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教小記》閱書報告

2008/06/12 15:00:33 網誌分類: 閱讀
12 Jun
我的領悟是分了10項的,現在我用「情、醒、勝、聽、明」五押韻字便將其一一總括了,大家如何解釋呢?=)有空可以動動腦筋,玩玩哩!=)

閱畢《承教小記》此書的一刻,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陣激動:我把小思經歷的都通過閱讀體會了!過程中如進其境,包括情境、處境和心境。

以下,是我在邊閱讀時邊領悟到的啟發-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而我的領會大致可分為:

(一) 人與情
(二) 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與情)
(三) 中庸之道
(四) 理性和感性的調和(中庸之道)
(五) 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六) 富有和知足
(七) 勇闖逆境
(八) 嘗試和挑戰
(九) 用心聆聽
(十) 學以致用


(一)  人與情

「你們應該知道,學識是一回事,但人最重要的是有情感。」[3]使我一讀,不禁嘖嘖點頭道是,重情的確很重要。只要重情,很多良好品格自會擁有,如懂得飲水思源、善良、仁慈等。作者在書中以多篇追悼恩師唐君毅先生,都是因為他的化育之恩。[4]這是師生情。

面對身邊人的離逝,毋須把悲傷情緒抑制,因為「這是你應有的悲痛」(見註釋四)。「親愛的人死亡,......,你將從此更認識你對於人生應盡之責任。」[5]的確,當最親的人逝去,在一段時間內無論怎樣都難掩悲痛,情緒會無聲無息地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淵;時間並無力沖去當中的懷念和思憶。這是生者對死者的情。

「但,......,損失畢竟最大。」[6]唉!面對生離死別,又何嘗不是?害怕接受事實、為了逃避現實,在最後一刻,我們往往悄悄離開現場;到了人已離死已別之際,卻更加悲慟,痛恨自己為何就連最後一刻都不好好珍惜和竭力挽留,悔疚感更凝重。於是,自爸爸辭世以後,我就告訴自己:抱緊眼前人,生離和死別本該平常事;只要珍惜僅存的每分每秒,已無怨無憾!這是親情。

「只有尊重生命的人,才能夠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春風到草廬》, P.111)堅強的爸爸也就是如此。他默默強忍病魔的無情折磨,不曾淌過半滴男兒淚-也許早已欲哭無淚!這股堅強全憑爸爸心中的一點信念:為了我們,必須頑強地生存下去......最後,爸爸燃盡了自己,卻把我們一個個照亮,把我們一個個照熱-也堅強站起來活下去!而這亦是我們做人應有的思想和態度。

另外,從《街景》一文中「路很狹窄,......,似乎卻沒有敵國的意味。」、「有一回,......,迎上來招呼。」[7]兩段,可見作者如《店舖》作者西西重遊童年時熟悉的地方,生依戀故地之情。這是對鄉土的情。再讀《電車》(P.53)一文,我發覺在每個人心裡,總有些事物是其精神寄託,正如文中記述一位男老師某天再度聽到熟悉的電車鈴聲,忍不住大哭起來,當中情結,盡在不言中。作者在文末感嘆下一代將不會明白他們說的電車故事,我強烈反對。生活在凡事都講求效率的繁華的香港,電車可仍是不少人每天上班上學的交通工具。它的存在其實與這國際大都會格格不入,但在這喧囂的城市裡,沒有人曾公開聲言要把電車淘汰-因為我們都想「擁有著它」一起天天懷舊去!然後,閱畢《懷舊十題》(P.123),不禁又使我回想前塵,把逝去了的情感和記憶都喚回來了。在人生路上,過客有多少?懷舊從今在我心中不再只是個空泛無味的名詞,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重拾昔日的情懷。

