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2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1/07 21:27:41 網誌分類: 教育
07 Nov

master曾

382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6501)普通話說:物美價廉(wù měi jià lián)

解說:

「物美價廉」是成語,意思是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廉:便宜。

出處1清·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下》:「本年所收之漿必待隔年出售,氣味乃厚。如派人學製,復儲一年,則物美價廉,爭先樂購。」

出處2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物美價廉,所以特來求教。」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大包

粵式「大包」全稱「雞球大包」,係點心嘅一種。

那是用低筋麵粉加上澄麵做皮,以豬肉、雞蛋、雞肉、冬菇、鮮筍(或沙葛)等作主要餡料,將釀好餡料嘅大包蒸製而成。

大包貌似菜肉包,不過造型龐大,大概係一般中式包類體積嘅3倍左右,通常一個普通嘅蒸籠只可以放入一隻大包。

【賣大包】闡述1

「大包」源自廣州嘅茶樓提供嘅點心之一。

由於大包體積大、餡料多,令食客可以飽肚。

茶樓通常對大包嘅規格、質量、定價經過精心計算,以免做蝕本生意。

「賣大包」一詞亦因而成為廣東流行語,意思係以廉價招徠。

一般廣東茶樓賣大包有兩種做法:

1按成本賣、唔賺錢:

2以賠上茶價收益賣:

廣州有啲茶樓為此限制賣大包嘅數量,例如每日茶市限賣一次,有啲兩次,或者限制每位茶客只可以買一個大包。

無論大包「超值好食」,但以往茶客都守規矩,一般唔會走去搶包。

【賣大包】闡述2

由於「茶樓文化」由廣州傳至香港;

20世紀戰前香港嘅茶樓都有「賣大包」。

之後,香港經濟起飛,茶樓點心嘅種類愈來愈多樣化,香港茶客嘅選擇多咗,

對「大包」嘅喜愛程度逐漸減少,加上食客嘅食量減少,同大包嘅製作成本較高、工序較多;

新式茶樓通常都無「大包」賣。家陣喺香港只有一啲懷舊式老茶樓有大包賣。

【賣大包】闡述3

不過,喺越南粵式大包直到現時仍然流行,喺粵式茶樓或大街小巷周圍都食到,餡料多數用豬肉、沙葛、鵪鶉蛋、臘腸等等做成,越南話叫賓(爆)包。

【賣大包】闡述4

之不過,有一個講法,當年「大包」嘅出現並唔係茶樓老闆「好心」;

反而「係唔多好心」;

因為茶樓會將前一晚客人食剩嘅嘢做餡料,那就係「大包」喇!

係真係假,現在已經無從查證了。

事實上當年的一個「大包」的分量,相當於三個叉燒包,其餡料多樣,一般包括鵪鶉蛋、叉燒、雞件、臘腸、冬菇,可謂「抵食夾大件」,

但這不是事實的全部,皆因所用餡料大多是集「賣不完的燒臘」、

「賣不完的點心」和「快到期的食材」的大成而已。

例句1

果間店嘅老闆好好人,成日「賣大包」益街坊。

(那家店的老闆人很好,整天讓利酬賓。)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

 

6502)普通話說:過路財神(guò lù cái shén

解說:

「過路財神」是成語,意思是比喻暫時經手大量錢財的人。

出處1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九章:「光叫我當過路財神,再弄鬼搗棒槌可不成。」

出處2《作家》1983年第11期:「你們大大小小就知道花錢,小的要買冰棍,大的又要吃罐頭。反正我是過路財神,給你們錢,買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玻璃夾萬有得睇無得使

粵語中「夾萬」即保險箱、保險柜,專門用來收藏貴重的物品,通常需要知道密碼才能打開。

粵語歇後語中「玻璃夾萬有得睇無得使」其中

「使」粵語中意思是「使用」的意思;

「玻璃夾萬」,即看到裏面的東西,卻用不到,用不上。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03)普通話說:時無再來(shí wú zài lái)

解說:

「時無再來」是諺語,形容時機錯過,不會再來。

激勵人要抓緊時機。

時:機會。

出處宋·邵雍《不再吟》: 「春無再至,花無再開;人無再少,時無再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係廣東俗語;

這個「博」是同「接駁」意思一樣,是組合、接上去的意思。

因為初期的摩托車是在單車基礎上加裝發動機,單車裝上發動機就變成摩托車,所以就有「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句話。

