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7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8/15 18:35:09 網誌分類: 教育
15 Aug

master曾

37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281)普通話說:背水一戰(bèi shuǐ yī zhàn)

解說:

「背水一戰」是成語,形容背靠著河流作戰,後無退路,只有

決一死戰才能生存。

比喻在絕境中為尋求出路,與對方決一死戰;

用於困難危急或決心堅定的情況中。

背,背部對著,跟「向」相對;

水:古代指河流;

戰:進行戰爭或戰鬥。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背水一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例句1:我軍下定了背水一戰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例句2:看來,事到如今,已無其他的選擇,只有背水一戰了。

例句3:我們現在只可背水一戰,只許勝,不許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

所謂「缸瓦船打老虎」,字面的意思是指用「整船缸瓦」用來「抵禦老虎」?

因此衍生出「盡地一煲」的歇後語。

按道理說,一整船「缸瓦」不會全是「煲」罷?

有人認為這話的「煲」字本來應該是「鋪」,「煲」是諧音,我覺得言之有理。粵語「一鋪」,就是「一回」、「一局」的意思,大概是賭場產生出來的俗話,賭「一鋪」就是賭「一把」,「鋪鋪清」就是每局完了之後清算。

盡地「一鋪」,意思是不顧一切,把全部資源拿出來一錘子買賣;

文雅點說就是孤注一擲了。

話說到這裡,很自然會出現一個疑問:「船在水上,老虎在岸上」,風牛馬不相及,用船的「煲」打老虎,是否符合邏輯?

那麼,應該如何解釋這句話才合理呢?

其實,「打老虎」應該作另類解釋,這「老虎」不是真的「老虎」。

七十年代,舊時用「打老虎」暗喻「吹鴉片」。

意思是毒癮發作,人很不舒服,吹飽了「鴉片」,就會精神爽利,龍精虎猛,老虎都可以打死幾隻。

圖像裡可能有鞋子

 

6282)普通話說:路遠迢迢(lù yuǎn tiáo tiáo)

解說:

「路遠迢迢」是成語,意思是形容路途遙遠。

出處1魯迅《徬徨·孤獨者》:「十三大人從寒石山路遠迢迢地上城來,問他可有存款,他一聲也不響。」

出處2魯迅《華蓋集續編·雜論管閒事、做學問、灰色等》:「那時我想:燉牛肉吃,在中國就可以,何必路遠迢迢,跑到外國來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窵腳 diu3 goek3(吊腳)

「吊腳」指某地點交通不便,路途遙遠,唔方便到達。

翻查字典:

[窵]窵遠,指距離遙遠。

《集韻》:窵,多嘯切,音弔。

《說文》:窵,窅深也。

例句:嘩,呢處好窵腳喎,要過來交通極唔方便。

 

6283)普通話說:斷雁孤鴻(duàn yàn gū hóng)

解說:

「斷雁孤鴻」是成語,形容離了群的孤獨大雁。

比喻孤身獨處,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鴻:鴻雁。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徐生,你一向斷雁孤鴻,可曾尋偶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王老五

王老五,又叫做「寡佬」,一般係指嗰啲年過三十五歲,重未有家室嘅單身男人。而呢啲「單身寡佬」嘅貴族版就叫做「鑽石王老五」。

那麼,「王老五」呢個名係點嚟架?

可能係同一部電影有關!

《王老五》是中國1937年拍攝的一部電影,由蔡楚生導演,

江青(當時藝名藍蘋)擔任女主角,聯華影業公司出品,

1938年43日於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映。

影片塑造了上海灘的貧民生活。

男主人公「王老五」後來成了「大齡單身男性」的代名詞。

套戲入面嘅男主人翁,年到三十五歲都重未結婚,經常被身邊嘅

朋友攞佢嚟開玩笑。

而喺片中重有首插曲,就唱出咗呢位王老五嘅單身生活:

「王老五呀王老五,說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沒人補。

哎呀呀王老五,衣裳破了沒人補哇,依呀呀得兒喂,鍋裡有水沒米煮,

依呀呀得兒喂,可憐可憐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284)普通話說:心謗腹非(xīn bàng fù fēi)

解說:

