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

2020/06/13 04:12:27 網誌分類: 生活
13 Jun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國是最早從疫情穩定下來的大國,在重拾正軌的路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地攤經濟。

          早於三月,成都市就開放了地攤擺賣措施,除設特定銷售地點外,亦准許門店把貨品移到行人路來賣。當時正值疫情高峰,相關措施的本意,是把零售活動搬到空氣流通的室外進行。

          後來當局發現這對經濟有更多的好處,即使疫情受控了也沒叫停,還遍地開花,據說因此增加了十萬個就業機會。其他城市也爭相模仿,成效都很不錯。

          地攤經濟為甚麼會成功呢?因為疫情下市場積聚了大量勞動力,這些人急於去找謀生的出路。經營地攤門檻低,找批發商買些貨,說做就做。至於批發商,他們這幾個月存在倉庫裏的貨忽然有人問津,哪怕便宜一點,趕快把它散掉就算。這條產業鏈再往上移,物流和廠家都受惠。

          正當地攤為疲弱經濟注入一點活力時,《人民日報》上星期卻發表社論,說地攤經濟「升溫不能發燒」。這句評論固然無可厚非,飛速發展的泱泱大國也不可能一直靠地攤經濟趨向復甦,疫情過後,如何拿捏好「升溫而不發燒」這個分寸,是個大難題。

          看內地的地攤經濟,我想起六七十年代正醞釀發展的香港。「走鬼檔」隨處可見,後來慢慢發展成排檔和「大牌檔」;還有非法經營的「白牌車」,演變成後來的公共小巴。那時候的香港,市容有些雜亂,但充滿活力。相比今日,亞洲國際都會的背後,還有「地攤經濟」的拼勁嗎?

        davetam13@hotmail.com

        譚紀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