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53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4/22 21:25:24 網誌分類: 教育
22 Apr

master曾

353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5941)普通話說:走投無路(zǒu tóu wú lù)

解說:

「走頭無路」是成語,形容無路可走,已到絕境。

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出處1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母親弟妹家人等,俱不知一個去向,慌慌張張,走頭無路。」

出處2《文明小史.第四回》:「大家議論了一番,一無妙法,兩個洋人也是急得搔耳抓腮,走頭無路。」

出處3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太平無事,尚可優遊自在,一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等到上頭派了下來,更把他急的走頭無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夏至狗冇啶走

「冇啶走」指沒有地方逃走。

【夏至狗冇啶走】闡述:

過去廣東民間都有「狗怕夏至」的說法。

不是因為狗狗怕熱,而是因為夏季人們極易感到疲勞,希望吃狗狗肉

補充能量。

所以每到夏至,狗狗們就會回想起被廣東人「飽餐一頓」的恐懼。

這個風俗如今已不再盛行,只有這個俗語保留了下來。

 

5942)普通話說: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

解說:

「半途而廢」是成語,意思是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

比喻事情沒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廢:停止。

出處1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度矣。」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臣已得祁山之寨,

正欲收功,不期半途而廢。此必中鄧艾反間之計矣。」

出處3《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

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湯唔水

廣東話「唔湯唔水」形容既不像「湯」也不像「白開水」;

比喻事情沒完成,或做得很不像樣。

 

5943)普通話說:嬌生慣養(jiāo shēng guàn yǎng)

解說:

「嬌生慣養」是成語,意思是指從小被寵愛、縱容,沒受過折磨、歷練、

被溺愛、嬌養慣了。

出處1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似這幾日,我看菩薩的面上,

不和你一般見識,誰想嬌生慣養了,你通常不像樣了。」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九回:「小門小戶的孩子,

都是嬌生慣養慣了的,那裡見過這個勢派?」

出處3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目下老成雖已凋謝,

而一班勳舊子弟,承祖父余蔭,文不能拈筆,武不能拉弓,嬌生慣養,

無事可為,幸遇朝廷捐例大開,上代有得元寶,只要抬了出去上兌,

除掉督、撫、藩、皋例不能捐,所以一個個都捐到道台為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十指不沾(掂)陽春水

「陽春」是農曆三月,該月份的天氣仍冷,意味着水還涼。

舊時,家庭條件好的,都有傭人代勞家務,小姐們都不用自己洗衣服,

所以指頭就不用碰那冰冷的水,因此人們就有「十指不掂陽春水」的講法,

意指某女子不用做家務或一切較粗重的工作。

 

5944)普通話說:目空餘子(mù wú yú zǐ)

解說:

「目無餘子」是成語,意思是眼裏沒有旁人。

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餘子:其他的人。

出處1《後漢書‧禰衡傳》:「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出處2清·梁啟超《新民說》:「目無餘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出處3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聽他口氣,已是目無餘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憎人富貴嫌人窮

 

5945)普通話說:走為上策(zǒu wéi shàng cè)

解說: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是指在我方不如敵的情況下,為了保存實力主動撤退。所謂上策,不是說「走」;

而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有幾種選擇:「求和」、「投降」、

「死拼」、「撤退」。

上述四種選擇中,前三種是完全沒有出路的,是徹底的失敗;

只有第四種「撤退」才可以保存實力,以待捲土重來,這是最好的抉擇。

因此說「走」為上策。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出處2蔣子龍《機電局長的一天》:「他感到,內心的一些想法

擺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腳的,還是走為上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貧棚尾拉箱

表示活動結束清場,但更多是表示,因為臨時有事而中止活動,須要

緊急撤離(帶有一定程度的貶義)。

【貧棚尾拉箱】闡述:

本義通常是演員「下場」、「退場」的位置。

由於以前的戲班大多是流動性質的,服裝道具等都用箱子裝好以便運輸;

