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71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8/24 12:29:35 網誌分類: 教育
24 Aug

master曾

371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301)普通話說:一驚非小(yī jīng fēi xiǎo)

解說:

「一驚非小」是諺語,形容突然發生意外的嚴重情況,感到十分吃驚。

驚:驚慌,驚恐;

非:不。

出處1明·羅貫中《粉妝樓》第九回:「他進城買豆子,聽得這個消息,一驚非小,忙忙急急跑回家來告訴女兒一遍。」

出處2·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六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騰雞

所謂「騰雞」,即係形容人手忙腳亂或者好不安、驚青嘅狀態;

「騰」有奔跑、上升、跳躍之意,雞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亂跳亂跑,只有受到驚嚇才會如此激動。

「騰雞」形容正在活躍跳動的雞,一般形容人驚惶失措、手足無措的模樣,又可指人大驚小怪、戰戰兢兢和膽小。

將「雞」慌亂時嘅情景嚟形容人不知所措,其實都幾貼切;

不過,

「騰雞」嘅正確讀音應該係「揗雞」(tan4gai1)(粵音:吞);

同我哋平時讀開嘅「騰雞」(tang4gai1)讀音有少少差別;

「騰雞」個「騰」嘅正字已經好難查考,因為「騰」字讀音相似,意思又貼切,所以就成為我哋平時寫開嘅「騰雞」喇。

例句:淡淡定有錢淨,唔好「騰雞」住先!

 

6302)普通話說:循名責實(xún míng zé shí

解說:

「循名責實」是成語,意思是觀其名而考其實績。

比喻按著名稱或名義去尋找實際內容,使得名實相符。

出處1《淮南子.主術》:「故有道之主,滅想去意,清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循名責實。」

出處2唐.薛登〈論選舉疏〉:「始既察言觀行,終亦循名責實,自然僥幸濫吹之伍無所藏其妄庸。」

出處3《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摵柴

廣東人會用「搣」字表示「扯走」,於是也流傳了「揻柴」這個講法。

【摵柴】闡述:

警務人員對「散仔」晉升至「柴級」,有「升柴」或「俾柴/畀柴」(給柴)的講法。

身為「柴級」—「一柴」、「二柴」(後已取消)、「三柴」;

若然干犯了內部紀律罪行,

例如:不依循上司的指示行事、出境沒有申報、洩漏警方機密(即便沒有收受利益)等等,均有機會被「摵柴」。

比方,「三柴」降至「二柴」(如仍存在)或降至「一柴」;

「一柴」降回做「散仔」。

不是行內人以為這叫「打柴」,有把柴「打甩」(打掉)的意思。

其實不然,正確的講法是「飛柴」,有把「柴」飛掉的意思。

警務人員被降級(因為佢哋一級等於制服上邊嘅一條柴 ,

所以搣走嗰個紋章就等於降級)

但在警察術語就有「飛柴」這詞,柴是指掛於制服(手臂位置)上的

山形或回文狀的階級袖章Chevron

「柴」在警隊和紀律部隊是比較初級的人員,「柴」亦稱為「劃」,

在警隊不同時期,分別有由一劃至三劃,至現在就只有一劃(高級警員)和三劃(警長Sergeant,沙展),而一般使用布章,穿於肩膀上,只有在禮儀制服才用金屬章,掛於制服手臂位上。

根據現在的晉升制度,「一劃」一般是服務了十八年,而行為良好,

又得上級舉薦,便成為「高級警員」;

「二劃」於七十年代早期已取消了;

而「三劃」稱為「警長」(沙展),是從警員晉升,警員服務滿四年,表現出色,升級筆試合格,得直屬上級舉薦,通過晉升遴選委員會,便可晉升為「三劃」。一般稱為「升柴」或戲稱「俾柴」

(因早年貪污嚴重,只有錢才有,不是靠個人才能);

但現在一般都要十多二十年才可晉升為「三劃」,很多更獲得了「一劃」很久後才晉升為「三劃」。

但如「三柴」犯了內部紀律罪行,一般紀律處分最嚴重為革職(解僱);

