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2/05 19:53:45 網誌分類: 教育
05 Dec

master曾

38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6561)普通話說:奮矜之容(fèn jīn zhī róng)

解說:

「奮矜之容」是成語,形容自我認為自己比別人有能耐的一種驕傲表現。

奮:振起,發揚;

矜:自以為是;(粵音:經)

容:容貌,儀容。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正名》:「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復之厚,而無伐德之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我睇下你有咩把炮

「把炮」是漢語詞彙,形容有辦法或一件事情的解決辦法,

有時候也被引申為誇獎一個人有能力的用語。

為什麼叫「有把炮」,不叫「有把槍」或「有把刀」?

【把炮】闡述1

中國發明了火藥後,元朝時期就造出了「火炮」;

「火炮」經西方人改進,發明了「火槍」。

火槍即用火藥攻擊的「長槍」。

火槍小型化就發明出「手槍」。

因為以前「手槍」和「火炮」一樣都要用火藥引爆射擊,但手槍又比較短,

與中國人長槍的概念不同;

所以舊時人們就將這「袖珍」型的「火炮」稱為「炮仔」。

炮的量詞一般用「把」,那麼在混亂的舊中國時代,能有把「炮仔」揸手防身,就非常突出了。

所以就用來形容某些人有辦法、好本事。

【把炮】闡述2

舊時有一種叫「炮仔」的東西,是鐵做的「小炮仗」,中間塞滿火藥和鐵砂,

裝上木柄,點燃發射,土匪常用它當手槍用。

人們也因此把手槍叫成「炮仔」,又稱「炮」,甚至一般的槍也因此叫「炮」。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帽子和鬍鬚

 

(6562)普通話說:呆裡藏乖(dāi lǐ cáng guāi)

解說:

「呆裡藏乖」是諺語,形容外表呆頭呆腦而內心卻很機靈。

呆:癡呆,傻。

出處明·無名氏《鼓掌絕塵》:「不想那方幫是個呆裡藏乖的人,打聽得消息不好,竟拿了那些銀子,先自挈家而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精過冇尾蛇

這是廣東客家人的口頭禪,形容很機警靈巧的人;

「精」有聰明、靈活、機巧的意思,

但為何要說「精過無尾蛇」?

因為「冇」就是「無」、「沒有」的意思。

「冇尾蛇」就是別人無法抓它「尾巴」作為「把柄」。

一般形容天生狡猾的人,凡事只許人家吃虧,自己不吃虧的人。

例句:

姑姑家的小孩,個個都精過冇尾蛇,做任何事幾乎沒一個孩子願意吃虧的。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63)普通話說:吹牛拍馬(chuī niú pāi mǎ)

解說:

「吹牛拍馬」是成語,意思是指愛說大話,喜歡自我吹噓和

阿諛奉承、吹吹拍拍,逢迎、巴結別人的行為。

吹牛:吹牛皮;

拍馬:拍馬屁。

出處1魯迅《偽自由書·後記》:「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種吹牛拍馬的精力……用到求實學一點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嗎?」

出處2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簡直是一幫吹牛拍馬的壞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耳藤喼—靠托

字面意思是沒有提手的藤箱子

冇:沒有;

耳:提手;

喼:箱子;因沒有「提手」只好用肩托著;

可構成歇後語「靠托」;「托」有「摃抬」和「拍馬屁」兩重意思;

也可直接用作指拍馬屁的人。

【冇耳藤喼】闡述:

「藤喼」是用「藤」織造的手提箱,過去很流行。

藤喼丟了「挽手」便不能提,就只能夠扛在肩上。

廣東話叫「托上膊」。

粵語有句俗語「托大腳」,意思是拍馬屁。

叫那些沒有別的本事,只靠吹抬捧拍混生活的人為托友、傍友,以冇耳藤喼比喻托大腳,現在逐漸被「擦鞋」所代替,似乎用字文雅了些,沒有那麼辛辣。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64)普通話說:冠上加冠(guān shàng jiā guān)

解說:

「冠上加冠」是諺語,意思是多此一舉;

比喻不恰當的多餘的行動、舉動

出處清·趙翼《陔馀叢考·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問和尚借梳

廣東俗語「問和尚借梳子」,即是「所問非人」和「多此一舉」的意思;

眾所周知,出了家的和尚僧侶是沒有頭髮的,

試問他又怎會有梳子梳頭呢?

