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63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6/16 22:39:44 網誌分類: 教育
16 Jun

master曾

363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141)普通話說:避坑落井(bì kēng luò jǐng)

解說:

「避坑落井」是成語,意思是躲過了坑,又掉進井裡。

比喻躲過一害,又遭受另一害,還是逃不脫厄運。。

出處《晉書·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撞鬼/讀粵語第2聲(即上聲)

「撞」是借音字,讀粵語第2聲(即上聲),呢個「撞」唔係「撞見」個「撞」,(動詞「撞」粵語讀第6聲,即去聲,與本例不同);

「撞鬼」意思是「倒霉」;

比如講:撞鬼,唔見咗添!(倒霉,丟失了!);

咁呢個「撞」點嚟架?

又點解釋噃?

呢度就要講下古百越語,響百越語,「撞」意思是「魔鬼、惡鬼」;

所以,「撞鬼」原意就是「魔鬼、惡鬼」;

廣東人每碰到一啲奇怪事情,就大呼「撞鬼喇!」(魔鬼啊!)。

 

6142)普通話說:唾手可得(tuò shǒu kě dé)

解說:

「唾手可得」是成語,形容只要動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極容易得到。

唾手:指往手上吐「口水」(唾沫)。

唾:粵音:妥

出處1《三國演義.第七回》:「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出處2《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以為這學堂教習一事唾手可得,那知回家數月,到處求人,只因未曾走這康太守的門路,所以一直未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Easy

Easy執」是典型的「港式粵語」中英夾雜,

當中的「執」指執行,「Easy執」於是用以形容易於「執行」的事情。

也有人認為「Easy執」是英文片語「Easy job」(易辦的工作)的音譯;

由於音義相符,此說法可取。

又有人把「Easy執」中的「執」看成「撿獲」,那就是更加貼切了。

 

6143)普通話說:屈指可數(qū zhǐ kě shǔ)

解說:

「屈指可數」是成語,意思是扳著(數)手指就可以數清楚,形容數量稀少。

出處1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出處2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唐安公美政頌》:「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幾何/有幾何?

廣東話形容事件好少發生;

冇幾何:是粵語,每用於反詰語氣,

有幾何?:意思是不是經常的,算不了什麼的。

 

6144)普通話說:拜把兄弟(bài bǎ xiōng dì)

解說:

「拜把兄弟」是成語,意思是朋友結為異姓兄弟。

出處1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一個是我拜把兄弟,

請王大老爺栽培。」

出處2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老陶感激他,和他結了拜把兄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Friend過打Band

friend過打band;廣東話意思是: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很要好的朋友。

Friend過打Band】闡述:

Friend過打Band呢套電影也叫「老友鬼鬼」,是一部由李修賢執導的

香港警匪喜劇,於1981年上映,由呂良偉、鄭則士、王青主演。

此片是港產片中最早的警匪電影之一,上映時票房高達六百多萬,從此掀起一片警匪電影熱潮。

【劇情闡述】:

考入特警的警員掙爆(鄭則士飾)和大口環(王青飾)因資質不足,

受訓期間不斷鬧出笑話,被李Sir(李修賢飾)調回至任軍裝警員。

2人見同學四眼鄧(龍天生飾)已晉升為督察,唯有爭取再次選入特警。

這時2人被CID督察陳Sir(呂良偉飾)委任為探員,這對孖寶

在執行任務期間誤殺犯罪集團黨羽,又鬧出笑話,再次被調回軍裝警員……

掙爆和大口環是一對活寶貝。

他們一同當警察,立志要為市民服務,可惜由於烏龍百出,所以常常鬧出笑話連篇。

故事的背景是香港。故事開始之時,掙爆與大口環正接受特警訓練。

他倆要在最短時間內,衝進一間屋子裡,救出被歹徒挾持的人質。

兩人合作成功衝入屋內,可是擺了大烏龍,開槍不中歹徒,卻誤殺人質,

教官於是要將他們調回原來所屬警署工作,但兩人一心要做特警,

不想被同了取笑,遂要求重考。教官特准。豈料他們為求合格,竟然出貓,被遂出訓練營…。

 

6145)普通話說:面和意不和(miàn hé yì bù hé)

解說:

「面和意不和」是諺語,形容表面上很和氣,心裡卻有矛盾。

意:心意。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為此兩下面和意不和,巴不能劉家有些事故,幸災樂禍。」