「心謗腹非」是成語,意思是嘴裡不說,卻在心裡反對、責罵。

比喻心懷不滿,暗中發洩。

腹誹:口裡不說,心裡不滿。

出處1《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慮群下疑惑,心謗腹非。」

出處2語本《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小人

「打小人」是由廣東地區傳入香港一種民間習俗,當時受人們迷信風氣影響

希望藉此驅趕「小人」、迎接「貴人」。

時至今日,「打小人」是希望宣洩「內心不滿」。

「打小人」其實係一種流行於香港同珠三角嘅巫術儀祀,

而入面所謂嘅「小人」,在春秋時期只係單指被統治嘅人民;

但到咗現代社會,先出現負面嘅意思。

「打小人」打得最多嘅時候,係「驚蟄」嘅日子;其實如果想打,

係全年都可以打;

接下落嚟就講吓到底可以點打「小人」法?

「打小人」第一步,

打小人一般會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

在香港,銅鑼灣及灣仔之間的鵝頸橋橋底便成為了打小人的熱門聖地。

每逢驚蟄,都有不少人前往當地的土地廟進行打小人活動,

從前多為老人家,近年亦有年輕人參與。

【打小人】闡述:

打小人儀式一般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及山邊等地方進行。

因為這些地方較易招惹鬼神。

又有一說因為三叉路口「煞氣大」,可以克制「小人」,最傷害「小人」。

此外,廟宇內的廟祝也會兼營「打小人」服務。

在香港,除了堅拿道;還有灣仔洪聖廟、油麻地榕樹頭、

上環廣福義祠及半山區的司徒拔道,乃至各區的廟宇都有職業「打小人」攪手。

而澳門新橋大興街「石敢當」前,都有人替客人「打小人」活動。

揀完地方,就當然要準備埋道具啦!

1五鬼紙、三香、兩燭就基本啦;

2跟住老虎紙、舊鞋同磚塊就唔少得;

3識打就一定要準備肥豬肉,豬血,水果,同埋米粒;

既要用嚟供奉神靈又要用嚟化解戾氣。

打完之後,仲要擲返個「聖杯」嚟化解下,成個步驟咁樣先至完!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85)普通話說:榆木疙瘩(yú mù gē da)

解說:

「榆木疙瘩」是成語,意思是堅硬的榆樹根;

形容非常頑固、非常「擰」、直拗、思想頑固、不開竅且脾氣壞的人。

出處1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出處2《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羅心剛:「老夏?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腦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扭紋柴

「扭紋柴」用來形容那些不開竅,且脾氣壞的人;

當時一些頑劣、很難教、很懂得刁難成年人的孩子,就被形容為「扭紋柴」。

用「扭紋柴」比喻不受教的孩子,大致上是沒錯的。

【扭紋柴】闡述:

從前香港人煮食不是燒炭、燒煤,而是燒柴,所以一般人都要上山斬柴

(其實是斬樹木),但並非所有柴都是「直紋」,也有是「扭紋」的,

遇上這些「扭紋」的樹木就很難「劈」,甚至是「劈」不入。

在香港,火水爐出現之前,香港人煲水煮食不錯都是燒柴,但這些柴都是由

柴鋪供應;

那時候,「米舖」雖然已經很多,但「柴鋪」比米舖更多;

事實上不少米舖兼營柴業,取其買柴、糴(粵音:笛)米一條龍服務也。

柴鋪供應的柴,大致分兩種:

一種簡稱「坡柴」(來自新加坡);

一種稱「雜柴」,亦有人叫「山打根」柴(來自山打根);

前者都是較粗大樹木破片,而且都是屬於一種樹木;

後者則是多種類樹木的枝幹(圓徑約一寸至寸半左右),以竹箍作束狀,

捆紮以便搬運。

「坡柴」遠比「雜柴」為貴,所以燒「坡柴」多為中上收入人家;

一般家庭只燒「雜柴」,因為破「坡柴」容易破(有如破竹);

破「雜柴」難;

「扭紋柴」就是出現在這種「雜柴」之中。

那時候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破柴,當時大部分都是木建樓宇,

如何解決破柴問題?