這句話也經常被用於賭場中的一句話,主要說明要想致富就賭一場。

贏了「單車」就變成「摩托」,「摩托」就變成「吉普車」。

圖像裡可能有自行車和戶外

 

6504)普通話說:支吾其詞(zhī wū qí cí)

解說:

「支吾其詞」是諺語,形容用含混的話搪塞應付,以掩蓋真實情況。

支吾:說話含混躲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二回:「餘藎臣見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處,只得支吾其詞道:他的差使本來要委的了。銀子是他該我的,如今他還我,並不是花了錢買差使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趦阿趄(阿支阿左)

粵語「阿支阿左」形容說話時,顧左右而言他;

正字是「趦趄 」推演為「趦趦趄趄」。

趦趄= 想前進又不敢前進;形容疑懼不決,欲進又退、小心翼翼,猶豫觀望。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05)普通話說:志盈心滿(zhì yíng xīn mǎn)

解說:

「志盈心滿」是成語,意思是志向實現,洋洋得意的樣子。

盈:充滿。

出處《晉書·袁甫傳》:「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平強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鬆毛鬆翼

呢句係廣東話,意思來自鳥兒弄吓羽毛,拍吓翅膀,躍躍欲飛,得意忘形。

最清楚明白的是孔雀,牠們開心歡喜時,牠就會打開雙翼及張開尾毛行來行去;

另外,母雞生完蛋,亦都有類似情況。

圖像裡可能有鳥和戶外

 

6506)普通話說:負重致遠(fù zhòng zhì yuǎn)

解說:

「負重致遠」是成語,形容背著重東西走遠路。

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負:背著;

致:送到。

負重:是指背負重物或擔負重任。

致遠:則是指到達遠方。

出處1南朝··范曄《后漢書·趙憙傳》:「更始曰:‘繭栗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出處2《六韜.卷六.犬韜.練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頂硬上

這是粵語口頭禪,

「頂」讀鼎(ding,陰上聲)

「硬」(ngang,陽去聲)

「上」尚(seng,陽上聲)。

形容工作上的重要任命,所要面對的事情千頭萬緒;

常常是在你沒有足夠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任務突然降臨到頭上的。

這樣,你就只好「頂硬上」了。

【頂硬上】闡述:

「頂硬上」語出舊社會「咕哩」,舊時對搬運工人的帶輕視態度的稱謂,其中流行的一支歌謠。

當時每當「咕哩」肩負重荷,一步一顫走動時,他們會唱道:「嗨呀嗨喲,頂硬上囉,鬼叫你窮啊,頂硬上」;

那時生活在貧困線下的搬運工人,不拼死拼活出賣勞動力,又哪有第二條活路?!

時移世易。如今,重物的搬運者盡可藉助於吊車鏟車一類現代機械,「頂硬上」,這一把人當牛做馬的日子亦已一去不復返。

但是,這「口頭禪」卻被今天的廣東人照說不誤;

當然,其語義與「鬼叫你窮」已扯不上關係。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07)普通話說:二把刀(èr bǎ dāo)

解說:

「二把刀」是指對某項工作中知識不足、技術不高的人。

比喻技術不夠好時,則勉強「湊合」的則稱為「二把刀」。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九:「我只會搭棚這點手藝,我的拳腳不過是二把刀。」

【二把刀】來源1

二把刀來源於泥瓦匠。

瓦工只是夏秋幹活,冬春賦閒在家,在閒暇時就賣蘿蔔,所以瓦工都有雕蘿蔔花的手藝,夏天砍磚,冬天砍蘿蔔,於是有了「二把刀」的稱呼。

【二把刀】來源2

另一種說法;人們把技術最好的泥瓦匠稱為「頭把刀」,頭把刀常常壘牆角,

叫「把垛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周身刀冇張利

「張」是粵語中「刀」的量詞,也有用「把」。

全身都是刀,但沒有一把是鋒利的,形容人甚麼都懂一點,但沒有專長。

例句:

佢呢個人乜都話想學,但就係周身刀冇張利,學咩都係三分鐘熱度。

(他這個人甚麼都說想學,但就是每方面懂一點卻又不精,什麼東西都是喜歡一吓吓又堅持不下去的。)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508)普通話說:一鍋端(yī guō duān)

解說:

「一鍋端」是諺語,比喻一下子全拿出來,沒有剩餘;

或比喻一下子全部消滅。

出處1李曉明《平原槍聲》:「不要說一個毛孩子,就是三兩排人我也可以給他一鍋端了!」

出處2熊召政《張居正》第二卷第12回:「這一回,他就可以借首輔之手,把咱們一鍋端收拾幹凈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鑊熟

字面意思是將所有的食材放在同一個鍋裡煮熟。

引申意義是幾個相互關聯的人因為同一件事情而遭到禍害,或者是與人同歸於盡。

也可以理解成若干人在同一個事故中喪生。

【一鑊熟】闡述:

「你唔好行过嚟呀,最多我同你一镬熟呀!」

當電視劇集播到雙方對峙的畫面時,我們總能聽到這句對白,

不懂廣東話的你可能會吃一驚:天啊!難道他要煮熟敵人?