面和意不和表面上很和氣,心裡卻有矛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咬弦、唔啱牙、唔啱key

唔啱嘴型、唔啱feel、唔啱channel

「弦」,讀「然」,指弦線。

1「唔咬弦」原指演奏二胡等拉絃樂器時弓不咬弦,即拉時弓在弦上打滑,

後引申為合不來。

2「啱」,讀「aam1/「岩4-1/ngaam1」,有配合之意。

「螺母」(nut)與「螺釘」(俗稱「螺絲」,bolt)配合使用時,

起了連接緊固機件作用;

完全配合時稱「啱牙」,其中「牙」讀「牙4-2」;

人們借「唔啱牙」比喻合不來。

3「key 」指音樂中的調;「唔啱key」就是不合乎節拍,引申為不合拍。

4「啱嘴型」指口型相配合;「唔啱嘴型」引申為不合拍。

5「feel」指「feeling」(感覺);

「唔啱feel」指心意不相通,難以情投意合。

6「channel」指廣播中的頻道;

「唔啱channel」就是雙方不愛收聽或收看相同的頻道,引申為「不投契」。

 

6146)普通話說:風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解說:

「風馬牛不相及」是成語,形容「齊」國與「楚」國相距很遠,

就如同兩國的「馬」與「牛」即便走失,也不會到走到對方的境內。

現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另有解釋:

牛走順風,

馬走逆風,

意思是說兩國本來是:向不同方向走的,兩者沒有什麼關係,也不會發生衝突。

出處1《左傳 ·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出處2《古文觀止》的註解也說:「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兩不相及。」

由此可見「風馬牛」的本義是方向相反;

「風馬牛不相及」簡作「風馬牛」;後被用來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關。

(獸類雌雄相誘叫“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相干/無相干  

冇相干=唔緊要;

「相干」即係互相有關係,「冇相干」與普通話嘅「沒關係」完全一樣意思。

回到粵語的討論,那是另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

「冇」字一般解「沒有」。

例如:「冇錢」、「冇面畀」、「冇心機」;

但一旦構成「冇AB」的四字詞,它馬上與「無」字形成若即若離的關係。

例如:

第一類:「冇頭冇尾」、「冇規冇矩」、「冇權冇勢」、「冇人冇物」等等……都解作「沒有」—「無」。

第二類:「冇大冇細」、「冇時冇候」等等……

都解作「不論、不管、不設定」。

 

6147)普通話說:有意無意(yǒu yì wú yì)

解說:

「有意無意」是成語,意思是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無意的;

1.有心與無心。

2.似故意又似不經意。

出處1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庾子嵩作意賦成,

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

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出處2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覺意/唔經唔覺

在粵語中,「唔覺」是沒有感覺的意思,「唔經唔覺」意為不經意間、

不知不覺的意思。

例句1佢哋一路行一路傾偈,唔經唔覺就返到屋企。

(他們一邊走一邊聊天,不經意間就回到家裡。)

例句2時間過得好快,唔經唔覺二月份就快過完。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二月份快要過完。)

 

6148)普通話說:有話便長,無話便短

(yǒu huà biàn cháng,wú huà jiù duǎn)

解說:

「有話便長,無話便短」是唐代以後說書藝人慣用語,

意思是:有話要說的話,就講得長,沒話要說的話,就簡單講幾句。

出處1巴金《談自己的創作·小序》:「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有話便長,無話就短。」

出處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回:「有話便長,無話便短。轉瞬間,便到了暖壽的那一天。」

出處3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有話便長,無話便短。不知不覺,早又過了新年,轉瞬又是元宵佳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話得

粵語裡的「唔話得」就是普通話裡的「沒話說」,在一定的意思裡講的

是關係很好,沒有什麼可以說的了。

例句:冇呢筆錢,我肯定過唔到呢關,你老哥真係「唔話得」

(已做得太好,不可能再有要求)!

 

6149)普通話說:赧顏汗下(nǎn yán hàn xià)

解說:

「赧顏汗下」是成語,意思是臉發紅,額頭流汗。

形容羞愧到了極點。

赧:因羞愧而臉紅;

顏:面容。

赧:粵音:難

出處1明·明教中人《好逑傳》第七回:「公子譽過之情,令人赧顏汗下。」

出處2明沉受先《三元記·秉操》:「正氣漫漫衝鬥牛,教我赧顏紅頰目含羞。」出處3清孔尚任《桃花扇·卻奩》:「如今又去幫襯別家,好不赧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羞家  

「羞家」是粵語,普通話相近的意思是「丟臉」,

但意思不及「羞家」那麼周全。

「丟人現眼」的「丟」是自己;但「羞家」中的「家」;卻因你的行為而蒙「羞」,禍及親人,因此羞家相當於「連坐」了?