而《馳過的一瞬 纏綿的永恆》(P.69)一文末段[8],令我感悟做人絕不能忘本;銘記自己的根在何方,才不會在車水馬龍、紅塵萬丈中迷失。

還有,作者在《流離》(P.85)、《流離族》(P.89)、《不記恨》(P.113)、《舊帳》(P.155)幾文中,細訴對國家民族的濃厚感情-血濃於水。《瀟灑風神永憶渠》(P.95),又是描寫師生情、生者對死者的情,還有友情。另外,作者常借文諷刺世間無情,從《一陣冷氣吹來》(P.147)[9]、《鹹魚欄》(P.159)兩文可見,其中《鹹》文末對街頭露宿者無人關懷的描述,叫人心酸!而從《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P.1)、《鹹》(P.160)兩文,我們亦可得知原來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風氣竟也如今天一樣-步伐急速、人間無情;香港社會確實在這兩方面不思改進嗎?前者是「進退兩難」吧;後者則部份因前者所致。


(二)  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與情)

 「人與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這句話,閱畢《憂天》一文,再不能否認。文中:「這會不會搞亂了太空秩序?......,也便淡忘了。」[10]一段寫得貼切,絕對同意!作者在文中提到在太空中有多於4200件人造物體,但那已是一九七八年的事,迄今不知多了多少件!唉!太空科技的迅速發展固然值得讚嘆,但同時又堪想此舉亦在破壞「太空秩序」?我們做人決不能自私自利!我們要有責任感,要為地球著想;再者,地球滅亡了,人類能夠繼續存活嗎?「短視、......,先知總扮演受揶揄的傻瓜角色。」[11]現在,應該不再了,因為地球快將病入膏肓......「聰慧自命的人類,早對『天』失去敬畏,但會不會因此與『天』同毀?」希望不會,但似乎將是無可挽回的事實。

其實,如果人人都懷有欣賞、崇敬上天的心態,就不會狠心過度開採天然資源,而今天的地球就不會那麼醜陋,反擊人類。如今人類仍為一己私利,妄顧地球先生的性命,繼續過度發展,把美麗的大自然重重破壞;就算將來死於地球手上,都是「自作自受」。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愈來愈多「地球人」醒覺,及時避免這場世紀大浩劫的發生,挽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類源遠流長的文明。最後,作者將全文以「好一個杞人!」作結,字面上好像作者在嘲笑自己「杞人憂天」,因為天狼星仍在閃;但從現況觀之,根本非也、非也!

「燈色如海,......今夜星光。」[12]大自然的一切永遠是最美的!它是最自然的風光,它是值得世人欣賞-何堪摧毀?在欣賞之餘,我們應該存有感恩,應該好好保護它,讓它生生不息!


(三)  中庸之道

「香港真是一個好地方!......,倒不易察覺物換星移。」[13]描寫真確!想不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亦如是,甚更甚!這使我想到,待人接物應採取「中庸之道」。做人不能只盲目向前走,很多時候都需要停一停,靜觀四周環境的轉變,想一想,才不致於世界都變了,你卻還未為自己打算:徹底地隨著世界變?還是繼續表現真我?


 

(四)  理性和感性(中庸之道)

《憂天》一文,的確令我感悟良多:做人是萬萬不能只單從一個角度思考,要多角度思考,才能把要分析的事情看透,從而得出最圓滿的結論;亦不能盡信別人的片面之詞,即使是專家的話。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不應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否則難以鶴立雞群。

作者在《承教小記》一文中引述唐老師的一番話:「我不信任人,......,你將先從好的角度去看人。』」[14],作者很同意,但我卻持不同看法。是的,如果不存猜疑,人人均良善;可是,世界真的如此美好嗎?只怕稍一不慎,便失足跌進無底深潭,永不翻生,那時才悔恨自己,經已太遲!為保護自己,還是「不完全天真」比較好(除了在摯愛的親人、知己和終身伴侶面前)。

另外,的確,做人要時常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會作出錯誤決定,白白浪費寶貴光陰,又令自己日後痛苦,從《承》文中一句:「你身體太弱,......,看看執著的是不是一些虛象。」[15]可以完全領悟到。

