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明佛陀教育 (25)

2020/11/12 08:40:11 網誌分類: 教育
12 Nov

(淨空老法師開示)

成佛的條件是放下

這一句佛號是梵語,阿彌陀佛,如果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不是不能翻,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整個翻出來是無量覺,沒有一樣不覺。我們現在怎麼樣?我們現在是一切迷,一樣也不覺,天天念這一句提醒自己。什麼是覺?放下障礙就覺了,不執著、不再有成見,你就開始覺悟了。真的不執著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身也不執著了,恭喜你,你證得阿羅漢果,你成了正覺。再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了,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說,一切現象都是波動,根本就不是事實存在,了無所得。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真相,只要他放下,他也成佛,他也成菩薩。不一定是學佛才能成佛,學科學也能成佛,學哲學也能成佛,學其他宗教也能成佛,成佛的條件是放下。無論學什麼,你只要能把執著放下,在佛家講,你就成正覺,你證阿羅漢果;你分別放下了,你就成菩薩,你成正等正覺;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你成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些事實真相,除了教學之外,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歸自性。他要什麼?他什麼都不要,他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需要別人尊重,心地確實一塵不染。他給我們示現的,他所教導我們的,都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我們本來跟他是一樣的,向他學習就能夠找到我們本來面目。

魔是我們自己善惡的念頭

神聖的教誨拋棄了,說它是迷信;聖賢人的教誨那過去了,不合乎時代,不合乎科學,都不要了,毫無忌憚,任意去作惡。倫理道德不能規範你,法律也不能規範你,政府也管不了你,皇帝對你也無可奈何,最後怎麼辦?最後是山河大地它生氣,它來報復你,你有什麼辦法。所以我們細讀這些大乘經教,對這些因因果果事情全都搞清楚、都明白了,眾生的共業,沒有辦法,我們跟他講,他也不聽。但是我們天天還在此地講,叫佛度有緣人,我們用電視、用網路,到這個時候他打開這個頻道來收看的,這是有緣人。真的明白了,回心向善,再不敢作惡了,別人對我不好,我也不在意了,原諒他了,不能跟他作對。跟他作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是好事情,不如一筆勾消,這個多自在。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統統一筆勾消。他們都是菩薩,他們都是我的恩人,為什麼?替我消業障,好事!提升我自己的境界。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就上升,不斷上升。所以他們是菩薩,示現這個境界幫助我提升。

如果你受不了,順境裡頭起了貪心,惡境裡頭瞋恚,那些人就是魔,為什麼?他把你送到地獄去。外頭是不是真有佛、有魔?沒有!我們一念正確的態度去對他,他都是佛;要是反常的態度,怨恨對待他,他們都是魔。所以境界裡頭無佛亦無魔,全是我們自己善惡的念頭,我們善念起來了,全是佛;惡念起來了,全是魔。魔不在外頭,在你心裡頭!天天接近佛法,天天學習佛法,整個宇宙全是佛,一個魔也沒看到。如果離開佛法,你跟這個社會去學,現在電視裡殺盜淫妄、暴力色情,你跟他們學,那你六根接觸全是魔,要懂這個道理。真搞明白之後,我們的心態恢復正常,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無不是佛菩薩、阿羅漢。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當我們自己功夫還不夠,沒有這麼深的定力,沒有這麼好的智慧來轉變我們的境界,那怎麼辦?少接觸,負面的少接觸,正面的多接觸。「汎愛眾,而親仁」,佛菩薩是仁慈的,宗教裡面神聖是仁慈的,那些神職人員是仁慈的,跟他們多親近,向他們學習,那就好。在現前這個世間,我們還是過一種非常幸福圓滿的人生,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共業裡頭有別業,別業裡頭有共業。如何化解劫難?對自己來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自己,老實念佛,用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對社會一般大眾,決定要修六和敬,自己學謙卑,學恭敬別人。