當然,這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卻反映了「實況」。

 

6150)普通話說:不經世故(bù jīng shì gù)

解說:

「不經世故」是成語,意思是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形容沒見過世面。

經:經歷;

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short short

粵語的意思是形容有人做出正常人唔會做或者唔敢做嘅事。

在香港粵語中,我們經常能注意到有人使用「short」一詞來形容某些物件

或個人;

其實,這個「short」的來源並不是英語中,表示「短、矮小」的那個形容詞,而是

來自表示「short-circuit」,「短路」之意的英語動詞「short」。

以下為一些例句:

1)個電掣應該 short 咗。(開關應該短路了)

2)部電話 short 咗。(電話壞了。)

3)佢個腦 short 咗。(他的腦子壞了。)

4)佢 short 咗。(他瘋了。)

short short地,來源於六七十年代,當時家庭電器响開始香港普及,

市民生活慢慢用多咗電器。

之不過,以前啲電器質量麻麻,不時出現short circuit(即短路)情況,

唔能夠正常運作,啲人將呢個英文簡化咗,就話係short咗,後嚟就演化成short short地呢句俗語喇!

 

6151)普通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wú shì bù dēng sān bǎo diàn)

解說:

「無事不登三寶殿」是成語,比喻沒事不登門造訪,上門必有事相求。

 

「三寶」是佛教名詞,指佛教徒尊敬供養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

「三寶殿」 泛指一般的佛殿,除了祈禱、禮拜等有關的信仰活動,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嬉戲。

出處1《蕩寇志.第二七回》:「孫婆道:『無事不登三寶殿,老身要煩三郎畫幅手捲。』」

出處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白娘子道:無事不登三寶殿,去做什麼?」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所以你一進門,我就知道你是有為而來的了。這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咁錯盪

粵語「錯盪」屬於客氣說話,意思是「找錯了門」,字面的意義是「走錯了地方」,用作對貴客或稀客表示受寵若驚之意的客套語,略似普通話

「甚麼風把你吹來了」之類。

【錯盪】闡述:

廣東話裡「迷路」是「蕩失路」,「錯蕩」的表面意思是說對方迷路了,

但實際上的意思是表示「謙卑」的意思。

說的就自己地位卑微,對方大概是走錯路了才來到自己家的;

而實際上人家是故意來拜訪自己的。

因此「錯蕩」是一種非常謙卑的表達方式。

不過,呢個「盪」字非漢語字,而是古百越語字;

「盪」字意思是「尋、找」,「錯盪」原意正是「找錯了」,用於客套語

就是個很恰當的詞。

 

6152)普通話說:肚疊胸高,鴨步鵝行

(dù dié xiōng gāo yā bù é xíng)

解說:

「肚疊胸高,鴨步鵝行」形容裝模作樣,搖頭晃腦,走八字步的樣子。

出處元·秦𥳑夫《東堂老·第二折》:「我覷不的你褃寬也那褶下,肚疊胸高,鴨步鵝行。出門來呵,怕不道桃花扇影;你回窯去,勿勿勿,少不得風雪酷寒亭。」

覷:解:看,偷看,窺探。

覷:粵音:吹。

褃寬:解:意思為腋下的衣縫,指掛肩或腰身。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僂婄/漏瓿(漏bou

衣服着得臃腫,粵語會說:「着得漏bou」。

但是「漏bou」只是個音,並不表示義。

那麼:這兩個字怎麼寫?

pǒu,粵語讀作:bou

根據《集韻》婄pǒu:普後切,解婦人肥貌。

「僂婄」原指「衣着臃腫」,引申為「行動不便」或「做事欠認真」之意。

【漏瓿】闡述:

「漏瓿」,粵語借字,(讀音:lɐu 6 pɐu 6);

意思是「因(肥胖)暴露而難看」,實際上呢個詞可以形容肥人或瘦人,

一般的粵語書解作「肥胖」,似乎有點欠妥。

咁「漏瓿」呢個詞點嚟架?

