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7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9/21 08:35:43 網誌分類: 教育
21 Sep

master曾

37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381)普通話說:折衝口舌之間(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

解說:

「折衝口舌之間」是成語,形容在辯論、爭吵中進行外交、交際談判。

折衝:引申為進行外交、交際談判;

口舌:爭吵。

出處宋·蘇洵《送石昌言為北使引》:「折衝於口舌之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人少句相嗌唔好口

這是一副粵語對聯:

上聯:相嗌唔好口

下聯:夠薑就隻搊(秋)

解釋:所謂〔一人少句〕,就是〔每個人都少說一句〕,就是叫大家停口。

而〔相嗌〕,就是相互〔嗌交(吵架)〕。

情景:別人吵架時,勸解別人停止爭吵。

例句:大家一人少句啦,相嗌唔好口啊。

意思是:大家別再吵了,吵架對大家都沒好處。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82)普通話說:佯為不知(yáng wéi bù zhī)

解說:

「佯為不知」是成語,意思是假裝不知道。

佯:假裝。

佯為:假裝成。

出處1《金史》卷六十九:「至夜,已張燈,時時出門,與其心腹密謀,欲就執和尚。稍具弓矢,和尚覺之,佯為不知,使其從者迫而伺之,斡論不得發。」

出處2《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前者有旨,不許諸司激擾,愈致遲延,非陛下預設機阱,以御天下言者乎!使屆期無一人言及,則佯為不知,以冀其遲延。」

出處3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呂不韋乃以百金結交公孫乾。往來漸熟,因得見異人,佯為不知,問其來歷,公孫乾以實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扮嘢/扮晒嘢

廣東人很喜歡說人「扮嘢」、「扮晒嘢」。

「扮」指裝,喻以「假」示人;

「晒」含全面的意思;

「嘢」指東西,可引申指「樣子」。

「扮嘢」就是「裝樣子」,而「扮晒嘢」就是極盡「扮嘢」之能事。

【扮嘢/扮晒嘢】闡述:

通過在社會上不斷的演化,這兩個口頭禪的含意已變得多樣,且看以下的示例:

示例1

你咪「扮嘢」呀,一早知竟然話唔知!

「扮嘢」指「詐唔知」(佯作不知)。

示例2

明明一早知話唔知,「扮晒嘢」!

「扮晒嘢」是對某人裝不知的行為表示不滿的反應語。

示例3

佢真係好識「扮嘢」㗎!老細日日準時九點鐘返工,佢就早老細幾分鐘返嚟;

仲有,老細唔走,佢就唔放工!

「扮嘢」指裝模作樣。

示例4

係人係鬼都知道佢講緊大話喇,啲「扮嘢」技巧都好差啫!

「扮嘢」指弄虛作假。

示例5

我次次話同佢傾正經嘢,佢都喺度「扮嘢」,分明係唔肯面對問題啫!

「扮嘢」指「詐傻扮懵」(裝瘋賣傻)。

示例6

我至憎嗰啲有錢佬,捐得嗰十零廿萬就走出嚟「扮晒嘢」,

講到自己幾咁大仁大義、大慈大悲!

「扮晒嘢」指假裝「清高」。

示例7

A:把口就話,「仔死仔還在」(舊的男朋友走了,新的男朋友就會出現;多用以自我安慰)!

B:「扮晒嘢」啫,上次佢「畀仔飛」(被男朋友拋棄)嗰陣都係咁講,之後咪「嗌生嗌死」(呼生喚死)囉!