而「棚尾拉箱」,則是形容在演員剛剛「退場」就急忙要將道具裝箱,

不等劇終謝幕就匆忙離開,這個情況大多出現在那些「蹩腳」戲班和

演員身上。

因為班主為怕看戲的人找晦氣,索性從戲棚後面(即棚尾)拉著裝戲服

的箱子溜之大吉。

因此,「棚尾拉箱」同時也有「臨陣脫逃」的含義。

 

5946)普通話說:山雞變鳳凰(shān jī biàn fèng huáng)

解說:

【山雞變鳳凰的故事】:

這是《尹文子》講的一個故事。

作者尹文子,(約公元前360—280年),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的

哲學家。話說楚國有一個人,捕到一隻「山雞」,他正準備裝到籠子裡

準備帶回家。

一個過路人,不認識「山雞」是甚麼模樣。

他發現這只禽鳥很好看,便問是山雞是那種鳥。

「鳳凰」;

捕雞者見他不認識山雞,故意欺騙他。

路人眼睛一亮,說:「我只聽說過鳳凰,今天才親眼看見。你能把它

賣給我好嗎?」

「好的。」「你出多少錢?」

「十個金幣。」

捕雞人擺擺手,說:「您看好了,這可是只鳳凰呀!」

 「那你要多少?」路人問;

「二十個金幣。」

路人將28個金幣交出,買賣成交了。

路人花重金買這只鳳凰,也不打算自己伺養。

他準備把這只珍禽獻給楚王。

然而很不巧,路人還未來得及進獻,這隻山雞就死了。

路人真是很傷心哪!

他並不心疼這20個金幣打了水漂,而是遺憾沒有把這隻寶貝獻給楚王;

「献鳳凰」的消息傳到楚王耳朵裡,他雖然沒有見到鳳凰,

卻被欲獻者的行為所感動,便把那個人召來,對他厚加賞賜。

賞賜之金,早已超過了那個人買「山雞」的錢。

整件事件似乎是由一連串的騙局組成的:

捕雞人騙了路人;

路人騙了楚王;

楚王是個冤大頭,他連鳳凰都沒見過,就付出了那樣昂貴的代價。

但是,細心分析起來,「騙」與「被騙」是不一樣的。

捕雞人欺騙路人是有意識的,是徹頭徹尾的騙;

而路人欺騙楚王是「一半真誠一半騙」。

把「山雞」當「鳳凰」進獻固然是一種欺騙;

但這是一種懷著進獻鳳凰的「真誠的欺騙」,是「主觀誠,客觀騙」。

幸運的是「山雞」死了這個偶然事件,使進獻者的「客觀欺騙行為」,

無法再進行下去,從而只剩下「進獻的真誠」。

楚王所看到的,所為之感動的也只有這種「真誠」。

如果這隻「山雞」不死呢?

通常的結果是楚王勃然大怒,把進獻者當成騙子殺掉。

認識單純的「真」是不困難的,但是當「真、偽」混在一起時:

「辨識」起來就不容易了。

然而人們更需要的是剝離「真、偽」,具備去偽存真的本事。

因為世上的事很少有「單純」的。

【山雞變鳳凰】闡述:

從《山雞變鳳凰》這則寓言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_

1這則故事的意義在於: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從,一定要去認真調查。

2鳳凰本是傳說中才有的鳥、現實中並不存。

3故事中的過路人因為孤陋寡聞,見識少,錯把外形相似的「山雞」當成了

「鳳凰」,並用「真金」買下,鬧出了笑話;

另外,由於國人以訛傳訛,楚王偏聽偏信,不親自調查,不去了解,

也留下了千古笑柄。

【鳳凰古藉的記載】:

根據《南次三經》云: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

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

首文曰「德」,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語譯】

經過山再向東五百里的地方,叫做丹穴山。山上遍布著許多黃金、美玉。

丹水從山中流出,向南流去,注入渤海。

山中生長著一種五彩斑斕的鳥,名叫「鳳凰」。

頭上的花紋成「德」字形,翅膀上花紋是「仁」字形,腹部是「信」字形,

這鳥兒優哉游哉生長在大自然,它是吉祥的象徵,為人們帶來和平安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鬼升城隍