其次為降級,降級可由「三柴」降為「兩柴」(七十年代前),俗稱「飛柴」,因制服手臂位置的「柴」不見了,被「飛掉」。

但很少降為「一柴」,因「一柴」要做足十八年和行為良好,干犯紀律罪行就不是行為良好。

而被革職者一定是將所有柴「飛掉」,降為最低級的警員才被解僱。

從上可見,「搣柴」應是「飛柴」的另一叫法。

資料來源:(猛料阿SIR講古)

何明新

前高級警司/警察博物館前諮委/通識研究碩士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303)普通話說:坐愁行嘆(zuò chóu xíng tàn)

解說:

「坐愁行嘆」是成語,意思是坐著發愁,走著嘆息。

形容終日愁苦,鬱鬱寡歡。

出處南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贔屃(閉翳)

「閉翳」意指憂愁、抑鬱、不善營生和心情鬱悶的狀態。

「閉翳」是「贔屃」(bìxì)的諧音,相傳龍王生得九子,可惜九個兒子均為無出息的「廢青」;

「贔屃」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樣子長得像一隻「龜」,喜歡負重,

長年累月地「馱」(粵音:拖)載著石碑。

「贔屃」老被重物壓著,動彈不得,心情很難疏解。

而「閉」、「翳」二字原亦有封閉和翳焗之意,同樣也可形容這種心情。

例句1

唔使咁閉翳喎,總會有辦法嘅。

(不用這麼憂愁,總會有辦法的。)

例句2

睇佢呢排好閉翳咁,唔知有咩事?

(看他這陣子很抑鬱,不知道有什麼事情。)

 

6304)普通話說:大言欺人(dà yán qī rén)

解說:

「大言欺人」是成語,意思是用謊言或詭計使人上當。

形容誇口說話或言過其實地說話,說大話欺騙人。

大言:誇大的言辭。

出處1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軍敗於當陽,詈窮於夏口,亙亙求救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詈窮:解:從旁編造對方的缺點或罪狀責罵。

詈:粵音:利。

亙亙:解:時間或空間延續不斷。

亙:粵音:更

出處2清·歸莊《答梁公狄》:「弟向來猖狂自恣,大言欺人,中實無有。近始追悔昨非,略思究竟實學。」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呃我膝頭哥唔食辣椒醬

廣東有句俗語叫「呃我膝頭哥唔食辣椒醬」,膝頭哥即係「膝蓋」,俗稱「菠蘿蓋」;

膝頭冇嘴,點可能會食嘢,更何況辣椒醬?

原話的意思是指責對方當自己是「白痴」,用明顯的事實「欺騙」自己。

【膝頭哥唔食辣椒醬】闡述:

這是一句好地道嘅廣東話。

喺人嘅身體各個部位,只有兩處係會畀人叫做阿〔哥〕嘅;

第一處係〔鼻哥〕;

第二個係〔膝頭哥〕。

兩度都係叫〔哥〕,但係唔係話邊個嘅〔哥哥〕,亦都唔係指人,

所以要〔膝頭哥〕食辣椒醬根本就冇可能嘅。

因此,膝頭哥唔食辣椒醬嘅意思就係話:

〔要我相信你啲話,就好似要我嘅膝頭哥食辣椒醬一樣,根本冇可能!〕

例句:你咁簡單嘅事都話做唔到,仲要我信你,真係呃我膝頭哥唔食辣椒醬咩!

 

6305)普通話說:此問彼難(cǐ wèn bǐ nàn)

解說:

「此問彼難」是成語,意思是這個詰問、那個責難。

形容求好心切,認真待事。

此:這個。

彼:那個。

難:駁詰。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送灶日漫筆》:「討論問題,研究章程,此問彼難;

風起雲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蘭嫁阿瑞—累鬥累

粵語「亞蘭」嫁「亞瑞」,

兩人的名字諧音是「爛」、「衰」;

阿「爛」加阿「衰」,肯定什麼都是「衰」,所以說兩個人「累上加累」。

「阿蘭」嫁「阿瑞」,為什麼會累鬥累?

【阿蘭嫁阿瑞—累鬥累】來源?