而從《雞仔蛋》(P.41)和《孤雛》(P.43)兩文,可見作者就連對小生命也起惻隱之心。如文中作者說:「牠們為什麼要為人類犧牲?......,是不是死了也有點莫明奇妙。」;「不知道,......,實驗品該怎樣活下去。」[16]所以,做人處事確要情理兼備,不能只顧理性,凡事「實事求是」,時時刻刻說理,有時候的確需要情感作調和,才能取得平衡;而人之所以不與禽獸同類,就是能夠理性之餘,又帶感性。

「車窗玻璃全是淡藍色......,像是給一掌推進另一個世界去似的。」[17]作者藉這篇《藍玻璃》,暗諷很多世事的真實面往往都會給遮掩了,而且很多時候都是情的作用,若我們只從表面看,過份重情,根本摸不透。我們必須將那些花巧的包裝紙一一拆掉、那些噁心的穢物一一沖走......才能看真,不被其或漂亮或醜惡或悲慘或可憎但都虛假的表面所蒙蔽。


(五)  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憂天》一文又使我想到人類的責任。「專家的話準沒錯,......,使人類依舊活下去。」[18]可幸,今天的人類似乎經已甦醒,都在為地球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擔憂不已。是否人就是這樣,不到危急存亡之秋就不作任何「打算」;是否人就是這樣,如此不負責任,不懂為未來社稷想一想?

「我第一次看見許多人為了『國家』痛哭的場面,......,關懷的不再只是自己了。」[19]作者那時心態的改變值得讚揚!身為國家的子民,理應毫無疑問承擔國家責任。而作為龍的傳人,這包括:留意祖國時事、以作為中國人深感自豪、衷於發掘、熱愛及宣揚中華文化,以及為國貢獻。簡而言之,人要對任何事有責任感;對國家、社會有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們作為擁有一雙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實在不應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遺忘、遺棄,應將之發揚光大,應將之傳頌萬世-做個承得起、保得住衣缽的子孫!「元謀、......,那未免辜負祖宗的辛勞。」[20]說得好!教訓得好!啟迪得好!


(六)  富有和知足

《盆栽》一文,又是令人感嘆!「樹的本身,......更淒涼?」[21]財富令人孤獨,富有令人滿足。很多時候,自以為已經得到了某些東西,很快樂,但若抽身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自己,會覺得很愚昧,很可笑。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我們離開人世時,又能帶走什麼呢?只要心中富有和知足,不管財富多少,都能活得快樂,而且自在!


(七)  勇闖逆境

從《蛾》一文最末兩段:「蛾,......有些卻使蛾迷途。」;「蛾的悲劇已經延續了好多世代,......蛾必須進化!」[22],可見作者以撲火燈蛾比擬在人生路上迷失的小羔羊,亦以此警惕自己:要時刻清醒,不做「撲火燈蛾」![23]是的,人生在世,很多時候都會很困惑;迷茫時將自己從事件本身抽離,理性分析局面,何處是窮途沒路?走盡黑暗就是光明!


(八)  嘗試和挑戰

「你的心感著多方面的興趣,......,而加深其深度的。」[24]因此,做人應多作嘗試,多挑戰自己,終究有些得著,因為「各種形式之生活內容,是互相滲透,而加深其深度的」。


(九)  用心聆聽

「帶了預有的意見和判斷去聆聽,......,也會擠得變了形。」[25]的確,我們說話,都是要告訴別人一些事。要我們不說話很難,要我們聆聽更難。做人不能只叫別人聽你說話,也要細心聆聽,「必要時」才加入自己的意見-做個好的聆聽者。


