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3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1/17 21:52:50 網誌分類: 教育
17 Nov

master曾

382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6521)普通話說:心頭鹿撞(xīn tóu lù zhuàng)

解說:

「心頭鹿撞」是諺語,形容心裡像有小鹿在撞擊。

比喻驚慌或激動時心跳劇烈。

出處1《負曝閒談》第九回:「不要說是看見了和尚頭才擔心事,就是看見了天生的禿子,也覺得心頭小鹿撞個不住。」

出處2梁羽生《江湖三女俠》第八回:「這託名李雙雙的文弱少年果然是呂四娘!唐曉瀾又喜又驚,心頭鹿撞,跳個不停!」

出處3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一回:「王慶看到好處,不覺心頭撞鹿,骨軟筋麻,好便似雪獅子向火,霎時間酥了半邊。」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咗個突

粵語意思是心跳突然的紊亂,多用於形容對於突發事件的反應。

「打個突」是廣府人的慣用口語,用以形容遇上或聽到事前意想不到的事物,

即時不知所措,不知應如何應對的一剎那感覺。

 

6522)普通話說:愛答不理(ài dā bù lǐ)

解說:

「愛答不理」是諺語,比喻對人冷漠,沒禮貌。

出處1·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9回:「黃二麻子愛理不理的,問他什麼事。」

出處2錢鍾書《圍城》:「孫太太愛答不理地應了一聲。」

出處3浩然《艷陽天》第18章:「焦慶媳婦愛答不理地說:'管他哪一夥,誰給我辦好事兒,我就向著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話之佢

「話之佢」的本來意義:

應用中的情景是,當說起某人,無論是「說」或「做」什麼都不影響說話人的決心或立場,

因此引申出「不管」的意義。

這個俚語的語法結構是:動詞「話」加介詞「之」再加介詞賓語「佢」。

「之」作介詞帶出行為的對象;

根據王引之《經典釋詞》:「之,猶於也。」

【話之佢】闡述:

其實,「話之」是「說的」之意,

「話之你」即「你說的」而「你說的」則是「都是你說的」的簡化。

可以運用在以下例子:

1.「話之你死」

意思是:「會死都是你自己說的」

(示意不相信對方,或不接受對方任何說法,而决意去做某事)

2.「理得你死」

「才不管你死活」

(示意不關心某事對另一方有何影響,反正自己心意已有所决定)

即不管他「說」或「做」什麼,我都不管;

例句:

話之佢講嘅係「真」定「假」,一於懶理

(不管他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就是不理會)。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23)普通話說:湯裡來,水裡去(tāng lǐ lái,shuǐ lǐ qù)

解說:

「湯裡來,水裡去」是諺語,意思是指銀錢隨手來隨手去,留不住。

比喻金錢怎麼來,就會怎麼化費出去。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61回:「這正是俗語云:大海裡了翻豆腐船,湯裡來,水裡去」

出處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3回:「王明耀卻是最工心計,什麼錢都會弄,然而卻是湯裡來,水裡去,白忙了半世,一些不能積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洗腳不抹腳

這句廣東方言歇後語的全句原本是「陳村種-洗腳唔抹腳」,

其實就是來自廣東佛山陳村鎮;

因陳村人習慣洗腳後,不會用布抹去腳上的水跡。

「種」的意思相當於「後人」,陳村的後人也保留了洗腳唔抹腳的習俗,

所以「陳村種」也是「洗腳唔抹腳」。

由於廣東人以「水」來比喻錢財,洗完腳不抹水,就相當於他們「淨係識洗錢」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24)普通話說:冷暖自知(lěng nuǎn zì zhī)

解說:

「冷暖自知」是成語,意思是本指水的冷暖,飲者自知形容水的冷暖,飲者自知。

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

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1·善無畏《大日經疏》第12卷:「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出處2·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人師也。

出處3宋·岳珂《桯史·記龍眠海會圖》: 「至於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寒天飲雪水點滴在心頭

「點滴在心頭」表示因為在寒冷天氣底下,再飲雪水,成陣寒氣會滲透全身,

真係唔使洗,都知感受有幾深!