來源1

「亞蘭」和「亞瑞」分別是「蘭花」和「瑞香花」。

這兩種花均是有香氣的花卉,這兩種花都有非比尋常的香氣,如擺在一起,

香氣互奪,因而失色了。

而且蘭花與瑞香當「柴薪」一起燒時,便互相奪香,放在一起則兩種香氣便重疊(撞香味)

所以說「累鬥累」也。

來源2

「亞蘭」是「花木蘭」;

「亞瑞」是《西廂記》的「張君瑞」。

君瑞只愛娉婷婀娜的崔鶯鶯,怎會愛上那巾幗鬚眉的花木蘭?

反過來這「男人婆」也不會揀上這白面書生;

所以如成事,就是錯點鴛鴦譜也。

否定上述說法前,先看看以下一個問題:

舊時中國男人和女人一生中最不想遇上怎樣的境況?

要探討這個問題,可由廣東人這句俗話說起:

因為阿「蘭」諧音「懶」;

阿「瑞」諧音「衰」。

阿蘭嫁了給阿瑞,即是「又懶」、「又衰」,

那不是「阿蘭」拖累了「阿瑞」;

就是「阿瑞」拖累了「阿蘭」;

總而言之,就是「累鬥累」就是了。

【結論】:

「阿蘭嫁阿瑞,累鬥累」,最早的解析:鬥氣;

後來進化的解析:同流合污;

進而演變的解析:報復;

再激化的解析:大家一塊死吧。

 

6306)普通話說:拳不離手(quán bù lí shǒu)

解說:

「拳不離手」是成語,比喻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習,才能使功夫純熟。

比喻長期下苦功磨練,以求達到精熟的地步。

拳:拳術。。

出處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七回:「果真拳不離手,待我歇息片時再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過吓夜粥

粵語字面意思是宵夜的時候喝粥,實際是指「鍛練功夫」

在粵港澳和海外華人地區,「食夜粥」是練功夫的代名詞。

【食過吓夜粥】來源1

解放前,打工仔業餘生活相當單調,晚飯後店(廠)乘涼也只有逛街,

到茶館聽歌、聽講古都要花錢;

逛街總不免買點果品、零食也要花錢;

做小工的實在花費不起。

所以下班後便到店(廠)附近的武館學練功夫,似乎是打工仔的最佳選擇了。

六七十年前各行各業、幫派的武館林立,它們有些是行業組織、有些是

帶黑社會性質的會所,他們用教功夫、教舞獅子等活動,

招攬門徒,擴大勢力、影響力。

打工仔也可以有個好去處,可以交朋結友,每月只交小量學費,參加

站樁、打拳、舞獅等活動;

當然比到長堤逛街好得多了。

可是他們是背著店(廠)其他人參加了這些幫派武館的,回到店(廠)後卻

不敢告訴別人,

有人問他們去了哪裡?

他們都是回答得支支吾吾,說是去「吃粥」,其實紙包不住火,他去武館的事自然有人知道,就是不明說而已,漸漸地「約定俗成」,把「食夜粥」這一名詞變為晚上「學功夫」的代名詞了。

【食過吓夜粥】來源2

當年廣東佛山一帶的武館中,習武的弟子晚飯後還要繼續練功,「師母」便會準備「一煲粥」,讓各師傅、徒弟練功後可以宵夜。

話人「食過夜粥」便是形容那些有武功底子的人,後來更引伸到身懷高超技藝的能人異士身上。

當時在廣州,如果有人告訴你:「我食過兩晚夜粥」意思不是說他去江邊或荔灣吃過夜間才叫賣的「艇仔粥」,而是說他學過「功夫」。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307)普通話說:生拉硬扯(shēng lā yìng chě)

解說:

「生拉硬扯」是成語,形容說話或寫文章牽強附會。

也形容用力拉扯或勉強別人聽從自己。

出處1王朔《一點正經沒有》:「有話好說有話好說,別這麼生拉硬扯,拽脫焊了到那兒他也說不出話了。」

出處2曹禺《日出》第四幕:「福升生拉活扯地將黃省三向外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揦埋就係風濕

「風濕」患者,逢翻風落雨,腰骨痛、膝頭痛等症狀總會來襲。

廣東人有句俗語「揦埋都係風濕」,這裏「風濕」可比喻一些麻煩事,

那就是所遇上的盡是「麻煩」事了。

本字都是「拿」,有用手拿取的意思。

【揦埋就係風濕】闡述:

這俗語也可理解為不管是什麼,都說成是風濕。

舊時有的醫生醫術不高,病人說身體疼,他統統都說是風濕。

(揦埋:不管甚麼)。

比喻對具體問題不作具體分析,甚麼都看作是相同的問題;

(都係風濕)。

指都是同一樣病症,後引申為同一樣事物。

如是者,「揦埋都係風濕」也可用來形容事物性質千篇一律。

廣東人居住沿海地區,容易有風濕病;「揦埋就係風濕」指大夫不管什麼病,

統統下風濕的結論,比喻不問因由、不分析,把所有事情胡亂下定論。

例句:

你平時做嘢咁求其,揦埋就係風濕,好易出事架!

 

6308)普通話說:哭喪著臉(kū sāng zhe liǎn)

解說:

「哭喪著臉」是成語,意思是心裡不愉快,臉上顯出不高興的樣子。

出處1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那老頭子哭喪著臉,不知說了一句甚麼話,符老爺登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的東西翻了個滿地。」

匉訇:意思是形容大聲

匉:粵音:烹

訇:粵音:轟

出處2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金光亮一個人跪在老地主的墳前,哭喪著臉開始了他的祭祖儀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揦埋口面

形容愁眉苦臉,繃著臉。

「揦」是抓住、捏住之意;

粵語中有不少詞語也常見該字,例如:

1揦手唔成勢(比喻因缺乏經驗而手忙腳亂)

「揦」和「攞」,都是粵方言用字,本字都是「拿」,有用手拿取的意思,不過「揦」較強調用五個指頭一起來拿東西。

2「揦埋嚟講」指把性質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說或當成同樣的來說,即混為一談。

 

6309)普通話說:尋根究底(xún gēn jiū dǐ)

解說:

「尋根究底」是成語,意思是追問一件事的原由;

詳究事物的底細。

究:仔細推求,追查。

底:底細,根源或內情。

出處1《紅樓夢.第一二○》:「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膠柱鼓瑟:解:將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就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

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出處2《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雖然句句的藏頭露尾,被你們層層的尋根究底,話也大概說明白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爛沙盆璺到㞘(篤)

廣州話中有一句俗語:「打爛沙盆問到篤。」

通常用來形容一些人對事情窮追猛打或時常抱持尋根究柢的精神,

決要將事情的始末問得徹徹底底。

一般人都認為意指將事情弄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聽起上來好像沒甚麼問題,但想深一層就似乎很奇怪,也講不通;

究竟「打爛沙盆」和「問」問題又有甚麼關係呢?

【打爛沙盆璺到㞘】闡述:

一般人都認為這句話的寫法是「打爛沙盆問到篤」;

其實真正的寫法是「打爛沙盆璺到㞘」。

其實廣州話「打爛沙盆問到篤」的「問」應該是「璺」,讀音作「問」,

原來的意思是指器皿「裂」而未「離」,即是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通常「沙盆」被打爛也不會立即裂開,而只會出現絲絲的裂痕。

由於「璺」跟「問」語帶雙關,故後來一般將「璺」寫作「問」。

因為沙盆破裂後,裂痕會一直到達「底部」,引申「尋根問底」的意思,

指人們好追問事情的經過及始末。

「打爛沙盆問到篤」,在北方話是說成「打破沙鍋璺到底」,用字雖然略有不同,但意義其實相同。

其實,「篤」字又有盡頭的意思,例如廣東話說「行到篤就到了」,即是說行到盡頭便抵達目的地的意思了。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310)普通話說: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

(chī le rén jia de kǒu ruǎn shǐ le rén jia de shǒu ruǎn)

解說:

「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是諺語,意思是吃了人家的東西,

用了人家的錢財,腰桿子就不硬,遇事只得遷就。

出處1《小五義》一一五回:「賴頭龜聽了,雖不願意,也是無法。有句俗言:寧借停喪,不借人成雙。無奈何有一件,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自蓋房屋,不敢說不行。」

出處2胡正《汾水長流》七章:「郭守成沒有話說了。常說: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何況又是常不喝酒的人多貪了幾杯便宜酒!

出處3張孟良《兒女風塵記》一部一八:「張天保聽了,心如油煎一般。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不願聽閒話又有什麼辦法呢?