究竟「一鑊熟」是什麼意思?

雖然,「一鑊熟」表面意思是多種食物放在一個鑊裡一齊煮熟,

但實質是指要與敵人同歸於盡,一起完蛋。

下次若有人得罪你,你可以開玩笑地威脅他說「一鑊熟」,或許他會被你嚇到呢。

例句1

生死關頭你要睇住我啊,如果唔係好容易一鑊熟㗎!

(關鍵時候你可要照看住我啊,不然的話大家一同遭殃),多比喻全部遭殃。

例句2

驚佢有牙咩,最多咪一鑊熟!?

(怕他幹什麼,大不了來個魚死網破!)

圖像裡可能有火和食物

 

6509)普通話說:因勢乘便(yīn shì chéng biàn)

解說:

「因勢乘便」是成語,意思是根據形勢順便達到目的。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蛇隨棍上

「打蛇隨棍上」其實是「木棍打蛇,蛇隨棍上」這句話的簡省說法。

意思是指人能瞅準機會,順勢而為,爭取更大的利益或好處。

【打蛇隨棍上】闡述1

人們以「打蛇隨棍上」比喻人間爭鬥,指的是:

「被攻擊者」善於利用「對方」手段中的破綻,靈敏地反擊,使對方大感棘手。

【打蛇隨棍上】闡述2

南方多瘴癘,常有蛇蟲鼠蟻出沒。竹、鞭柔軟,棍棒堅硬。

蛇善於纏繞硬物,每次一棍打不著蛇的要害,蛇會反身一捲,

就可以隨棍而上,張口吐獠牙,直撲打蛇者。

但凡遇上蛇,打蛇要用竹鞭,不能用棍。

【打蛇隨棍上】闡述3

日常言語中經常會運用到「打蛇隨棍上」,話語性質是中性的。

不論「好蛇」、「壞蛇」都有隨棍上的本領;不論「好人」、「壞人」都有可能利用對方的破綻反擊。

打「壞蛇」,對其反擊能力不可低估;

而假若自己落在如「蛇」之被打地位,則要看準機會實施「隨棍上」的本領。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10)普通話說:心無二用(xīn wú èr yòng)

解說:

「心無二用」是成語,意思是指做事要專心,注意力必須集中。

形容心思不能同時用在兩件事上,精神要集中。

出處漢·桓譚《新論·專學》:「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並運也。」

剟劂:解:刻鏤的刀具。

剟粵音:絕

劂粵音: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叠埋心水

「疊埋心水」就是把心思集中起來,集中精力、一心一意的意思。

「疊埋」,指集中、收攏;

「心水」指心思。

古時候認為思維活動都發生在「心」上,所以多以「心」來表述思維活動。

「疊埋心水」就是把心思集中起來,集中精力。

另外,粵語還有「心水清」一說,指有心思、頭腦清醒。

例句1

放完假應該疊埋心水返工,下次再諗去邊度玩啦。

(放完假應該專心上班,下次再想去哪裏玩吧。)

例句2

今次考試成績咁差,真系要疊埋心水溫書啦。

(這次考試成績這麼差,真的要一心一意複習了。)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11)普通話說:橫衝直撞(héng chōng zhí zhuàng)

解說:

「橫衝直撞」是成語,意思是向前突破,不可阻擋或毫無顧忌地亂衝亂闖。

形容亂撞,無把握地四處奔走尋找。

出處1明·李贄《續焚書·與友人論文》:「凡作文皆從外邊攻進裡去,我謂文章就時而攻打出來,就他城池,食他糧草,統率他兵馬,直衝橫撞,攪得他粉碎,故不費一毫氣力而自然有餘也。」

出處2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六回:「只見三妖全身甲胄,橫衝直撞,左右廝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撞死馬