回歸自性四德是基礎

世尊在大乘教裡常跟我們講,佛無有定法可說,為什麼?整個宇宙剎那剎那在變化,根本就沒有定法,所以佛度化眾生也沒有定法。這變化從哪裡來的?什麼人來主持這個變化?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變化?心能現能生,所現所生這些法它會產生變化,那是識起的作用。識是什麼?識是分別、是執著。那你就想想,不要想別人,想自己,我們的分別無量無邊,我們的執著也是無量無邊,所生的一切法,它不是定法,它是剎那生滅的。所以剎那隨著眾生的念頭,它起剎那變化,即使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面,正如《楞嚴經》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佛也沒有定法可說,隨著一切眾生的變化,佛真的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順裡面有不變的,隨順是變,我們凡夫麻煩的就是隨著眾生變,隨緣隨變,這就苦了。佛菩薩高明的地方他隨緣不變,那是人家高明,什麼緣都能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能隨。不變是什麼?不變,他用真心。什麼是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不變,永恆不變。這十個字就是經教常講的大菩提心,在四聖法界用的是這個心,在人天、在三途、在地獄他還是用的這個心,依正莊嚴天天在變化、剎那在變化,菩提心不變。凡夫不行,凡夫隨緣隨著變。怎麼隨著變?隨著外面境界起七情五欲、貪瞋痴慢,這就變了。

要知道,隨緣隨變是造業,隨緣不變他不造業,佛經上勉強稱它作淨業,其實如果說是造淨業,還是對十法界的四聖法界,那才叫淨業。實報土裡面,痕跡都沒有,染淨都沒有,那才是自性的起用,沒有一樣不稱性,這是如來的果地。我們要學佛得學這個本事,這個本事在《還源觀》裡面,就是前面第一句「隨緣妙用」,那個妙用就是永恆不變,不著相。不但不著相,確實痕跡都找不到,可以說是自性的起用。自性空有二邊都說不上,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所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說不出的,言語道斷,這妙!在起作用的時候,「威儀有則」,也就是完全隨順眾生。在隨順裡面起作用,起最恰當的作用、最殊勝的作用、最完美的作用,也沒有定法。眾生自私自利,他起的作用是大公無私,跟你相反的;眾生心行念念執著貪瞋痴,他起的作用給你示現的,念念都遵守戒定慧,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回到哪裡?回歸自性,回到性德,那就是威儀有則,他有原則的。這個原則的標準沒有一定,這是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他起變化。他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絕對是利益眾生的,決定是引導眾生回頭是岸的,這個不變。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淨宗念佛也是一個法門。佛菩薩的態度永遠是「柔和質直」,所以他在一切眾生面前都能夠得大家的歡喜心。善人喜歡他,惡人也喜歡他,都不討厭他,這很了不起。人天歡喜他,餓鬼、畜生、地獄也歡喜他,這做人做得真圓滿!這應該學習,這叫柔和。柔是溫柔,和是和諧,雖然溫柔和諧,他不感情用事,他質直,充滿了智慧,一點都不糊塗。

末後一句了不起,「代眾生苦」。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一生真的一切都放下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講經教學,沒有一天空過,這是代眾生苦。四十九年如一日,我們展開歷史,千萬年來這樣一個老師到哪去找?找不到第二個人。世尊希望世世代代的學生都向他學習,他做出榜樣來了。向他學習的人才是真正的弟子,他是佛弟子的楷模,他做到了。所以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自己沒有學好怎麼能教別人?這是真理。我們發心學佛,尤其是發心出家,弘法、護法,你不學佛怎麼行?學佛這兩個字,學釋迦牟尼佛,那叫真學佛。釋迦牟尼佛一生不搞名聞利養,連名聞利養的念頭都沒有,就是教育眾生。眾生種類不齊,程度高下不等,在這個世間經營的事業又不相同,什麼樣的難題,你找到老師,老師都能幫助你解決,真的顯示出大智慧、大學問。不但解決我們當前生活上一點難題,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回歸自性,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教學的終極目標。