「扮晒嘢」指裝不在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83)普通話說:道盡途殫(dào jìn tú dān)

解說:

解說:

「道盡途殫」是成語,意思是無路可走,陷於絕境。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塗窮,則已耳。」

殫:粵音:丹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凍過水

粵語「凍過水」形容「將要失敗」或「沒有希望」。

「凍過水」,是道地的香港口語,形容比水還凍,意思是沒有什麼希望了,

要注意的是,詞意雖然是沒有什麼希望,卻未必一定完全沒有,只是機會不大。「凍過水」可以比喻包括多種的情況很不樂觀;

例如對某件事情能否辦成、投資是否順利、成績是否理想等等;

如果感到不樂觀,便可以說:「睇嚟呢單野(呢件事)都係凍過水啦。」

【凍過水】闡述:

在粵語中,「水」字有多種象徵和用法。

「水」可形容「財」,如「一舊水」是一百元;

「磅水」指給錢;

有些詞取「水」的流動、流通之意,如「散水」表示解散、離開;

「醒水」形容聰明機靈;

至於「凍過水」、「整色整水」則取水的不固定、不實在之意,

分別指「沒有希望」和「裝模作樣」。

「命仔凍過水」是形容「生命沒希望了」即活不成了。

「凍過水」還會被形容於多種情況;

例如: 投資凍過水,花紅凍過水,成績凍過水,婚姻凍過水,加薪凍過水等等。

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凍 過 水」

 

6384)普通話說:優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

解說:

「優哉游哉」是成語,形容從容不迫;悠閑自在的樣子。

優游:悠閑無事;

哉:古漢語感嘆詞。

出處1《詩經.小雅.采菽》:「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出處2《文選.潘岳.秋興賦》:「優哉游哉,聊以卒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佗佻(他條)

「他條」源於「佗佻」,意為從容、輕鬆、舒適。

因讀音相近,該詞常寫作「他條」,可疊用為「他他條條」,即「佗佗佻佻」,含強調的意思。

「佗佗」解作雍容自得的樣子。

詩經中的《君子偕老》曾道:「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而「佻佻」解作不耐勞苦的樣子。

我們常聽人形容一個人做事「佗佗佻佻」,就是來自這兩個字,意思是做事不緊不慢。

例句1

周末喺屋企聽歌睇書,真係系他條。

(周末在家聽歌看書,真的很舒適。)

例句2

收工之後去嘆番個下午茶,好他條啊。

(下班之後去享受個下午茶,好舒服啊。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85)普通話說:活見鬼(huó jiàn guǐ)

解說:

「活見鬼」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形容離奇或無中生有。

出處1《春柳鶯》第八回:「和尚大笑道:真活見鬼!我這空園極是潔浄的,明日就興工造殿,鬼從何來?」

出處2《聽月樓》第十八回:「不知誤走到間壁人家跑出一個奇醜女子,口稱是我妻子柯氏,又名叫無艷,一點廉恥全無,今日真正活見鬼了。」

出處3茅盾《搬的喜劇》:「你真是活見鬼了!隔壁人家的客堂門沒有關得好呀!今夜有風,風很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撞鬼

粵語中「撞鬼」用作罵人時近似「活見鬼」之意;

而在自己「感嘆」時其意則近似「倒霉」、「行衰運」、「邪門」。

例如:『撞鬼你咩!撞到我碌地』,即是罵那個突然間撞倒你的人;

『今日真係撞鬼,跌咗個荷包』,意思是『今天真倒霉(或真邪門),錢包丟了』。注意的是「撞鬼」的「撞」多讀作陰上(第2)聲,這亦是一般粵語變音的讀法。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86)普通話說:爾汝之交(ěr rǔ zhī jiāo)

解說:

「爾汝之交」是成語,意思是指不拘形跡,十分親暱的交情。

形容不分彼此的交情。

爾汝:形容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表示親暱。

出處1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醜》:「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衰鬼痘

粵語「衰鬼」一詞亦多作「衰鬼痘」或「衰鬼豆」;

其意思亦不是一隻很衰的鬼;

廣東話中一般用於兩性親密朋友之間的打情罵俏,

也常見於一般人俏皮的打招呼,多有「親昵」的語義,

意思近似北方話之「沒心肝的;沒良心的」。

例如:『你個衰鬼,咁耐都唔嚟睇下我』,如果要直譯成標準中文,

即是『你這個沒心肝的,這麼久都不來看看我』。

比較一下,廣東話之含意更豐富、更生動。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鞋子

 

