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159-16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2020/05/21 09:21:37 網誌分類: 教育
21 May

master曾

159-16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頭條日報網站master曾(共20290

159】【漢賦代表作賞析】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的代表作分別有哪些?

相如以賦見長,《上林賦》、《子虛賦》可為 ​​代表

楊雄一生成就當以《方言》為代表,詩賦幾無所取

班固治史為長,當以《漢書》為代表,賦推《兩都賦》

張衡在文學上有《二京賦》,雖仿《兩都》,但出類拔萃,可為代表

《上林賦》是《子虛賦》的姊妹篇,是漢賦大家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繪了上林苑宏大的規模,進而描寫天子率眾臣在上林狩獵的場面。作者在賦中傾注了昂揚的氣勢,構造了具有恢宏巨麗之美的文學意象。此賦是表現盛世王朝氣象的第一篇鴻文。

《上林賦》節錄

原文:

亡是公聽然而笑曰:“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爲得也。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爲財幣,所以述職也。封疆畫界者,非爲守禦,所以禁淫也。今齊列爲東藩,而外私肅慎,捐國逾限,越海而田,其於義固未可也。且二君之論,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徒事爭於遊戲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揚名發譽,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語譯】:

白話譯文

亡是公張口大笑道:“楚國是有錯誤,但齊國也未必正確。若說讓諸侯交納貢品,並不是為圖財物,而是要他們定期來朝陳述政事方面的情況。劃定封地的疆界,也不是護守邊境,而是防止諸侯放縱有越軌的行為。如今齊國被封為東方的藩屬,對外卻私自與肅慎往來,超出國土遠離須界,越過東海而去遊獵,本來從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何況您二位的高論,都不重視君臣之間的上下關係,端正諸侯的應有禮儀,而是互相爭遊獵的樂趣,獵場的大小,互相以浪費相比,以放縱相勝。這不能給你們諸侯國帶來什麼榮譽,相反倒會降低你們各自國君的聲望,損壞自己的形象。

《子虛賦》節錄

楚使子虛于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坐安,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對曰:“仆樂齊王之欲誇仆以車騎之衆,而仆對雲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子虛曰:“可”。

【語譯】:

楚王派子虛出使齊國,齊王調遣境內所有的士卒,準備了衆多的車馬,與使者一同出外打獵。打獵完畢,子虛前去拜訪烏有先生,並向他誇耀此事,恰巧無是公也在場。大家落座後,烏有先生向子虛問道:“今天打獵快樂嗎?”子虛說:“快樂。”“獵物很多吧?”子虛回答道:“很少。”“既然如此,那麼樂從何來?”子虛回答說:“我高興的是齊王本想向我誇耀他的車馬衆多,而我卻用楚王在雲夢澤打獵的盛況來回答他。”烏有先生說道:“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王車架千乘,選徒萬乘,畋于海濱。列卒滿澤,罘網彌山。掩兔轔鹿,射麋腳麟。鶩於鹽浦,割鮮染輪。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仆曰:‘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仆下車對曰:‘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遊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遍睹也,又焉足以方其外澤乎?’齊王曰:‘雖然,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仆對曰:‘唯唯’。

【語譯】:

子虛說:“可以。齊王指揮千輛兵車,選拔上萬名騎手,到東海之濱打獵。士卒排滿草澤,捕獸的羅網布滿山崗,獸網罩住野兔,車輪輾死大鹿,射中麋鹿,抓住麟的小腿。車騎馳騁在海邊的鹽灘,宰殺禽獸的鮮血染紅車輪。射中禽獸,獵獲物很多,齊王便驕傲地夸耀自己的功勞。他回頭看著我說:‘楚國也有供游玩打獵的平原廣澤,可以使人這樣富于樂趣嗎?楚王游獵與我相比,誰更壯觀?’我下車回答說:‘小臣我只不過是楚國一個見識鄙陋的人,但僥幸在楚宮中擔任了十余年的侍衛,常隨楚王出獵,獵場就在王宮的后苑,可以順便觀賞周圍的景色,但還不能遍覽全部盛況,又哪有足夠的條件談論遠離王都的大澤盛景呢?’齊王說:‘雖然如此,還是請大略地談談你的所見所聞吧!’

《上林賦》和《子虛賦》的 創作背景:

 

1漢代立國之後,社會由戰亂轉為安定,農業獲得穩定發展,國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的,是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再度繁榮。漢代君臣多為楚地人,他們在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和審美感受付諸文學時,便自覺不自覺地採用了《楚辭》所代表的文學樣式,從而創造出漢代文壇獨具風貌的賦。

 

2中國文學發展中一段輝煌的歷史便由此展開了。

3漢王朝立國之初,天下尚未安定,以劉邦為代表的統治者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缺乏深刻認識,劉邦曾明確表示不喜歡《詩》、《書》。

4陸賈首先指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出色的政論文啟發並引導最高統治者總結前代王朝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同時,陸賈也運用賦抒發情志,為漢代文學創作揭開了序幕。

 

5漢代初期的作家多具備陸賈那種精神、氣質,他們集縱橫家、文學家的品格于一身。他們的修養、素質對漢初文學風貌的形成影響至深。同陸賈最為接近的作家當屬賈誼,他是促進漢代文學繁榮期早日到來的最重要的作家。

