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出家」是指心脫離煩惱而不是指肉身出家

2021/08/05 17:03:55 網誌分類: 佛教亂象
05 Aug

「出家」是指心脫離煩惱而不是指肉身出家

出家本是一種佛教的用語,又稱為「從釋」,它的意思是指離開家庭生活,加入僧伽的團體成為佛教僧侶的一員,出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修持沙門的清淨,並追求心靈上的真正解脫,類似這樣的人都被稱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侶的集合名詞則稱為「出家眾」,僧侶們平時都是共同的生活,因此這種共同生活的出家人團體又稱為「僧團」,但是有時候民間也會將那些信仰宗教而為了推動教務成為一員不婚的神職人員視同他們是已經出家,但是有一些民眾因為受了戲劇的導誤,經常會認為那些出家人都是由於在感情、親情、事業或健康方面受到嚴重的打擊之後才看破紅塵而出家的,然而此種見解並非是正確的。那麼何謂「沙門」呢?沙門是由梵文翻譯而來,一般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等名詞,其意思為「勤息」、「止息」,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名詞,一般而言是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或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但爾後此一名詞由佛教所吸收運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的一種代名詞,意義略同於和尚,尤其在中文的世界裡「沙門」一詞一般都是指佛教的出家人而言,由於目前佛教的信徒不承認後期印度婆羅門所提出的祭祀升天之說法,反而是相信原來的輪迴之理論,所以對於「沙門」一詞已經不再接受婆羅門那些苦行、禁慾或以乞食為生的的修行觀念,所以後來都以比丘或比丘尼來稱呼男女的出家僧侶。那麼出家有什麼好處或殊勝的功德嗎?有些出家人說:「寧做佛家奴,不做人間富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出家觀念,修行的主要對象是自己以往錯誤的觀念與行為,跟做佛的奴隸何干,況且「佛」字是指覺悟的意思,因此出家跟成為「佛家奴」有什麼關係呢?就算這個「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那更不能成為佛家奴,因為世尊講經說法最終之目的,就是要世人認清宇宙之真相,並放下一般凡夫俗子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成為一個大自在者,使自心獲得真正的解脫,哪裡是要出家人去做佛家奴呢?因此真正的出家是指心出家,出三界的家,出無明的家,並不是單純剃度出世俗的家而已,如果一個修行人真的非常認真修行的話,那麼「在家修」與「出家修」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修行最重要是開悟,以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因此內在的悟道和外表修行的形式其實根本無關。由於每一個人修行的因緣、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在世俗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就可以自由選擇他要不要出家去專心修行,只要是他們自己的人身已經沒有被那些親情、愛情或事業所綁住,那麼他們在個人的意願之下就可以自由自的在將自己的身、口、意供養佛菩薩或去利益眾生,但是如果一個在家眾,他個人也是很誠心的修行,雖然在家庭或社會上有時候會有一些逆緣來考驗他,但是對一個真正在修行的人而言,其實順境與逆境都是一種對修行人的考驗,有時候在逆境中的考驗,可能更有機會提昇他個人的修行境界,所以修行人應該一切隨緣,能出家修才出家,不能出家修不要強行出家,不必要執著一定要出家修或是一定要在家修行的這種外表的形式,否則身與心皆會被綁住無法獲得真正之解脫。真正的出家其實是指心出家的意思,也就是指心要出煩惱、無明、執著與罣礙的這個家,而不是離開父母、子女溫馨的凡塵世俗之家,如果肉身出了凡塵世俗的家,但內心還惦記者世俗之事,那麼出家何用呢?所以心出家就是「心不著相」、「一念不生」或「一念覺悟」的意思,如果心已經著了「相」,那麼出家跟在家有何不同呢?而肉身出家是需要靠緣分的,該出家不出家或是不該出家而出家都是不適當的,也是不符合道的,何謂「不該出家」呢?就是指有人反對他出家,那就表示他的俗緣尚未了,「緣」就是指累世的因果業障而言,因此需先在家了業之後等緣盡了再出家,例如父母不贊成自己出家,那就是要先盡完「孝道」才能出家,子女若反對出家,那就是親情之情緣尚未善了,所以要等到子女同意了再出家,如果是配偶不同意自己出家,那就表示兩人之間愛情的情緣尚未善了,因此此時此刻絕對不宜出家,須等到兩人之間的因果業障善了才能出家。