出處4劉江《太行風雲》六:「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李鴻雲早就謀算好了,只要你們肯吃敢吃,這場買賣就好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髀打人牙骹軟

當有人有求於他人時,必然會許以利益讓人答應,而在廣東就有一句

十分傳神的俗語流傳,即「雞髀打人牙骹軟」;

意思是只要給別人一些甜頭,對方就會答應你的要求,不過當然要選口口都是肉且「入味」的雞腿,

才能令別人心甘情願地幫忙。

雞髀打人牙骹軟中的「髀」即是「大腿」,「牙骹」就是下巴

連接頭部的關節部分;

原來呢句說話嘅真正意思係:只要畀啲甜頭其他人,人哋就會出手相助,

咁樣,點解係「雞髀」,而唔係「雞翼」、「雞胸」或者「雞𦣇柚」呢?

因為「雞髀」啲肉夠滑呀嘛!

以往,香港人過年過節才有機會食雞,嫩滑多肉的「雞脾」是

一隻雞最精華的部份。

「雞髀打人牙骹軟」指請人吃好的東西後,使人什麼都願意說出來;

後來引伸為用「甜頭」去利誘他人幫忙的意思。

例句:所謂雞髀打人牙骹軟,你讚得佢多,佢自然會容易啲幫你啦!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1)普通話說:東差西誤(dōng chà xī wù)

解說:

「東差西誤」是成語,意思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差池,錯誤;

形容辦事不得力。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原約一到任所差人進京圖幹此事,誰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這裡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個信來,定是東差西誤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怕咗你先怕米貴

廣東話說,首先「怕」某人,其次才「怕」大米漲價。

此語始自40年代後期,其時米價騰貴,而且日日上漲,令人心驚,

所以用來作誇張形容的「參照物」。

此語運用時,「怕」字後面一般用「你」或「佢」(他);

很少用其他詞語,一般是指「人」而不指「事物」;有點帶「玩笑」色彩,

因為所說的「人」並不是真的可怕,一般只是令人厭煩。

例句1

算嘞,畀你嘞,成日嘈住要,我真係怕咗你先至怕米貴啊!

例句2

我怕咗你先怕米貴,最後幫埋你呢次,以後唔好再嚟煩我!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2)普通話說:藏頭露尾(cáng tóu lòu wěi)

解說:

「藏頭露尾」是成語,意思是藏起了頭,露出了尾;

形容說話躲躲閃閃,露出破綻,不把真實情況全部講出來,不小心洩露壞事。

出處1元·張可久《點絳唇·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出處2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回:「況一掛上人家的假招牌,便有許多面子來拘束你,使你不得不藏頭露尾;尋歡作樂,如何能稱心適意!」

出處3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四回:「薛蟠本是個心直口快的人,見不得這藏頭露尾的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穿缹(煲)

粵語形容事情被識破都會說:「穿幫」、「穿崩」、「穿缹」(煲);

查實三個詞都係表達同一個意思,嗰件事「黃咗」;

普通話文化,無論口語同書面都會用「穿幫」;

香港書面同部份嘅口語都會用「穿崩」;

廣州口語就絕對係「穿缹(煲)」。(粵音:不)

據說「穿崩」一詞來自演藝界,以「古裝劇」為例,背景中出現了一座「現代」的建築物;

近年,形容在正常情況下看到不應看到的東西,人們就說「穿崩」。

有人認為「穿崩」演化自「穿煲」和「崩壞」。

查此兩詞均針對一些類似醜陋的事情,

而「所穿所崩」者不外乎是一些不礙大體的事情,所以此說法言重了。

外省人叫鞋的側面做「鞋幫」。

「穿幫」就是指鞋幫穿了,人們將之引申為事情敗露;

因此,「穿幫」就變成「穿崩」,

其實,「穿崩」原來是「北詞南用」而已。

話說廣東人喜歡把事物的描繪形象化,加上「煲/bou1」可從「幫/bong1」音變而得,

所以「穿煲」也有可能演化自「穿幫」。

例如劇集「絕代商嬌」,「穿崩」同「穿缹」都出現過好多次,黃子華首先就講咗「穿崩」,後來許紹雄(祖籍廣州嘅顯赫家族後人)係講「穿缹」,黃子華先跟著講返「穿缹」,甚至好多香港藝人都係跟稿照讀「穿崩」。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特寫、顯示的文字是「 adidas 」