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

「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你看看上中下三種根器。「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這是《起信論疏》裡的話。「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把上根引出來了。馬鳴、龍樹,這是古印度的祖師大德,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都證得初地的地位,這地位高了,初地菩薩。智者、永明,這是中國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永明延壽是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佛應化而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淨宗這個法門,像他們這種人才徹底,荷擔就是承擔,他才能承受,不是一般人。這個法門的深妙,破盡一切戲論,這句話就說得重,真話不是假話。一切戲論是說什麼?不是說世間的,一切諸佛菩薩說經言教全是戲論,哪有這麼麻煩?一句阿彌陀佛不就成佛了嗎?還搞這個東西幹什麼?這句話不容易!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彎路,這一條路是直路,只教你一句佛號,佛號之外統統放下。多長時間成就?《彌陀經》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的,執持名號念佛往生的一般都是三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你不就全通了?哪要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這是什麼人物?誰能相信?馬鳴、龍樹、智者之流他們能相信。斬盡一切意見,是不准你起心動念,哪裡還有什麼分別執著?斬盡一切意見這是斷煩惱、破煩惱障,破盡一切戲論是破所知障,這一句佛號兩種障礙都破掉了。

所以下面給我們說,「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我們業障深重,初學的人哪裡知道?至是到了頂頭,圓滿極了,任何圓教不能跟它比,圓中之圓。頓是頓超,頓中之頓,無上法門,它在八萬四千法門之上,沒有比它更高的,能相信嗎?能相信的人,那就是上根;不能相信的人,那是中下根性,這句話是真的。「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難信之法!權教小乘很不容易接受。在我們一般所謂知識分子,好學的心,那都是障礙,好學是所知障,有所知障不能得定,開不了悟,妄想太多。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樣子,他十九歲離家外出參學到三十歲,參學十二年。十二年中把印度所有宗教學派裡面所修學的那些經典他全都學過,為什麼?為以後傳法的時候讓社會大眾有信心。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不學無術之人,他什麼都學了,王子的身分地位特殊,這大家相信他。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了。那十二年所學的是什麼?所知障,放下的是所知障。修學過程當中他過苦行僧的生活,那是什麼?那是破煩惱障,能把煩惱習氣放下。這十二年所學的又放下,把一切所知放下。煩惱障放下了,所知障放下了,這才能開悟,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那個表演是給我們後人看的。我們必須要記住,世尊一生是在做表演給我們看的,像唱戲一樣。他在《梵網經》裡面透露了身分,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是第八千次;換句話說,他久遠劫就成佛了。弟子當中,甚至於出家護法裡面,全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來唱這台戲,他唱主角,其他的唱配角,表演給我們看的,為人演說。這個舞台就是他一生的行誼,一生都在表演,讓我們漸漸體會到事實真相。

下面教給我們修學方法,「但驀直念去」,這驀直就是一直念去,死心塌地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幫助。「不落思量」,你也不能有三心二意。這個法門,「直起直用,自得心開」。這是念佛的祕訣。古大德有提出來正助雙修,持名念佛是正修,再用其他方法來幫助,助修,正助雙修。蓮池大師告訴我們,持名念佛是正修,還用持名念佛做助修,正助全是持名。你要不要持戒?不用持戒了,為什麼不用持戒?你二六時中都有一句阿彌陀佛,你還能破戒嗎?就圓滿了。可以說是三福、三學、六和、六波羅蜜、十願全在一句名號當中,真不可思議!理如是,事也如是。真能這樣修行的人,你能否定他不是上根嗎?上上根人才能夠做到。底下兩句就說到了,「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破盡戲論,所知障斷了;除一切計度分別,煩惱障斷了,計度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人家這一句佛號能斷煩惱障、能斷所知障。

 

來源:

http://www.amtb.org.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4&web_amtb_index=111#godata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