【水鬼升城隍】闡述:

「水鬼」是「池塘小鬼」,「城隍」是「護城神」,由水鬼而被擢升為

城隍神,自然是天壤之別。

簡言之,「鬼」要有有「三德」然後才能升「城隍」執行「巡江」、

「查察」受封河道。

話說有一「水鬼」姓丘字雲瑞,有一日,「城隍」巡江河道,遊察周邊,

遇到他,於是他趁機自述經歷:

「水鬼」自述自己,墜落江河二百年,;

他說自己落水已死兩百年,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遇危赴難之人,

常常將其救起。

巡江「城隍」見他心存善念,問他他為何不「轉世為人」。

他亦回答,「只怕做人做不到頭」。

於是巡江「城隍」便封他三灣河道,統轄水怪。

有一日,村民「秦閏」在河邊釣魚,卻把「水鬼」釣上來。

話說這個「秦閏」雙親早已病逝,沒有妻房,孤身一人,一年多來每逢

用餐之時,先祀河邊,燒紙錢,請動三灣海岸諸眾鬼神,十分虔誠。

此處省去丘雲瑞與秦閏之間的故事,只因二人年齡似父子,

且都孤苦無依,便認作父子。

話說原本雲瑞就有兩德,這第三德是施救自殺的婦人。

水鬼上岸後,看到有一婦人逃河輕生,這時,

他給了婦人一根木桿,讓她撐住,待到天亮便有人救她。

說起這婦人自殺的緣由,也可憐,原本丈夫有病臥床,她拿著家中的

公雞母雞去賣,本來就家貧如洗了,結果又被人給了銅銀,不能用。

於是,才想要尋死。

上天見水鬼有齊「三德」,加上去年「城隍」又被加封為海島大仙,

專以救人性命。

由於惠州府「城隍」轉升天府,以致有了「城隍」空缺,所以上天

命他前去赴任。

水鬼是池塘小鬼,城隍是護城神,由水鬼而被擢升為城隍神,

自然是天壤之別。

所以「水鬼升城隍」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人事上的特殊升遷,

有時候會用來諷刺小人得志。

「水鬼升城隍」,是道地廣州口語,用來形容人事上的特殊升遷;

形容從普通低微驟升至高貴身分地位。

 

5947)普通話說:無從下手(wú cóng xià shǒu)

解說:

「無從下手」是諺語,意思是指某件事沒有任何門徑或找不到頭緒,

沒法著手去辦。

比喻事物頭緒雜亂,無法著手處理。

無從:沒有門徑或難以理出頭緒;

下手:著手。

出處1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那三姐兒卻只是淡淡相對,

只有二姐兒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眾多,無從下手。」

出處2魯迅《花邊文學·清明時節》:「相傳曹操怕死後被人掘墳,

造了七十二疑塚,令人無從下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鼠拉龜冇碇埋手

(意思是事情很難辦,不知道如何著手處理。)

由於烏龜有硬殼保護,如果受到襲擊,便將頭、尾、手、腳一併縮起。

假設老鼠要偷襲烏龜,老鼠是無法把烏龜從甲殼中抽出來。

「無處下手」的喻意是說不知從何處做起,或無從下手解決。

 

5948)普通話說:十三點(shí sān diǎn)

解說:

十三點是諺語,有取笑、嗔怪的涵義。

意思是癡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用以形容那些輕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

十三點也指下午一點。

【十三點】闡述1

夏衍《< 香羅帕 >是一出好喜劇》主角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

風趣,而又有點像上海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

也還有一點像廣東人所說的「巴閉」氣質。

吳語區常以「十三點」隱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

也指口無遮攔。

【十三點的緣起】闡述2

〔說法一〕

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么五」、「么六」(么:粵音:腰)兩張牌。

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

「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

有點么五么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

〔說法二〕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

才變成趣怪廣州話。

「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鐘」,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

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最多只有十二點,

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

當然係出咗問題啦,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

所以,「十三點」就係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

〔說法三〕

話說當年上海灘上對「十三點」還另有一種「戲說」性的解釋。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有一場戲叫《十八相送》在戲中,

