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主,華夏佛道性命雙修追求的最高境界

2021/08/14 10:02:10 網誌分類: 聖經文化
14 Aug

主,華夏佛道性命雙修追求的最高境界 

 主。主是基督教徒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主,在華夏道家亦有性、真性、本性之稱,亦有天、龍、魂、乾、君、虛、元、崑崙等等別稱。宗教界認為,人的生命其實是有性和命組成的。性者,精神也,非物質、非非物質、先於人的肉體存在,因緣和合而構成一個有生命的人。人的軀體死亡而離開。命者,合字與令字組成,天合、地合、陰陽合,秉承時令而生,借助於後天空氣、營養而長,存乎與一呼一息之間,一息尚存,命即有之,一息停止,命即去焉。

 修道者認為,主者是性,賓者是命。信主修道是修道人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信主修性,就是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與妄、動與靜、昏與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之前的心,未受塵世慾念熏染的心,它譬如靜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慾望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水。靜水與波水同有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混亂,水靜則月現。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異不一。修道者追求的即是那平靜不動之性。

 本性猶如明鏡,萬物來則清晰可見,萬物去則不留痕跡。心如蒙塵之鏡,萬物來則不見真相,萬物去渾然不覺。古人創造心字亦形象的暗示了心與性的不同,左為陽右為陰。左邊的一點代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自在、善良的心態和行為,屬陽;右邊的一點代表虛假、狂燥、分別、瞋恨、煩惱、醜惡的心態和行為,屬陰;中間的一點代表本性或曰靈魂隨左右陰陽屬性的程度,而改變其去向和位置。陰陽和諧者則保持平常位置不變;陰性積累增強,象徵本性靈魂的中間一點則墜入寓意為陰暗狹窄的角落內;陽性積累增強,象徵本性靈魂的中間一點則會回到清淨的虛空之中。回到虛空之中即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和境界

 人之蒙塵之心即是本性遭塵世之污染。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獵取塵世喜愛的色聲香味觸法對人之本性的影響。人之蒙塵之心,在塵世的慾火連連,放蕩不羈,如野馬奔騰,如猿猴跳躍,永無休止,從而導致生命的輪迴無期。宗教的悟經修道就是為了讓世人明白宇宙真理,了解人生真相,找回自己本來的真性。

 有趣的是我們華夏祖先創造的主字亦暗藏修道的玄機。主字,有點與王字組成。點者,無長無短,無粗無細,無大無小,無極無端,無欲無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高高在上,聖潔無比。王者,高也,貴也,上橫為天,下橫為地,中橫為人,一豎相連,天地人合一也。主者是性,賓者是命,性乃真神,命乃元精。聞經聽道,本性之修;築基緣督,人壽之修。此乃公元前後佛道理念相互融合的性命雙修之法。是東方博士對西方無緣大慈的貢獻,是東方博士大愛無疆的體現。

 基督教與東方博士有著不可否認的歷史關係。那麼基督教本來的信仰理念應該與華夏佛道兩家的信仰理念是相通的,甚或是共同的。綜觀聖經文化文字深層次的內涵亦可知是真實不虛的。聖經的精髓是華夏的周易文化,聖經的靈魂是華夏的儒釋道精神。因之神學界簡單的定義基督教是一神教,佛道乃是多神教是極不准確的。因為基督教亦有天使與魔鬼之說,只不過基督教沒有把天使魔鬼給於更多的論述。而對於偶像的崇拜問題亦不能簡單而論。基督教實際上天天都在崇拜耶穌。不崇拜行嗎?不崇拜別人又怎麼能修正自己。我們不能簡單的看待佛道有諸多的神像就是多神論。其實原本的佛道兩家並不是讓人們去跪拜土疙瘩,石,鐵,雕塑神像,而那是一種極其美妙的文學藝術的教學方法。每一個神像,每一個飾品,每一個器具,它都一定的教育意義。只不過諸多的人都疏於探討而已。

 粗覽佛、道、基督教的信仰理念,內觀我們人類自己,難道你我不是也有神的元素嗎?哲學觀念中的精神是神,思維亦是神,原子物理學中質子外部自由運動的電荷當是神的基本元素。正是這個電荷,由於它的追求和質子的誘惑成就了這個物質世界。正是這個電荷,由於它的無欲無望無有執著不貪戀誘惑而成就了神的世界。把哲學的理論,原子物理學的理論,周易文化學說中的陰陽理論以及神學的觀念結合起來去認識世界,去認識我們人類,是神學的根本出路,是宗教界的發展和進步,是人類一切思維認識的最佳歸宿。不然,人類的諸多認識永遠都理不出頭緒,玄娤大師筆下人類的顛倒夢想永遠都無法根除。

 原子物理學中的質子與電荷是陰陽對立的關係,在一定的條件下,質子可以流轉為電荷,電荷可以流轉為質子。這即是周易文化學說中陰陽相互轉化的根本體現;是物質可以轉變為精神,精神可以轉變為物質的理論歸宿。物質與精神都來自於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源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物質不滅,精神不死,才是最圓滿的物質不滅論。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精神是一個陰陽對立和統一的關係,動為陽靜為陰,清為陽濁為陰,輕為陽重為陰,升為陽降為陰。有你必有我。有陰必有陽,宇宙的真理即是如此。地球物理學用周易文化五行學說為指導,就一定會像人類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人類社會的真相亦是如此。我們的人類就有一個肉身之體、物質之體;有一個無形無相的思維之體、精神之體。物質不滅,精神不死。我們的肉體物質還會流轉為新的物質之體;我們的精神思維還會流轉為新的精神之體。宗教教界追求的即是這個精神之體的大覺悟。追求的是這個精神之體的本來之性。即佛教的佛境、道教的道果、基督教的主的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追求的即是主的無欲無望、無憂無慮、無量光、無量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無量福德、無量功德、無量道力、無量神通,俱足無邊功德,法神如虛空,智慧大如雲,天人合一,復與道同的境界。

 追求如此之境界,需要的是只爭朝夕。人身難得,教理難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因之,宗教的聖賢大德們創立了修證本性的耶穌法門,創立了強身健體的基督功法。旨在宗教信徒能在今生今世實實在在的覺悟宇宙真理,能在今生今世實現追求主的境界的最終目標。高王觀世音真經中有一偈:“四季光景四季好,光陰似箭催人老,發心菩薩慧福延,性命雙修年壽高。”耶穌基督兩個聖號文字深層的內涵,就是華夏佛道兩家創立的今生今世追求宗教最高境界的性命雙脩大法。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