6387)普通話說:恃寵而嬌(shì chǒng ér jiāo)

解說:

「恃寵而嬌」的意思是仗著自己受到主人的寵信而驕橫不可一世,

意思是沒有依仗財勢,沒有憑藉寵愛。

恃:依仗。

寵:寵愛,寵信。

驕:驕傲、驕橫。

出處1春秋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無怙富,無恃寵。」

出處2明代葉盛《水東日記·奏彈內官善增》:「恃寵驕縱,勢熾日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骨大頭菜

大頭菜,又名榨菜,是芥菜的變種,通常用來作為醃製鹹菜的原料。

鹹菜的醃製對於原料大頭菜的要求頗高,必須脆嫩柔軟,醃出來的鹹菜口感才好,如果大頭菜種植得不好,莖部又硬又實,那麼醃出來的鹹菜就不好入口了。

這種種植得不好,又硬又實的大頭菜,農民們稱為「生骨」,

意思是本來應該柔軟的菜莖變硬了,就像是裡面長了骨頭一樣。

而造成這種「生骨大頭菜」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種植的時候沒有種好—即種壞了。

【生骨大頭菜】闡述1

在粵語裡面,「種」和縱容的「縱」是同音字。

所以,粵語裡面對於那些不懂事、被嬌縱得厲害、慣壞了品行不佳的小孩,

就稱之為「生骨大頭菜」,背後的意思,就是「縱壞了」。

【生骨大頭菜】闡述2

這個詞在使用的時候,因應不同情況,嚴重程度有所不同。

有時作為「自謙」,說自己的小孩是「生骨大頭菜」,情況就不那麼嚴重。

但也確實有不少不合格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嬌縱成「生骨大頭菜」,

這種情況,我們在新聞裡面常常見到。

所以,小孩子變成「生骨大頭菜」,責任往往是在父母身上,不是子女天性不佳,而是父母不會教,「縱壞了」。

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生 骨 大 頭」

 

6388)普通話說:軟磨硬泡(ruǎn mó yìng pào)

解說:

軟磨硬泡是諺語,形容用和緩的手段糾纏,故意拖延與糾纏來達到目的。

出處1張潔《沉重的翅膀》:「拿鄭子云和田守誠相比,一個好比是打守球的,軟磨硬泡;一個好比是打攻球的,一個勁兒地猛抽。」

出處2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二章:「半夜三更的,你跟我軟磨硬泡,不就是要我一句話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冤氣鬼

「冤鬼」,正確本義應是枉死而成的鬼魂。

粵語當然也包括這個本意;

但是更多的用法是作為「老是纏著他人不放的人」。

有時亦多加一個「氣」字助語詞在中間成為「冤氣鬼」,意思一樣。

例如:『你唔好跟住我呀,算我怕咗你隻冤氣鬼嘞』;

即是『你別跟著我,算我怕了你這個纏著人家不放的傢伙』。

【冤氣鬼】闡述:

「冤氣」,解釋係因為受冤枉而產生嘅冤枉氣;

「冤鬼氣」,係指對人「黐纏唔放」嘅意思。

例如:您真係冤鬼氣嘅啫。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89)普通話說:聞風自遁(wén fēng zì dùn)

解說:

「聞風自遁」是成語,意思是聽到風聲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對方

聞:聽到;

風:風聲,消息;

遁:逃跑。

出處1·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二:「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誇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出處2明·無名氏《楊家府演義·繼業夜觀天象》:「天有久雨,俟晴,破了太原,遼兵聞風自遁,不必益兵。」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走鬼

「走鬼」是香港方言,本意是指原先在街上擺買的無牌小販,當發現有警察和檢查衛生的人的時候,大叫「走鬼」,意思是「逃走」;