我覺得佢係來自古百越語可能性大啲;

響百越語中,「漏」字意思是「暴露」;

「瓿」意思是「過度」,

所以,「漏瓿」原意是「因暴露(比如露出大肚子)過度而難看」。

 

6153)普通話說:氣生氣死(qì shēng qì sǐ)

解說:

「氣生氣死」是諺語,意思是氣得死去活來。

形容生氣到了極點。

出處《金瓶梅.第二回》:「那婦人氣生氣死,和他合了幾場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掹憎

「掹憎」是借字,讀音(m ɐŋ 2 ts ɐŋ 2)。

意思是「頂嘴」時很煩躁;

「掹憎」係對事情嘅回應,並無獨自「掹憎」之謂。

咁呢個詞點嚟架?

可以睇出,古漢語是無得冇得解!

原來呢個詞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

「掹」意思是「頂嘴」;

「憎」意思是「爭吵」;

所以,「掹憎」原意就是「因頂嘴爭吵而煩躁」。

 

6154)普通話說:安之若命(ān zhī ruò mìng)

解說:

「安之若命」是成語,意思是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註定,

因此而甘心承受。

出處1《莊子· 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出處2宋·謝莊《與大司馬江夏王義恭箋》:「家素貧弊,宅舍未立,兒息不免粗糲,而安之若命。」

兒息:解:子嗣。

粗糲:解:1.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2.形容食物的粗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真係前世唔修

粵人遭災遇難,或者碰到倒霉事兒、不順利的時候,習慣說一句

「真係前世唔修」,坊間多解釋為「前世冇修行」、「冇積陰德」而

導致今生有難。

其實不然;

所以,「修」字並非修行的「修」,而是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

「修」字意思是「支出、付出」;

前世唔修原意是「前世沒有支出夠」,即前一世冇畀夠錢「佢」

而導致「佢」而家來攞麻煩。

 

6155)普通話說:規矩繩墨(guī jǔ shéng mò)

解說:

「規矩繩墨」是成語,意思是說:規、矩、繩、墨,

是用來畫圓、方、直線的工具。

比喻應遵守的標準、法度。

出處1《管子 ·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出處2秦牧《巧匠和竹》:「他們還是嚴守一定的規矩繩墨的,只是在一個巨大的範圍內,加以變化罷了。」

出處3《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也作「規矩鉤繩」、「規矩準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罉架(家生)

架生(粵拼:gaa3 caang1,「生」讀「撐」),原本叫「家生」

,又叫「傢生」、「架撐」、「架橕」、「架罉」;

書面語又叫「工具」,

係用嚟幫助完成一件事嘅嘢,「架生」即用機械原理整出來。

最基本嘅「架生」就係簡單機械,例如「撬」其實係「槓杆」來嘅。

「架罉」呢個詞意思是「工具、器具」,從讀音睇,同古漢語係

風馬牛打不著嘅。

原來,「架罉」呢個詞係來自古百越語,

「架」意思是「的」(不定量詞),

「罉」意思是「設置器具或誘捕動物」

所以,「架罉」原意是「誘捕動物的器具」。

請注意百越「詞序」是倒轉的,按漢語詞序應為「罉架」。

 

6156)普通話說:自討苦吃(zì tǎo kǔ chī)

解說:

「自討苦吃」是諺語,意思是自己找苦吃。

討:招惹。

出處1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其實《文學》和我並無關係,不過因為有些人要它滅亡,所以偏去支持一下,其實這是自討苦吃。」

出處2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后》:「可是我有一種毛病,自己也疑心是自討苦吃的要苗,就是偶爾要想想。」

出處3明·張岱《陶庵夢憶·朱雲崍女戲》:「殷殷防護,日夜為勞,是無知老賤自討苦吃者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扻頭埋牆

扻(ham2)=(把頭往牆上撞)

即把頭撞在牆上,亦可用作形容人自討苦吃;

其實「撼」是指搬動,「扻」才是撞擊,因此正確寫法應是

「扻頭埋牆」,相當於把頭撞向牆,也形容人自討苦吃。

例句:我一早提咗你佢唔係好人,你仲要同佢交往,咁咪「扻頭埋牆」囉,

唔怨得邊個!