6給予漢初文學發展以巨大推動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劉武。孝王武與景帝同為竇太后所生,最親;在反對吳、楚七國之亂中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之地。於是,孝王廣築苑囿,招延四方豪傑、文士。一時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孫詭、鄒陽、嚴忌、羊勝等從孝王游于梁園,形成極具影響的文學群體。

 

7梁客皆善於創作辭賦,而枚乘尤為突出。公孫詭多奇邪之計,時號“公孫將軍”;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辯入理;其他諸人也各有所長。梁園的文化氛圍令文學之士感到愜意,確實為文學家提供了適合於發揮自己才能的特殊環境。

 

8梁孝王去世和漢武帝繼位,是漢代文學由初期進入盛期的轉捩點。它掀開了漢代盛世的帷幔,同時,也開始了漢代文壇的新紀元。

9武帝少時即好文學,即位之後,對文學之士的親幸,對文學事業的熱心推動,為前代君主所不曾有。於是,一時文壇俊傑,集中在武帝周圍,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學侍從群體。這個時期,不僅作家隊伍壯大,所作賦的數量也多於其他時代,而且作品題材廣泛,藝術水準較高,特別是出現了一批足以代表這個輝煌時代的作家。

10武帝朝的文壇,是漢代盛世景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梁園文學的準備和哺育,武帝時代各方面條件的沾溉,造就了一代文人,更造就了一個輝耀當世、影響未來的作家,這就是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他雄踞於西漢文壇,創作出具有典範意義的漢賦。

 

160】【《上林賦》與的創作背景

《上林賦》和《子虛賦》的藝術成就:(下文:黑色粗體是《上林賦》和《子虛賦》的原文版本)

1《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漢賦中具有開拓意義和典範作用的成果。《上林賦》作于武帝召見之際,與《子虛賦》內容連屬,構思一貫,結體謹嚴,實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2作品虛構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並通過他們講述齊、楚和天子畋獵的狀況,他們對此事的態度,結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3《子虛賦》寫楚臣子虛使于齊,齊王盛待子虛,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獵。畋罷,子虛訪問烏有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虛講述齊王畋獵之盛,而自己則在齊王面前誇耀楚王遊獵雲夢的盛況。

4在子虛看來,齊王對他的盛情接待中流露出大國君主的自豪、自炫,這無異于表明其他諸侯國都不如自己。他作為楚國使臣,感到這是對自己國家和君主的輕慢。使臣的首要任務是不辰君命,於是,他以維護國家和君主尊嚴的態度講述了楚國的遼闊和雲夢游獵的盛大規模。

5賦的後半部分是烏有先生對子虛的批評。他指出,子虛“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這種作法是錯誤的。在他看來,地域的遼遠、物產的繁富和對於物質享樂的追求,同君主的道德修養無法相比,是不值得稱道的。

6從他對子虛的批評中可以看出,他把使臣的責任定位在傳播自己國家的強盛和君主的道德、聲譽上。而子虛在齊王面前的所作所為,恰恰是諸侯之間的比強鬥富,是已經過時的思想觀念所支配。因此他說,“必若所言,固非楚國之美也”。作品通過烏有先生對子虛的批評,表現出作者對諸侯及其使臣競相侈靡、不崇德義的思想、行為的否定。“彰君惡”諸語表現出較鮮明的諷喻意圖。

7針對他們二人共同的失誤給予總體批評,然後筆鋒一轉,以上林的巨麗之美否定了齊、楚的遼遠盛大,使諸侯國相形見絀。

8作者極寫上林苑囿的廣闊,天子畋獵聲勢的浩大,離宮別館聲色的淫樂。描寫上林苑的文學佔據了作品的絕大部分篇幅,它以濃墨重彩,生動地描繪出龐大帝國統治中心前所未有的富庶、繁榮,氣勢充溢,信心十足;

9通過畋獵這一側面,寫出漢帝國中央王朝在享樂生活方面也獨具堅實豐厚的物質基礎。

10在作者的筆下,居於這個龐大帝國統治中心的天子是個既懂得享樂奢侈、又勤政愛民、為國家計之久遠的英明君主。他在酒足樂酣之時,茫然而思,似若有失,曰:“嗟乎,此太奢侈!儘管如此,這位英主認為自己是以勤於政事的閒暇率眾出獵,奢侈而不廢政務。他擔心後嗣陷於“靡麗”歧途,“往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他不想對後世產生誤導,遂發佈了一個同以往設立上林苑迥然不同的命令:於是乎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曰:“地可墾辟,悉為農郊,以贍萌隸;隤牆填塹,使山澤之人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館而勿仞。發倉廩以救貧窮,補不足,恤鰥寡,存孤獨。出德號,省弄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更始。

11這個命令否定上林的巨麗之美,而代之以天下之治。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尚德崇義,按照儒家理想和經典以治天下。作品描繪出一幅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

12 “于斯之時,天下大說,向風而聽,隨流而化。卉然興道而遷義,刑錯而不用。德隆於三皇,而功羨於五帝。

13此處所展現的景象同前面所描繪的上林巨麗之美有著本質的差別。這裡不渲染地域的遼闊、物質的饒富、氣勢的充溢,而是突出了道德的、政治的潛在力量和功效。於是,天下大治的理想社會又成為對上林巨麗之美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