「問和尚借梳」就係話人﹕「多餘」,明知故問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65)普通話說:眉毛鬍子一把抓(méi máo hú zi yī bǎ zhuā)

解說:

「眉毛鬍子一把抓」是諺語,意思是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

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不能做事不分輕重緩急,全部一起去做。。

出處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七章:「你們真個鬍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裡插棒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星秤—唔知斤両

要解釋這句歇後語,首先就要明白「秤」是什麼東西?

「秤」是用來檢測物件輕重的工具,

由一根有刻度的「秤桿」、一個「秤鉤」、一個「秤砣」組成。

過去做買賣的商販都離不開秤。

現在改用了電子磅,秤也就逐漸從人們生活中消失。

所以帶「秤桿」的秤都必須有「星」的;
如果「秤桿」上沒有了「星」,自然是測不出斤、両。

比喻做事不知輕、重。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66)普通話說:寥寥無幾(liáo liáo wú jǐ)

解說:

「寥寥無幾」是諺語,意思是形容稀少,沒有幾個。

出處1魯迅《書信集·致山本初枝》:「書很漂亮,倘我對歌懂得多一些,恐怕就更有趣了。這樣的軍醫先生,現在日本也寥寥無幾罷。」

出處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連做詩賦的也寥寥無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做到嗍嗮氣/受人二分四,畀人使穿鼻

意思是:打份牛工受人二分四就要揸頸就命;

受人二分四】闡述1:

話說清末,廣州的茶樓食肆相當繁榮,於是茶樓就僱傭了大批的雜工,

但是這些雜工的工資很低,通常一個月只有一元錢。

那時廣州貨幣是以銀元為標準,一元即一個銀元,

一個銀元的重量為七錢二分。

按一個月三十天計算,這批雜工每天的工資就是二分四厘白銀,

也就是「二分四」,

於是「二分四」就有了「受僱於人」、「杯水車薪」的意思。

【受人二分四】闡述2:

「受人二分四」意思係老板出份糧俾你,你就要頂硬上;

咁呢句俗語係點嚟嘅呢?

據講呢句話係源自廣州嘅茶樓。

話說清末個陣,廣州嘅茶樓都會聘用大量雜工,月薪大概係10蚊,

當時一蚊即係一個西班牙標準嘅「銀元」,一個銀元重七錢二分。

所以,每個月工資大概係十個銀元,平均大概每日為二分四厘白銀,

亦即係二分四喇!

由於响酒樓做雜工好辛苦,後來講講下就變咗有受僱於人乜都要捱嘅意思喇!

例句:

在與顧客的爭執中,一個員工說:「這是公司規定,我只是受人二分四。」

(這是公司規定,我只是受僱於人。)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567)普通話說:中飽私囊(zhōng bǎo sī náng)

解說:

「中飽私囊」是成語,意思是那些經手錢、物和有權勢的人,

利用工作之便將自己的腰包裝得滿滿的。

中飽:從中得利。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回:「小人貪利,事本非常,所可恨者,銀兩中飽私囊,不曾濟國家之實用耳。」

【中飽私囊】成語典故:

春秋後期,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簡子(趙國君王的先人),派稅官去收賦稅。

臨行前,稅官問趙簡子:「這次收稅的稅率是多少?」

趙簡子回答道:「不輕不重最好。稅收重了,國家富了,但老百姓窮了;稅收輕了,老百姓富了,但國家窮了。」

稅官說:「你們如果沒有私心,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這時,有個叫薄疑的人對趙簡子說:「依我看,您的國家實際上是獨飽。」

這時,趙簡子還以為簿疑說自己的國家很富呢,十分高興,還故意問簿疑是什麼意思。

薄疑直截了當地說:「您的國家上面國庫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窮的,而中間那些貪官污吏都富了。」

