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192—194】五星級文憑考試綜合語文練習加油站

2020/08/15 10:02:17 網誌分類: 教育
15 Aug

master曾

192—194】五星級文憑考試綜合語文練習加油站

頭條日報網站master曾(共1—330

191

【學習目標】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答案】()()()()

下列文句「」內,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羞,官盛則近諛

語譯:以地位低下的人為師,就足以感到羞恥;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是近於諂媚。

(B)獨「」樂,與人樂樂,孰樂

語譯:(獨樂樂: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前一個「樂(yuè )意思是欣賞音樂,名詞;後一個意思是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獨自欣賞音樂不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 不如和大眾一起欣賞音樂,這是人之常情。)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語譯:馮諼趕車到齊,清晨就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對馮諼這麼快回來感到很奇怪,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債收齊了嗎?怎麼回來得這麼快?」馮諼說︰「收齊了。」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語譯:這時,李世民來了,他不修邊幅,敞著懷來了(脫去裘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可是他神氣昂揚,面貌不同常人。虯髯客卻沉默不語地坐在後邊,見到了李世民,他自己卻萬念俱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語譯:於是為人臣子的,心存利益來事奉君王;為人兒子的,心存利益來事奉父親;為人弟弟的,心存利益來事奉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終究會拋棄仁義,心存利益來互相對待;這樣的話,國家還不滅亡,那是從來沒有的事。

【解說分析】

(A)「足」:名詞轉副詞,非常。         出自韓愈《師說》。

(B)「樂」:名詞轉動詞,聽音樂或享受音樂。   出自孟子《梁惠王》。

(C)「衣冠」:名詞轉動詞,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裼裘」:名詞轉動詞,指穿著裼衣和皮衣。裼,古代加在皮衣外的長披風;裘,的

  皮衣。                     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

(E)「王」:名詞轉動詞,指稱王。       出自孟子《告子》。

192

【學習目標】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答案】()()()

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

下列文句「」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語譯: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後便說:「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國家要滅亡了。假如滅了鄭國而對貴國有益的話,那就勞煩國君您來消滅我們吧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語譯: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C)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語譯:孟子離開齊國,在路上,充虞問道:「老師的神色好像有不快樂的樣子。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語譯:(我梁朝)全軍統帥臨川王蕭宏,德行昭明,是梁武帝的至親,總攬這次北伐軍事重任,到北方安撫百姓,討伐罪魁。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語譯:宋牼將到楚國去,孟子和他在石丘相遇。孟子說:「先生將去哪裡?」  

宋牼說:「我聽說秦國和楚國交戰,我將去見楚王,勸他罷兵;如果楚王不高興,我將去見秦王,勸他罷兵。這兩位君王中,總會有意見和我相合的人。」

【解說分析】()「夫子」與()「先生」都只是對他人的敬詞,並無「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

(A)「執事」原指君王左右辦事的人,此指秦君本人。不直言秦君而言「執事」,用以表示尊敬。出自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B)「陛下」為臣民對天子的敬稱,因臣民不敢直接向天子稟告,故懇請階下侍衛轉告。出自諸葛亮 《出師表》。

(C)出自孟子《公孫丑》。

(D)「殿下」為古代侯王的尊稱,亦指委婉請殿下侍從轉告。

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

(E)出自孟子《告子》。

193

【學習目標】閱讀作品及理解意涵的能力

【答案】(C)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

全匹帛」是一首流行於漢代的歌謠。

語譯:

下列文句,與其意義最接近的是﹕

當長安城中流行高髮髻,外地女子就會把髮髻梳理到一尺高;當長安城中流行畫寬眉,外地女子就會將眉毛畫得有半個額頭寬;當長安城中流行大衣袖,外地女子就會拿整整一匹帛布做衣袖。

◎「城中」是當時的京城長安,「城中」的喜好,就是當時朝廷、甚至君王的喜好。

◎古人認為「四方風俗,皆本於京師」,京師對天下四方有引導示範作用。當時長安城中如有任何動靜,立即天下仿效。

◎這首歌謠的意涵,實際是譏諷「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位者的決策,下屬會變本加厲的盲目執行。

(A)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B)入鄉問禁,入境隨俗   

(C)風行草偃,變本加厲   

(D)追求時髦,風尚互異

A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自己的志趣、見地與他人不同。

B入鄉隨俗,作為成語bai它的含義是到du一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在zhi佛家禪林用語中,解為妙用。這dao個成語現仍為原意,常形容隨遇而安的意思。

入境問禁,境:國境;禁:禁止,指法令或習俗所不歡物事項。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裡有什麼禁令。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C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君子指國君,小人指老百姓。

國君的作為如風一般,深深影響百姓的行動。

有什麼樣的國君,就有什麼樣的百姓。

D“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zhi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說的是漢代時尚流行的情況。據考,漢代京師貴族女子崇尚高髻、廣眉、大袖,各地群起效法,結果愈來愈發展,愈來愈強化,於是頭髮梳得愈來愈高,高至一尺以上;眉毛愈畫愈寬,以致寬到遮住半個額頭;衣袖愈做愈大,以致耗費整匹綢緞。

【解說分析】這首民歌旨在表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故(C)最適當。

至於(D),「追求時髦」一語勉強可通,但「風尚互異」一語則渾然不切題旨,故不可選。

194

【學習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修辭辨識的能力

13【答案】(B)(C)(D) 

一般疑問句需要回答但「反問句」雖採疑問形式卻是無疑而問

不需對方回答,而是藉由提問引起對方思考,屬於特殊的疑問句。

 

下列文句,屬於「反問句」的選項是:

 

A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

 

語譯:《草船借箭》

有一天,週bai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du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好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B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而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

 

C做戲有什麼好笑?我金發做一世人的戲,辛辛苦苦把一大群兒女養得好漢,這有什麼好笑

 

D他(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

 

E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

 

【解說分析】

(A)「當以何兵器為先」:疑問。

(B)「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意為沒有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故為反問。

(C)「做戲有什麼好笑」:意為做戲沒什麼好笑,故為反問。

(D)「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意為大家都學他們的調門,故為反問。

(E)「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