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小吉子 -「阿彌陀佛」

淨空老和尚答疑解惑|因果篇 (17)

2021/09/25 13:07:38 網誌分類: 教育
25 Sep

(淨空老法師解答)

問:釋迦牟尼佛示現「馬麥之報」及三天頭痛,阿彌陀佛如果到這邊來示現,請問是否也有這個現象出現?

答:有,這是教化眾生,告訴眾生因果可畏。成佛了,不能說就沒有果報。過去造的惡還沒有報,成佛後,惡報也會現前。雖然現前,他知道這是還債,一筆勾消,非常快樂接受果報。世間人迷惑,接受苦報不甘心,還怨天尤人。佛菩薩知道業因果報,所謂「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昧就是對於因果清楚、明白,不是沒有因果。(19-014-0002)

 

問:深信因果之道,請問是否為學佛之門?

答: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的定律。世法裡面,古往今來是一個因果的循環,種善因得善果是一定之理。佛法還是講因果,《法華經》的「一乘因果」,《華嚴經》的「五周因果」,淨土經論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若能明白這些道理,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這個原理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來源,是一念自性所現的,自性是我們的真心。佛說十法界的現象,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就是解釋「唯識所變」。

所以,心裡常想佛,就是造成佛之因,佛的境界、佛的果報當然會現前,這是定律、真理。天天想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是造六道三途的業因,六道三途的境界自然就現前。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隨順煩惱造業。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周邊又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誘惑;若根塵接觸能不受誘惑,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

中國古代的修行人、出家人,居住的道場是男女眾分開,最近的距離是三里以外(三里即現在的一公里半)。因為雖然出家了,還是凡夫,男女常接近容易動感情,容易生煩惱,好心出家最後墮落三途,就是大錯特錯。

半個世紀以前,社會的風俗比現在淳樸,社會誘惑的層面沒有現在這麼大,誘惑的程度也沒有現在這麼深,那時的人心是安定的,現在社會的人心是漂浮的。以前人有樂受,現在人是苦受,身心都不安穩,生活在憂慮、恐懼之中,五欲六塵無非是麻醉而已。所以,現代的五欲六塵之樂,性質就像吸毒、打嗎啡。這種現象如何造成的?經濟、科技發達產生的副作用,所以經濟與科技不是好事情,不是善因。

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節儉、樸實,尤其道家主張「返璞歸真」,佛家教導我們要捨棄五欲六塵,放下名聞利養,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在今日社會修行,自己要保持高度警覺,步步都是火坑,步步都是阿鼻地獄,不墮落太難了。佛勸導我們,不但不可以墮落,還勸導我們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這才真正得到究竟的果報。我們能否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在於自己肯不肯做。如何做法?依照佛陀的教誨。

利根、鈍根之人容易成就,諺語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利根是上智,鈍根是下愚,這兩種人好度,沒有疑惑、夾雜,也能做到不間斷。念佛有成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這兩類人。而中等根性之人難度,半信半疑,一遇到境界的誘惑,自己不能把持,所以很容易墮落。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導,就是為了當中這個階層的人,我們就屬於此階層。我們要想得度,唯一的方法要緊跟著佛菩薩,一步都不能離開。佛菩薩在哪裡?經典就是佛菩薩。我們從早到晚,所思所想不離經典的教誨,所說所做不離經典的教訓,如此才能在這個時代保住自己。

學佛要深信因果,《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是發覺悟之心,不再迷惑。諸位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何無量劫的修行,還落得今天這種地步?原因就是不覺,智慧抵不過煩惱,定功壓不住習氣,遇到惡緣依舊還要造業,甚至於明知故犯。總算我們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空過,就在於自己能否抓住這個機會,捨棄名聞利養。

有一位同修請我寫一個寺院的招牌,我看了笑笑!建寺院、建道場是不是好事?未必是好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世尊一生不建寺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心地清淨,什麼事都沒有。建了一個道場,事就來了,心如何能得清淨?如何能離開是非人我?所以,什麼人可以建寺院?只有諸佛菩薩這些再來人,確實不受外界誘惑就可以;我們還會受外界誘惑,這件事情不能做。對我們而言,這不是好事情。

古來祖師大德修行是建茅蓬,我也是主張建茅蓬,不主張建寺院。茅蓬建多大?自己夠住就行了,丟掉容易,一點牽掛都沒有。沒有絲毫貪戀之心,往生才不會有障礙。對於世間法有一絲毫貪戀之心,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又錯過了,這多可惜!這一生錯過了,下一次再遇到,又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劫,不可能每一生都遇到,我們應當要警惕。「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決定往生的條件。(20-014-0416)

 

來源:

https://www.amtb.tw/blog/archives/5670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