趙簡子聽了這話十分吃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托水龍

托 = 拖延;

水 = 金錢;

龍 = 在中國人眼中是至高無上;

形容有人委託別人代付錢或代收款項,而那個人不把錢付出,或把收得的錢不交回原主,卻把它全數吞沒了,這在廣東話就叫做「托水龍」。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6568)普通話說:心懷鬼胎(xīn huái guǐ tāi)

解說:

「心懷鬼胎」是成語,意思是心裡隱藏著不可告人的事或壞主意。

比喻藏著不可告人的心事。

鬼胎:比喻不可告人的念頭。

出處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誰知素梅心懷鬼胎,只是長吁短嘆,好生愁悶,默默歸房去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布唔帶尺

意思是:存心不良;

賣布的商販一般有尺,方便按客人買多少碼來量度,但商販竟然沒有尺,

即有心不量度,取「量」諧音「良」,引申為「存心不良」。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69)普通話說:牛高馬大(niú gāo mǎ dà)

解說:

「牛高馬大」是諺語,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出處1《小說月報》1981年第1期:「東寧縣縣委書記劉番成長得濃眉大眼,牛高馬大。」

出處2牧夫《相思豆》一:「三人中那位五十來歲,牛高馬大、臉色黧黑的壯年人,抬頭看見方愛華的小轎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牛龜咁大

「牛龜」是指「牛」的體表寄生蟲,

現在好少見了,它沒吸血時又「小」又「扁」。

成年的、沒吸血的時候,大約3粒米大小,吸飽時,長約1厘米,

寬都有4—5毫米的,有的更大。

【牛龜咁大隻】闡述:

說某人「牛龜咁大隻」就是指你像牛那麼大隻,身體壯的跟牛一樣!

整句話形容體型大,引申強壯意思。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70)普通話說:和尚吃八方(hé shàng chī bā fāng)

解說:

「和尚吃八方」是諺語,意思是比喻向各處伸手,撈好處佔便宜。

比喻吃得開,或到處撈好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俗話說:和尚吃八方。他家太太老伯連著師姑庵里的錢都會募了來做好事,也算神通廣大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揩油

「揩油」是粵語俗語,泛指「鬼鬼祟祟地去佔不應該得到的便宜」。

最初是指在工作或事件中擅自抽取利潤,又叫「食水」,

後被延伸為擅佔別人便宜,

例如指故意的對身邊的人作出非禮的行為,又稱「揩油」、「搏懵」;

【揩油】闡述:

「揩油」一詞,除了指從中舞弊取利之外,還含有白佔便宜的意思在內,

「揩油」原指以非法手段謀取利益或佔人家便宜,後借指調戲婦女。

「揩」,口語讀「鞋4-1」,擦、抹的意思;

「油」、「油水」借指利益。

若然某物體含有「油」的成分,在抹擦的過程中,所用物料必會「沾」上「油」。「沾上油」好比圖利,是故不難理解「揩油」的原意。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

 

(6571)普通話說:臥榻豈容鼾睡(wò tà zhī pá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

解說:

「臥榻豈容鼾睡」是諺語,意思是自己的床鋪邊,怎麼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

比喻自己的勢力範圍或利益不容許別人侵佔。

出處1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養癰致患,猝然一發,勢若燎原矣。」

(鼾:粵音:寒)   (癰:粵音:翁)

出處2宋·岳珂《程史·徐鉉入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多隻香爐多隻鬼

「多隻香爐多隻鬼」這並不是說家裏放多一隻香爐鼎,就會多招一個鬼,

而是形容多一件事就多一份麻煩,也經常用來比喻多一個人來,

就會把利益分薄了。

每多一種生財的門路或方法就會吸引一些覬覦者或有意圖分一杯羹的人的情况。

例如兩個合夥人互相告誡說:「我們這個計劃不要讓第三者知道,以免多隻香爐多隻鬼。」

【多隻香爐多隻鬼】闡述:

清未廣州何淡如先生,曾把「多隻香爐多隻鬼」

對上「一分衣食一分人」成為聯句。

「衣食」可以解作做人的規矩。

例如:

1.啲餸食唔曬就放落雪櫃,要有啲衣食。

2.佢好冇衣食,食物食少少就抌咗佢。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72)普通話說:執兩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解說:

「執兩用中」是成語,意思是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

比喻處理事物應不偏不倚,謹守中庸之道而不趨極端。

出處《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執兩用中是由「執中」發展而來。

【執兩用中】闡述:

先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故辦理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分寸。

只有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這個最適當的程度就叫做「中」。

若能恰到好處地掌握住適度,就叫做「執中」;

偏離了這個度,就是「失中」。

由於用適中的方法辦事能符合實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確之意;

又因為用「執中」的方法處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

當把「執中」的方法從實踐經驗昇華為理論時,就叫做「中道」。

堯、舜、禹都把「允執厥中」作為世代相傳的治國方法,就是要求實事求是地堅持中道來治理國家。

孔子在全面繼承中道的基礎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國方法概括總結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這樣把「執兩」與「用中」對立統一起來,既豐富了中道的內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論高度。

正因為只有作到「執兩」,才能準確地「用中」,於是孔子又從「中」的對立面提出了「過猶不及」的命題。

「不及」是沒有達到「中」 ,其根源在於太拘謹和保守;

而「過」則是超過了「中」,其原因在於太放縱和激進。

兩者儘管趨向相反,但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因而都是偏離中道而走向極端的失中現象。

這是「過猶不及」的本義。

孔子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就是說必須把握住「過」與「不及」兩種傾向使之不走向極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

這就是「執兩用中」的本義。

「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

這乃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睇餸食飯

在粵語中,「睇」是看的意思,

「餸」就是菜餚。

中國家庭一般都是吃圍餐,菜餚大家一起共享;

「睇餸食飯」就是要看清楚有多少菜,在心裡做好合理的分配,

讓大家都能吃到足夠的分量;

引申為做事情要按不同的情況來處理。

例句1:

我地剩返好少錢咋,陣間買嘢要睇餸食飯。

(我們只剩下很少錢,等下買東西的時候要隨機應變。)

例句2:

我哋嘅經費唔多,你做呢個計劃果陣要睇餸食飯。

(我們的經費不多,你做這個計劃的時候要考慮實際情況。)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73)普通話說:無米之炊(wú mǐ zhī chuī)

解說:

「無米之炊」是成語,意思是缺少必要條件、要件又不足而難以辦成的事。

炊,作飯。

出處1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爲。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麪湯餅乎?」

出處2《黃繡球.第一七回》:「兩個三個人合辦的,更就彼此觀望,日夜作無米之炊,彌補了前頭,虧空了後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煲冇米粥

「粥」是用米來煮的,沒有米便煮不成粥。

「煲」沒有「米」的粥,也就是只煮白開水,

比喻幹不切實際或沒有眉目的事。

例句1:

你實際啲,得唔得,專喺度煲冇米粥!

(你實際點行不行,專門弄無米之炊!)

例句2:

呢件事而家仲係煲冇米粥。

(這件事現在還沒有眉目。)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74)普通話說:二百五(èr bǎi wǔ)

解說:

「二百五」是一個漢語詞語,常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中國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需要特別強調的是:

「二百五」都是用於口語調侃,但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說話。

解釋編輯

(1)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2)半瓶醋

北京話用來形容說話不當,行為不符合常規的人。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的來源:

中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

「二百五」。

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源於戰國故事】1: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

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

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踪,到哪裡去捉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

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

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

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

「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

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

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

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

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

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

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民間傳說】2: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

一個叫做成事;

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教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有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

「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源於推牌九】3:

「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

「么五」(六個點)兩張牌,

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

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閉十」;

這個「點數」在牌九裡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

它什麼牌也「吃」不了;

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

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

叫成了「二百五」。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二打六

你知道句中的「二打六」是甚麼意思嗎?