由事件中得到非常深刻既感受,而且只有自己知道,好難向其他人解釋,

情況就好似「寒天飲雪水」,寒在心頭,雖然自己有深切感受,但係就非言語所能形容。

另有一解釋是:寒天喝冰水,冷暖自知。

意思是同樣一件事,對於不同狀態下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帶來不同的感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525)普通話說:不根之論(bù gēn zhī lùn)

解說:

「不根之論」是諺語,意思是沒有根據的言論。

根:根據;

論:言論。

出處1《漢書·嚴助傳》:「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出處2宋·陳亮《鄭景望雜著序》:「苟足以移科舉骫骳之文,不根之論,是某等之心,而識者豈必以是而盡求公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山草藥噏得就噏/生草藥罨得就罨

粵語「生草藥噏得就噏」,意思是指啲人唔經大腦亂講嘢。

【山草藥噏得就噏】闡述:

廣東人有病看中醫,醫師可能會開一些「山草藥」給病人,

原來山草藥都與廣東話歇後語有關?

原來話對方「山草藥」,意思是指「噏得就噏」,胡言亂語。

到底兩者有何關係?

以前人們常以山草藥來敷治傷口,廣東話則稱為「噏住個傷口」,

後來取其諧音,就引申為「胡言亂語」的意思。

生草藥,罨得就罨】闡述:

「罨」是「敷、捂」的意思,就是「貼膏藥」,粵語說「罨膏藥」;

粵語「噏」是「說話」的意思,

由於音同「罨」,「罨得就罨」,廣東人就引申成「噏得就噏」。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和戶外

6526)普通話說:投石問路(tóu shí wèn lù)

解說:

「投石問路」是成語,意思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

看看有無反應,藉以探測情況。

後用它比喻進行試探。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回:

(包公)正在思索之際,忽聽院內拍的一聲,不知是何物落下。

包興連忙出去,卻拾進一個紙包兒來,上寫著「急速拆閱」四字。

包公看了,以為必是匿名帖子,或是其中別有隱情。

拆開看時,裏面包了一顆石子,有個字柬兒,上寫著:「我今特來借「三寶」,暫且攜回陷空島。南俠若到盧家莊,管叫御貓跑不了。」包公看罷,

便叫包興前去看視「三寶」,又令李才請展護衛來。

不多時,展爺來到書房,包公即將字柬與展爺看了。

展爺忙問道:「相爺可曾差人看三寶去了沒有?」包公道:

「已差包興看視去了。」

展爺不勝驚駭,道:「相爺中了他拍門〔投石問路〕」之計了。

包公問道:「何以謂之投石問路?」展爺道:

「這來人本來不知「三寶」藏在於何處,故寫此字令人設疑。

若不使人看視,他卻無法可施;

如今已差人看視,這是領了他去了。此三寶必失無疑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賊佬試沙煲

「賊佬試沙煲」是以前小偷盜竊時的計謀意意思是「試一下先」。

【賊佬試沙煲】闡述:

以前,我們用來煲中藥的沙煲,好像人頭般大小,被稱為四方瓦煲。

以前嘅賊佬偷嘢經常喺夜晚用鑿牆腳嘅方式入屋,為咗試探屋內嘅人係唔係瞓著、挖牆時有冇驚動咗屋裡人已有捉賊準備,喺穿牆洞前就先用砂煲伸入屋內,如果砂煲被誤作係賊佬嘅頭畀人打爛,賊佬就立即撤走,

如果冇動靜先至入屋偷竊。

如果瓦煲伸進去平安無事,那就說明屋子裡沒有人,或者並未察覺小偷入屋,

小偷就可以安心爬進屋子裡,大肆盜竊。

所以,廣東人就用「賊佬試沙煲」,來形容那些試探性的舉措,

有個歇後語叫「賊佬試沙煲,試下先」,也就是想做什麼事,先試一試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27)普通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míng zhī shān yǒu hǔ , piān xiàng hǔ shān xíng)