(十)  學以致用

「只有自己的反省,才是悟道。」;「凡說不能改不能悟的,都因怠惰,不肯自我反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夢見生公》, P.22)的確,道理通曉了,還得活用。「面對逆流,那股力,有時會使人對自己正堅持的原則也懷疑起來。」(《告吾師在天之靈》, P.7)對。所以若是自身站不住腳,就很容易變得隨波逐流,失卻珍貴天賦的理性和感性。而看了《塌包山》(P.35)一文,我發現人們往往在悲劇發生後,希望歸根究底,藉以減輕內心的罪惡感,分散自己和旁人的注意力。然而,做人應當未雨綢繆,緊張、惶恐才不會常伴左右,做事更會事半功倍;凡事三思後行,把可預料的意外避免,事件的進展才會如預期中順利。

讀小思的文章的確令人氣靜神凝。[26]看畢《承教小記》,我經已深深愛上小思。


註腳:

[1] 參見《承教小記》(P.13)中作者細訴的悲痛經歷。

[2] 由於「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領悟非常深刻,於是從「人與情」中抽出,「理性和感性的調和」亦如是。

[3] 摘自《珍重珍重》。(P.57)

[4] 參見書中黃繼持《試談小思》一文。(P.217)

[5]《告吾師在天之靈》:「親愛的人死亡,是你永不能補償的悲痛,這沒有哲學能安慰你,也不必要哲學來安慰你,因為這是你應有的悲痛。......這時是你道德的自我開始真正呈露的時候。你將從此更對於尚生存的親愛的人,表現你更深沉的愛,你將從此更認識你對於人生應盡之責任。」(P.8)

[6]《晚晴》:「但,為怕夕陽快沒,忘卻欣賞無限好的一刻;為怨夜的來臨,失去享受得意的時光,損失畢竟最大。」(P.108)

[7]《街景》:「路很狹窄,門對門的都是同行,似乎卻沒有敵國的意味。」、「有一回,偶爾,慢了些,而又不自覺往擺著的布匹望上一兩眼,就連累一個年輕店員聲忙吞下正吃著的東西,迎上來招呼。」(P.51)

[8]《馳過的一瞬 纏綿的永恆》末段:「遊子把心留落在鄉土上,帶一懷永恆的纏綿,再走天涯......」(P.69)

[9] 文末最後兩句:「三十五度,酷熱的天氣!我覺得有一陣冷氣吹來!」暗諷世間無情,使作者感到冰冷。(P.149)

[10] 《憂天》:「這會不會搞亂了太空秩序?但,人間秩序已夠叫人心煩,還要憂天?一下子,也便淡忘了。」(P.5)

[11] 「短視、只顧拚命向前,帶給世界的災害已經不少,『污染』是個好例子。不是沒有先知,敏感的人:有良心的科學家、寫科學幻想小說的文學家,都發出警告。只可惜,通常,先知總扮演受揶揄的傻瓜角色。」(P.6)

[12]《今夜星光燦爛》:「燈色如海,升起陣陣黃暈的霧,使夜市的上空散發著迷濛的光氣......我抬起頭,看不見冬日燦爛星空......天,本來渾然一體,自有必然的運行軌跡,星宿各安其位......閃閃寒光,經歷了多少光年空際里程,來到人間,既照今人,也曾照古人......為什麼,我們竟給自造的光迷住了?彗星,我們只說它的速逝,但它在太空中卻滑行了九億公里......青空如洗,且醉,今夜星光。」(P.195)

[13] 《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香港真是一個好地方!因為人活著活著,很可以不知老之將至。也許,善感的人,還會在歲暮時嘆聲一年又去;在發現絲絲白髮時怦然心動;看見兒女成長會憂傷不再年輕,但忙碌的生活,也不易讓人有善感的閒情。於是,年年月月,像在一個密閉房間裡,沒日沒夜,倒不易察覺物換星移。」(P.1)

[14] 《承教小記》:「我不信任人,他說:『當你同人接近時,莫有十分確切的證據,你不要想他也許有不好的動機,這不僅因為你誤會而誣枉人,你將犯莫大的罪過;你必是常常希望看見他人之善,你將先從好的角度去看人。』」(P. 15)