 

6157)普通話說:草間求活(cǎo jiān qiú huó)

解說:

「草間求活」是成語,形容只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

草間:草野之中。

出處1《宋書·武帝紀》:「苟厄運必至,我當以死衛社稷,橫屍廟門,不能運竄於草間求活也。」

出處2《晉書·周顗傳》:「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

出處3《南史.卷二六.袁湛傳》:「非不能死,豈欲草間求活?望一至尋陽,謝罪主上,然後自刎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揦篩

粵語「揦篩」係形容人做事馬馬虎虎;

或製成品做的手工差。

其實,「揦篩」呢兩個字冇正字,借字而已;

因為呢個詞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揦」字意思是「不熟悉、不熟練」;

「篩」字意思是「浪費」;

所以,揦篩原意是「又不熟練又浪費(材料)」。

 

6158)普通話說:兵以詐立(bīng yǐ zhà lì)

解說:

「兵以詐立」是成語,意思是用兵作戰要善於用計謀迷惑對方,

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兵:指用兵。軍事,戰爭;

詐:欺騙。

兵:兵器,

出處《孫子 ·軍爭篇》:「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氹人落疊

粵語「氹人落疊」意思是「引誘你入局、引誘你上當」。

【氹人落疊】闡述:

舊時中國樓房的屋頂多鋪上「瓦」片,須一式一樣才可齊齊整整地「疊」上。「燒壞瓦」就是指瓦窯燒出的不合規格瓦片,這些瓦片就是「疊」

不上屋頂的。

有人就用以下一個歇後語來形容那些不合群甚或性格

不佳的人:

燒壞瓦—唔入疊;

因為「燒壞的瓦片」變了形,不能與好瓦片成堆,亦即「不合疊」;

廣東人說「一堆」時會說「一疊」(「疊(dip6/碟)」變韻母讀「踏(daap6)」),那「不合疊」便是指「唔入疊」,這一來便把「唔入疊」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有了「唔入疊」的講法,且「落」也有「入」的意思,

那是否意味着「落疊」是由「入疊」而來的呢?

大家不要忘記,「入疊」中的「疊」是堆放着「好」東西;

而「落疊」中的「疊」基本上指一些圈套、-些勾當,屬「壞」東西,

因而幾可否定這個出處的可能性。

筆者倒認為「落疊」可能來自「落搭」;

例如,有人或有夥人佈了個局騙人,若有人上當就叫有人「落疊」;

又或者在一些合作中,一般會找一個和多個夥伴;

當有人、團隊或單位願意「參與」時,有人會說他或他們在是次合作中「落疊」。今人喜歡把「參與」說成「落疊」,其實「參與」背後,很多時是

非主動或非自願的,而是被一些美言甚或謊話所蒙蔽,「氹人落疊」便屬此類。

 

6159)普通話說:心頭鹿撞(xīn tóu lù zhuàng)

解說:

「心頭鹿撞」是諺語,意思是心裡像有小鹿在撞擊。

形容驚慌或激動時心跳劇烈。

出處1《負曝閒談》第九回:「不要說是看見了和尚頭才擔心事,

就是看見了天生的禿子,也覺得心頭小鹿撞個不住。」

出處2梁羽生《江湖三女俠》第八回:「這託名李雙雙的文弱少年果然是

呂四娘!唐曉瀾又喜又驚,心頭鹿撞,跳個不停!」

出處3·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王慶看到好處,不覺心頭撞鹿,

骨軟筋麻,好便似雪獅子向火,霎時間酥了半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慌失失

「慌失失」又可以講為「失失慌」,意思是「慌慌張張、驚慌」;

咁呢個「失」字點解架?

其實,「失」字唔作「丟失」解。

「失」字是另有來源啲;

查咗一吓字典,發現呢個「失」字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失」字意思是「驚慌」,

所以,「慌失失」原意就是「驚驚慌慌」;

仲有個粵語詞「失驚無神」嘅「失」字亦同此義。

 

6160)普通話說:雞零狗碎(jī líng gǒu suì)

解說:

「雞零狗碎」是諺語,形容事物零碎細小,不成系統。

出處1茅盾《雨天雜寫》之三:「文章遭受瞭凌遲極刑,又復零碎拆賣則此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擬題曰雞零狗碎云爾。」

出處2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那雞零狗碎的事,恕不細說,但值得大書特書的奇跡,放過未免可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碎

「濕碎」呢個詞唔係指「又濕又碎」,呢個「濕」字係俗字,與「乾濕」無關,查咗一吓字典,原來「濕」字大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濕」字意思是「零(碎)、不好看」;

「濕碎」原意是「不好看的零碎」;

引申為「瑣碎」等解釋。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