解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諺語,意思是明知有危險,卻還是冒險而行。

比喻不畏艱險。

出處1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

話說有個打柴的人,在山裏走著走著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個石洞裏,

老虎也跟著他進了洞。

石洞本來幽深而曲折,打柴人輾轉向裏走,洞漸漸地容不下老虎了,

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強行向裏走。

打柴人十分為難,他看到旁邊一個小洞,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樣爬了進去,沒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幾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終,他反而走出山洞。

打柴人就用力搬來幾塊石頭,堵住老虎的退路,在兩個洞口,架起柴堆來燒老虎,老虎被煙火熏燒,怒吼聲震動山谷,不到一頓飯工夫,就死了。

這件事也可做為當「止不止者」的警戒啊!

出處2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武松打虎(見《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這是《水滸傳》中最著名的片斷之一。

它通過描寫人與猛獸的生死搏鬥,展示了武松的英雄風貌。

整個故事可以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武松上山打虎前在酒店喝酒,他過人的酒量不但是豪爽性格的表現,也為打虎做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部分正面描寫打虎。打虎之前,武松雖然也産生過一絲後退的念頭,但為了英雄的名聲,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顯示出與衆不同的氣慨。

而那瞬息萬變的人虎相搏場面寫得更是驚心動魄,有聲有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虎頭上叮蝨乸

廣東俗語「老虎頭上釘虱乸」,有不怕兇險,敢向惡人或勢力強大的敵人挑戰的意思。

【老虎頭上叮蝨乸】闡述1

「老虎頭上釘虱乸」並非廣東人獨有的俗語;

散見於前人小說中的版本有:

「老虎頭上撲蒼蠅」、

「老虎頭上拍蒼蠅」、

「老虎頭上打蒼蠅」、

「虎頭上捉虱子」、

「老虎頭上捉虱麻」。

意思接近的還有「虎面前車轔斗」(在老虎面前打跟斗)、

「虎頭上做窠」及「捋虎鬚」等等。

【老虎頭上叮蝨乸】闡述2

綜觀上述各個版本的語意,淺白易明,沒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唯獨我們廣東人的「老虎頭上釘虱乸」別樹一格,

竟突兀地用上一個「釘」字,

使全句俗語的意思變得難以理解了。

或謂「釘」字是「捉」或「打」字的「字訛」。

俗語是靠「口語」相傳為主的,言為心聲,豈有不知「釘」字是錯字的道理?

「釘」字在本俗語中,必有其存在的道理。

【老虎頭上叮蝨乸】闡述3

「釘」字其實可能是「聽」字之音轉。

「聽」在粵語中有「等」、「由得佢」、「任得佢」、「俾」的意思。

所以我認為廣東俗語「老虎頭上釘虱乸」是一個口語化的「諧音俗語」。

「老虎頭上釘虱乸」其實是廣東話「撩虎頭上,聽死喇!」的諧音而已。

【老虎頭上叮蝨乸】闡述4

「釘」的本字是「盯/deng1」(凝視)。

「老虎頭上盯虱乸」就是指有人盯着(凝視)停留在老虎頭上的虱乸。

試問老虎看到一個「眼甘甘」望着牠的人會有何反應呢?

牠會覺得這人可能想襲擊牠,因而會先發制人,撲向此人噬咬,所以此行為亦可讓人身陷險境。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28)普通話說:真金不鍍(zhēn jīn bù dù)

解說:

「真金不鍍」是諺語,意思是真的黃金上用不著再鍍金。

比喻只有假的或劣質的東西才需裝飾,以冒充真的或質量好的。

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用不到裝飾。

出處唐·李紳《答章孝標》:「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朱義盛

意思是指表面上好難睇得出係真定假嘅假貨;

但語句係無「貶義」或者貶義唔強。

【朱義盛】闡述:

話說清朝時期,佛山有個叫朱義盛的人在筷子路開設了一家朱義盛號店鋪。

他發明用紫銅鍍金,製成金飾,工藝很好,幾乎可以亂真。

買不起真金的人常來「朱義盛號」店鋪光顧。

後來,朱義盛在廣州開店,當時很多人來廣州花錢玩耍,錢用得差不多了,

想起要給親戚朋友買金飾,最後只好去光顧「朱義盛號」,買一些鍍金首飾回去,沒想到居然可以瞞天過海。

例句1

條金鍊唔見咗就算啦,「朱義盛」嚟咋。

(那條金項鍊不見了就算了,只是假貨而已。)

例句2

慘啦,原來我買咗條「朱義盛」。

糟糕,原來我買了一件假首飾。)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29)普通話說:一見如故(yī jiàn rú gù)

解說:

「一見如故」是成語,意思是第一次見面就相處和樂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形容初次相見就情投意合。

出處1《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兩位都不必謙,彼此久仰,今日一見如故。」

出處2《花月痕.第一○回》:「我們一見如故,以後不可以老爺稱呼,那就是以俗客相待了。」

出處3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單料銅煲

單料銅煲是粵語俗語,其實際意思是指極簿的銅鍋,並且有歇後語「一滾就熟」。「滾」在粵語有[水開][到處玩樂]兩重意義。

【單料銅煲】闡述1

單料銅煲從物質上講,是指用簿銅做的煲,銅雖然導熱性能極佳,但又容易被猛火燒壞,於是令食肆老闆要求工匠用較厚「又稱雙料」的銅板制備廚具,

以避免經常去修補,但「雙料」銅煲傳熱比「單料」銅煲差。

單料銅煲的單料變成一個形容詞,指快上加快,「一滾就熟。」

【單料銅煲】闡述2

由於銅的導熱性能極佳,從前很多食肆喜歡用銅制的廚具如邊爐鍋、水煲、煮生滾粥的粥煲等蒸煮食物,因為銅傳熱快,一滾就熱,既節能,製備的食物很快就上桌,而且保持原汁原味。

粵語習慣上把煮好的東西說「成熟」;

「熟」還有另一重意思,用「一滾就熟」比喻人性,

揶榆那些與陌生人首次見面就像很熟絡,一見如故。

這類人入世不深,閱歷淺,最容易上當受騙,誤入歧途。

以待人接物,處世辦事,切勿「一滾就熟」。

【單料銅煲】闡述3

單料銅煲是對某類女性的貶意,「滾」這個字在以前6070年的另類用意相等現在的「蒲」或「埋堆」的意思!

所以當你聽到「呀」,這個女孩子真的是「單料銅煲!」那表示她很容易跟人過電,比較快跟人混熟。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30)普通話說:三差兩錯(sān chā liǎng cuò)

解說:

「三差兩錯」是成語,泛指差錯。

也比喻偶然的差錯。

出處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兩錯,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們可怎麼對得起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甩轆

香港人在不同年代,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用語,

從「失手」到「甩轆」便是一個上佳例子。

雖然「甩轆」已是現今的主流說法,但其他幾個仍在使用中。

例如:

60後:絕不會「失手」!70後:絕不會「失拖」!

80後:絕不會「甩拖」!90後:絕不會「甩轆」!

【甩轆】闡述1

1開講有話(常言道):「人有失手,馬有失蹄。」

從中不難領會「失手」就是有所失誤。

2至於「失拖」,筆者有這樣的解說:拖者拉也,「失拖」即拉不住。

拉得住可看成經得起考驗,意即沒多大失誤,因而「失拖」可相當於失誤。

3至於「甩拖」就有段古仔:

話說清末(二十世紀初)是廣東水路客運全盛時期。

由於河道淺,客船及貨船不設引擎,且都是由蒸汽推動的小火輪拖着航行;