所以當年建樓規定,在跨入廚房那個門檻地方,橫擱一塊八、九寸厚,

十餘寸寬,約四尺餘橫的「麻石」,那柄「柴刀」就是放在麻石之上,

幾乎每家都是如此!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坐著

 

6286)普通話說:傾筐倒篋(qīng kuāng dào qiè)

解說:

「傾筐倒篋」是成語,意思是把大小箱子裡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

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檢。

出處1葉聖陶《感同身受》:「許把來意傾筐倒篋說完了,心頭彷彿鬆快一點。」

筐:粵音:康

篋:粵音:呷

出處2清·劉大櫆《贈資政大夫吳府君墓表》:「其他修祠宇、平道路、焚責券,苟有利於人,倒篋傾筐恐後也。」

出處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家見二謝,傾筐倒篋;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復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冚唪唥

為甚麼「冚唪唥」是通通、全部的意思呢?

我們可以將這個詞拆做兩部分;「冚」與「唪唥」。

「冚」是核心,在廣州話裡「冚」有嚴密、齊全的意思;

例如:閂冚度門(把門關嚴密)。(閂:粵音:山)

1引申作全部、通通之意;

例如上面說的「冚啲」、「冚家」等。

2有人說「冚」是「咸」的借音;

「咸」在古漢語裡就有「全」、「都」的意思,

例如「老少咸宜」、「天下咸服」。

3又有人認為,「冚」是「闔」的轉音;

「冚家」就是「闔府」也。

4而「唪唥」則是語尾助詞,「沒有甚麼實在的意義」:

這種「詞尾」元代就有;

例如咸不剌的「不剌」,方頭不律的「不律」等。

1咸不剌食曬:解:全部吃光;

2方頭不律:解: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現在普通話也有,例如:

1黃不棱登的「不棱登」、

2灰不溜秋的「不溜秋」等。

廣州話也有這種「詞尾」;

例如:

1尖筆甩、直筆甩的「筆甩」,

2闊咧啡的「咧啡」,釋義是不修邊幅。

與咧咧啡啡的意思一樣,來源於四邑方言。

(呢件衫佢著起嚟闊咧啡噉,真肉酸。)

﹝這件衣裳他穿著肥肥大大的,真難看。﹞

 3花哩碌的「哩碌」等。

將「核心詞」和「詞尾」結台起來,詞尾加強核心「全部」、「通通」的語氣,這就是「冚唪唥」了。

例句:

1你冚唪唥食晒D嘢呀?

2個細路食到條裙冚唪唥都係。

3冚唪唥咪郁,雙手舉高趴埋牆!

 

6287)普通話說:頭稍自領(tóu shāo zì lǐng)

解說:

「頭稍自領」是成語,形容自己拉扯頭髮。

比喻人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出處元.關漢卿《玉臺鏡.第二折》:「老姑娘手把著頭稍自領,索什麼囑付叮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陸榮庭睇相 — 唔衰攞嚟衰

「攞來衰」的意思是由於自己嘅行為導致自己變成「黑仔」。

廣東話的意思是形容自己嘅行為,導致有麻煩或者其他衰嘢。

【唔衰攞嚟衰】闡述:

陸榮廷是廣西舊「桂系」軍閥;

1916年至1925年間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軍閥派系,

他當時被袁世凱封為上將軍;

後來勢力擴展到廣東,又擔任廣東都督。

話說他在坐鎮廣州期間,聽說有個算命先生很靈驗,於是有心破人招牌,

故意化裝成苦力找人看相。

那睇相佬是個老江湖,一看陸榮廷皮細肉滑,不像做苦力的;

再看到陸榮廷後面不遠處有幾個面肉橫生的彪形大漢,已經知道來者不善。

於是不動聲色,有意奚落他說:老兄你這個相,叫做「唔衰攞嚟衰」相格。

陸榮庭聽後,發作不得,只好灰溜溜走人;

事情傳出去,成為當時人的笑柄。

順便一提,粵語「榮」的發音跟普通話差異很大。

廣東人唸陸榮廷(lù róng tíng)這三個字,往往為了順口,把「榮」唸成「雲」。

陸榮廷兩次粵、桂戰爭期間,曾經一度控制廣東。

所謂「好嘅唔靈醜嘅靈」結果無幾耐,在1921年,陸榮廷嘅勢力就被

孫中山同陳炯明打敗,被逼退出廣東。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288)普通話說:莫邪鈍,鉛刀銛(mò yé dùn qiān dāo xiān)

