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第十四回 濟佛講道,道中有道,賢生聽理,理中有理。

2020/08/15 08:18:53 網誌分類: 西方極樂世界遊記
15 Aug

濟公活佛 降

詩曰:

色相色眼亂分寸。性海無波動慾心。

貪嗔痴愛誰捨去。心鏡反照則仙神。

濟佛曰:哈哈!「色不迷人,人自迷」。世人真是可笑,眼看就是一張紙,薄薄的紙,但是一旦上面印有誘人的美女畫像,就讓老年人心動,讓中年人傾心,讓青年人情迷,讓少年人意亂,哈哈!真是太妙了。

蔡生曰: 恩師今天的話,就好像池塘中的母魚告訴小魚說:「魚餌不可吃啊!魚餌不可吃啊!」可是偏偏不聽話的小魚,還是想吃吃看,結果就上鉤了。

濟佛曰:所以說,修道之人,須要有「妙智慧觀察智」。因為有妙智慧觀察智的人,他所看、所見、所想,皆是深入的問題,而不是膚淺的問題。譬如說有一位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讓男人看了之後就產生傾慕興迷戀,可是在 老衲的眼中,我說她不漂亮?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因為當她走到池塘邊,魚兒都沉到水裏;走到樹旁,樹上的小鳥,都飛了,走在地上,螞蟻都怕她踩死,怎麼有漂亮可言。

蔡生曰:那是因為牠們沒眼光呀!

濟佛曰:眼光並非萬能的!

蔡生曰:為什麼?

濟佛曰:不相信,當你在黑暗的地方,你還能看到什麼嗎?

蔡生曰:看不到!

濟佛曰:能看到自己的身體嗎?

蔡生曰:看不到!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

濟佛曰:看不到你的身體,你已經沒有了。

蔡生曰:有啊!我什麼都知道呀!

濟佛曰:這就是靈魂不滅的真理,所以,世人想要證實「唯物論」就將燈打開,想要證實「唯識論」就將燈關掉,就可以領悟一些了,不必 老衲費盡口舌,來辯解分析了。

蔡生曰:恩師說得也是,眼精並非萬能的,它只能在有形的世界中,得到用處,在無形的世界中就一無是處了。譬如人在夢中,不用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不用耳朵,就能聽到聲音,不用開口,就能講話。這不是妙了嗎?

濟佛曰:所以一切皆是因緣法!

蔡生曰:何謂因緣法?

濟佛曰:因緣法即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譬如凡間的人要看一件物品,必須要有五種因緣才能看到,如果沒俱備這五種因緣,就不能看到。

蔡生曰:真的嗎?

濟佛曰:不相信的話,我分析給你聽吧!第一必須這個人有意識的感覺,他才能感覺到。第二這個人必須不是瞎子,他才能看得到。第三必須有光明才能看得見。第四必須有形體才能看得到。第五必須在物品與眼睛之間沒有障礙物的遮蔽,他這就是因緣和合則生,因緣不合則不生的道理。

蔡生曰:那麼世人活在人間苦海也是「因緣和合」才促成的吧!

濟佛曰:是的!世人活在人間,也必須「因緣和合」才能促成,以內來說就是「因果業力」才造成「因」,也就好比「種子」,以外來說是父母的身體為「緣」,也就好比「土地」,因此種子播種在土地上,開花結果,就好比世人自己的「因果業力」,配合父母的身體才能誕生一個人。反之如果自己沒有「因果業力」,或是沒有父母的身體,就不能產生因緣的和合,原理在此。

蔡生曰:所以靈魂學,有時候被世人斥為迷信之說,這不是太冤枉了嗎?

濟佛曰:像這種問題,就好像西醫不承認中醫的針灸,醫學不承認氣脈存在的問題,因為氣脈在人體中,不像血管與筋骨一樣有形體可尋,可是氣脈畢竟是存在的。所以,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假使有人一心一意去追求膚淺的有形世界,那麼他將使自己走「迷魂陣」中,不知如何出來。因為有形的世界是生生化化的,是輪迴不停的,唯有追求永桓的智慧,才能解脫煩惱與痛苦。

蔡生曰:恩師所言對極了,假使世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一無所存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就要大亂了,因為大家都為了自已的快樂,而不顧他人的權益,更不必顧忌死後的因果,這樣的話,社會上將呈現巧取豪奪,弱肉強食,那麼連法律的約束,也束手無策了。

濟佛曰:所以在「科學越進步的時代,道德的觀念就越薄弱,在道德越薄弱的時代中,有些人還以為自己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其實是走入岐途末端了。所以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已預言,當 我(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一千年以內是「正法時期」。二千年以內是「象法時期」。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時期」。正法時期,學佛容易。象法時期,學佛已難。末法時期,眾生靈根日昧,學佛更難,但是如果勤修唸佛法門,就另當別論,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在末法時期是何等珍貴了。

蔡生曰:的確也是, 恩師為接引更多人學道,費盡心血,今天又改變另一種度化方針,宏揚於世,相信此書出版之後,一定異常珍貴,人人助印,人人爭閱,人人唸佛,大家都是佛心佛口佛菩薩,生活在娑婆世界佛國之中,將凡塵化為蓮花邦,才是本書著作的意義。

濟佛曰:哈哈!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今天時間不早了,這一回遊記就在聖天堂著作完成。

蔡生曰:哈哈!太妙了,想不到「聖天堂」還能客串一下。

濟佛曰:這就是「心淨即佛土淨」的現成淨土。

蔡生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濟佛曰:吾回了。

蔡生曰:恭送 恩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