後來被港人當作「無牌流動小販」的代名詞。

自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走鬼」一詞很快便從香港傳入廣州;

雖然在當地不同的人之眼裡,「走鬼」可有著不同的含義,

但本身作為「無執照的流動小販」之代名詞則是無庸置疑的。

這些小商販因屬於非法經營,必然受到執法部門的處罰和取締(沒收貨物及器具、罰款等),因此他們沒有固定的「攤點」,便於逃跑。

「走鬼」開始是這些小商販對執法人員的帶有敵意的呼喊;

在他們眼裏,執法人員就像「索命」的鬼,因而遠遠看到執法人員來時他們就相互招呼「走鬼啊!」便四處逃跑躲藏。

慢慢地「鬼」所指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如今不是指執法人員,而是指這些非法小商販,說他們像:會「東躲西藏」、會走的「鬼」。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食物和戶外

 

6390)普通話說:叩天無路(kòu tiān wú lù)

解說:

「叩天無路」是諺語,形容沒辦法申訴冤屈。

叩:敲;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自小女被惡侯搶劫,叩天無路,逢人哭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掬氣蠄蟝

廣州話俗語「掬氣蠄蟝」與「大癲大廢」是反義的。

「掬氣」乃受了委屈有氣沒處發泄,好像蠄蟝(蟾蜍、蛤蟆)鼓起個大肚子;

夠形象化吧?

粵語的「氣」字點解?

「掬氣」或者「掬住道氣」解作有冤無路訴,

在《射鵰英雄傳》裡,每當歐陽鋒的蛤蟆功「一發功」,厲害得驚人!

所以「掬氣蠄蟝」是不能得罪啲,要化解它的氣為妙。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91)普通話說:別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

解說:

「別具一格」是成語,意思是比喻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別開生面、別有風味。

別:另外。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出處清·呂留良《與施愚山書》:「詠見贈詩,風力又別具一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廣州音[zaan2 gwai2]

「㜺鬼」、「盞鬼」,是廣州話的道地方言,意思是有趣、風趣、得意、過癮、可愛、滑稽,等等。

例如說一個人說話蠻有趣,可說『佢講嘢幾盞鬼嘅啫』。

「盞鬼」中的「盞」是借字,本字是「㜺」。

根據《說文解字》解釋:「㜺,白、好也。從女,贊聲。」

「㜺」本是古代一種「綺」;

古代絲綢中排名:1羅、2緞、3綺;

「綺」是排第三的絲織物,引申為白色、美麗。

這個字在北方漢語中已經失傳,

但在粵語中仍然使用,由於它太冷僻,故以同音字「盞」代替。

後來廣東人又將「盞」(㜺)和「鬼」合成一個詞語,表示可愛、

有趣、過癮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92)普通話說:下坂走丸(xià bǎn zǒu wán)

解說:

「下坂走丸」是成語,意思是從斜坡上滾下彈丸,圓滑的丸珠順著斜坡滾下。

形容事情順勢而下,暢快無阻。

比喻口才順勢無阻,敏捷而無停滯。

出處1·荀悅《漢紀·高祖紀一》:「君計莫若以黃屋朱輪以迎范陽令,使馳騖乎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猶以下坂而走丸也。」

出處2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時人服其俊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掂過碌蔗

「掂」係粵語一個古老嘅方言詞,不過連各種漢語古籍都冇記載,

最早嘅文字記錄居然响19世紀初來華嘅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編纂嘅

《廣東省土話字彙》裏,「掂」喺裏面嘅解釋係「直」的意思。

舊時直線叫「掂線」,直路叫「掂路」;

「橫豎」叫「橫掂」,例如「橫掂都係啦,死就死啦!」

【橫掂】闡述1

知道咗「掂」嘅本意以後,大家都應該知道「掂過碌蔗」嘅意思;

