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1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0/30 22:24:22 網誌分類: 教育
30 Oct

master曾

 

6481)普通話說:無與倫比(wú yǔ lún bǐ)

解說:

「無與倫比」是成語,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夠與它相比的同類的東西。

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處1唐·韓愈《論佛骨表》:「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

出處2《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史臣曰》:「自秦、漢已還,勳力之盛,無與倫比。」

出處3魏巍《東方·歸來》:「在這段時間裡,他受到祖國人民無與倫比的最熱情的接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得頂

廣東話中有一句十分形象的歇後語:扁鼻佬戴眼鏡—冇得頂。

扁鼻佬:塌鼻子的人;

冇:沒有。

一般人戴眼鏡是靠鼻樑頂著支撐,塌鼻子的人因為鼻樑低而無法支撐,

所以說「冇得頂」;

「冇得頂」後來引申為無法抵擋,形容棒極了,無法超越。

這「歇後語」裡,取最後的解釋,表示事情已經最好,到達極致,不能再進。

例句1

呢支球隊嘅實力真係冇得頂。

(這支球隊的實力真是棒極了。)

例句2

呢間茶餐廳嘅奶茶又香又滑,真係冇得頂啊。

(這家茶餐廳的奶茶又香又滑,真是好極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82)普通話說:細枝末節(xì zhī mò jié)

解說:

細枝末節是成語,本來是形容植物最細小的枝節。

比喻事情或問題的細小而無關緊要的部分。細、末:微小。

出處《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濕碎

「濕濕碎」的意思就是「小意思」,同時也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意思。

很多廣東人在使用「濕濕碎」的時候,喜歡將其簡單說成「濕碎」。

過去,該詞一般用於「市井」場合,很少會在正式場合使用。

現在,這個詞已經廣泛使用於不同場合,而且還衍生出多個同義詞,

比如說:碎料,也有人用「易過借火」來替用,都十分形象生動。

例句1

哇,你贏咗咁多錢,今晚請食飯啦!

(哇,你贏了這麼多錢,今晚請吃飯啦!)

得!濕濕碎啦!

(當然可以!小意思!)

例句2

多謝你幫咗我咁大忙!

(謝謝你幫了我這麼大的忙!)

濕濕碎啦!

(小事情啦!)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83)普通話說:煮豆燃萁(zhǔ dòu rán qí)

解說:

「煮豆燃萁」是成語,原本意思是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豆秸和豆子就好比同根兄弟;

後來用「煮豆燃萁」來比喻兄弟之間互相殘殺。

【煮豆燃萁】闡述: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詩》。

事緣三國時的曹操有三個兒子,他看中了聰明的二兒子曹植,幾次想立他為太子,這可惹惱大兒子曹丕,他對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癢癢。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稱魏文帝。雖然是自己當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會有一天篡權,總想找個藉口把他殺掉,以除心腹之患。

有一天,曹丕想出了一個陰招。

他把曹植找來,對他說:聽說你的詩寫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為題作一首詩,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內成詩,不然就以欺君之罪處死你!

曹植眼含著熱淚,還未走到七步,便滿腔悲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這首詩,不由羞得面紅耳赤,放過了弟弟。

曹植雖然以自己的機敏逃過一劫,但此後他一再被貶,最後四十一歲時憂鬱而死。

成語「煮豆燃萁」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

後人由此讚美才思敏捷者為「七步之才」。

但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間「煮豆燃萁」的故事,卻在歷史的潮流中不斷上演,

留給了世人沉重的思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狗咬狗骨

「狗咬狗骨」,在中國歷代皇朝的權力鬥爭上,司空見慣。

最深入民心的有二個事件:

其一、「玄武門之變」--唐朝李世民殺死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奪得了太子之位,最後當上了皇帝;

其二、「曹丕與曹植之煮豆燃萁」--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

曹丕妒嫉其弟曹植的才華,於是命他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否則殺之。

才思敏捷的曹植沒走到七步,便完成著名的《七步詩》:

【狗咬狗骨】闡述1

話說回來,狗若互噬,只會弄至雙方一嘴毛。

按此,人們創作了以下一個歇後語:

狗咬狗--一嘴毛;

狗咬狗--兩嘴毛

比喻壞人之間互相爭鬥,大家都沒有好下場。

【狗咬狗骨】闡述2

廣州人習慣上把親兄弟爭吵打架嘲諷,譴責為「狗咬狗骨」。

意即同類相殘。

擴而大之,親戚朋友,幫派團伙,甚至同事、同學之間的小圈子內,相互之間的反目成仇,都可謂之「狗咬狗骨」。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484)普通話說:猝不及防(cù bù jí fáng)

