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雲
陳仲雲
陳仲雲

1371) 主日分享(九十四)---伴我同行 (寫作)

2021/01/17 12:26:39 網誌分類: 寫作
17 Jan

  1371)   主日分享(九十四)---伴我同行 (寫作)

                (離開我們) 17.01.2021

 

   作者:陳仲雲

 

 

         ----伴我同行----

 

  在人生旅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所依靠的事物,和令人覺得溫暖的人物出現身旁。可是這些人物和所依附的事物,會因著時間過去,或是新環境轉變,而離開我們。似乎是沒有一個人物,是能夠一生伴隨。

 

  童年時代,總會有一同玩得來的小學朋友,一旦轉上中學,便要分離。中學生活,可能是令人最難忘的日子,最值得回憶,往往是這時刻。可是會考完畢,便要各散東西。進到大學,人思想開始成熟,有各自不同觀點。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窗,更是一生何求。大學畢業,各奔前程,各人為現實而奔波,每年一次同學會相聚,更是一年比一年少。以為建立家庭,生兒養女。可是兒女不經不覺,便進到反叛期,與你像磁石的同極,往往不能相合。過一瞬間,他又長大成人,成家立室,便要努燕分飛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息,自小對我們牽腸掛肚的父母,又要離開了。滿以為總有一位愛侶在身旁,無奈天意弄人,他總是走快我一步。這樣給我明白,人縱使擁有舉世無敵的權力和財勢。但總會有珍惜所愛的,無法保留或尋回。沒有人可以伴我一生同行。

 

  聖經形容合神心意的大衛,曾經這樣分享:「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2)大衛的意思,耶和華是我一生的帶領者,衪伴我同行,我雖有困局,未有絕望。無論在心靈裡,或是在物質上,我未嘗試過不充足。大衛的分享充滿經歷,可是為何他用了「缺乏」一詞,(以和合本為提)多少令人感受到他的分享比較負面,還帶有些消極。大衛做過一國之君,是很多人夢想的皇帝,一切都是豐足,為何他不這樣分享:「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豐豐富富,這不是更積極嗎?」後來我想通了,人往往被很多困苦的經歷影響,會容易回憶起痛苦的經歷,多過快樂的經歷。

 

  人腦海的海馬回主要功能提供明確的情景記憶。而且較客觀的。但杏仁核往往左右了人的客觀回憶,將過往很多困苦的經歷,烙印的創傷,導致人的傷痛回憶,深刻浮現。(註一)嚴格來說,大衛一生中,真是痛苦的經歷,多過快樂的經歷。要不是他生命有神,可能一生中沒有這樣多的見證。這一點可從他其後分享看到,他說:「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詩23:4,大衛的意思是,當回想神在我的經歷中,有渡過如死一般的艱難歲月,但是這些經歷,不叫我失去希望,反而令我更經歷神,因此便不害怕。

 

  大衛是一個感性的人,他回想神一生的帶領,便想到過往很多困苦的經歷。其中有約拿單助大衛逃跑。也有在亞吉王前裝瘋。還有逃往西弗曠野的山地。逃到非利士地.,住了一年零四個月。更被非利士人摒棄大衛。傷痛有拔士巴所生之子亡。押沙龍叛,大衛逃離耶路撒冷。示巴反叛,大衛遣亞比篩平亂,最後由約押平定等等。大衛的人生,的確是有很多不愉快的經歷,但這些經歷,不是令他對人生消極,他學曉了不看自己的際遇,反而從際遇中察看到一位慈愛而有恩典的神。

 

   大衛更想起,當拿單先知提示他因施計殺了烏利亞,娶了拔士巴的罪時,他猛然醒悟在神面前的罪,便深深感到懊悔歸向神。他的歸向,顯示出對神的認識,知道衪是伴自己同行的主,於是不因這大錯而跌倒,可以從新起來,建立與神的關係。大衛因著認識一位一生伴他同行的主,生命充滿感恩的見證。便能分享:「我必不至缺乏,我不怕遭害,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他的經歷,也可成為每一位信主的人,對神產生倚靠的心。

 

  人生無常,雖有疫情和困局,惟有主能伴我一生同行,便能安然渡過。

 

  (註一):參考《EQ》p31-42

 

 

  (後記):聖經稱大衛為合神心意的人。如果你有興趣研究大衛生平,會發現他有一個特點,他每次做錯事之後,特別著意與神的關係。或許應該說,他平時就很著重與神的關係。每每他感受到和神的關係疏遠了,便能很敏銳地察覺自己犯了罪。當大衛設計殺了烏利亞後,雖能強忍很久,但因他與神的關係疏離,令他陷在極度痛苦之中,(詩51:1/9)當先知拿單來提醒他,便深深感到懊悔,從而再次恢復與神的密切,這也可能是他合神心意,其中一項特點。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