直至航程結束,小火輪便實行「甩拖」(解脫拖纜)。

在正常情況下,小火輪在操作上甚有保證,即不會無故「甩拖」的。

後來人們就用「冇甩拖」借指沒有失誤。

4「甩轆」是港式粵語,指行車時輪胎突然飛脫。

輪胎在飛脫後有可能擊中其他車輛或途人,造成傷亡或車禍,後果可大可小。

有人就用「甩轆」來形容在操作上出現了一些頗嚴重的事故或發生了一些頗大的差錯。

上述用語都是比喻出亂子、出岔子,形容期望能辦好的事卻辦不到。

【甩轆】闡述2

「甩轆」一詞後引申了多個意義:

1表現不符期望。

例如:

他應該係出賽嗰日有啲感冒,唔係點會身為學界一百米紀錄保持者都甩轆吖,搞到頭三名都冇。

(他應是出賽當天帶點感冒,不然怎會身為學界一百米紀錄保持者竟然表現不符期望,弄至三甲不入。)

2形容一些欠缺責任感的人的做事態度。

例如:

佢份人出名甩轆,重要嘢千祈唔好畀佢做。

(他這人以欠缺責任感著稱,重要事情千萬別交他辦。)

3指脫期、甩期,跟不上原定的進度。

例如:

因人手不足,原先下月可完成的計劃應會脫期。

(因人手唔夠,原先下個月完成到嘅計劃應該會甩轆。)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和文字

 

6531)普通話說:手忙腳亂(shǒu máng jiǎo luàn)

解說:

「手忙腳亂」是諺語,形容遇事慌張,失了條理,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1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

出處2《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父子三人量畫定了,動起斧鋸,手忙腳亂直做到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火燒城隍廟

民間有句歇後語:

火燒城隍廟—急死鬼

城隍廟:

是指主管某城的神所居的府第。

城隍廟著火,廟裡的鬼都很著急。

形容指做某事時,不能順利達到目的,讓人著急。

【火燒城隍廟】的真實故事:

話說1924年中元節上海城隍廟的那場大火,不僅僅「慌了神」,也給當時的上海市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上海城隍廟現在已是滬上最負盛名的景點之一,觀光客不會錯過,

周邊商業繁盛,終日熙熙攘攘。

其實早在清代,城隍廟附近商販雲集,被視為上海的經濟、文化中心,

是地標式建築;

之後,又有幾家園林選址在城隍廟附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豫園,

各地商會亦於附近設立會館;

民國時,這一區域出現許多金店、珠寶店等奢侈品商舖,地價租金也隨之節節攀升,房屋建築也變得稠密起來。

「城」、「隍」二字,分指城牆和護城河(溝),

字面上理解,有城市守護者的含義。

在中國的民間信仰體系中,「城隍」神通常被看作是陰間的地方官,

在冥冥之中守護一城百姓的安寧。

上海城隍廟舊稱「邑廟」,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有兩個城隍神。

其一位於「前殿」,為金山城隍霍光。

霍光為漢代著名權臣,三國時期,吳王孫皓在上海地區為霍光立祠,

民間始有香火祭拜,這種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另一位於「後殿」中的城隍是秦裕伯,

秦氏是上海望族,秦裕伯是元朝的進士,曾官至福建行省郎中,

據說元明易代之後,朱元璋徵召秦裕伯入朝為官,秦裕伯再三推辭,

明洪武六年,秦裕伯在上海去世,朱元璋聞訊後慨嘆:「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

於是就把秦裕伯敕封為上海的城隍神。

明初上海縣改建城隍廟時,並未放棄原有的金山城隍霍光,於是直到今日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這種「一廟二城隍」、「前霍後秦」的格局。

城隍 (道教中守護城池之神) 鎖定

城隍,道教中守護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時期興起,至明清時期,漸由守護神演變成與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對應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6532)普通話說:無可非議(wú kě fēi yì)

解說:

「無可非議」是成語,意思是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可用來形容人、事、思想、行動、品質等。

出處1《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何晏注引孔安國曰:無所非議也。」

出處2歐陽山《三家巷》三一:「你們的盛情是可感的,動機是無可非議的。」

無可非難無可指責。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水棉花—無得彈

「彈」,有「批評」、「挑剔」之意;

棉花濕了怎麼能「彈」?

