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大乘教是印度教 把外道的標誌吸收

2021/11/26 08:07:12 網誌分類: 大乘亂象
26 Nov


卍字源頭原來是印度教!?

根據漢傳佛教的說法: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在漢傳佛教的《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莊嚴經》卷三,說佛的頭髮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但是,在國際學者公認的巴利聖典裡,沒有有提到胸前卍字。阿含經究竟還是梵文本所譯,當然又和巴利三藏不一樣了。卍字符的英文是swastika,來自梵語svastikah,舊譯為「吉祥海雲相」,意為「吉祥之所集」或「善德永存」。請注意,它只有梵語沒有巴利語,這是後期佛法的特徵。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後來連耆那教的大雄之像也從原先的十字演變為卍字。無論是逆時針方向的卍或是順時針方向的卐,在巴利聖典裡沒有根據,都不是佛陀的教法或三十二相。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笯的胸毛,是稱為 vatsa 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 'svastiko ,本為牛犢頭部的毛髮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笯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可是梵文本有的,巴利聖典沒有,也有可能是梵文本先存在啊!」佛陀在世時所使用的的文字叫做婆羅彌文,它已經失傳了。根據佛教史記載,梵文本三藏的問世是在巴利三藏之後。梵文不是印度史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已知梵文碑刻可以確定日期到西元前一世紀(佛世是西元前五世紀)。它們採用了最初用於俗語而非梵文的婆羅彌文。第一個書寫梵語的證據出現在書寫它的後代俗語的證據之後幾個世紀之後,這被描述為一種悖論。在梵文被書寫下來的時候,它首先用於行政、文學或科學類的文本。宗教文本口頭保存,在相當晚的時候才『不情願』的被寫了下來。

如果有緣遇到裸體或坦胸露腹,胸前還出現卍字的偽『佛像』時,建議您靜心思教一下:頂禮的對象是外道尼犍達若提子?是印度教外道的神?還是真正的佛陀喬達摩修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