祝英台向梁山伯反復「借景喻情」,「暗送秋波」,三番幾次向梁

表露求愛之情,可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於衷。

其實,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

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

擺明是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

例如:「儂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儂有意思,儂還格能戇搭搭!」

還有,梁山伯身邊的書僮「四九」名字加起來也恰好是十三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蒸生瓜唔熟性

「蒸生瓜」 本義是指蒸不熟的瓜,即代表「蒸吾熟」,

取其諧音「正唔熟()」,引申義早用來取笑女孩子或男孩子不夠成熟和

不夠淑女,行為和年紀不相稱,即俗語所謂的「大唔透」;
「蒸生瓜」一詞來自廣東話歇後語「蒸生瓜神神地」。
簡而言之,「蒸生瓜」=「女子」 + 「大唔透」+「傻傻地」
普通話意思是:神經兮兮/七分正經三分傻/半瘋不癲/傻乎乎;

傻呵呵/傻裡傻氣

 

5949)普通話說:家至人說(jiā zhì rén shuō)

解說:

「家至人說」是成語,意思是傳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

出處《漢書·匡衡傳》: 「臣聞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媽係女人

「阿媽係女人」是廣東話歇後語,意思是「唔使講都明」。

[阿媽係女人]係一個連細路仔都明嘅常識,所以用[阿媽係女人]嚟形容某啲事[係人都知]。

呢句嘢一般用嚟笑人哋講啲嘢多餘,講出嚟嘥口水,[鬼唔知你阿媽係女人!]

如果想加強啲力度,亦可以用呢句[山係石頭,海係水,阿媽係女人!]

 

5950)普通話說:得不償失(dé bù cháng shī)

解說:

「得不償失」是成語,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出處1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饒鴻生在精養軒雖化了

幾十塊冤枉錢,在後樂園倒明白了一樁古典,不能說得不償失了。」

出處2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丟咗西瓜揀乏麻

意思是指抓住了小的,卻把大的給丟了;

重視了次要的,卻把主要的給忽視了。

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最後虧的是自己。

 

5951)普通話說:冠上加冠(guān shàng jiā guān)

解說:

「冠上加冠」是成語,意思是比喻不恰當的多餘的舉動、行動。

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斗笠」像是冠,「油傘」也像「斗笠」(冠),

戴著「笠斗」又撐著「油傘」;

這叫「冠上加冠」。

出處清·趙翼《陔馀叢考·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除褲放屁

除褲放屁係廣東話俗語,意思係多餘、多此一舉,

因為放屁係唔使除褲嘅。

 

5952)普通話說:搏手無策(bó shǒu wú cè)

解說:

「搏手無策」是成語,形容遇到問題扭著雙手,無計可施,毫無辦法。

搏手:兩手相扭。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二○·謝生靈柑》:「溫州民謝生母,老病不肯服藥,以夏月思生柑,不啻飢渴,謝生搏手無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亞超着褲—焗住

「阿超著褲 」這廣東歇後語的「典故」原來是這樣:

話說有個大肥仔 ,名叫阿超 ,很怕熱,在家時只著底褲,但出街要著長褲,於是上街時,整天在大嗌「焗住」,意思是無可奈何,但也要夾硬來,

頂硬上。

 

5953)普通話說:養虎傷身(yǎng hǔ shāng shēn)

解說:

「養虎傷身」是成語,意思是指自己害了自己。比喻縱敵留患。

比喻縱容敵人,而留下後患。

出處1明.沈采《千金記.第一二齣》:「大王,你只宜乘早擊之,

若遲便有養虎傷身之害矣!」

出處2《精忠岳傳.第五七回》:「兀朮聽了,大叫道:『罷了!