解說:

「莫邪鈍,鉛刀銛」是成語,意思是「莫邪」不鋒利,反而認為「鉛刀」鋒利。

比喻把有才德的人棄置不用,而用品質不好的人;

黑白顛倒令到小人得志,賢人受屈。

莫邪:古代名劍;

鉛刀:鉛制的刀;

銛:鋒利。(粵音:簽)

出處《文選.賈誼.弔屈原文》:「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1隨夷:古代賢士伯夷也,不食周粟,寧願餓於首陽山之下。

2為溷:解:本意是指混濁,也指混亂,還指污穢物,糞便。

3溷:粵音:運

4蹠蹻:解:蹠蹻是指盜跖與莊蹻,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大盜。

5為廉:解:正直、清白。

6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解:文章的結尾說:「算了罷,國家沒有一個正直賢能的人,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啊」於是就屈原跳到汨羅江自殺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上好沉香當爛柴 — 唔識寶

這是一句廣東話歇後語,意思是:

用材不當!因為「沉香木」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或「沉香」等樹木的乾燥木質部分,是一種木材、香料和中藥。

將它當柴火燒了不是浪費麼?

【上好沉香】闡述1

沉香樹是一種喬木,喜生於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以及路邊陽處疏林中。

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越南都有出產。

沉香是著名的「熏香」料,而且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功效,

常用於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因此是名貴的藥材。

當有人把「沉香」當柴燒,自然是不分好歹,暴殄天物了。

這句話還有上句,是千金小姐當作丫鬟賣。

【上好沉香】闡述2

唐宋時期嘅文人墨客鍾意品香,認為沉香、檀香、龍龍涎香同麝香係最高雅、最好聞嘅香,其中又以沉香為以上「四大名香」之首。

但係沉香木其貌不揚,睇唔出佢係沉香嘅人,經常會將佢當成爛柴來燒。

【上好沉香】闡述3

中國古代有「香文化」,當時欣賞「香」,是一種高雅文化,古代叫做「品香」,漢魏時期就很流行「品香」,那個時候的人會用香草煲熱水洗頭洗身,

接待賓客的禮儀往往是要熏香的。

當時的最大富豪石崇,他的廁所外面都會站著一大隊丫鬟,客人去完廁所,

那些丫鬟就會幫他們換上新衣服,然後把香氣噴到滿身都是,再回到廳堂聊天。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文字

 

6289)普通話說:死有餘辜(sǐ yǒu yú gū)

解說:

「死有餘辜」是成語,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1《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

出處2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使不潔之名,上累至尊,此則死有餘辜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靶仔

「打靶仔」本意是指將面臨行刑被槍斃的死囚,意指對方是理應被千刀殺、

不得好死的傢伙。

「靶」字在廣東話當什麼講?

看使用環境和語氣,很難一概而論。

例如:打靶=槍斃;

所以,打靶仔=該死的人。

普通話意譯是「又是這個挨槍子的傢伙」或

「又是這個該死的傢伙」。

 

6290)普通話說:拘拘儒儒(jū jū rú rú)

解說:

「拘拘儒儒」是諺語,形容膽小怕事,無所作為。

拘拘:拘束,有所顧忌的樣子;

儒儒:指軟弱、懦弱。

出處元·楊奐《東遊記》:「二三千里之遠,今一舉而至,與其終身拘拘儒儒於二百里內者,不亦異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蛋散

「蛋散」其實是一種廣東鬆脆的小吃,一咬便「散落」。

因為「蛋散」易碎,在粵語中也用於指代人,即是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

沒出息的小人物,取其「不夠剛硬」之特徵。

亦有說法指:

「蛋散」此詞源於戲曲戲曲中的職業「旦散」,因其職業性質屬閒角一類,

引申以形容不學無術,無用之人。

【蛋散來源傳說】:

在舊時候,新年快來臨前,每家人都會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有一家「窮」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男主人望著一堆已經發酵好的麵團發呆,苦思之下想出新主意,他想著想著:

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窮也要做,為來年討個好兆頭,雖然沒餡料,

就索性把麵團壓扁下油鍋也行。

新年到了,當其他人來「窮」人家拜年時,窮人拿出那些小長方塊來招呼朋友們,大家都感覺很新奇,品嚐之下卻說:

「噢,這些小方塊酥、爽脆、入口即化!

