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誘發抑鬱或焦慮

2021/02/27 04:12:50 網誌分類: 生活
27 Feb
          在一年多的疫情之下,市民的生活、工作、學業及社交等都大受影響,心理壓力難免增加。大幅減少社交活動,娛樂場所和運動場等設施亦暫停開放,令人失去與人溝通和舒展身心的渠道,不少人因而出現情緒問題。從前未曾患過情緒病的患者,有機會因為沒有察覺自己有抑鬱或焦慮症狀而沒有及早求醫,導致病情日益加深。

          大多數前來家庭醫生診所的患者,皆為生理疾病而來,由於筆者跟患者認識已久,了解他們及家人的背景與病歷,故此較易察覺患者的心理變化。他們或許沒有愁眉苦臉,但在傾談間卻提到,疫情已為他們造成情緒困擾。若困擾程度輕微,稍經開解已可釋懷;若患者已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而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失眠及食慾不振等,便需接受心理及藥物(例如血清素)治療。部份患者對於藥物治療較抗拒,醫生會提供情緒支援及跟進,若情況持續沒有改善,便會鼓勵病人積極接受藥物治療。

          李先生(化名)便是一例子:他於疫情期間被裁員後一直失業,導致情緒低落,想法愈趨悲觀。他在求醫時提到自己有抑鬱症狀,於是筆者為其處方情緒病藥物,幫助他渡過最艱難時刻。三個多月後,李先生情緒漸恢復穩定,亦能順利找到工作,約半年後已可停藥。

          儘管我們無法停止疫情,但仍可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若被太多負面思想充斥,應向信任的家庭醫生、醫護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士求助,有信仰者亦可尋求宗教人士的幫助。市民平日亦應建立支援網絡,多與親友傾談,切勿於困境時單打獨鬥,令問題持續發酵,進而形成情緒病。

        家庭醫學潘舜邦醫生

        (本文章有效性由即日起為期兩年)

        本文章有效性由即日起為期兩年。

        168‧家‧健康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