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大乘佛教的性質、來源和態度

2021/10/05 12:07:59 網誌分類: 論佛教的真面目
05 Oct
一、大乘佛教的性質
1、大乘佛教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其一,如果是釋迦牟尼所說,在其他經典中會提到。其二,如果是佛說,在世尊涅槃後就會集結整理進經典,而前兩次集結沒有大乘經典。其三,大乘經典的教義和傳統佛教教義相差甚大,佛不能一會講觀心,一會講空。其四,流傳到今天的南傳佛教修行方式,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修行方式,看不到一點大乘佛教修法的影子。說明當初沒有大乘佛教的痕跡。
2、大乘佛教是一種宗教,它具有偶像膜拜,天國嚮往,地獄恐懼等宗教共性。今天很多人定義大乘佛教是哲學不是宗教,實質上它只是宗教,不能構成哲學。因為哲學是有邏輯推理的一套世界觀。大乘佛教就講了遠離人生現實的一些自說自話的道理,沒法認證。
3、大乘佛教是外道。它被儀式化,有外在的佛菩薩偶像,有上殿燒香唱誦的功課,有水陸法會等儀式。它被形式化,讀經,抄經,放生,念佛,這些形式成為修行。它被外求化,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求升官發財,求考學,生兒子,求消災解難。它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外在的行為,布施,持戒,忍辱,燒香,禮拜,唱誦,做法事等。與原始佛教的戒定慧、苦集滅道、四禪八定、止觀等修法根本就不一回事。
二、大乘佛教來源分析
既然釋迦牟尼在世時沒講過大乘佛經,那麼大乘經典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要以佛的名義編寫經典?有以下兩個可能。
1、僧人提倡大乘。在世尊涅槃後幾百年,佛教內的高僧或大師,有了比較特殊的修證,認為釋迦牟尼所講的法有點局限,於是利用釋迦名義編造經典,銷售自己的感悟和主張。這是出於善良的估計。
2、如果以不是這麼善意來推測,大乘佛教就是有人故意利用佛的名義,利用和嫁接原始佛教,把修行人的注意力從向內觀心吸引到向外追求的方法上,使人用三界內的手段和方法修行,產生的果仍然是三界內的,使修行人不能出離三界,繼續被控制在三界之內。
三、對大乘佛教的態度
說大乘佛教非佛說,並不是說南傳佛教是唯一正確的教法,不是說原始佛教窮盡了宇宙真理,起碼原始佛教是正宗正派,原汁原味的嫡傳法脈。達摩傳的禪宗也具有原始佛教的傳承。也不是說,在原始佛教之上,沒有更高的宇宙法則和修行的深奧法理。只是說,大乘佛教中的道理,並沒有它自己說的那樣至高無上,那樣耳朵一聽了永遠解脫,那樣一念經文就相當於別人修行多少億萬年。當然,不必否認大乘經典的富麗堂皇和美輪美奐。大乘佛經中天女散花的美妙場景,把多少個銀河系裝進菩薩肚子裡的恢宏想像,也確實帶給有緣接觸佛經人不可思議的怡悅。但是,當這些經典不能使人祛除煩惱和獲得解脫時,就都成了沒用的空話和廢話。
那麼,對大乘佛教應持什麼態度呢?那就是三個遠離。遠離大乘經典,因為那不是佛說。遠離寺院,因為那裡沒有聖人。遠離和尚和修行大乘佛教的在家人,因為他們在進行沒有成果的實踐。可以讀原始佛教經典。多察覺自己的內心和念頭。什麼學問也跑不出這顆心。成為聖人也是通過對這個心的察覺把握實現的。哪門的宗教創始人也不過把這心的功能認識清楚,加以強大才成為的。越接近內心,才能越接近真相和宇宙源頭。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