要形容別人走路時橫衝直撞,不顧路面情況,我們可以用「撞死馬」這個形容詞來表達。

也可用「行路唔帶眼」來形容。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12)普通話說:時乖命蹇(shí guāi mìng jiǎn)

解說:

「時乖命蹇」是諺語,意思是指一時的運氣不好。

時:指時運,時機;

乖:不順利;

蹇:困苦、不順利。

出處1《投湖南王大夫啟》:「羅隱奔波於科場近三十年,時乖命蹇、坎坷艱難,十年慟哭於秦庭,八舉摧風于宋野,十上而不第。他雖胸中凌雲萬丈,奈何落拓一生,傳食諸侯。」

出處2瞿秋白《餓鄉紀程》:「人人只知道時乖命蹇,那知生活的帳子裡有巨大的毒蟲,以至於蚊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衰唔衰

字面意思是該倒霉的時候不倒霉;

偏偏不該到霉的時候卻行起衰運來。

「好衰」屬「明反說正」語法;

「唔衰」屬「明正說反」語法。

意思是正好這時候碰上倒霉事,真係好衰唔衰。

例句1

我排咗一個鐘頭隊,好衰唔衰差唔多輪到我,就話派晒籌喎。

例句2

畀人扒咗個銀包TI,好衰唔衰今日沒帶銀行卡,想攞錢都唔得。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13)普通話說:坐山觀虎鬥(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

解說:

「坐山觀虎鬥」是成語,意思是指坐在山上看老虎相鬥。

比喻對雙方的鬥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

出處:出自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張儀列傳第十。

【坐山觀虎鬥】成語典故:

話說有一年,韓國與魏國打仗,很長時間,不分勝負。

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陳軫(粵音:親)說:

從前有個叫卞(粵音:邊)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牠們。

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

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

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說:

「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著一個大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是吧?

陳軫點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王採納陳軫的意見,真的獲得了勝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繑(翹)埋雙手

「翹埋雙手」是一個雙臂摺疊,然後向胸前靠攏的動作。

「翹埋雙手」多表示某人處於頗優閒的狀態。

比喻袖手旁觀、冷眼旁觀、作壁上觀、靜觀其變、坐觀成敗、坐視不理、

隔山觀虎鬥、漠不關心、置身事外、見死不救,或在旁邊看熱鬧。

【繑(翹)埋雙手】闡述:

(kiu5) 是一種縫紉法。

將布帛的邊向內裡捲,縫邊後外面不露針腳。

織頸巾果陣,枝針帶住條線由前邊插入去,再係後邊刺返出嚟,

這個動作叫「繑」。      

無論自己「繑」或者同情人「繑」,都係用「繑」。

例句1

阿仔,阿媽咁多家務做,你就「翹埋雙手」(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過得意去嗎?

「過得意去」演變自「過意得去」;

「過意」,是個書面語,指心安;

那「過得意去」就是感覺心安。

例句2

佢兩個而家火併緊,我哋最好就係「翹埋雙手」(置身事外、作壁上觀、隔山觀虎鬥)一於等睇戲!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

 

6514)普通話說:掛冠歸去(guà guān guī qù)

解說:

「掛冠歸去」是成語,意思是把官帽取下掛起來;辭官回家。

意即辭去原職另找一份職業。

冠:帽子,這裡指官帽。

出處1《後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出處2·天然痴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氣得彭教諭拂衣而去,遂掛冠歸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擗(劈)炮

「劈炮」者,就等如不想幹下去的意思了!

「劈炮」一詞,流入坊間,成為所有打工仔自己辭職的代名詞。

「辭職」,又叫炒老闆魷魚、劈炮、唔撈,係工人自己主動唔做份工,

同波士呈辭。

【劈炮】闡述1

「劈炮」呢個講法又點來的呢?

「劈炮」的「劈」字只是借音,本應是呢個「擗」,意思是隨隨便便放低啲嘢,果個動作就是「擗」。

1譬如派信的郵差,就可能將啲信「亂咁擗」;

2個細路唔乖,可能一放學返到屋企就「擗低」書包,淨係玩遊戲機唔做功課;

3住高層樓的人可能俾人話佢「真是無公德心,成日擗垃圾落嚟」;

