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別裝啦,你才不信佛呢 1

2021/10/05 15:39:05 網誌分類: 宗教
05 Oct

看社會上那麼多人信佛教,你走個景點,或者在路上都會有大批人來像你傳教。至於老大媽老婆婆們傳教,我們可以理解為那一代人的無知愚蠢,自己都沒看過幾本佛教書,也沒弄明白佛教是怎麼回事就來做老師,做救星,來解救你。對於這樣的幼稚行為,置之不理就可以啦。

但是當遇到年輕人呢?遇到知識分子呢?他們怎麼也一股腦筋給你說佛呢?這是怎麼回事呢?甚至你要是彈個琴、喝個茶、讀個古書,他們就把你默認設定為信佛之人,這其中不知道鬧了多少笑話,當然,對佛教徒的無知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解讀解讀。

首先,為什麼會有佛教?

佛教是印度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吧,就不用多說了。當年的印度,是婆羅門教當家的。婆羅門教是靠什麼混社會呢?就是種姓制度,也就是拼爹啦。婆羅門教把人分成五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性質嘛相當於神棍。第二個等級是剎帝利,也就是國家公務員級別,一句話,混朝廷的,或者說吃公糧的。第三個等級,吠捨。這就是平民了。第四個等級,首陀羅。這個就是奴隸。還有最後一個等級,賤民。賤民幾乎屬於婆羅門教編制之外的,屬於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一群人,比奴隸還低賤。

婆羅門教的教義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必去打洞。

那這等於壟斷了人一生改變的可能性,所以婆羅門教要安撫那些生來就低賤的人,告訴他們投胎重新做人就是翻身的唯一機會。當然投胎不一定就都能翻身,所以還要給個投胎技能,有了這個技能才能懂得投胎翻身的秘密。所以有很多人希望眾生平等,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云云。這與中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想法出其的一直,其原因還是因為本身落後於自己理想狀態的社會地位。

在印度,這種思潮就冒出很多形形色色的宗教,這些教都是非主流,其中就有佛教。

婆羅門教被認為是印度的正統文化,而作為非主流的其他教和佛教怎麼跟正統文化拼呢?婆羅門教給低賤人翻身的唯一機會是投胎,而投胎技能就是生前無限供奉婆羅門。因此印度人窮其一生都處在貧困之中,把所有的財富都貢獻給婆羅門。

西元前五百年(這個時間是佛教徒往前推的,真實時間可能還要延後幾百年,印度素來無寫史之俗,故很多古史查無此人,查無此事,查無此時),尼泊爾(注意不是印度,但屬於古印度),當時有個村子大的國家有個小王子誕生,叫喬達摩·悉達多。

據佛經記載這小子剛出生就霸氣側漏。普通孩子出生也就哇哇哇大哭而已,而悉達多這小子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個當個笑話聽聽就好了,別當真。

話說這個官二代生活富足,但是人超級有愛心的哦,總覺得人生無常,這日子過著沒意思。當然,當你知道他出生時的社會背景就清楚為什麼他會這麼想了。

之前說了社會被婆羅門教各種索取,絕大多數印度人生活在社會邊緣,在婆羅門神權統治之下,土地兼併很嚴重,導致國內社會秩序一團糟。幾百個小國林立,相互之間還不斷征伐,印度就這麼內耗著。這個時候雅利安人入侵整個印度,印度徹底沒有反抗力量,一下子連諸國林立的社會秩序都不存在了,比之前更加混亂。很多國家亡國,成為流民,而流民要想生存下去,只有靠要飯。

還有一部分人被雅利安人趕到樹林裡,就是這群樹林裡的人逐漸形成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潮。為什麼反對?你真以為悉達多王子從小就生活無憂嗎?悉達多王子就是被趕到樹林裡的那群人。在樹林裡,由於印度屬於熱帶,冬天也凍不死,但是要想生活好絕對不可能,因為首先食物問題就難解決。說悉達多王子因為有愛心才從王子角度思考人生無常,這是後來的佛教徒給他的溢美之詞。

悉達多覺得人生無常,要出去尋找真理。有一天,他突然拋棄妻子離家出走,要去任性的尋找生活的真理。畢竟世界那麼大,他還是不想呆在樹林裡的。

據說他在一棵大樹下坐了四十九天(另一說是七天),忽然,一下子想通了。他變成了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於是大家叫他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家族姓,牟尼相當於我們說的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質有道德的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大咖。也被人叫佛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富,先種樹。沒有這棵樹,他能坐下來琢磨事嗎。

溫馨提示:佛陀的本意是指這個人的覺悟高,脫離低級趣味。並不是在天上亂飛的死胖子各種佛。那是後來被神化的。

這個釋迦牟尼開了一個大號,吸引了不少粉絲,於是乎,佛教誕生了。

什麼,你問他到底想通的是啥事?

