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原來中陰身非佛說! ?

2021/12/03 15:34:29 網誌分類: 大乘亂象
03 Dec

「中陰」是一種佛教的術語,又稱作中陰身、中蘊,中有、中有身,是一種五蘊的集合體,其定義為眾生死亡之後,在投生之前的中間過渡的存在狀態。不同的佛教派別則有不同的定義,其一辭最早是源自於北傳佛教,後來才由藏傳佛教(也就是密宗)發揚光大,例如「西藏生死書」就是在討論中陰身轉生過程的一本書。
但原始佛教沒有中陰身的概念與存在,早期的佛教認為人死後若尚未解脫輪迴就會接續緊接著投生,整個生死流程不過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的緣起現象,而在死亡後與投生之間是毫無間隔的,也就是說並沒有所謂的中陰身去投生的問題,否則「五陰」就要改立為「六陰」,十二因緣也要改成十三因緣。
本經是講述在佛陀還住世的時代,曾有一位名叫婆蹉的外道出家人跑去問佛陀十四個有關「無記」的問題,其中包括:宇宙、世界是不是永恆的?靈魂與身體是否一樣或一體?佛陀般涅槃之後去了哪裡?還會不會繼續存在等?這十四個問題佛陀全都沒有答覆,因為佛陀認為這些都是形而上的問題,無助於心靈的解脫,所以又稱這些問題為「無記」,也就是不加以評論、判斷,或不作出正面的回答。又因為問題的本身對解脫並不重要,也毫無意義可言,所以佛陀選擇沈默。
在原始的佛陀教法中只提到過六識,並主張「無常」、「苦」、「無我」、「不淨」,沒有提到所謂的中陰身。至於眾生是如何投生?在佛陀還住世的期間,其弟子們並不是那麼的在意,因為聲聞弟子都是志在解脫。
但到了後世,一些外道思想開始滲入了佛法,產生了所謂的「佛性」、「自性」、「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這些東西開始取代了「無我」,因為外道很難接受、或者說很怕接受無我的真諦,因此就建立了所謂的「七識」、「八識」。他們認為人死後仍有第八識,而且是長存不歿的主體。但是這個概念產生了矛盾的問題,因為人死之後若還有第八識,這第八識照理不能離開肉身而獨自存在,應當隨肉身腐朽而消逝。外道也警覺到這個矛盾的地方,於是他們便提出第八識不但能離六根而獨存,更可以來去自如,可以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因此就有了禪宗所謂的:「去後來先做主翁」,也就有了「常」、「樂」、「我」、「淨」等顛倒的邪見。
中陰身是一個很混亂的名詞,因為被不當的使用,所以才會產生許多的爭議。其主要有以下兩個意思:
一、是指一種已受生的狀態與現象,更進一步說就是指鬼道眾生的化身,已經是六道中的一種「有情眾生」。就像世界各國許多的鬼故事傳說都有提到有人因為臨死前某個願望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很可能是出於強烈的貪戀或憎恨,於是因著「無明」、「慾望」所形成的「意業」與「執取」而化身成一個虛無飄渺的鬼魂,或稱之為幽靈。就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心念與執著,阻擋了此人前往其他相應的世界去投生,轉而淪為鬼道眾生,成為一個壽命短暫的鬼。這個鬼希望繼續完成它生前未了的心願,但也可能到頭來終究沒能完成,若是這個鬼能放棄願望與執著,它的壽命可能就此結束,它會依它生前的善惡業再去投生。這種有情眾生也是一種「名」、「色」、「識」的結合,其中並沒有任何違背佛法教義的地方。
二、另一種有關中陰身的說法是出自於某些附佛外道或邪見論師的邪見解釋。他們認為人死後的「識」會以「靈魂」的方式直接存在,可以不依附「名」與「色」而獨存。就是這種邪見把中陰鬼道化身的現像作為「常見」的論據,主張有一個永恆不滅的「自性」、「佛性」、「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迷信人死必為鬼,加上有迷信神通的外道及通靈者的大肆宣揚,以及簡單易懂,易為大眾所接受,才產生這種邪見。
至於所謂的「意生身」(manomayaṃ kāyaṃ),是指由 禪定中的心意所化生的身體,簡單講就是俗稱的「分身」,菩提比丘長老則英譯為「由心意所產生的身體」(a mind-made body)。在南傳巴利增支部SN.51.22認為是一種神通的功能與展現,這是由第四禪定所產生的微細精緻的身體。例如在南傳巴利MN.77中就記載世尊曾如是說過:「巫大夷!由於我對弟子們宣說道跡,他們若依此行道,便能從身體創造出另一個有色身、有心意、有所有肢體、不缺諸根的身體。」
眾生業力不可思議,輪迴轉生的過程是極為奧秘、多樣化、且複雜,難以用文字語言描述清楚,就算有神通,天眼所見也不一定為憑,如果沒有正見,一樣很容易被邪見所牽引及迷惑。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不應世間思惟,不應以人類有限狹隘的知識、經驗、及邏輯去看待這些超自然的現象,應當在意的是四聖諦,多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並內正思惟,才能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