知道個「擗」字點解,就可以進一步講「擗炮」了。

【劈炮】闡述2

原來「劈炮」是由香港警隊流行開來的,香港差人配咗支「炮仔」,

而辭職唔做的時候,就要將「手槍」交還,

在香港,警員的待遇比較好,所以如果警員要辭職的話,多數都是工作得唔夠開心,或者是受到啲不公平待遇,唔順得條氣,咁先至會好嬲咁樣擗低支「炮仔」話,「我唔撈啦!」

呢個示威式的辭職動作,就叫做「劈炮」。

有陣時,在辭職的時候,有人仲會拍台拍凳咁樣大鬧一番,呢種咁的情景,

廣東人就稱之為「燒台炮」,

呢個詞是形容得非常之生動的,「燒炮」是好響的,拍台拍到好似燒炮咁響,

就叫做「燒台炮」了。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站著

 

6515)普通話說:惺惺相惜(xīng xīng xiāng xī)

解說:

「惺惺相惜」是成語,意思是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愛護、

同情、支持。

出處1元·王實甫《西廂記》:「他若是共小生,廝覷定,隔牆兒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出處2柳殘陽《斷腸花》第34章:「這是雙方的互相傾慕,惺惺相惜,但是,又何嘗不是一種緣分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葾豬頭都有盲鼻菩薩

「葾」(粵音:冤)即是食物變質發出的臭味,「葾崩爛臭」的「葾」。

「盲」在呢度要讀成「盟」音,意思是閉塞唔通,即是「盲塞」的「盲」。

先來解釋一下乜嘢是「葾豬頭」同「盲鼻菩薩」先啦!

舊時,廣東人入廟拜神是攞「豬頭」來做祭品的,舊時無雪櫃,

遇到熱天了,豬頭就好可能就變味了。變味的豬頭攞去拜神,如果啲「神」聞得到,就梗係唔鍾意啦!

所以攞「葾豬頭」去求神保佑,實在是非常唔「老嚟」的。

不過,如果個菩薩「盲咗鼻」,聞唔到臭味的話,只是見到個「豬頭」夠曬大,夠曬肥,就覺得拜神果個人有「神心」,咁就可能保佑佢了。

【葾豬頭都有盲鼻菩薩】闡述1

其表面的意思是:拿變壞而發臭的豬頭供奉神通廣大的菩薩是過不了關的,

卻巧遇「鼻塞」的菩薩,聞不到那股奇臭異味,因而得以瞞天過海。

【葾豬頭都有盲鼻菩薩】闡述2

整句最常見的寫法是「冤」豬頭都有「盟」鼻菩薩、

「冤」豬頭都有「萌」鼻菩薩;

最多人認為的正寫是「葾」豬頭都有「萌」鼻菩薩、

「葾」豬頭都有「㒼」鼻菩薩。

據筆者的考究,音義俱近的寫法是「蔫」豬頭都有「盲」鼻菩薩,分析如下:

【葾豬頭都有盲鼻菩薩】闡述3

此粵俗的書面語版本是: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寓意如下:

1不要以為別人不喜歡你,就沒有人喜歡你,世事往往告訴我們,

喜歡你的大有人在;

語帶安慰,多用於男女關係中。

2壞東西也有人要的,指可能有人不識貨;語帶譏諷。

3條件或許很不理想的人,只要遇上條件大同小異的人,就會被接受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16)普通話說:換湯不換藥(huàn tāng bù huàn yà)

解說:

「換湯不換藥」是諺語,比喻名稱和(或)外形、畫面雖然改變了,

但實際內容(或重點)還是老一套。

出處1馬南邨《燕山夜話·文章長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幾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實際上不過是為短而短,內容仍舊換湯不換藥。」

出處2清·張南莊《何典》第三回:「那郎中看了,依舊換湯不換藥的拿出兩個紙包來。」

出處3《民國演義》第一百十五回:「去了一個段派,復來了一個段派,仍然是換湯不換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豉油撈飯

「豉油撈飯」,廣東人是知道的,即用醬油拌飯,加上醬油,原來淡而無味、單調乏味的白米飯,也就有了鮮味、顏色和水分;

但是,白米飯終究還是白米飯。

整句話的意思即表示,在不改變事情根本性質的情況下,加些調料,做些表面工夫,白米飯便也有了色味俱全的「假象」。

【豉油撈飯】闡述1

這句話是一種比喻,是一句歇後語,它的後半句是「整色整水」。

所謂「整」是修理,搞;弄的意思;

色水即顏色。

但是,「整色水』或「整色整水」中的「色水」則有點不同,是「模樣」的意思。這兩個詞是比喻詞。

【豉油撈飯】闡述2

「整色整水」,通常形容人裝樣子,裝門面、糊弄別人.可以理解為裝作;