此乃養虎傷身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手尾長嘞

(形容事情帶來嘅麻煩十分多。)

 

5954)普通話說:佛口蛇心(fó kǒu shé xīn)

解說:

「佛口蛇心」是成語,意思是佛的嘴巴,蛇的心腸;

比喻人嘴巴說得十分仁善,卻心懷惡毒。

出處1明.梅鼎祚《玉合記.第20齣》:「好兩個佛口蛇心,

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來,好生支應。」

出處2·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

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出處3·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我面貌雖醜,心地卻是善良,

不似你佛口蛇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白眼狼戴草帽—假充善人

「白眼狼」多用來形容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人。

(比喻心腸歹毒的壞人偽裝成好人,進行欺騙。)

 

5955)普通話說:睜隻眼,閉隻眼(zhēng zhī yǎn,bì zhī yǎn)

解說:

「睜隻眼,閉隻眼」是諺語,意思是佯為不見,故意不睬;

比喻遇事容忍、互相遷就,逃避鬥爭。

出處1張潔《沉重的翅膀》:「然後他詼諧地做瞭個睜隻眼閉隻眼的動作。」

出處2張平《抉擇》:「就這麼一推六二五,睜隻眼,閉隻眼,和稀泥,

抹光墻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我唔嫌你米碎,你冇嫌我籮疏

這是廣東話俗語,「籮」是竹器,可盛糧食或淘米用。

「籮疏」:是指「米籮」編織得很疏漏。

「籮眼疏」則米容易漏下,米碎則易從籮眼中漏出。

形容彼此都有缺欠、應該彼此遷就,互不挑剔嫌棄。互相諒解。

 

5956)普通話說:以水投水(yǐ shuǐ tóu shuǐ)

解說:

「以水投水」是成語,形容把一條河裡的水倒進另一條河裡。

比喻事物相似,很難辨別。

出處《列子·說符》:「白公問曰:若石水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朱義盛

意思是假嘢,指表面上好難睇得出係真定假嘅假貨,但係詞義無貶義

或者貶義唔強。

【朱義盛】闡述:

話說,朱義盛係清朝初期在廣東佛山嘅一個打金師傅。

佢睇中那些中、低收入人士需要首飾來撐場面嘅商機,於是開始

打造「黃銅鍍金」首飾。

由於朱義盛手工純熟,打出來嘅鍍金首飾同真金首飾幾乎一模一樣,

但係價錢就同真金首飾差天共地,因此好受中低收入人士歡迎。

後來,朱義盛在廣州開店,當時很多人來廣州花錢玩耍,錢用得差不多了,

才想起要給親戚朋友買金飾,最後只好去光顧「朱義盛號」,買一些

鍍金首飾回去,沒想到居然可以瞞天過海。

不過,由於朱義盛打造嘅始終唔係真金首飾,於是後來「朱義盛」就成為

造「假貨」嘅代名詞。

 

5957)普通話說:犟嘴(jiàng zuǐ)

解說:

「犟嘴」是諺語,意思是頂嘴,強辯,即使錯了也反對。

「犟」字的粵語注音(粵拼)goeng6,讀「疆」字的第六聲。

出處1康濯《災難的明天》三:「光會啼哭的兩片嘴唇,忽然學得一天比一天硬,時不時嘴一噘,身子狠狠一扭,背轉過去,犟嘴。」

出處2《新華月報》 1979年第4期:「你跟我犟嘴!你翅膀硬了!」

【犟嘴】闡述:

多用於較高「話語權者」對「較低話語權者」使用;

例如:上司對下屬,長輩對晚輩,年長者對年幼者。

具體使用條件:

當「較高話語權者」對「較低話語權者」的辯駁無言以對時,則以「犟嘴」

一詞「強辯」。

舉例:

女孩:哥哥,帶我出去玩好不好?

哥哥:小孩子在家玩,等長大了再出去。

女孩:那你小時候也被姐姐帶著出去玩了啊?

