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幻想中的國際化美夢要醒了

2020/11/27 04:13:53 網誌分類: 生活
27 Nov
          在特首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到部份與珠三角融合的措施,包括資助二千個本港青年赴大灣區城市就業。

          昨早港台《千禧年代》訪問了民主黨主席胡志偉,他大力批評《施政報告》提到與內地交往融合的政策,認為應該聚焦於香港的優勢,為香港尋找面向國際的出路,而不是應該將香港產業優勢送往內地。他用大疆無人機公司創辦人汪滔作為例子,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最後在內地創業,成為世界最大的無人機公司,但完全「益不到」香港。

          其實,反對派這種「國際化」的心態,在政治和香港的經濟定位上一脈相承。在政治上,除了認為香港要照抄外國政制之外,還要走國際線尋求外國向中國施壓;在經濟上,就要突出香港國際化的優勢,認為香港要面向國際,不要面向中國。

          曾幾何時,特別是在四十年前,當深圳還是一條漁村的時候,香港相對內地,的確有極強的優勢。無論是資金、人才、管理方法、國際聯繫、經濟體制都比內地優勝。但四十年後的今天,內地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毗鄰香港的深圳經濟體量,亦已超越香港,更成為中國科技重鎮,衝擊世界前列。

          人要有理想,但也要務實,要經常照照鏡子,檢視自己有何優勢、劣勢。胡志偉在訪問中大談香港科技產業的優勢。平情而論,近年政府大力投資在科技產業上,相比五年前全無動作,到現在由科技園及數碼港帶動的創科潮流,確實快速拉升了香港創科業的水平。但相對於內地,香港科技產業仍稍微有優勢的是有多所排在世界較前列的大學,在部份學術研究領域內仍較先進,除此之外,無論是人才、資金、創投環境,香港都不如內地。

          香港要照鏡,要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要從他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才能找到合理的定位。

          反對派經常將香港國際化掛在口邊,甚至想離開香港,在海外搞香港城,我祝願他們成功,但相信現實上極難成事,最後只會徒勞無功。因為外國人看香港的價值,最關鍵的,並不是香港面向國際,而是香港面向內地,他們是希望利用香港,作為進軍內地的跳板或橋樑。

          去年港交所嘗試向倫敦交易所提出併購建議,無功而回,就是一個好例子。當時倫交所回覆港交所時直接表示,倫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有互惠合作關係,上交所是他們會優先選擇又直接的方式,開拓中國業務。言下之意,倫交所要合併的話,只會選擇上交所,不會選擇港交所。當我們覺得香港最有國際化優勢的是金融業時,在外國人眼中,他們著眼的,是中國市場,而不是香港市場。

          當然,香港可以繼續尋求面向國際的發展機會,但這一定不是可以快速拉動香港經濟的引擎,特別是用反對派的邏輯,香港不結合內地去尋找國際機遇,而是香港孤身上路,面向國際,結果可想而知。幻想中的國際化美夢要醒了。

          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加上是次的新冠疫情的影響,經濟學家估計中國的GDP在二〇二七年至二〇二八年會超越美國。在內地持續急速發展的情況下,會衍生很多商業機會,香港近水樓台,可以藉助大灣區這塊跳板優先取得那些機會。

          至於胡志偉說大疆老闆汪滔的成功,沒有為香港帶來甚麼益處,是完全錯誤的。汪滔的成功故事,至少可以激勵香港年輕人,證明了在香港的大學接受教育,憑着自身努力,找到適當的市場,絕對有機會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家。香港可以是一塊孕育他們成功的福地,雖然成功後不一定要長期留在香港發展。在美國也好、在中國也罷,人們不一定要留在出生的城市工作或生活,香港人應該放眼世界,但現實上,香港人能夠更容易尋找較好機會的地方,應該是在大灣區。

          用一個務實的態度,檢視自身的優勢劣勢,尋找最好的發展機遇,無論是香港整體或者是年輕人,都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戴著政治的有色眼鏡,排斥內地的一切,只會令人生的道路,愈走愈窄。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