搞門面(表面)功夫,造成假象,以遮掩內裡的虛假;也指說門面話,客套話,其實內心本意並不如此。

【豉油撈飯】闡述3

不過,「整色整水」跟「扮嘢」或「裝模作樣」又有重要區別,

前者不帶特別明顯的貶義,意思較為中性;

而後者則更具批評的意味。

未提供相片說明。

 

5617)普通話說:得過且過(dé guò qiě guò)

解說:

「得過且過」是成語,意思是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

形容胸無大志;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

出處1元·無名氏《小孫屠》第四出:「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出處2清·彭養鷗《醒世小說黑籍冤魂》第一回:「但是吃煙人的脾氣,總是得過且過,那一個是真心肯戒。」

出處3《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四出》:「(婆):『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打旋:解:因焦急而轉來轉去的樣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側側膊唔多覺

本意是大家一起抬東西,其中有一個故意把肩膀「歪」了一下,把「重量」分給別人承擔。引申指的是「推卸責任」,「逃避問題」。

【側側膊唔多覺】闡述:

也意指:即側一下身,裝作睇唔見,相當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18)普通話說:得月較先(dé yuè jiào xiān)

解說:

「得月較先」是成語,本是形容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係。

出處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頭啖湯

「頭啖湯」是粵語地區通用的民間俗語用詞,形容「煲湯」試味的第一口湯;

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海外華人區都常說;

網絡用語中,一般是指做什麼事都爭當第一人,敢為人先。

【頭啖湯】闡述:

「頭啖湯」中的「頭」是「第一」的意思,

「啖」是一個量詞,相當於普通話中「口」的意思。

「頭啖湯」即新鮮煲出來的第一口湯,

喝「頭啖湯」的人就是第一個嘗鮮的人。

現在意思延伸到,做什麼事的第一個,都叫飲「頭啖湯」的人。

例句1

豬骨湯啱啱煲好,你快啲試下頭啖湯啦。

(豬骨湯剛剛煲好,你快點試試第一口湯。)

例句2

今次係一個難得嘅好機會,你唔好錯過啊,爭取飲到頭啖湯。

(這次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你不要錯過啊,爭取做第一個嘗鮮的人。)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19)普通話說:橡皮釘子(xiàng pí dìng zǐ)

解說:

「橡皮釘子」是漢語成語,猶軟釘子。

意思是以婉轉隱晦的方式進行斥責或拒絕。

出處1茅盾《子夜》十四:「屠維岳第二次聽出吳蓀甫很挖苦他,也就回敬了一個橡皮釘子。」

出處2《清明前後》第一幕:「餘為民只有一點美中不足,在碰了人家的橡皮釘子而自解嘲的時候,他那笑形,他那眼神,宛然是個白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托手踭

手踭:即手肘。

「托手踭」原指當別人伸出求助之手時,卻托起他的手肘,其真正意思是當別人求助時,明確地拒絕別人的請求,不幫助別人,有時也指阻礙別人辦事;推搪別人的請求或故意為難;制肘別人;

例句1

呢單嘢我趕住?,咪托手踭啦!

(這件事我得趕緊完成,別故意為難了。)

例句2

你叫親我,我都未托過手踭噃。

(每次你叫我,我都沒有不幫忙的呀。)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20)普通話說:林林總總(lín lín zǒng zǒng)

解說:

「林林總總」是成語,形容雜亂眾多。

比喻人或事物眾多。

林林:樹木聚集成片的樣子;

總總:全部匯集狀。

出處1秦牧《魯班的妙手》:「在林林總總的這類故事中,也有一個是說魯班學習海龍王宮殿的建築藝術。」

出處2唐·柳宗元《貞符》:「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虢礫緙嘞

Kick力卡嘞 = 虢礫緙嘞 = 各式各樣

四個字中,

「虢」是周朝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封地。

「礫」是瓦礫、碎石之意。

「緙」是織物的緯線。

根據《玉篇.糸部》記載:「緙,紩也,織緯也。」;緙也是細小之物。

「嘞」從口字偏旁,明顯是擬聲詞。

四個字中有三個都是又小又微細之物,合起來就是一堆「鎖碎」事物了。

例句:你快啲執埋嗰啲「虢礫緙嘞」嘢啦!

意思是叫你執埋啲嘢,但那些嘢太鎖碎太雜,你不想每一件都講出來,因此求其發出一聲「虢礫緙嘞」聲音,去代表那些鎖碎事物。

未提供相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