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明佛陀教育 (5)

2020/09/04 20:47:29 網誌分類: 教育
04 Sep

(淨空老法師開示)

離苦得樂之法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是「離苦得樂」】

無論世法、佛法,真正有成就的人,就是認識機會,掌握機會。而學佛人的成就,就是作佛、作菩薩。不僅將來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現前也有無比殊勝的成就,佛法稱之為「花報」。花是比喻,就是現前所得的受用。花開得好,果就結得好;花不好,想求果好,無有是處。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的。苦從哪裡來?從迷惑當中來。迷了才造業,才有苦報。樂從哪裡來?從覺悟當中來;覺悟的人決定不再造罪業,所以果報殊勝!因此,修行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也不例外,就是這個單純的目標—離苦得樂。

苦有種種之苦,樂也有種種之樂,層次境界不相同,所以教化也就分成幾個階段。依祖師大德們的說法,天台講四個階段:藏、通、別、圓;賢首(華嚴宗)講五個階段:小、始、終、頓、圓。而世尊在經典裡講三個階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第一、「斷惡修善」,此階段的目標是不墮三惡道。六道裡面,三惡道苦,三善道比較樂,這是小的離苦得樂。第二、「破迷開悟」,完成這個目標,你就脫離六道輪迴。第三、「轉凡成聖」,也就是幫助我們真正作佛、作菩薩,出離十法界。所以,佛教學的三個層次,得三種不同的果報:斷惡修善,不墮三惡道;破迷開悟,超越六道輪迴;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這是真實的功德。

【修五戒十善】

要想不墮三惡道,就要修五戒十善。十善要從哪裡下手?《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清淨三業。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身口意」,佛為何第一個說口,不說身,這有很深的用意。因為口最容易造業,口天天騙人;學佛了,還騙人。這話雖不好聽,但都是真話,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墮三途。不墮三途,唯一的辦法就是不造惡業。

口業裡最重要的是「不妄語」,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講真語,決定不欺騙別人。因為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所謂是自欺欺人。一個不肯欺騙自己的人,決定不會欺騙別人。做人要老實、誠懇,這一生在社會上,雖然吃一點虧也無所謂,來生得大樂,縱然不能往生佛國,也必定生天。而欺誑的念頭,決定往下墮落。

「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聽了難過,無意之中結下冤仇。「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令人上當。哪一類是標準的綺語?流行歌曲、電視節目,那是綺語,一味討好群眾,這個罪業最大。許多青少年智慧尚未成熟,從小看這些電視節目,深深印在意識之中。他認為這就是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天下焉能不亂!今日社會動亂,娛樂界要負很大的責任。這一行賺錢固然容易,但貪圖一時享受,不知後果之可畏!

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第一個要斷口惡,然後再斷身惡,身是不造「殺盜淫」。最後要善護意業,斷「貪瞋痴」。

【斷貪瞋痴】

貪心是水。今日社會是欲海,即佛經、祖師大德常常比喻的五欲六塵之海。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名聞利養,這是大水,你就被水淹沒了。若能看破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與我毫不相干,這個社會雖是一個大欲海,能吞沒一切眾生,而你在當中就能如如不動,不起貪心。

瞋恚是火。現在是競爭的社會,沒有一個人不爭,而爭的念頭是火,是瞋恚、嫉妒。其實爭的不過是名利,不過是五欲六塵的享受而已。我們在這個社會裡,生活非常簡單,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矣!不與人競爭,這個社會一切眾生的瞋火,與你就不相干。

愚痴是風。愚痴就是真妄、邪正不能辨別,是非、善惡、利害都看錯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妄想心動,這是愚痴、是風。我們在這個環境裡,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冷靜、客觀,沒有成見,這是智慧,就不會被境界風動。

經上說,菩薩入猛火,猛火不能燒他;入水,水不能淹他;颶風當中,風不能動他,他如如不動,若無其事,這就是因為他沒有貪瞋痴。我們有貪瞋痴,所以掉到水裡會淹死,在火裡會燒死,在大風當中會被吹跑。所以,斷貪瞋痴真的是消業障,業障消除,災難就化解了,就是這個道理。

假如是非人我不能放下,貪瞋痴慢不能捨棄,依舊墮落在名利圈裡,念佛也不能往生,參禪也不能得定,學密也不會相應,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因此,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能放下一分,就得一分利益;能放下十分,就得十分利益。所得的最低利益是功夫成片,達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