整句話的意思是形容無可指摘或挑剔;

無得彈】闡述:

舊時用棉花做「芯」嘅衣物,例如棉被、棉衫等,穿著咗一段時間啲棉花就會變實,要請專人將啲棉花暴露出來,用一張特製嘅弓將啲棉花「彈」返鬆佢,

叫做「彈棉花」。

而「濕咗水」嘅棉花係點樣都彈唔鬆嘅。

由於喺廣府話裡面,「彈」有另一種意思:

「批評」,而「無得彈」嘅另一種意思係「無可挑剔」,

因此廣府人就用「濕水棉花—無得彈」來形容某個人或者某樣嘢嘅品質好到無可挑剔。

這個歇後語中「彈」用本字。

「彈」字有三義:

1根據《字彙》:「彈」,擊也。

「彈」作動詞用,義指「彈擊」;

2a根據《廣韻》:「彈」,糾也。

「彈」義指「抨擊」;

2b根據《古今韻會舉要》引《增韻》:「彈」,劾也。

例如:說三道四叫「彈三彈四」;

又例如將某人或某事批評得一無是處叫「彈到樹葉到落埋」;

3根據《廣韻》「彈」,跳也;

「彈」義指「跳起」;

例如:「成個人彈起」(整個人跳起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33)普通話說:肚裡打稿(dù lǐ dǎ gǎo)

解說:

「肚裡打稿」是諺語,形心裡暗算計,心裡打算盤。

出處1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五:「誰知桂遷自見了施小官人之後,卻也腹中打稿,要厚贈他母子回去。」

出處2·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王小二雖說秦客人住著好,肚裡打稿:見那幾件行李,值不多銀子,有一匹馬,又是張口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挑通眼眉

挑通眼眉=精明,看穿人心

挑通=挖空,穿透

眼眉=表情,內心

根據《廣韻》:「挑」音tiao第四聲

「塔」ta第三聲,粵語將「塔」音轉念tung1

坊間注音寫作「雕通」,

令人聯想到雕刻象牙球的鏤空,加上贅字「眼眉」;

「挑通」的本字連綿詞「跳塔」,形容精明且富於冒險精神。

根據《廣州話俗語詞典》「雕通」作「挑通」;

「跳」讀「徒聊切」,

「塔」讀「吐盍切」。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34)普通話說:背道而馳(bèi dào ér chí)

解說:

「背道而馳」是成語,意思是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比喻實際進行的方向和想要到達的目的完全相反。

背:背向;

道:道路;

馳:奔跑。

出處1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

出處2魯迅《墳·從鬍鬚說到牙齒》:「道學先生於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像背道而馳,其實倒是心心相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屈尾十

本意是指轉過頭,一瞬間之後,事情便有所改變,

例如:佢本來仲嬲緊(他本來還在生氣),一個屈尾十就和好了。

這個俚語比喻人或車在十字路直行時突然掉頭,即原本按「十」字一豎的方向前行,突然像另一豎屈尾迴轉。

【屈尾十】闡述:

車子改變方向該說「掉頭」還是「調頭」?

我認為該兩詞雖然同義,

前者形容行人「往回走」;

後者指「重新調整」車子的方向;

例如士兵倒戈叫「調轉槍頭」;

「掉」有「轉身」義,例見陸游詩句:「王子掉頭去。」

又見《紅樓夢》第八十五回:「這裡襲人已掉背臉往回裡去了。」而

「調」則有「轉動」義,

按詞性「掉」是自反動詞,

「調」是他動詞,

所以,約定俗成,人行走中改變方向應作「掉頭」,而

改變器物的方向則作「調頭」。

由於「調」還有調整的意義,因此車子改變方向宜用「調頭」。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6535)普通話說:十捉九著(shí zhuō jiǔ zhe)