 

6313)普通話說:黃口小兒(huáng kǒu xiǎo ér)

解說:

「黃口小兒」是成語,常用以指人年幼、無知。

黃口:兒童;

小兒:小孩子。

出處1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其中自然有古典,為黃口小兒所不知。」

出處2唐·許碏《題南嶽招仙觀壁上》詩:「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塞竇窿

「塞竇窿」是粵語裏專門形容個子小,頑固,無理,難教,有點機靈調皮的小孩子。類似小不點,小豆丁的意思。

「小不點」在粵語裏,有稱作「豆丁」的,女子孩又叫「妹釘」,還有叫「塞豆窿」的。

這是廣東方言,直讀的意思是能放得進「豆」一樣小的「窟窿」里。

不少人會稱呼小朋友為「塞豆窿」,但卻未知這名詞的由來。

【塞竇窿】來源1

其實「塞豆窿」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儀式,其概念和「打生樁」不謀而合。

傳說古時在洪水為患的地方,防洪的堤壩經常氾濫,有迷信之士會把

一些「小孩」放進堤壩內的排水口(豆窿)內,他們相信以這個方法便能退洪。

到底這個方法是否有效,實在無從稽考,但無辜小童的性命,肯定就此白白斷送。

【塞竇窿】來源2

何謂打生樁?

「打生樁」,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秘傳建築方術,過程恐怖而邪惡!

它是在建築工程動工前,把人(尤其是兒童)活埋在工地內,

其目的是確保工程順利。

這個現象在「新石器」時期和「商代」遺址中被大量發現。

相傳魯班也闡述過「打生樁」的理論,

話說他認為當人們在一處地方動土時,

便會破壞該處風水,也會觸怒該處的「鬼神」,以致在建造期間時常發生意外,

把活人生葬在工地上,相當於對「鬼神」的獻祭,類似於用「活人」來「生祭」河神、山神的習俗,希望以此減少建築期出現的意外。

而被活埋的「生樁」就成了該建築的「守護神」,維護建築的穩定。

【塞竇窿】來源3

話說「竇」是指漁塘連接河道的閘口,通常是一兩尺左右闊。

話說不知甚麼原因,漁民於清塘放水時,有時發覺去水不暢通,

據說考究之後,是因為有誤墮漁塘小孩的屍體,塞住閘口個「竇」。

所以,「塞竇窿」就引申為「小孩」的別稱,有些少「咒罵」的意思。

後來稱小朋友為「塞豆窿」,其實就是「唬嚇」不聽話的小孩,

大人會把他們放進「豆窿」內。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4)普通話說:卒卒鮮暇(cù cù xiǎn xiá)

解說:

「卒卒鮮暇」是成語,意思是匆匆忙忙地沒有空閒時間。

形容事情多,忙得不可開交

卒卒:很匆忙的樣子;

鮮:少;

暇:空閒時間。
出處1漢書 •司馬遷傳》:「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旨意。」

出處2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僕今年在校,卒卒鮮暇,事皆瑣末猥雜,足濁腦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擒青

粵語「擒青」解釋為匆忙、著急,比喻做事急於求成。

【擒青】闡述:

廣東人喜歡舞獅。

舞獅有一個重要的動作程序叫採青,「青」是繫在「青菜」上的「紅包」,

採青就是獅子要把青菜紅包取到手,但不能簡單舞兩下就去取紅包,

而必須完成「見青」、「驚青」、「採青」、「碎青」、「吐青」

等程序動作。

這些動作可以展示出舞獅者的技藝水平。

「青」怎麼放、放在哪裡,決定了「採青」的難度,有的吊得高高的;

有的放在水盆裡,;有的用盤子蓋住。

難度越大,對舞獅者的要求越高。

如果隨便舞幾下,就趕緊取「青」,會讓人「見笑」;

這種做法被嘲為「擒青」,比喻做事急於求成。

例句1

慢慢食啦,咪咁擒青。

(慢慢吃啦,不要著急。)

例句2

做完試題之後要檢查清楚,千祈唔好擒青。

(做完試題之後要檢查清楚,千萬不要著急。)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5)普通話說:不成一事(bù chéng yī shì)