「蔗」本身就直,比「蔗」更加直,便寓意「發展得順順利利!」

【橫掂】闡述2

喺廣州話裏頭,「掂」即係「順利、妥當」嘅意思,

但是「掂」點樣從「直」引申到「順利」卻無從考究,

所以,有時詞義嘅變化,確實會令到原本唔少嘅詞語改變詞義,甚至消失。

不過,甘蔗很直(粵語的〔掂〕有直的意思);

甘蔗也很甜(粵語〔甜〕接近〔掂〕近音),因此便被廣東人說成:甘蔗很〔掂〕。

若說比甘蔗還〔掂〕,那就確實很「順口」了。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6393)普通話說:大有可觀(dà yǒu kě guān)

解說:

「大有可觀」是成語,意思是很值得看,很值得重視。

形容事物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出處1·無名氏《李師師傳》:「邦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如箋奏雜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詞掩其他文也。」

出處2湯若士(顯祖)《邯鄲夢》末折《合仙》;「俗稱為八仙度盧";為一部之總匯;排場大有可觀。」

出處3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不足掛齒這個捐款也就大有可觀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睇頭

在粵語中「睇」是看的意思,「睇頭」就是看頭,

「有睇頭」形容有值得觀看、欣賞的地方或值得閱讀的東西。

此外,與「睇」有關的常用表達有:

「好睇」(好看)、「點睇」(怎麼看)、「睇下」(看一下)、

「睇水」(把風)等。

例句1

唔理係乜題材啲電影都好,最緊要係有睇頭。

(不管是什麼題材的電影都好,最重要的是有看頭。)

例句2

呢嗰展覽會有好多難得一見啲展品,十分有睇頭。

(這個展覽會有很多難得一見的展品,十分有看頭。)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顯示的文字是「張晒 東 西 ·* 球 半 有 睇 頭」

 

6394)普通話說:火燒眉毛(huǒ shāo méi máo)

解說:

「火燒眉毛」是成語,意思是火燒到眉毛了。

比喻情勢非常緊迫,事態十分嚴重。

出處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

詩曰:“火燒眉毛。”」

出處2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火燒眉毛,且顧眼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浸眼眉

粵語裡面「水浸」這個詞最基本的就是其字面意思,即表示「水淹」。

例如「落咗幾日雨,周圍都水浸」

(下了幾天雨,到處都水淹)。

香港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水浸」報告;

【水浸眼眉】闡述:

除了基本意義之外,粵語中的「水浸」還有一個引申義,主要用在「水浸眼眉」這個俗語上。

所謂的「水浸眼眉」,相當於普通話中的「火燒眉毛」,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若人人只懂喊熱而不肯改變生活習慣,盡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那等到「水浸眼眉」的時候,就驚覺後悔已經太遲了!」

其實,水浸過鼻子人就不能呼吸了,等浸到眉毛就是不得了!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顯示的文字是「水浸眼眉 都唔知死」

 

6395)普通話說:好亂樂禍(hào luàn lè huò)

解說:

「好亂樂禍」是成語,意思是喜歡搗亂和闖禍。

形容經常愛作亂造禍,喜歡社會動亂和發生災禍。

好:喜愛,喜好。

好亂:愛搗亂,

樂禍:好闖禍

出處1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曹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驃狡鋒協,好亂樂禍。」

出處2《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董仲道:君豺聲豹視,好亂樂禍,若天下騷擾,不作士大夫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鑊鑊新鮮鑊鑊甘

粵語「鑊鑊新鮮鑊鑊甘」形容事情發生頻繁,且後果嚴重而且每次闖的禍都是前所未見和很嚴重。

帶有較強烈的貶義語氣色彩。

= 黑鍋 /麻煩事,「鑊」亦用作黑鍋/麻煩事的量詞;

鑊鑊=每次(每個)黑鍋/麻煩

新鮮=新奇/前所未見/意想不到

【鑊鑊新鮮鑊鑊甘】闡述:

「甘」除味道上作「甘甜」外,用作形容事物、動作時,大多有負面的意思,

例如「呢單嘢好甘」。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96)普通話說: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

