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香港搞了24年民主,解決了甚麼問題?

2021/09/23 04:14:20 網誌分類: 生活
23 Sep
         選委會選舉在沒有吵鬧聲中結束。泛民自己拒絕參與選舉,之後又批評這次選舉結果是「清一色」。但清一色又有甚麼問題呢?過去香港實行五顏六色的民主制,回歸二十四年,民主愈搞愈多,到底是解決了問題、還是製造了問題?不妨看看香港政治、民生、經濟的有甚麼問題。

          第一、政治上最大的問題是動亂與失效。在我讀大學的年代,學者話「滙豐、怡和和賽馬會管治着香港」,社會的權力被富裕階層壟斷了。政制改革的原本假設是香港實踐民主制後,會增加了普羅市民的參與,打破財團的壟斷,令社會變得更加公平,並可以消除草根階層激進反對的根苗,令政府可以更加高效運轉。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極殘酷。回歸二十四年政制不斷開放,但帶來的卻是動亂和失效。爭取民主由一種為追求良政善治的手段,變成民主本身就是目的,民主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政府每次提出檢討政制,希望進一步發展民主,都會觸發更大的動亂。在議會上未佔多數的反對派,為了擴大其權力,就用拉布等各種方法癱瘓政府,令管治失效。民主沒有解決問題,更製造大量問題。爭取民主的過程,變成問題本身。

          過去一年,反對派不參加延任的立法會,議會忽然變得高效無比,在一年之間,通過了二十四條法律草案、通過三千一百億元的撥款,將因拉布而積壓多年的撥款項目快速通過,令到政府施政的效率一下子大幅提高。議會清一色,不再有混亂,提高了效率。

          第二、民生最大問題是高樓價。香港搞了二十四年民主,樓價是升了還是跌了呢?猶記得回歸之前,香港市區樓價幾年內由每方呎四千多元,到一九九七年炒上一萬元。港英政府為了平抑樓價,在一九九七年一年推出三萬個居屋單位,如果港英政府當年沒有狂推居屋,恐怕九七年樓價可能已經升到二、三萬元。一九九七年,民主黨的李永達上街遊行,說香港人已變成「無殼蝸牛」。二十四年過去,香港民主了,但樓價失控了。議員們通過一條又一條減少供應的法例,市區樓價由九七年的一萬元高峰,升到三萬元,去到一個正常人負擔不起的水平。我上網搜索究竟有甚麼團體曾反對過高樓價,結果只找到「愛國工會」曾發聲抗議,其他的政黨、特別是反對派政黨,對高樓價問題視若無睹。香港政黨的「離地」,已經去到一個驚人地步,是無能還是有利益呢? 所以,將民主看成萬金油,以為愈多民主,就能夠解決香港所有的問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我的經驗是愈多民主樓價愈貴。大家見到星期一新一屆選委會選出前後,有傳聞阿爺約見地產商,說要解決香港高樓價的問題,主要地產股暴跌超過一成。香港過去哪一次民主選舉,選完之後樓價會下跌的呢?香港的民主鬥士,面對捱貴樓的市民,應該無地自容。

          第三、經濟缺乏發展前景。二○二○年底,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四萬六千三百三十美元,香港經濟已進入高原狀態,要尋找新增長點已經非常困難。幸運的是,香港處於內地高增長的巨大引擎旁邊,香港只要加強與內地融合,水漲船高,理論上「扯着衫尾」也可以找到新的出路。但反對派骨子裏就是反共,推動港獨思想,全面排拒內地的一切,在經濟上,鼓動年輕人抗拒與內地融合。香港本應要搶生意,卻變成揀生意,揀飲擇食,自斷出路。

          香港回歸後搞了這麼多民主,不但沒有解決到政治、經濟和民生上的甚麼問題,反而製造出重大問題。所以,說解決香港的問題的方法是要有更多民主,其實只是一個循環論證。

          當爭取民主由手段變成唯一的終極目標之後,所有的討論已經變得非理性。要解決香港問題,只能跳出「民主萬金油論」的邏輯了。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