解說:

「猝不及防」是諺語,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

猝:突然,出其不意。

猝:粵音:茁

出處1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出處2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碧碧》:「少年遑遽,極力擠之, 孫 猝不及防,失足墜巖下。」

出處3魏巍《東方》第二部第二章:「偵察參謀見團長不理,只好快步趕到前面,以便防止猝不及防的意外情況。」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失驚無神

在粵語中,「失驚無神」意思是突然、冷不丁。

此外,粵語中的「失失慌」是指慌慌張張的樣子,

而「慌失失」則是驚慌失措的意思。

形容一件事喺極短時間之內,同埋完全無人預料到嘅情況下發生,

而且令人喺事發嗰剎那,好難或者無辦法反應。

例句1

佢失驚無神拍我膊頭,嚇咗我一跳。

(他突然拍我肩膀,嚇了我一跳。)

例句2

我以為佢下個月先返嚟,點知佢今日失驚無神返咗嚟。

(我以為他下個月才回來,誰知道他今天冷不丁就回來了。)

例句3閉路電視顯示:前面部大貨車失驚無神鏟過來超車道,麵包車根本來唔切反應,就已經被大貨車撞到失咗控。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485)普通話說:跳梁小丑(tiào liáng xiǎo chǒu)

解說:

「跳梁小丑」是成語,形容搗亂的樣子;

比喻猖狂搗亂而成不了大氣候的壞人。

跳梁:即「跳踉」;跳來跳去;

小丑:卑鄙的小人。

出處1《莊子·逍遙游》:「子獨不見貍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

出處2《國語·週語上》:「王猶不堪,況爾小丑乎?」

出處3陳白塵、賈霽《宋景詩》第三章:「這些跳梁小丑,真正是何足道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搞搞震

在粵語中,「搞搞震」意思是添亂、搗亂。

此外,「搞搞震,冇幫襯」是粵語中的一句俗語,是形容純屬搗亂,一點關照都沒有的意思。「幫襯」是光顧的意思,常用於口語。

以往常指在商店閑逛多時、左挑右選的人,最後卻沒買任何東西,老闆就會暗地裡說「搞搞震冇幫襯」。

例句1

你要乖乖地,唔好搞搞震啊。

(你要乖巧一些,不要添亂啊。)

例句2

佢成日過嚟搞搞震,你要小心啲佢啊。

(他整天過來搗亂,你要提防他。)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86)普通話說:順順當當(shùn shùn dàng dàng)

解說:

「順順當當」是諺語,形容事情進展十分順利,沒挫折。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40回:「那怪物暗自歡喜,順順當當的,要行者馱他。」

出處2王朔《空中小姐》:「但她不是心裡一點波瀾不起就順順當當接受下來、適應過來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順攤

「順攤」常用於口語,形容事情有點出乎意料地辦得順利,沒有被為難或被阻撓的情況發生。

與「順攤」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濕滯」,意為麻煩的、難解決的事情。

咁呢個詞點嚟呢?

有粵語詞典話係來自番攤術語,是「順著來開攤」,我覺得呢個係望文生義也,既然有「順攤」,但有無「逆攤」呢?

答案係當然冇喇。

原來,呢個「攤」字係古百越語詞,「攤」的意思是「見、看見」,

所以,「順攤」原意是「順著看去就見到」;引申為「順利」之意。

例句1

好彩有你幫手,呢件事先可以咁順攤搞掂。

(幸好有你的幫忙,這件事情才可以這麼順利地完成。)

例句2

今次考試竟然咁順攤就俾我通過咗,好開心啊。

(這次考試竟然這麼順利就被我通過了,很開心啊。)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87)普通話說:奉命唯謹(fèng mìng wéi jǐn)

解說:

「奉命唯謹」是諺語,形容指服從命令,小心謹慎。

奉命:接受命令;

唯:只有;

謹:小心謹慎。

出處1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五:「諸官奉命唯謹。」

出處2老舍《吊濟南》:「奉命唯謹落個好官,我自為之,別無可慮。」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生性性

「生性」在粵語中一般用作形容詞,指懂事、乖巧、聽話;

而在普通話中常作名詞使用,指天生的性格,即天性,秉性的意思,如「生性純良」。

「生生性性」就是要懂事、要聽話的意思。

在廣東地區,新年的時候長輩經常給小孩子說:「大個仔就要生生性性啦。

(長大一歲就要懂事了)」;