太好吃極了。來年我們也要做,請問這個叫什麼名字?」

「窮」人細想後說:

「由於配料有雞蛋,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後來人們把小方塊酥改良,加入芝麻、南乳等其他配料,

在小方塊中間還鎅下一刀,捲起做成麻花似的,讓樣子更加好看。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顯示的文字是「你条蛋散」

 

6291)普通話說:計出無聊(jì chū wú liáo)

解說:

「計出無聊」是成語,意思是指主意出於無可奈何。

出處1《史記·吳王濞列傳》:「上復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出無聊。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出處2明·鹿善繼《催用巡倉御史疏》:「計出無聊,抑且奈之何哉!」

出處3明.孟稱舜《花舫緣》第二齣:「小人受公子厚恩,委是捨不得,只是計出無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混吉

廣東話「混吉」,亦是香港地道的俗語,又作「運吉」,是一個動詞,

指一些人士打斷或

影響別人正常工作的無聊行為;

又或是指一些貪小便宜的行經。

混,原意為渾噩、胡搞、混水摸魚。

「吉」,粵語的「兇」和「空」是同音,粵人為討個吉利,將「兇」字和「空」字轉換成「吉」字。

把「空舖」或「空樓」,寫作「吉舖」或「吉樓」。

【混吉】來源:

「混吉」一詞是出自老廣州的飯店、早期香港的茶餐廳或雲吞麵舖,

當時這些小型食館會用沸水做成「清湯」;

當時這些飯店、茶餐廳、雲吞麵舖會把午餐肉、香腸這一類食物滾一滾給顧客進食;

當年香港經濟差,物資缺乏,所以茶餐廳和粥麵舖就會用這些有肉味的水招呼客人,當顧客一坐下,茶餐廳侍應即「免費」奉上一碗這些湯水。

由於當時有很多香港人三餐不繼,為求飽肚,這些人都會到這些茶餐廳

佯裝光顧,當侍應奉上這些有味的水時,即一飲而盡,再趁待應不察時

立即離開,以此得到有「口味」的水飲用。

而由於部份中國人認為「清湯」一字意頭不好,「清」即「甚麼也沒有」,

所以「清湯」又名「吉水」,取其意頭好,而這些茶餐廳的有味水也當作「吉水」

招呼客人。

當時侍應稱這些人:「混口吉水飲」,其後簡化為「混吉」。

近年「混吉」被香港人自創的另一句口頭語代替,名為「搞搞震,冇幫襯」,

二者意義接近

例句:入嚟睇完一輪,問長問短又冇幫襯,阻住哂收工,正一混吉!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92)普通話說:呆頭呆腦(dāi tóu dāi nǎo)

解說:

「呆頭呆腦」是成語,意思是思想、行動遲鈍、笨拙。

形容一個人的長相顯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靈活。

出處1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 「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呸!可不干賺了我奔走。」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後來夏總甲也嫌他呆頭呆腦,不知道常來承謝,由著眾人把周進辭了來家。」

出處3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九回:「他說寶二爺怎麼好,只會頑兒,全不像大人的樣子,已經說親了,還是這麼呆頭呆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暓里(茂利)

廣東話「暓里」諧音為「茂利」,現用來形容蠢鈍的人。

有說法指「暓里」是英文詞「mullion」的音譯。

Mullion」解作「豎框」,是支撐陽台或窗戶的木材。

據說當年英國工程師要求華工製作「豎框」,就指著木材叫 「mullion」,

但華工不明白其意思,就如木頭般發呆,所以「暓里」就用來

形容呆頭呆腦的人。

亦有說法指「暓里」是「謬戾」的變音,「謬戾」是指「荒謬」和「狼戾」

合而為一的人,形容對方是奸險小人。

翻查字典[玉篇]:[暓,音茂。亂明。]

解釋:形容人蠢鈍、呆頭呆腦、愚昧無知嘅意思。

例句:你條暓里,借咗錢咁耐都唔還,信唔信我起你「釘」(利息)!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93)普通話說:去而之他(qù ér zhī tā)

解說:

「去而之他」是成語,形容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

去:離開;

之:往。

出處1《孟子 ·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去而之他。」

出處2魯迅《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來信》:「並不是先生所說的那一輩略有小名,便去而之他的文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收皮

根據《香港網絡大典》所載:「收皮」是「香港較粗俗的用語,意思是叫人住口或滾蛋,近似『收檔』。」

不過,叫人「收皮」我哋就叫得多,箇中的來源又是甚麼呢?

