點相似呢?

        TOZ聯合創辦人

        龐博文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