以此來表示長輩對晚輩的囑託。

例句1

又過一年了,大個仔就要生生性性啦。

(又過一年,長大一歲就要懂事啦。)

例句2

佢明明應承過我會生生性性嘅,結果又搞出個大頭佛。

(他明明答應我會聽話的,結果又闖了一個大禍。)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

 

6488)普通話說:三步兩腳(sān bù liǎng jiǎo)

解說:

「三步兩腳」是諺語,意思是快速行走的樣子。

出處周立波《民兵》:「她靸著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舖的跟前。」

靸:粵音:圾

靸:解:(1)古時小孩子穿的鞋(2)穿鞋時不提起後跟,拖著行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咁腳

「雞咁腳」並不是形容人走路像雞一樣;

而是用於比喻人匆忙地離開或走路時步伐急速的樣子,

就像雞遇到突如其來的襲擊或受到驚嚇時,也會以很急的步伐快速離去。

粵語意思相近的詞還有「急急腳」,形容因心情焦急而走得很快。

例句1

佢聽完個電話即刻雞咁腳走咗落樓下。

(他聽完一個電話就馬上匆忙地走到樓下。)

例句2

佢一見到我就雞咁腳咁走咗,仲好快唔見咗人添。

(他一見到我就馬上匆忙走開了,還很快就沒了人影。)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和大自然

 

6489)普通話說:猴子救月(hóu zǐ jiù yuè)

解說:

「猴子救月」是成語,形容沒事找事,或故意找藉口滋事;

結果自己反而受到傷害。

出處《法苑珠林·愚贛篇·雜痴部》:「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

【猴子救月】成語典故:

古時伽尸國有座波羅奈城,在人跡稀少的樹林中生活著500只獼猴。

有一次,獼猴在一棵尼俱律樹下,看見月影在井裡的水面搖晃。

他們擔心世界夜晚會失去光明,就一隻一隻倒掛連接在樹枝上去井中救月。

由於太重,樹枝折斷,群猴全部落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攪屎棍

廣東人會把「鬧事」說成「搞事」。

由於「搞」是做的意思,「攪」則有招惹的意思,所以「搞事」應為「攪事」。書面語中,「倒糞」指把堆積的糞肥上下翻動並搗碎。

廣東人叫這項工作做「攪屎」,用作「攪屎」的棒子做「攪屎棍」。

就是因為舞弄這支棍時會弄至臭氣熏天,而「滋事分子」又每每「搞破壞」,

或可看成把事情「弄臭」,所以有人認為「滋事分子」就好比「攪屎棍」,

筆者卻認為此理據只流於表面。

其實由於「事/si6」字、「屎/si2」字是諧音;

「攪事」便被看成了「攪屎」;

另外,「棍」可指那些不正派的人,所以認定為「滋事分子」的「攪屎棍」其實是「攪事棍」罷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0)普通話說:似曾相識(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說:

「似曾相識」是成語,意思是好像曾經見過。

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火燒豬頭—熟口熟面

粵語中有一句歇後語:火燒豬頭—熟口熟面,意思是被火燒後的豬頭,

嘴和面都「燒熟」了;

廣東人通常卻「生鬼」地(詼諧而生動)地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物有「熟悉」的感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人或事物感覺很「熟口熟面」但又想不起來的時候,

就可以運用這個「歇後語」。

例句1

原來佢就住係我隔籬,唔怪得咁熟口熟面啦。

(原來他就住在我隔壁,難怪這麼面熟。)

例句2

呢個廣告好熟口熟面,我之前係地鐵站見過。

(這個廣告很面熟,我之前在地鐵站裏看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1)普通話說:自討苦吃(zì tǎo kǔ chī)

解說:

「自討苦吃」是成語,意思是自找麻煩,自尋煩惱,自己找苦吃。

形容自己替自己找麻煩、惹災禍。

出處1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可是我有一種毛病,自己也疑心是自討苦吃的要苗,就是偶爾要想想。」

出處2明·張岱《陶庵夢憶·朱雲崍女戲》:「殷殷防護,日夜為勞,是無知老賤

出處3《鏡花緣.第二七回》:「老夫原知傳方是件好事,但一經通行,家中缺了養贍,豈非自討苦吃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床下底破柴