解說:

「半途而廢」是成語,意思是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廢:停止。

出處1《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2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半途而罷,傷威損費,

為弊必深。」

出處3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臣已得祁山之寨,正欲收功,不期半途而廢。此必中鄧艾反間之計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甩底

「甩底」原指舊時的「瓦煲」,在煮食時底部脫落,瓦鍋一旦發生甩底(底部脫落)意外,裡面煮好的食物都浪費了,

因此「甩底」比喻原來的計劃全盤打亂,但「甩底」帶有一定客觀因素,而且未必是指「赴約」,意思可以更廣泛。

後來用來比喻原來的計劃被打亂。

廣東人用「甩底」一詞,引申出「靠不住」的意思,泛指某人「失約」

或「失信」於人。

亦可用於因某人的變故而破壞定好的計劃或約定的事情,則可形容該人「甩底」。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97)普通話說:補牢顧犬(bǔ láo gù quǎn)

解說:

「補牢顧犬」是成語,意思是遺失了羊,才修補羊圈;

見了野兔,才回頭喚狗去追捕。

比喻要對出現的失誤、差錯,及時設法補救。

出處1《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出處2清·左宗棠《請拓增船炮大廠疏》:「及待開廠制辦,補牢顧犬,已覺其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補鑊

「補鑊」本來是中國傳統手藝;

也是港式粤語「補救缺失」的意思。

廣東話「補鑊」這句詞,形象比較鮮明,意思是個鑊爛咗,就修補返佢。

所以補鑊引申解作為「補救」缺失、錯誤,將錯事改過。

例子:「唔想變成公關災難,快啲補鑊啦!」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398)普通話說:插圈弄套(chā quān nòng tào)

解說:

「插圈弄套」是諺語,比喻耍陰謀陷害人。

出處劉紹棠《狼煙》二十二:「糟老頭子齊柏年,黃口小兒俞菖蒲,花言巧語,插圈弄套,哄騙我跟他們合夥打日本,我才不中他們的借刀殺人之計。」

打日本,我才不中他們的借刀殺人之計。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俾個氹你踩

廣東話「俾個氹你踩」,解作「設陷阱害你」。

「氹」可以寫成「凼」或「窞」;「氹仔」也有寫作「窞仔」。

翻查字典:

1《廣東通志》:解釋「蓄水之地爲氹」,穴中有「水」;

但為何從「乙」部?

推測是「穴」的假借,想表達「穴」中有「水」。

「氹」本字為「凼」,「凵」是地面凹陷的地方,加「水」則解作「積水的坑」。「氹」為後造字,從「乙」和「水」,

2《說文解字》解作「坎中小坎」,即「坑中有小坑」。

「窞」字,以「穴」和「臽」組成,

「穴」即「地洞」,

「臽」即「小坑」。臽:香港政府人名地名拼音:Ham

窞:粵音:擔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399)普通話說:敲竹槓(qiāo zhū gàng)

解說:

「敲竹槓」是諺語,意思是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找藉口來索取財物或抬高價格,

利用別人的短處或不利地位,從中漁利。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槓,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裡頭還有竹槓不成?」

【敲竹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源於上海的「十六鋪」。(十六鋪是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為了防禦太平軍進攻,地方官員搞起了團練組織,將上海縣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了一種聯保聯防的﹝鋪﹞。由﹝鋪﹞負責﹝舖﹞內治安,公事由﹝舖﹞內各商號共同承擔。)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了成為對外通商埠,中外客商雲集。當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客商,白天在十六鋪經商,夜晚為了節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簷下打地舖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提供了「生財」的機會。

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

小商販們鬥不過地頭過地頭蛇,又怕血汗錢被搶去,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裝在挑運貨物的「抬槓」裡。

可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知道了內情,每每先用棍棒敲敲竹槓或抬槓。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強龍難鬥地頭蛇。