好吧,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在森林裡面這群人的吃飯問題。前面說過,吃飯要靠乞討,但是普通的乞討沒有噱頭,也搞得沒有尊嚴。一味的在火車裡、地鐵里、大路旁端個碗抖一抖的,說大爺行行好,或者有些乾脆跪下,這種要飯方式讓給錢的人看著就心煩,同時要飯人本身也沒啥尊嚴。釋迦牟尼的主張是什麼呢?是要飯得不能這麼要,要搞出一些精神食糧來,跟人家換取,這樣就夠了。也就是說不要直接要飯了,要先去學一門樂器,或者唱一首歌,去地鐵里,大路旁,賣唱,這樣的話就是勞動交換了。

婆羅門教教給大家投胎的技能是貢獻給婆羅門神靈一切財物,來世就可以轉生富貴人家。所以祭祀婆羅門的神,變成唯一翻身的技能。

佛教要飯需要學一種樂器,這個樂器就是修改婆羅門教的主張,佛教認為祭祀神靈不是萬能的,還得苦修。所以主張禁慾,並主張苦修萬能。一個人死後能不能解脫和投胎富貴,不需要靠婆羅門教的祈福和祭祀,靠自己苦修就可以啦。

這一下就拉票很多,過去為婆羅門教送那麼多財物,現在不需要送了,咱們苦修就是了。

當然,苦修其實也是被迫的,因為本身就生活窘迫,僧人除了身上遮羞的衣服,就只有一個要飯得缽了。所謂衣缽一詞,就是衣服和碗。因為佛教不事生產,一切來源靠要飯,所以行乞要實行出家制度,不要拖兒帶女。自己都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能力去養育妻子孩子,所以乾脆不生育後代,不結婚。因為要飯是個體力活,也是技術活,女性在要飯技能上,成功率不高,如果有女性加入要飯集團,會增加他們的食物壓力,所以佛教對於女性是非常憎恨的。所以比丘尼的地位十分低下。

說到底,要製造一些理論來讓人買單,就還必須要思考一些高級別的問題,諸如宇宙怎麼誕生的,神怎麼來的,人死後有沒有地獄等等一系列問題。而專門製造與婆羅門教對抗的教義,讓更多有錢人來佛教這買單,好簡單快速的死後解脫。所以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狂拉壞人選票的思想都有。

逐漸的,佛教贏得了更多的粉絲,畢竟印度社會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嘛。後來逐漸滲透社會高層,這也是佛教的目標,因為高層才有錢財嘛。當然,成功了。

下面聊聊佛教的分支

佛陀還活著的時候,下面的小弟們沒事就找他嘮嗑,有啥問題就當面問,關於教義,佛陀說啥就是啥,大家是沒有意見的。這就是佛教其樂融融的蜜月期,叫做原始佛教。

後來佛陀掛了,最終解釋權都沒了,大家都覺得自己理解的才是對的,還有些為了爭取獲得佛陀那樣的地位,開始刷存在感。慢慢的佛教就分成兩大派。

第一大派是資深長老派,和尚中的戰鬥機,認為出家人要聽佛祖的話,其他的都是錯誤的。這些和尚中的戰鬥機形成了上座部。所謂上座,就是佛教高級VIP。

第二大派是普通和尚,和尚中的拖拉機,認為佛教應該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適時的去親近世人。這些拖拉機形成了大眾部。

這就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也是根本分裂。

後來大眾部慢慢的變成主流,他們不光要自己覺悟,還要拉人一起團練,人人都能成佛。並打出「慈悲為懷」的口號,他們管自己叫大乘佛教。

而上座部佛教嚴守佛教早期規矩,玩命苦修,注重自己在要飯技能樂器上的升華,於是大乘佛教喊他們為小乘佛教。

所以,小乘佛教其實就是大乘佛教對其輕蔑的稱呼。

佛教還按照地域傳播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北傳佛教就是來到中國、日本、韓國等,南傳佛教在東南亞一帶。嚴格的說,大乘小乘和南傳北傳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是南傳佛教基本上以小乘佛教為主,北傳佛教基本上以大乘佛教為主。所以南傳佛教的和尚個個跟猴子似的,都是玩命苦修玩的。

北傳佛教大都是大乘,不光想著自己,一見到路人就兩眼放光,施主,看你全身充滿慧根,要不要玩一下開光體驗呢?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走在路上會有佛教徒來向你傳教呢?這個根源就是大乘佛教要親近世俗,以獲得更多的乞討資源,也不用玩苦修,那多累啊,關起門來自己吃肉,隨那群愚蠢的大眾說去。

那為什麼大乘佛教能在中國傳播開來呢?

一句話,人的貪心、和懶惰。無論什麼社會,都有著大量的低級趣味的人,他們思想上不獨立思考,人說啥就信。加之懶惰,不願意通過自己勞動去博取一個精彩的人生,而是花點香火錢去與佛交易。在中國本不應該能傳播開的,因為中國古人大認知大無畏,對待生死也是從容,不會思考來生怎麼樣,也不會思考死後怎麼樣。緣何又在中國傳播開了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