1收皮=有很多意思,包括不要再這樣子了、閉嘴之類的 都是跟「STOP」有關;

2收皮 = 靠邊站 / 別出醜了

【收皮】闡述1

「收皮」本來是睹博術語;

1850年代,香港最盛行的賭博是「番攤」;

番攤由賭場做莊,賭具是簡單的「攤子」;

通常「攤子」都是細細粒的物體,方便莊家一手抓起,

例如:銅錢、骨鈕、瓷片,甚至蠶豆都可以。

首先,莊家會抓一手攤子放入盅或碗內,當大家買定離手後,

便開始把攤子四個一組(一組稱為一「皮」)地用竹枝分好,

這個動作稱為「行皮」。

到最後一組時便叫「收皮」;

至於番攤是如何賭博法的呢?

當荷官抓完最後一皮時,如果淨下一粒攤子

便是一攤,

兩粒叫兩攤,

三粒叫三攤,

完整四粒便是「開四」。

如果賭客買中了淨下攤子的數目,便可獲得三至四倍的回報,

到後來還有「念」、「角」、「三門」等玩法。

後來,當有警察搜查非法賭檔時,「睇水」的人亦會大叫「收皮」,

好讓大家能「走鬼」。

現今「收皮」一詞用途廣泛,多數用來表達極度不屑某人的想法,

或叫他人快快滾開。

例句:你收皮啦,成日得個講字,講就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收皮】闡述2

除了「收皮」之外,番攤還產生了不少廣東話俚語,例如我們常常講的「揸流攤」,這是源於在一些大的攤館,莊家會有助手協助「行皮」,但為了協助莊家贏錢,有些助手會「出千」,那就是「揸流攤」的由來。

不過在1867年,港督麥當奴開徴賭博稅,比較正規的攤館首當其衝;

而地下的字花、牌九和骰盅等等的賭檔承勢而起,香港的攤館便開始沒落,

但時至今日,不過,在澳門仍有番攤可賭。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坐著

 

 

6294)普通話說:口沒遮攔(kǒu méi zhē lán)

解說:

「口沒遮攔」是成語,形容說話不加思索,信口胡言,沒有顧忌。

出處1·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兒家,口沒遮攔,一迷的將言語摧殘。」

出處2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這位大人的口沒遮攔,也是出了名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烏鴉口(嘴)

廣東話「烏鴉口」原來的意思很明顯,人們常用「烏鴉嘴」來描繪某人的嘴

特「臭」;屬於「屁話」簍子,說話如噴糞;

有時也形容某人的嘴巴特「可惡」,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烏鴉口】闡述:

烏鴉在農村常常預言並見證了一個人的整個死亡過程,

並且以口無遮擋的方式提前發出了各種不祥的訊息。

加上烏鴉本來就有一身黑色羽毛,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陰冷的形象

首先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95)普通話說:一肚子壞水(yī dù zǐ huài shuǐ)

解說:

「一肚子壞水」是諺語,形容人心眼很壞,壞主意很多。

出處1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出處2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這樣的女人一肚子壞水,話越少,心眼越多!」

形容

出處3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咱們這幾個哥們兒都一肚子壞水兒,藍衣社想不出來的咱都能幹出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蠱惑

「蠱惑」又寫做「古惑」,響廣東話來講,原本意思係話啲人鍾意耍啲小聰明,去做一啲主流唔認同嘅行為,或者用嚟令自己方便,又或者用嚟行騙,

總之係一啲唔正路嘅方法去做嘢,可以話佢聰明,亦都可以話佢心術不正。

【蠱惑】闡述:

相傳「蠱」是苗族人將蟲放於器皿中所施行的巫術,也是人工飼養的毒蟲;

「蠱惑」即以「蠱」來「惑」人,以巫術去操控人心。

後來引伸為指人奸詐,內心充滿詭計,懂得誘惑或欺騙他人,為人工於心計。

又有「古惑」的異體寫法,以及「蠱蠱惑惑」的說法。

例句:你都蠱惑啦!原來唔聲唔聲儲落咁多私己錢!