【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求生淨土】

何謂功夫成片?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就是成片。還有其他憂慮牽掛,就將功夫破壞了,這個損失太大了。世間再多的金錢損失都是小事,因為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而修學的「功德」是帶得去的。功是功夫,德是果報。你能將應該放下的統統放下,把這句佛號念好,念到功夫成片,這是「功」;有這個功夫就會有收穫,就有得,得西方淨土,得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德」。所以,功是修因,德是果報。

因此,修行要在這些地方修。天天讀經、念佛、拜佛,若在生活環境裡做不了主宰,還會起貪瞋痴,那些經都白念了,佛也白念了,頭也白磕了,還是一介生死凡夫,迷惑顛倒,依舊脫離不了輪迴,免不了惡道。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是真實的教誨,我們聽懂了就要依教奉行。以此基礎,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決定有把握,決定能成功。

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只要有能力不墮三惡道,念佛就能往生淨土;換言之,就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稱為「難信之法」。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三個層次逐漸向上提升,而淨土法門只要完成第一個層次,就能往生不退成佛,故也稱為橫超三界的法門。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一定要珍惜,決不能放過。一定要一切都放下,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間的天災人禍,自然就能化解,都在我們一念覺悟。

平等能解決一切問題

【中越關係】

在唐朝與元朝時代,越南屬於中國版圖,關係十分密切,所以都是一家人。越南的佛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韓國的佛法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皆屬大乘佛教。

【護法的重要】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是在漢朝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在當時,佛法向四面八方傳播,唯有在中國發揚光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護持。所以,有很好的法師,沒有很好的護法,法師也不能發揮作用。

在中國,以前都是由帝王、大臣等知識分子來護持佛法,所以中國的佛法最具特色。而在近兩百年間,國家衰弱,受列強欺負,於是對於佛法的護持就疏忽了。因此,佛陀教育逐漸變質為宗教。

【多元文化理念】

澳洲政府有智慧,懂得多元文化的合作。對於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共同生活,十分重視。所以,由政府官員來領導,邀請各個族群的宗教領袖,常在一起研究討論,我也曾參加過多次,這是解決社會問題最好的方法。要做好這個工作,最重要的理念都在佛法中,佛家的大乘經典,實際上就是解決社會問題最高智慧的方法。

其真實之理,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我們在大乘經典裡看到,佛與眾生平等,一切萬事萬物都第一,沒有第二。唯有平等才能解決問題;不平等、有高下、有大小,社會就會動亂。

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就是法身。因為是一體,所以決定沒有第二、沒有高下。譬如,人的身體也是多元文化的組合,各有各的族群,但是共同一個生命。眼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個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懂得此理,就能明瞭十法界一切眾生,從佛菩薩到地獄、餓鬼、畜生,統統平等,個個第一。唯有「統統平等,個個第一」,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

知道生命是一個共同體,我們就會愛一切眾生,佛家講的大慈大悲,就是從此地說的。佛菩薩與凡夫差別何在?懂得此理與事實就是佛菩薩。凡夫因為完全不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才會有自私自利、貢高我慢、自大驕傲,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自己,所以生煩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意見、有鬥爭,一切眾生災難的起源。

解決世界上這些災難,唯有靠佛法教育。佛教導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佛菩薩大慈大悲,以真誠的愛心,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社會才能祥和,人與人之間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看一切眾生都是一家人,看一切眾生跟看自己一樣,這是大乘佛法的教義。所以,學佛不是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佛是教導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導我們做人處事。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圓滿的教育,是能化解一切眾生災難的教育。

【生死是轉變】

生命是永恆的,生死不是真的,死是轉換境界。身體死了,會轉換一個更好的身體,會轉換比現在更好的環境,生死只是轉變而已。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貪生怕死。佛家講「了生死」,了是明瞭,明瞭生死,知道真正沒有死,只是身體的轉變、生活環境的轉變。真正懂得了,你就不會貪生怕死,你會愈轉愈好。反之,隨著自己的意思、煩惱行事,就會愈轉愈壞,生活環境就一生不如一生。這種轉變不是外在的力量,不是上帝的力量,也不是閻羅王的力量,佛菩薩也無法幫忙,完全要靠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行為。

所以,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四好」。大家都能修四好,都能修十善,這才是真正學佛。這樣學佛,我們就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現在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滿,將來會轉變得愈殊勝。所以,佛法是真實的教育,不是宗教。自己要好好修行,自求多福。

 

來源:

http://www.amtb.org.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4&web_amtb_index=111#godata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