哥哥:叫你在家玩你就在家玩,不准犟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枕頭木虱—包拗 (咬諧音)

這是廣東話歇後語。

「木虱」就是臭蟲,把臭蟲捏死後會有一股臭味,故此叫做臭蟲。

臭蟲咬人會起很大的疙瘩,癢癢的,僅此而已,不致有什麼大害。

「木虱」即「跳蚤」。

枕頭上的「跳蚤」,專門咬人的脖子(頸)。

粵語「咬頸」是爭論;

「包咬頸」是總要與人抬杠的意思。

廣東人還有一句話是: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

 

5958)普通話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yán yǐ lǜ jǐ,kuān yǐ dài rén)

解說: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成語,意思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律:約束。

出處1宋·陳亮《謝曾察院啟》:「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

動必關夫治道。」

出處2周恩來《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當然這個寬不是沒有原則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三行佬做門/泥水佬開門口

廣東話有句俗語,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意思是做事不能持

雙重標準,「待己寬,待人嚴」。

意思是叫人決策、做事,要換幾個角度多想想別人會怎麼看。

不過,泥水佬所開的是有形的門口,而廣東人所專謂「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卻是針對「無形」的門口說的。

廣東人能這樣說,表示他們慣於使用亦屬此亦屬彼的思維。

 

5959)普通話說:名落孫山(míng luò sūn shān)

解說:

「名落孫山」是成語,意思是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

出處1宋·範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

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

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出處2《儒林外史》:「范進之所以一直名落孫山,被那殺豬的老丈人恥笑,就是主考大人嫌他文字悖謬的緣故,從二十多歲,考到五十多歲,

總是失敗而歸。」

出處3《三俠五義》第七回:「那人答道:晚生複姓公孫名策,因久困場屋,屢落孫山,故流落在大相國寺。」

【成語故事】

宋朝時候,蘇州有個書生,名叫孫山,他風趣幽默,愛說笑話。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人一起到省城參加科舉考試。

到了放榜的時候,孫山考上了,但他的名字卻是榜上最後一名,

而他的同鄉就沒有考上,榜上沒有名字。

孫山先回到家鄉,家鄉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祝賀,那位同鄉的父親

也來到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

孫山沒有直接回答,就隨口作了兩句詩說:

「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意思說,榜上最後一個名字是孫山,您兒子的名字還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

換句話說:孫山既是最後一名,落在他後面的,自然是沒有考上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白鼻哥陪考

白鼻哥也叫白鼻。

原指傳統戲曲的小丑(三花臉),因用白粉塗鼻,俗稱「白鼻哥」和「白鼻」。多形容無才無德,又愛吹牛的人或好色之徒。

舊時粵劇中的「白鼻哥」上京考試,總是榜上無名,下場時總是說:

「今科不中,明科再來。」

比喻無能之輩考試瞎湊熱鬧,永遠是陪襯角色。

 

5960)普通話說: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

(huáng niú guò hé gè gù gè,bān jiū shàng shù gè jiào gè)

解說:

「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是諺語,本義是指黃牛性情溫順

好役使,人們就經常使用它,讓他做更多的苦活、累活。

比喻人們只顧自己,欺負那些忠厚善良的人,不給予幫助或照顧。

出處1陸地《瀑布》一部四四章: 「沒有相同的利害關係,當然只能是黃牛

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囉。」

出處2陳殘雲《山谷風煙》十六章: 「我們如今碰上困難,不該像從前那樣,黃牛過水各顧各,要互相照料。」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田雞過河—各有各撑

表面的意思是眾田雞過河時,各自「蹬」自己的腿,但原來此話,

可有多個比喻:

其一:曲終人散;

其二、人各有志;

其三、各不相顧/各走各的路(廣東話叫「各走各路」)/分道揚鑣;

其四、自顧不暇;

其五、大難臨頭各自飛。

【田雞過河】闡述:

「田雞」,青蛙的較籠統說法,一般出沒於田間或有水源的地方。

廣東人叫田雞游泳時的「蹬腿/伸腿」動作做「撐」,

由於「蹬」的動作涉及足部,有人便以從「足」字部的近形字「𨅝」代之。

雖然我們大多沒見過田雞過河的情境,但是應想像到每隻田雞都是只管自己游,不會理會其同伴的。

就此情況,廣東人便創作了以下一個歇後語:

田雞過河—各有各撐/田雞過河—各有各𨅝。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