有些寺廟的法師可能認為出家是個人的意願,跟家人同不同意完全無關,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觀念,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要達到「肉身徹底了業」與「靈體究竟解脫」之目標,兩者其中之一項若沒有真正圓滿,那麼都會再度的輪迴凡塵去受報,因此不是自己想出家就出家,一個人他能否悟出真理來跟「出家修」或「在家修」完全無關,因為不論是出家修或是在家修,那都不是修行的重點,老子不是因為在家修才悟道的,釋迦牟尼佛更不是因為出家修才悟出「三法印」之佛理的,悟性不足的人不論他是出家修或是在家修,仍然無法悟透真理來,但是一個悟性強的人則不論他是出家修或是在家修,仍然還是可以悟道,因此出家修或是在家修跟一個人悟不悟道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佛教並不是每一間寺廟都會鼓勵信徒出家修,而是一切隨緣,出家修行的緣若市俱足了那麼就可以出家修,出家的緣若是尚未俱足,那就千萬不要亂出家,否則必會滋生一些困擾來。世尊在《賢愚經》中讚歎出家的功德說:「出家的功德比須彌山還高,比大海還深,比虛空還廣;出家能滅除魔的眷屬,延續佛的家族(種姓),出生、增上善法,遠離垢障,積累無上福報。」,另外在《賢愚經》的第十五品讚歎出家功德時也說:如有人用七寶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還不如出家功德大,因為外境上的七寶塔會被煩惱之人摧毀,但出家的功德卻是他人無法摧毀的;又說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議,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間都不會滅盡,因此有的人就誤認為出家有什麼殊勝的功德,這都是被誤導的結果,出不出家修行是個人之因緣,跟有沒有功德完全無關,有的出家人不事生產,利用出家遁入空門去修行,結果其個人是受了社會大眾一輩子之供養與尊敬,但是其本人卻沒有悟道,不但無法度化任何的眾生,反而是以他個人錯誤之言論來導誤世人,更有的出家人還有犯戒、淫行、詐財、騙色、爭權或奪利…等等的惡行,如此的出家人還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嗎?所以不能隨意相信出家有什麼殊勝之功德,否則必會產生貢高我慢心而不自知。一個人他是否有功德與他「出家修」或是「在家修」完全無關,難道說一個人他在家修就沒有任何功德,而只要他出家去修就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嗎?當然不是!因為一個人有無功德是端看他所做所為之德行是否心有所求而定,心有所求之善行皆是假善,那是為了利益自己而非為了利益眾生,因此沒有一絲一毫的功德,只有得到輪迴凡塵去接受善報的福德而已,如果此人所做所為之德行心無所求,那麼這是利益眾生的真善,則功德不求自得,因此一個人他是否有功德與他「出家修」或是「在家修」完全無關,世尊的話只是在鼓勵眾生修行而已,並非是鼓勵眾生出家,如果每一個人都出家,那麼這個社會的家庭制度、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商業活動不是都徹底的破壞了嗎?因此一個人到底要不要出家,是要看他個人的因緣而定,不要亂鼓勵,更不要亂排斥,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至於在家修行也是要隨緣,悟性高的人在家修也是可以悟道的,因為家庭本來就是一處「大道場」,婚姻是為了善了兩人累世之間所結的「善緣」或「惡緣」而結婚,如果結婚的人能悟出其中的哲理,並以忍辱、包容、體諒等方式保持家庭之和諧,那就是一種修行,如果每天為了一點小事吵鬧不休,甚至於家暴或離婚,那不但沒有善了兩人之間累世所結之因果業障,反而是再增加了今世之惡緣,迫使兩人來世再度的輪迴去了結更多的因果業障,所以兩人結婚並不代表是已經在修行,而是結婚之後能改變自己以往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越來符合中道思維,那才算是在修行,出家跟修行無關,就如同信教與修行無關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許多法師、神父出家幾十年都還會貪財貪色,你說他們有在修行嗎?修行不是看「表相」而是看那一顆「心」是否改變,因此修行沒有真正的高低區別,只有「悟」或「不悟」之分而已,若沒有悟道,不論他們的頭銜是大師、金剛上師、法王、教宗、主教、活佛、法師、神父、喇嘛或是無上師都還是一個標準的凡夫俗子,我們可以從目前社會或宗教界的一些大師級人物之言行中發現,他們的貪嗔癡心仍然很重,可能比一般世人還要更重,那不是凡夫俗子又是什麼呢?一理若能悟通則萬理便能誤徹,若宇宙那唯一的「真理」未能悟通則所有的人都還要繼續再修行,以求出三界離六道,達到「心性兩空」之境界。世人若能瞭解出家真正的含意,那麼心就沒有罣礙了,許多出家眾在俗緣未了斷之前強行出家,如此的話來世還是要繼續來償還那些業障,既然來世還要再輪迴來繼續償還那些未償還完了之業障,那麼現在強行出家又有何意義呢?修行悟道又不是一世就能有所成就,有的人修了無量劫的時間都無法悟道,如果出家修行就能悟道,那麼從世尊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之中,全世界有那麼多的出家眾,能否找到一個真正讓全世界的人都信服的成佛例子呢?因此所有的修行人需要瞭解出家真正的含意,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誤信宗教神職人員所說「出家修行有無量的功德」,否則若不瞭解出家真正的含意,到處煽惑他人出家或阻止他人出家,那都是不當的,至於修行人本身堅持不出家或是強行要出家,其實也都是一種「無明」的心態,「自然就是道」世人實在應該好好的參悟這一句話其中的道理才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