解說:

「不成一事」是成語,意思是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

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出處1唐·白居易《題四皓廟》詩:「若有精靈應笑我,不成一事謫江州。」

出處2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六:「堪笑硜硜真小諒,不成一事枉嗟諮。」

堪笑:解:可笑

硜硜:解:鄙陋而頑固的樣子。

硜:粵音: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兜踎

字面意思是端著兜碗蹲坐在街上(典型的乞丐造型)。

實際是形容一個人無所事事無所成就,或者是形容一個人生活作風隨意,

穿著不修邊幅(帶有一定程度的貶義)。

【踎】闡述1

「踎」是廣東人創造的一個字,「踎」字在粵語中的第一層意思是「蹲」。

「踎低」,就是「蹲下」的意思。

「蹲下」為什麼叫「踎低」?

「踎」的來源是:「貓」,原本應該是說成「貓低」的,

為什麼是「貓着腰」,而不是「狗着腰」之類的呢?

因為貓是夜行動物。廣東人說的「踎低」,原本應該是說成「貓低」的,

那就是說「踎低」是由「貓低」演變過來的。

【踎】闡述2

「踎」字的第二層意思就是「混日子。

你最近喺邊度踎?

(你最近在哪裏混?)

而這個「混日子」的意思,也正好體現了古時候「夜踎子」,這是是小偷的意思,「小偷」總不能在一個地方作案,流竄到哪裏就偷到哪裏,

「在哪裏踎」,也就是在「哪裏偷」的一個「行話」了。

有了這個「踎」字,

廣東人就發展出「踎街」,「踎監」,「踎墩」,「兜踎」這一類的說法。

例句:

你咁大個人都仲咁「兜踎」,點會有女仔鍾意你啊?

(這麼大的人了還這麼不修邊幅,怎麼會有女孩子喜歡你啊?)

 

6316)普通話說:調嘴弄舌(diào zuǐ nòng shé)

解說:

「調嘴弄舌」是成語,意思是指背地裏說人閒話,搬弄是非。

調嘴:耍嘴皮。

出處1《警世通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次後孫家叫養娘來說,我也罷了,又是你弄嘴弄舌,哄著他家。」

出處2《金瓶梅詞話》第四八回:「打的經濟鯽魚般跳。罵道:『怪短命!誰和你那等調嘴調舌的!」

出處3《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唇弄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撚化

粵語「撚」字並非粗口,據《說文解字》「撚,執也」,形容搓揉的手部動作,亦有拿手之意,如「撚手小菜」。

而「化」有變化之意,亦指「化」的境界,「撚化」即玩弄至「化」的境界,指玩弄別人之意。

【撚化】闡述:

粵語片經常出「撚化」一詞,因「撚」字的發音與某粗口相同,香港人又心邪,便愈來愈少說「撚化」。

例句1

通常懷疑別人捉弄自己,便對人說:「你係咪撚化我喎!」;

例句2

捉弄別人時,便說:「等我撚化吓佢先!」。

 

6317)普通話說:乘人之厄(chéng rén zhī è)

解說:

「乘人之厄」是成語,意思是趁人家危難的時候加以要挾或陷害。

乘:趁;

厄:苦難。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神女》:「子誠敝人也,不念疇昔之義,而欲乘人之厄,予過矣!」

疇昔:解:昔日、從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俾人𨃩鑊甘

粵語「甘」除味道上作「甘甜」外,用作形容事物、動作時,大多有負面的意思,例如「呢單嘢好甘」。

講起「𨃩鑊甘」,常見嘅寫法係「跣鑊甘」,不過其實「跣」粵音讀sin2

同我哋平時讀開嘅「扇」(sin3)嘅聲調差小小,所以寫成「𨃩」字,

讀音上比較準確,但寫法上就兩個字都可以。

【俾人𨃩鑊甘】闡述1

至於點解俾人「打鑊甘」、「𨃩鑊甘」,要用個「甘」字呢?