解說:

「十捉九著」是諺語,意思是十次捉拿有九次逮到,比喻極有把握。

出處1《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老身那條計是個上著,雖然入不得武成王廟,端的強似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出處 2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端的強如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乾塘捉魚—冇走雞

其實「乾塘」呢個詞從浙江到廣東都在用,意思是將池塘裡嘅水抽乾,

即乾塘捉魚,從圖中可以睇到,唔係曬乾個塘,只是基本將水抽完而已。

所以,乾塘個乾字似與乾濕無關。

咁就要問到底乾「干」字點嚟?並作何解?

對於這個語源問題,

我覺得呢個乾字應是來源於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乾」的意思是「戽水」,「戽:粵音:富」

古代沒有水泵,是用人力去戽水或車水(用水車車水),

所以,乾塘原意就是「從塘裡戽水」。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戶外

 

6536)普通話說: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解說:

「狼吞虎咽」是成語,意思是形容吃東西急猛、粗魯的樣子。

出處1歧路燈.第四十六回:「紹聞只得陪差人吃飯,只呷了幾口湯兒,看那差人狼吞虎咽的吃。」

出處2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十人自來吃酒,須臾之間,狼吞虎咽,算來吃夠有六七十斤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七咁食

形容食飯嘅時候狼吞虎嚥。

【食七咁食】闡述1

根據舊俗,廣東舊俗,家中有人去世後,每七天一祭,至七七(第四十九天)止。每次拜祭都設酒飯款待親友,有些親友便趁機大吃大喝,故有此比喻。

【食七咁食】闡述2

另有一種法事叫做「打醮」,為生人求福嘅同時,亦都為先人求超渡。

「打醮」儀式結束之後,主辦儀式嘅人就要大擺盆菜宴,無論係村民定係過路人,人人有份,稱為「食七」。

由於「食七」嘅飯餸都保證供應,於是有啲人就會放開肚皮狼吞虎嚥。

所以「食七咁食」可以形容人食嘢嘅時候唔顧食相,或者食埋人等嗰份。

【食七咁食】闡述3

例句:

喂,老友!話就話係人哋請食飯,不過你都唔使食七咁食卦?

這個俚語中「七」字指解穢酒。

廣府民俗在死者出殯那天,喪家例必設酒席慰勞來弔唁的親友,

這個酒席雅稱「解穢酒」,俗稱「食七」;

一般廣府人的宴席,尤其是喜宴或壽宴,規格是八菜一湯,廣府人俗稱「九大簋」,而「解穢酒」則只許七菜一湯,

除了不能上「燒豬」或「燒肉」之外,菜色與一般宴席無異。

由於被慰勞的親友已送奠儀,多是奠金,廣府人叫「帛金」,

在宴席上自然要補回來,便有人放開肚皮「海量」哋吃,食相難免不雅,

廣府人遂用「食七咁食」形容狼吞虎咽。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

 

6537)普通話說:吃香喝辣(chī xiāng hè là)

解說:

「吃香喝辣」是諺語語,意思是形容生活富足,吃喝隨意。

也特指一種講究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

吃香:指吃好的東西。

喝辣:辣借指酒。因為酒通常帶有辛辣味。

吃香喝辣:泛指過好日子。

出處1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你看人家肩不擔擔,手不提籃,一年到頭,吃香喝辣。」

出處2劉心武《鐘鼓樓》第三章:「盧寶桑心裡浮出這七穿八達的親友關係,更覺得他今天在這兒吃香喝辣是名正言順了。」

出處3柳建偉《九哥是一片風景》:「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替他們的身體擔心,可看了半年,四叔一家不但吃香喝辣,而且準備蓋兩層小樓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大茶飯

「大茶飯」指菜餚豐盛的宴席,蓋廣府人家的升斗小民一般只喝開水,

廣府人叫「白滾水」,招呼客人時才泡茶。

舊時便宜的茶有兩種,

一是茶末;