識時務的小商販怕因小失大,就從槓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

從此,「敲竹槓」就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二)源於清朝禁煙期間

清朝末年,官府查禁鴉片甚嚴,為了瞞過海關的檢查,某些水運客商將煙土密藏在竹蒿或竹槓中。

有一天,輪船航行至浙江紹興碼頭,水司衙門官員上船檢查。未發現偷運煙土情況,正待放行。

其一位師爺吸著長筒旱煙,他信手在竹槓上敲煙灰,倒出煙鍋裡的煙灰。

客商嚇得心驚膽戰,以為師爺看出什麼破綻,慌忙掏出銀兩,悄悄塞給師爺。

儘管師爺是無心的「敲」,客商卻是有意地「給」。

事情傳開後,人們就把「敲竹槓」等同「依仗權勢、勒索錢財」劃上了等號。

(三)源於四川抬滑竿的腳夫

四川山多,舊社會有錢人上山要作兩人抬的滑轎步,

這就為貧苦百姓開了一條謀生的路。

有些「滑頭」的人想從「坐」滑竿人的身上多撈點油水,便合謀行動。

當滑竿抬到半山腰,其中一人敲幾下竹竿棒,兩人就停下滑竿,

想出各種理由向「坐者」提價。

山高皇帝遠。「坐」竿人無法可想,只得答應加錢並預先如數付清。

這雖然是一種小計謀,但畢竟多少有些強行「勒索」的意味。

因此人們便把強行提價稱作「敲竹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收買路錢打腳骨

廣東話「打腳骨」就是指中途攔劫;

不過,當時「打腳骨」呢種劫法又幾留有餘地的喔!

舊時民間就有一句咁樣的順口溜:

「三一三剩一,收買路錢打腳骨,唔俾錢,就唔行得。」

好形象化咁講出呢種打劫方式的特點,佢只要你一部分金錢,唔係要曬。

【打腳骨】闡述1

「打腳骨」亦有講成「湴腳骨」(粵音:辦);

我總覺得「湴」呢個動作用得準確啲,廣東話的動詞有的意思好細膩,

比如呢個「湴」字,是指一支好似棍一樣的長型物體「橫掃」過去,

而用個「打」字的話,佢的含義就空泛得多,唔一定是指橫掃的。

【打腳骨】闡述2

現在就講講「湴腳骨」或「打腳骨」是點樣來的啦!

攔路搶劫、謀財害命呢種事自古都有,不過,在唔同的時代,唔同的地區,就有唔同的叫法:

南北朝的時候叫做「打稽」;

宋代叫做「剪徑」;

明、清朝叫做「打悶棍」;

由地域區分的話,北方有「響馬」;

關外有「紅鬍子」;

而廣東地區就特別啲,叫「打腳骨」。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00)普通話說:怒形於色(nù xíng yú sè)

解說:

「怒形於色」是成語,形容人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

形:顯露;

色:臉色。

出處1·洪邁《夷堅志》:「紹興二十一年;唐嘉猷為教授;既試;將揭榜;游學進士福州人陳炎夢登大成殿;夫子賜之酒五尊。子夏怒形於色;舉足蹴其二。」

出處2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劍,左手攬桓公之袖,怒形於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䒐䒏(忟憎)

「䒐䒏」指「煩躁、心情不佳」;

「䒐」字中,「瞢」與「䒏」字中,「曾」都是用來形「聲」的,

「䒐䒏」跟面容神色有關;

根據《類篇》:解作「色惡」,「心情唔爽面口自然差」,變得「臉色難睇」。「色」則有臉色、氣色的意思。

䒐:粵音:孟

䒏:粵音:僧

【忟憎】闡述:

坊間寫作「忟憎」最為常見,但二字與「䒐䒏」的意思不同 —(臉色難睇)

只是讀音相近的簡易寫法。

廣東話「忟掙」,應該是寫作「抆憎」。

在香港著名的「港式廣州話詞典」一書之中,收錄了「發抆憎」。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