「二打六」是指二加六,二加上六是八,不夠一斤;

原來這是一句歇後語:「二打六─未夠斤兩」;

形容人的學識、資歷有限,不夠資格,只是「半桶水」而已。

或指人的身份無足輕重,或技術不夠。

【二打六】闡述1:

戲劇界有這麼一句話:「出就出先,死就死先,企就企兩邊」式配角

叫「五軍府」;

京劇叫「跑龍套」;

香港影藝界叫它做「茄哩啡」。

引申意義係「坐唔正」咁解。

【二打六】闡述2:

「二打六」的出處卻在「賭番攤」。

攤盤有「四瓣」,

“一”對正莊家,

“二、四”是兩邊,

“三”是莊家對面。

開攤時荷官用「撥桿」四粒「一皮」、「一皮」地撥,最後「餘數」幾粒就開幾粒。

買咗「二」的睇見餘數是「六」時,他就知自己買中了,

開攤後,賭徒常開玩笑講:「見慣見熟,買二開六,今晚番去煲豬肉。」

因為「六減四是二」,「六加二是兩個四」,反正唔會係「一」、「三」,

但「二」、「四」都係側面,「坐唔得正」。

【二打六】闡述3:

還有一個說法是:「二打六」應寫作「二搭六」,

這是牌九裡面的術語,指的是二板(四個白點的牌)

和六點的牌:包括一紅五白的「零淋六」,以及六白的「長衫六」,

不包括四紅二白的「大頭六」)組成的牌組。

這個牌組點數是零,在牌九的規則裡面是最小的牌組,引申的意義就是沒有實力。

【賭仔自嘆】:

作曲:胡文森

主唱:鄭君綿

伶淋六、長衫六,

高腳七,仲有一隻大頭六,

二三更,瓜老襯,輸到我木。

例句1:

1.最衰都係你貪平,揾埋曬啲二打六嚟裝修,而家間屋畀佢哋搞到鬼五馬六。

例句2:

2.佢喺公司淨係個二打六嚟架。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575)普通話說:不敗之地(bù bài zhī dì)

解說:

「不敗之地」是成語,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所向無敵、有取勝的把握,

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

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坐定粒六

「坐定粒六」意思即係「有嬴冇輸」,一定會成功。

以前生活簡單,娛樂唔多,一般人都以賭為樂。

其中,「骰仔」係賭博常用嘅工具。

骰仔有六面,六面各有點數,由一至六,以一為最小,以六為最大。

如果擲到「粒」骰開「六」點,當然有嬴冇輸,Sure Win啦。

例句1:

1你又聰明又勤力,呢次考試,你坐定粒六又考第一啦。

2由你出馬,呢單生意一定成功,我坐定粒六等你返嚟一齊去慶功。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站著

 

(6576)普通話說:批逆龍鱗(pī nì lóng lín)

解說:

「批逆龍鱗」是成語,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必怒而殺人。

常以比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下觸犯君主等。

出處宋·陳亮《謝張侍御啟》:「優念亮脫身虎口,久矣諱窮;批逆龍鱗,期於合理,庶幾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煉而愈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踩親條尾噉

「跴親條尾」比喻因被觸怒而大為惱火、暴怒。

形容觸怒了他人;

通常一個人被針對時,而又不知自己做了什麼令對方不高興,

又覺得是對方不對,不忿之下便會說:「我踩親你條尾咩?」。

由於人是沒有尾的,說對方「有尾」,一定是貶義。

例句:

做乜咁嬲呀?邊個踩親你條尾?

(發甚麼脾氣啦?誰惹怒了你?)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577)普通話說:日清月結(rì qīng yuè jié)

解說:

「日清月結」是諺語,形容每天每月都帳目分清,結算清楚。

出處二月河《乾隆皇帝》第九章:「關稅賬目獻項收支雖然煩瑣,都有章程規矩管著,日清月結明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數還數路還路

數=數目,指金錢,帳目;

路=人情,關係

還=還是,甲還(就)是甲,不會變成乙;

意思是:人情歸人情,債數歸債數,即關係再好,欠的錢還是要還的。

【數還數路還路】闡述:

「數還數路還路」係比喻「在錢財(或重要問題)上不能含糊。」

咁呢句話點嚟架?