二是蟲屎茶,茶色尚可,只是味道欠奉。

這個俚語中的「大茶」的字面意義指「大葉」好茶,

其實是指葉片「完整」,而非指葉片「大小」;

而「飯」則指飯席;

意思是配有「好茶」的「飯食」,

故與「吃香喝辣」對應。

由於「大茶飯」油水充足,在應用過程中又比喻做大買賣,

例如在港產片中提及某人專食「大茶飯」的,多指某人專門做大生意。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38)普通話說:望風撲影(wàng fēng pū yǐng)

解說:

「望風撲影」是成語,意思是比喻做事沒有把握,沒有目標;

也比喻毫無根據地盲目尋求。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一回:「蔣平道:知道五弟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風撲影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跑馬射蚊鬚

這是已經流傳很長時間的一個廣州方言;

[跑馬射蚊鬚毫無把握]

[跑馬射蚊鬚十分渺茫]

蚊鬚,即是蚊子的觸鬚。蚊子已然細小,其鬚更不必談起。

而現在要用弓箭去射中它,並且要求是在「跑馬」,騎著快馬的過程中去射中它!

讀者們,請問:可能嗎?

答案就只能是,毫無把握、十分渺茫。

故此,這歇後語的作用就是用來形容要做或想做的某件事情難度相當大、而成功的機率(成數)極微。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6539)普通話說:腹背受敵(fù bèi shòu dí)

解說:

「腹背受敵」是成語,意思是指前、後受到敵人的夾攻。

出處1《魏書·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

出處2《魏書.卷四二.酈範傳》:「腹背受敵,進退無途。」

出處3唐.陸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進有腹背受敵之虞,退有首尾難救之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夾棍

比喻背腹受敵或兩頭受氣;

這個俚語中「夾棍」指從「前」、「後」兩個方向打過來的棍子;

「食」猶吃,口語將承受或接受叫「吃」;

例見《紅樓夢》第一百零六回:「只怕大老爺和珍大爺吃不住。」

又如成語「吃軟不吃硬」。

【夾棍】闡述1

夾棍是中國古代刑具。最早始於宋朝,以楊木製成,全長三尺多,行刑時夾犯人腿部。

明、清兩代均有夾棍之刑。

根據清王棠《知新錄》:夾棍以木索並施,夾兩股(即大腿),名曰「夾幫」。

又豎堅木,交辮兩股,令獄卒跳躍於上,謂之「超棍」。

合二者思之,當即今之夾棍也。

【食夾棍】闡述2

有些人認為「食夾棍」比喻中間人兩頭得好處,或指兩面通殺之意。

這是不正確的。

正確應解作:佢夾喺中間食夾棍。

(他在中間兩頭受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坐著

 

6540)普通話說:棄之度外(qì zhī dù wai)

解說:

「棄之度外」是成語,意思是根本不放在心上。

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出處1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周孔之業,棄之度外。」

出處2《北史·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畫咗隻耳仔上墻

說到「畫咗隻耳仔上墻」,

可以是對別人的指責;

也可以是自我聲明。

【畫咗隻耳仔上墻】闡述:

小孩不聽話,大人就會形容他把耳朵畫在牆壁上。

當然,也有其他的說法,

例如說他「左耳入,右耳出」,

或者說他「把我的話全部當耳邊風」。

但是,比較起來,

「畫咗隻耳仔上墻」所表示出來的對抗態度最強烈。

「左耳入,右耳出」,還算聽了一下,進去過,只是再出來而已。

「當耳邊風」仍然是有感覺,只是連耳洞都沒有進去,程度上又稍稍欠缺多些。「畫咗隻耳仔上墻」,意思是他的耳朵在牆上,就是說他完全不聽,

交給牆壁來聽,

如果你還對他說些什麼,其實只是等於對著牆壁說話;

牆壁怎麼會有反應呢?

你不就是白費力氣?

未提供相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