圖像裡可能有狗

 

6296)普通話說:黑漆皮燈(hēi qī pí dēng)

解說:    

「黑漆皮燈」是成語,意思是不透光亮的燈。

比喻糊塗、昏庸,不明事理。

出處1明·陶宗儀《闌駕上書》:「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如此怨謠,未能枚舉。」

出處2·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卷:「這蕭穎士又非黑漆皮燈,泥塞竹管,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

泥塞竹管:解:比喻人不諳事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1根據「佛山粵講粵過癮」話「盲塞」嘅本字係噉寫;

2根據「澳門粵語正讀」話「萌塞」嘅本字係噉寫;

「盲塞」、「萌塞」這2個詞是用來形容別人固執:思想不開通,食古不化,

不願意接受新意見,只會一意孤行。

「㒼」讀萌,意思為「無穿窿的平面」,是「平滿無孔」之狀;

而「塞」即為充塞、閉塞。

意思為形容人固執,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思想封閉。

【萌塞】闡述:

「萌塞」的「萌」這個字不知道是否正寫,但是如果以這個字的字面去解釋的話,「萌」是有萌芽,萌發的意思,但是要「萌芽」卻被「塞住」,

阻礙了發展生長,那就無法接觸外界;這樣不就像一個人「不」接受「新」意見,思想不開明一樣嗎?

例句:你份人咁㒼塞嘅?講咗幾多次旺角唔係夜總會,你一句開心唔係大哂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97)普通話說:遊蜂浪蝶(yóu fēng làng dié)

解說:

「遊蜂浪蝶」是成語,形容如飛翔的蜜蜂,如流浪的蝴蝶。

意思是態度輕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比喻好色之徒。

出處1明·顧大典《青衫記·裴興私嘆》:「不相饒,遊蜂浪蝶簇花梢,生來懶去追歡笑。」

出處2明.高濂《玉簪記.第二一齣》:「我若做浪蝶游蜂,老天呵,須教是裾馬襟牛。」

裾馬襟牛意思是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鹹濕

廣東話「鹹」、「濕」二字其實同樣是形容詞,原本指「大汗」而好「女色」的碼頭勞工。

殖民地時期,港島石塘咀的紅燈區多有附近的碼頭工人和漁民光顧;

由於這些日間需搬搬抬抬或辛勞工作的男人經常工作得「身水身汗」,

而汗水和海水令他們身上有鹽份,所以被「妓女」暗地形容他們身上有

「鹹鹹濕濕」的味道;

後來才引伸為「下流」和「猥褻」之意。

【鹹濕】來源闡述:

另外亦有人指出,這「鹹濕」這詞與上海民初色情場所,

有「Hamshop」的稱號而得來。

話說清民年間,廣州的下層市民例如苦力、工人、學徒等人,

工餘找「樂子」(開心),順便解決生理需要,彼輩全不理會天氣炎熱,

常常渾身臭汗地鑽進妓院裡;

炮寨(下等妓院)的姐兒,事後少不了拿他們「開涮」(開玩笑),

笑話(取笑)這些又鹹又濕的漢子「擒擒青」(魯莽急色)。

由此,「鹹濕」一詞便融入淫穢下流的語境,從妓院流出坊間。

 

6298)普通話說:趾高氣揚(zhǐ gāo qì yáng)

解說:

「趾高氣揚」是成語,意思是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

形容驕傲自滿,傲視別人,得意忘形的樣子。

出處1聞一多《復古的空氣》:「但是那種趾高氣揚的神情總嫌有些不夠大方罷。」

出處2《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巴閉

廣東話「巴閉」形容人囂張、「沙塵」和目空一切;

在中文「詞語」裡,其實是沒有「巴閉」這句廣東話啲;

「巴」與「閉」:

合起來亦令人費解,查實這個詞語是「音譯」過來的外來語詞:

【巴閉】闡述:

翻查香港掌故,原來早於唐宋時已有外地商人到中國經商;

尤沿海地區外地商人雲集,他們的語言便在中國流行起來;