「數」與「路」有乜關係呢?

其實,呢個「數」和「路」字都係來自古「百越」語,唔係「漢語」字嚟架,

響百越語中,「數」意思是「你們」,「路」意思是「我們」,

所以,「數還數路還路」的原意是「你們還你們,我們還我們」的意思。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

 

(6578)普通話說:知根知底(zhī gēn zhī dǐ)

解說:

「知根知底」是諺語,形容對事情有較深入的瞭解。

出處1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9回:「惟有第四件最難,必須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不但出首,還要單上開封府出首去。」

出處2劉心武《鐘鼓樓》第二章:「孟昭英更難免在妯娌閑話中提及,又何況還有知根知底的鄰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跟官咁耐唔知官姓乜

粵語的意思是和一個人相處了很久,依然不知其喜好。

「跟官咁耐都唔知官姓乜?」呢句說話,

出處已經無從稽考!

但呢句白話口語化說話應該唔係出自「古籍」作品。

其實呢句話意思並唔係話,唔知侍奉緊個官「姓氏」點稱呼,而係形容唔熟悉侍奉緊個人的「脾性」。

例句 1:你做人老公居然唔知你老婆最鍾意花,真係「跟官咁耐唔知官姓乜」囉!

例句 2:你明知老闆最注重守時,你居然遲到,正式「跟官咁耐唔知官姓乜」!

圖像裡可能有夜晚和文字

 

(6579)普通話說:臉上無光(liǎn shàng wú guāng)

解說:

「臉上無光」是諺語,比喻沒面子。

出處1《濟公傳》第四五回:「嚇的李文芳戰戰兢兢,自己覺著臉上無光,心中慚愧,無話可答,求老父臺開恩。」

出處2《儒林外史.第三回》:「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

出處3賀原《邪派高手》三回:「人長得平凡,又是個大孩子;馬也平庸,又痩。俗語有說:狗瘦主人羞,馬瘦主人更加面上無光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狗瘦主人羞

指豢養的狗痩弱,主人也沒面子。

古代富人養狗看作是有體面的事情,如狗主供給足夠的食物給狗餵食,

那麼狗不會太瘦。

相反狗養得瘦瘦的,即是說它的主人沒有照顧好它的能力。

這句話引申到如果一個人的家就算他自己吃的好穿的好,但他的家人卻吃不好穿不好,這個人也會蒙羞。

或比喻手下人不出色,主人臉上會大失體面。

未提供相片說明。

 

(6580)普通話說:丟帽落鞋(diū mào luò xié)

解說:

「丟帽落鞋」是諺語,是指形容緊急匆忙離開的樣子。

出處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任老四 和他的婆娘,死去的 任老三的寡婦和兒子 歡喜,還有早先瞎了眼的 王老二 的老婆、兒子 拴拴 和媳婦 素芳 …紛紛丟帽落鞋地向 梁三老漢 的草棚院奔來勸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棚尾拉箱

形容走得就走;走得很狠狽、匆忙的樣子。

【棚尾拉箱】闡述1:

以前的戲班到各地演出,都是自行帶備竹竿等工具,在到達目的地以後搭建舞台進行演出的。

演出過後,戲棚就會被拆卸,而演員的服裝、道具等等就放回到行李箱裡面拉走,到下個演出地再取出使用。

【棚尾拉箱】闡述2:

每逢神誕鄉間的人必定請一些戲班到鄉間表演神功戲。

一來答謝神恩;

二來亦是一種村民的娛樂。

但那些願意走到鄉間表演,或鄉人能請得起的戲班都不是些一流戲班,

在他們表演欠佳時,便會被台下觀眾喝倒彩,更甚會把雜物垃圾亂掟上臺,

當形勢難以收拾時,無法顧及大局,非走不可時,演員剛剛退場就急忙要將道具裝箱,不等劇終謝幕就匆忙離開,這個情況大多出現在那些蹩腳戲班和演員身上。戲班便得在棚尾(後臺)匆忙的收拾收行裝撖退去也。

未提供相片說明。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