「甘」本嚟解「甜」、好味嘅嘢,仲有美好嘅意思,

但「𨃩鑊甘」嘅「甘」明顯就唔係咩好嘢,仲有痛苦、難頂嘅意思。

實際上,「俾人𨃩鑊甘」嘅「甘」字係反話,係用嚟強調「甘」嘅負面意思,

形容真係被人整蠱得好慘、好嚴重咁解。

【俾人𨃩鑊甘】闡述2

「甘」的負面意思亦常用於特別強調的情況,如「俾人𨃩鑊甘」、「整佢一鑊甘」,當中「痛苦、難頂」的程度相對厲害,所以「甘」,

可解作「程度的厲害或嚴重」,例

如「鑊鑊新鮮,鑊鑊甘」、「贏就贏一蚊,輸就輸鑊甘」。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8)普通話說:妙趣橫生(miào qù héng shēng)

解說:

「妙趣橫生」是成語,意思是形容語言、文章、美術品等洋溢著美妙的意趣。

出處1秦牧《藝海拾貝·藝術力量和文筆情趣》:「好些平常的事物,在卓越的作者筆下妙趣橫生,他們藉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運用譬喻。」

出處2丁一嵐《不單是為了紀念》:「這些雜文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煉、妙趣橫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

出處3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七章):「這番講話,既有好教訓又說得妙趣橫生,給我們官兵以極深刻的印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盞鬼

粵語「盞鬼」表示可愛、有趣、過癮的意思。

其實,「盞鬼」的重點不在「好或美」,而在「妙和趣」;

因此「㜺」與「囋」充其量是借字!

「盞鬼」中的「盞」是借字,本字是「㜺」。

翻查字典,《說文解字》解釋:「㜺,白好也。從女,贊聲。」

「㜺」是古代一種「綺」,因此引申為白色、美麗。

「綺」解釋:

(1)

織有花紋的絲織品。如:「綺羅」。

(2)

美麗、華麗的。如:「綺麗」、「綺窗」、「綺室」。

(3)

浪漫、美豔的。如:「綺夢」、「綺思」。

(4)

綺年:形容年輕。如:「綺年玉貌」。

「㜺」這個字在北方漢語中已經失傳,在粵語中仍然使用,由於它太冷僻,故以同音字「盞」代替。

後來又將「盞(㜺)」和「鬼」合成一個詞語,表示可愛、有趣、過癮的意思。

【盞鬼】闡述:

廣東人很多時會用「鬼」來形容一些極端的情況,例如鬼咁叻(異常聰穎)

鬼咁靚(相當美麗)、鬼咁蠢(極度愚昧)、鬼咁衰(非常糟糕)等等;

所以如果「鬼都讚」那就很厲害了!

沿此倒裝手法,不難看出從「『鬼』都『讚』」走出了「讚鬼」來;

只要把「讚」讀其變調「盞」就出現「盞鬼」了!

廣東人說人很「生鬼」是指其言行舉止「『鬼』咁生『動』」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19)普通話說:避坑落井(bì kēng luò jǐng)

解說:

「避坑落井」是成語,意思是躲過了坑,又掉進井裡。

比喻剛躲過一件災禍,又遭遇另一件禍害:

形容人不能避免受害,還是逃不脫厄運

出處1《晉書·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出處2《晉書.卷七七.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人衰行路打倒褪

粵語應該就是指一個人特別倒霉的時候,幹什麼都不順心,

即使是走路這樣的小事,也會摔跤。

 

6320)普通話說:暗送秋波(àn sòng qiū bō)

解說:

「暗送秋波」是成語,形容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淨的水波一樣;

也比喻美女暗中眉目傳情或暗中討好別人或暗中勾搭。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和目光。

出處1宋·蘇軾《百步洪》詩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出處2《三國演義》:「呂布欣喜無限,頻以目視貂蟬。貂蟬亦以秋波送情。」

出處3明.馮夢龍《掛枝兒.私部.私窺》:「眉兒來,眼兒去,暗送秋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發鱟(發姣)

「發姣」原本寫法為「發鱟」,而「鱟」即「水魚」。

鱟:粵音:候

由於「鱟」在交配時,是由雌方作主動,後來女性主動與男人調情,

便在粵語中被稱謂作「發鱟」,有「發春」和「發情」之意。

而由於「鱟」發音與「姣」相同,而且後者筆畫較少,

便引伸出「發姣」的寫法和說法。

例句:佢呢排日日返工就化濃妝、著短裙,成日對住啲男人發姣!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