粵地的床通常是四條床腳,而且離地面有一定的高度,避免濕氣致病。

床下通常是放些不常用的雜物。

「破柴」是將柴枝用柴刀劈開,使柴比較容易燃燒。

廣東舊式民宅門前肯定會有一塊花崗岩石,專門在此上面劈柴,

如果有人不按常規,跑到床下去幹「破柴」這事,每當高舉「柴刀」要往下劈時,

刀肯定會碰到床板,而且人一抬頭也會碰上。

所以就會說「撞板囉!」

隨著煤氣及電氣化的普及,年輕的一輩已不知道「床下底破柴」是何玩意;

但「撞板」這個詞在粵語地區還是很較常見的。

意思是自討苦吃,討了教訓;也比喻遭遇挫折,預期結果沒達到,更壞的情況是出現一個更壞的結果。

【撞板】的來源:

「撞板」的來源當中的「板」並非「木板」而是另有所指。

粵曲會使用一種由兩塊「板」組成的樂器,叫「板」,作用是為樂曲打拍子。

「撞板」中的「板」就是指這種樂器,若然板「打錯」了節奏就叫「撞板」。

在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術語中就把「強拍」稱為「板」;

而把「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眼」,合稱「板眼」。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2)普通話說: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

解說:

「百不失一」是成語,本來是用來表示射箭或打槍命中率高;

一點兒也不會有差錯,一百次中無一次失誤;

後來引申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會失誤。

失:過失,錯誤。

萬無一失。

出處1東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出處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七:「他把算子一動,便曉得這人姓名,窮通壽夭,百不失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神仙過鐵橋

「神仙過鐵橋」咋聽起來,「外省人」一下子很難弄明白它是什麼意思;

但如果與「泥菩薩過海」聯繫起來就容易明得多了。

比如說「神仙過鐵橋」,如果只是從「神仙」的神通來看,你說它的意思是:「飛過去」亦似無不可;

但是如果考慮到「鐵橋」的存在,你就會想到「飛過去」的意思與「鐵橋」沒沾上關係。

如果說「神仙過海」那還差不多;

再想想普通人如果過「朽木」橋,心理還是有很大「障礙」,但過「鐵橋」就會覺得「穩陣」得多了。

因為有「神仙」陪伴+過的又是「鐵橋」,那當然更沒問題啦!

「萬無一失」的意思不就出來了嗎!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493)普通話說:逐末捨本(zhú mò shě běn)

解說:

「逐末捨本」是成語,意思是追求細枝末節,捨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出處《隋書·禮儀志四》:「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捨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雞唔食細米

意思是富人不屑賺小錢

大雞=成長了的雞

唔食=不吃

細米=小顆的米粒

【大雞唔食細米】闡述:

廣東人有句「大雞唔食細米」;

「大雞」借喻富人、有頭有面有實力的人或者大商家、大學者、大企業等等地位高的人或單位;

「細米」指碎米,借喻小事情、小金錢、小課題等「細藝嘢」。

全句可指富人不賺小錢;

大人物不做小事;

大商家不接小生意;

大企業沒興趣投資小項目;

大學者不做小學問;

比喻只「食大茶飯」,不屑做「細藝嘢」或賺小錢,有自視甚高成分。

形容指有人自視甚高,不幹小事.

例句:

佢宜家係大老闆,大雞唔食細米,呢單嘢佢無興趣架喇!

(他現在是大老闆,不屑賺小錢,這件事他沒興趣的!)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4)普通話說:時乖運蹇(shí guāi yùn jiǎn)

解說:

「時乖運蹇」形容時運不好,命運不佳。

時:時運,時機;

乖:不順利;

蹇:一足偏廢,引伸為不順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劏豬凳

粵語「劏豬凳」形容命硬、克夫的女人。

「劏」粵語裡是「屠宰」的意思,因為從前「劏豬」是用一張凳當按版的,

那張凳行內人就叫「劏豬凳」,所有豬一被抓到凳子上,就馬上因為給人「劏」而送命,所以人們用來比喻「命硬」的女人就有如「劏豬凳」一樣,每被一擒(撲倒)到身上就沒命!