[15]「你身體太弱,最好停一停,在閒中反照自己,看看執著的是不是一些虛象。」

[16]「牠們為什麼要為人類犧牲?他們完全沒有選擇餘地的被人們選中了,是不是死了也有點莫明奇妙。」(P.42);「不知道,有幾個會關懷實驗完成後,實驗品該怎樣活下去。」(P.44)

[17]《兩題-藍玻璃》:「車窗玻璃全是淡藍色......藍玻璃一隔,車外,就變得色彩奇異:就是個淡藍色的世界?那又不是,分明仿看得清楚窗外景物的原來顏色。只是,原來顏色以外,彷彿還有一層透明的幽暗,蠱惑著人的視覺......乘車,總有下車的時候......我不禁驟然吃驚,像是給一掌推進另一個世界去似的。」(P.103)

[18]《憂天》:「專家的話準沒錯,於是人又安心忙目前生活去了。善忘和無奈,使人類依舊活下去。」(P.6)

[19]《承教小記》:「我第一次看見許多人為了『國家』痛哭的場面,也第一次聽到唐老師說民族、文化、原則等等觸動的問題。天地忽然擴大起來,雖然頓感渺茫,但當下便從自我跑出來,以後,關懷的不再只是自己了。」(P.17)

[20]《衣缽》:「元謀、藍田、北京、丁村......一百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使這些地名帶著特殊的意義,但假如我們只把它們看成一系列歷史名詞,那未免辜負祖宗的辛勞。」(P.27)

[21]《盆栽》:「樹的本身,沒有選擇姿態的機會,甚至根本不知道原來該有選擇的權利。由於慣受鐵線的擺佈,又很自然的跟著『生長』,還以為自己很自由地活著。有什麼比受了擺佈束縛,還以為很自然很自由來得更恐怖?更淒涼?」(P.64)

[22]「蛾,沒有錯,牠只不過依循生存法則做蛾該做的事,那麼,毛病出在什麼地方?錯在外來光線?似乎又說不過去,它們並不特為陷害燈蛾而來。就這樣說吧:光,有些可幫助蛾找尋路向,有些卻使蛾迷途。」;「蛾的悲劇已經延續了好多世代,但我們不信消極的宿命論。進化,蛾必須進化!」(P.71)

[23] 作者又以《那不是燈蛾》(P.167)回應《蛾》此文,揭示主旨。

[24]《承教小記》:「你的心感著多方面的興趣,如明月之留影在千萬江湖。這並不會擾亂你的內心之統一。在真正嚴肅的生活態度裡,各種形式之生活內容,是互相滲透,而加深其深度的。」(P. 15)

[25]《為什麼不聆聽》:「帶了預有的意見和判斷去聆聽,簡直是聽了白聽,甚至比白聽更可怕。人的心思真奇怪,說它大,大得可容下五湖四海;說它小,小得容不了絲毫異議。當它小時,還裝滿預有的意見,那怎還有空間容納聆聽得來的東西?就算真的擠進去,也會擠得變了形。」(P.38)

[26] 參見書中黃繼持《試談小思》一文首句。(P.201)

回應 (1)
我要發表
2009/10/04 20:58:59 回覆

 

(六)  富有和知足

《盆栽》一文,又是令人感嘆!「樹的本身,......更淒涼?」[21]財富令人孤獨,富有令人滿足。很多時候,自以為已經得到了某些東西,很快樂,但若抽身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自己,會覺得很愚昧,很可笑。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我們離開人世時,又能帶走什麼呢?只要心中富有和知足,不管財富多少,都能活得快樂,而且自在!

回應:

  小思在《盆栽》中,根本不是說要我們懂得富足,而是要現今的家長和教師要給予孩子和學生的自由,不要用「鐵困式」的制度去限制他們發展。

   最後小思的「水分、土壤、陽光都充足,還埋幹嗎?」只不過是對束縛自由的家長和教師們的諷刺。

    請勿草率閱讀!

 

 

user