當其時,以中東、印度半島的商人最常到達廣東沿海,他們在語言溝通上的確有點困難,正所謂「雞同鴨講」,做起生意來有時產生了誤會,尤其在

金錢上的爭拗引來的嘈吵在所不免。

有爭吵便會提高聲浪,而外商經常又叫「BAPREBAPRE」,其實是「我的天」的意思。

沿海居民不知這兩個聲音是什麼意思,觀察外商的身體語言、聲態,

看他們很煩躁的樣子,又有囂張之態,於是便以這兩個音,

合成為一個廣州話獨有的詞語「巴閉」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299)普通話說:張眉努目(zhāng méi nǔ mù)

解說:

「張眉努目」是成語,意思是揚起眉毛,瞪著眼睛,比喻粗獷淺露。

出處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芙蓉道楷禪師》:「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相似。」

出處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若文及翁之,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不免有張眉努目之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麻甩

「麻甩」現指粗魯、粗獷而豪邁的大男人。

「麻甩」(佬)一詞的源起,目前流行有三個說法:

說法(1):

是與喪服有關,其正確寫法應是「麻笠佬」。

「笠」即是指古時用草,竹編成的帽子或衣物。

原來因古代時人們舉行喪禮穿的「孝服」是用「草」編成的,亦叫「笠」。

古人十分注重禮儀,相信要為死者披麻帶孝十多日。

自古至今,喪禮一般都由先人的長孫,長子主持;

在這數天中,他們都不可脫下喪服洗澡,而身上自然會流汗發臭。

所以「麻笠佬」這個詞就由此演變出來。

而現今女性形容指他們為麻甩佬、臭男人亦是這個意思。

「麻甩佬」的「麻」係指披麻帶孝,

「甩」係脫,

所以「麻甩佬」是惡罵別人死了最親的家人而剛剛脫孝服的意思。

說法(2):

「麻甩」(佬)源起於清朝,當時廣州有很多比利時來的傳教士醫生。

每當有病人上門求醫的時候,就會用「法語」講「MALADE」 (意為病人)。

廣州人聽不懂「法語」,以為講的是「男人」(麻甩)的意思,

就用了在粤語裏和「MALADE」發音相近的「麻甩」這個詞語。

因為當時廣州人對外國人沒有好感,於是「麻甩」便是指粗鲁男人的蔑視意義。

說法(3):

這種說法雖然有點勉強,但是卻又有點「權威」,

根據清朝訓詁學者郝懿行的著作《證俗文》的解釋:

「今俗謂不務本業而飄蕩者曰『馬流』。」

換言之,不務正業之人,即所謂二流之子。

「馬流」就是「馬騮」,

「麻甩佬」正是由「馬騮」分音而成的異寫詞。

後來輾轉相傳,本指流氓的「馬流」含義擴大至討厭的男子的蔑視,

亦可用「馬騮」來形容。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6300)普通話說:雷打不動(léi dǎ bù dòng)

解說:

「雷打不動」是成語,形容態度堅定,不可動搖。

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動搖;或形容不可改變的規定和制度。

也形容嚴格遵守規定,決不變更。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幹到吃晚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硬頸

「硬頸」乜意思?

「硬頸」形容脾氣犟,不聽別人勸告,不肯低頭。

【硬頸令】典故:

據說,光武帝的時候,光武帝的親姐姐湖陽公主的一名家奴殺了人,

「洛陽令」董宣帶兵馬前去捉拿,面對強奴,董宣毫不畏懼,

當面責備公主不該縱容家奴殺人,並下令把兇手捕拿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跑到光武帝處告狀,光武帝震怒,下令捉拿處決董宣;

還要董宣給公主磕頭賠禮。

董宣不從,認為自己秉公辦案並無不妥,

「挺著頸」就是「不肯低頭」;

內侍把他的頭使勁「摁下」,他毫不畏懼,堅決不低頭,

並勸諭皇帝應該注重「法令」,才能治理天下;

內侍只好回報光武帝說此人「頸」太硬,摁(按)不下來。

後來皇帝認為董宣有理,不作追究;

由於「洛陽令」董宣秉公執法,不肯屈服強權,最後被皇帝封為「硬頸令」。

因此,此詞被後世的人,引伸為形容人倔強、堅持己見。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