【劏豬凳】闡述:

「劏豬凳」後面有句歇後語叫做「上親就死」,意思就是抬「上了就死」,

殺豬的時候都要先豬頭弄到凳子上,然後開始「捅」它的喉嚨,放血,

叫「上凳」,只要豬一上「劏豬凳」就意味著要死了,

粵語裡一些比較俗一點的說話,和女人做「那些事」(做愛)叫「上」;

舊時,如果一個男人「上」了那個女人,意味著跟她結婚,遇到「克夫」的女人,就是遇上「劏豬凳」了。

因此「劏豬凳」又係用來侮辱嗰啲「剋死丈夫」嘅女性嘅。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495)普通話說:滔滔不絕(tāo tāo bù jué)

解說:

「滔滔不絕」是成語,形容說話連續不斷,指像流水一般不間斷,形容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1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出處2《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韓道國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出處3·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六八回:「陳宮保倒著實和秋穀談了一回,見秋穀口如懸河的滔滔不絕,不由得心中暗暗稱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啄唔斷

廣東人會用「雞啄唔斷」來形容人說個沒完沒了;

其中,「啄」讀「deong1」,「斷」讀「tyun5」。

「雞啄唔斷」好像指「雞」無法把一條狀物體「啄斷」。

如按此話意,筆者相信大家也看不出此詞與「多話」有何關係。

實情是這樣的:雞在地上啄食時,頭部「不斷」上下擺動,看上去就像有人「不斷」說話的樣子;

所以「唔斷」不指「斷開」,而是指持續不間斷的「不斷」

(「斷」讀「段/dyun6」)。

【雞啄唔斷】闡述:

當遇上某人「雞啄唔斷」、短話長說,或說些不很重要的事情時,

例如與對話人在趕時間、對所說不感興趣或覺得不勝其煩時,

多會向對方說:唔好再「雞啄唔斷」。

在粵語中,「雞啄唔斷」形容人一直在說話或聊天。

有關【雞】廣東話:

粵語中還有不少關於「雞」的詞語例如:

雞手鴨腳(形容人手腳不靈活或手忙腳亂);

雞咁腳(形容人走路很匆忙);

咪走雞(不要錯過機會)。

例句1

佢哋兩個一見面就雞啄唔斷咁喺度傾偈。

(他們兩個一見面就不停地聊天。)

例句2

你哋兩個雞啄唔斷咁講緊乜啊?

(你們兩個滔滔不絕地在說什麼?)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6)普通話說:焦頭爛額(jiāo tóu làn é)

解說:

「焦頭爛額」是成語,形容燒焦了頭,灼傷了額;

比喻非常狼狽窘迫;

有時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帶有誇張的意思。

出處1《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九廟至重,事如生存,而徹小塗大,不防於火之將至;宰相之居,華屋廣袤,而焦頭爛額,獨全於火之未然,亦足見人心陷溺,知有權勢,不知有君父矣。」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到四更時分,人困馬乏,軍士大半焦頭爛額。」

出處3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殯焰飛騰,眾水手被火燒得焦頭爛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弊傢伙

廣東話形容很糟糕的情況,有多種表達方式:

例如:

1弊傢伙,唔記得帶鎖匙添!

(糟了!忘記了帶鑰匙!)

2唔小心刪咗成個資料夾,今次大鑊喇!

(不小心把整個資料夾都刪了,這次問題可大了!)

在一般情況下,兩詞可以互換,但也有微小差別:

「弊傢伙」一般指突發的情況,而「大鑊」主要強調事件的嚴重性,

卻不一定是「突發」,

例如「我隻腳好大鑊,韌帶撕裂」一句,則不可換成「弊傢伙」。

粵語的「弊」本身就是「糟糕」的意思,由它衍生出的另外幾個相似的俗語:

「弊一弊都冇咁弊」、「弊家了」(liao1)、「弊曬」。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7)普通話說:孤注一擲(gū zhù yì zhí)

解說:

「孤注一擲」是成語,形容賭博時,傾其所有而下注,由一擲來決勝負,

希望最後能贏錢。

後多比喻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險行動。

出處1《宋史·寇準傳》: 「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出處2《晉書·何無忌傳》: 「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

出處3·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無如他被全台的公憤逼迫得沒有迴旋餘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博大霧

「博」有賭博的意思。

粵語中,「博」也表示伺機撈取利益,而這行為是否成功得看「彩數」。

「博」的原意當然是「拼搏」,「奮鬥」,例如說,這個人很「博」就是說這個人很有「進取心」。

但是回說,廣東人對「博」字還有另一個引申的理解「博彩頭」。

因為要去「拼」的東西往往是有風險的,不「成功」便「成仁」,

最終結果如何就得看運氣了。

因此,廣東人說「博一博」,其實就有包含了「拼一拼」和「賭一賭」的雙重意思,正所謂「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如此說來,我們要理解「博大霧」就簡單多了;

就是說一個人趁著「大霧」混濁不清的天氣,跑去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

分分鐘可以「瞞天過海」,博取更大的利益。

因為「下手」的人在「大霧」中較易「博」到「懵」。

【博大霧】闡述:

有人用「博大霧」來比喻趁混亂的時機討便宜或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筆者對「博大霧」的出處有兩個理解:

其一、「霧」與「懵」諧音,「博大懵」就成了「博大霧」;

其二、「孔明借箭」的故事家喻戶曉,當中諸葛亮就是「博大霧」

(藉江上大霧)成功騙去曹軍約十萬支箭。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和水、顯示的文字是「博大霧」

 

6498)普通話說:黔驢技窮(qián lǘ jì qióng)

解說:

「黔驢技窮」是成語,形容老虎了解驢子再無其他技能後,立刻撲上去吃了牠。後用以比喻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再也無計可施了。

黔:今貴州省一帶;

技:技能;

窮:盡。

出處1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放之山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驢一鳴,虎大駭……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斷其喉 。

出處2陳立德《前驅》三十八:「他們不過是黔驢技窮,想求個活命罷了。」

【黔驢技窮】成語故事:

從前貴州沒有驢子,有人從外地帶來一頭驢,放在山下餵養。

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起初以為是神,害怕而不敢接近。

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

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典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惡啃

在粵語中,「惡啃」形容吃不消,難以應對某事或某人。

與「惡啃」意思相近的粵詞還有:「惡搞」、「惡頂」、「難頂」等。

例句1

咁惡啃嘅事你都搞得掂,以後肯定冇嘢難倒你。

(這麼難以應對的事情你都搞得定,以後肯定沒有事情難倒你。)

例句2

佢份人好惡啃,大家都唔中意同佢打交道。

(他這個人很難搞,大家都不喜歡跟他打交道。)

未提供相片說明。

 

6499)普通話說:易若轉圈(yì ruò zhuàn quān)

解說:

「易若轉圈」是成語,形容像轉動圓形的器物一樣容易。

比喻輕而易舉且順暢無阻。

轉圈:轉動圓體的器物。

出處南朝·陳·何元之《梁典總論》:「開幸人之志,兆亂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圈,萬裏糜沸,四方瓦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易過借火

廣東話「易過借火點」意思是比借火還要容易的事情,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

「易過借火」其意思全都在「易」字上;

「易過」是「比……容易」。

整個詞組誇張地說明所辦的事情「輕而易舉」。

例如:

吸煙時沒帶火機或火柴,問剛好有帶的不相識的人借火來點煙,一般別人都會願意。

易過借火來源:

舊時的家庭主婦操持家務,「點火」起「煤爐」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和柴火,就會拿新蜂窩煤到鄰居家換取煤爐里燃燒的其中一個蜂窩煤,

回自家把爐火燒旺,這種行為就是「借火」。

後來,人們用「易過借火」形容所辦的事情輕而易舉就完成了。

例句1

今次考試真係易過借火,我全部題目都識做。

(這次考試很容易,我全部題目都會做。)

例句2

今次投標我準備咗好耐,前期做足功課,中標肯定易過借火。

(這次的投標我準備了很久,前期做足功課,中標肯定輕而易舉。)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00)普通話說:弄性尚氣(nòng xìng shàng qì)

解說:

「弄性尚氣」是成語,意思是指憑感情辦事,好耍脾氣。

形容發脾氣、發怒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這薛公子的混名,人稱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炮仗頸

「炮仗」是「鞭炮」的粵語叫法。

鞭炮是紅色的,而且一點就會爆;而脾氣暴躁的人,每次吵架都會面紅耳赤,

所以用「炮仗頸」來指代這些人。

而這些人,一旦被某些事情激怒,脖子充血好像炮竹一樣紅通通的,而且隨時要爆炸(就是開始罵人)

因此「炮仗頸」是用來比喻一個人脾氣大,像鞭炮一樣,一點火就爆炸。

【炮仗頸】闡述:

「炮仗頸」的人大都是脾氣差,但發完脾氣之後不會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過,這樣好嗎?

但是,因為他們胡亂發脾氣而受苦的人來說,

並不好;

他們自己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便以為自己一定得到原諒嗎?

不一定的。

另外,任何一種性格的人發脾氣的時候,也不一定是有道理的,

尤其是很容易會發脾氣的「炮仗頸」人。 ​​​​

例句1

佢份人是炮仗頸,成日同人嗌交。

(他這個人脾氣大,經常跟別人吵架。)

例句2

你唔好成日都炮仗頸啦,對身體唔好啊。

(你不要經常大發脾氣,對身體不好啊。)

未提供相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